唐朝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近三百个春秋的统治中,它极具能使他族望而生畏的强盛之势,乃至一度出现“万国来朝”的空前图景。直至如今,国人还被外界称为“唐人”。这个传奇朝代出现过众多颇具盛名的文官武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书写着各具特色的辉煌。
唐朝到了后期,是有“江流急转”之势的,然而这并不能阻挡忠臣名将的出现。而高骈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
高骈是唐朝最后的名将,他的战绩赫然在列,比如南征西讨、重创黄巢等等。他也曾经一度率领五千兵卒,一举击破敌方十余万大兵。
然而在史官的记录里,高骈却并非什么正面人物,甚至担着“叛臣”的罪名。那么关于这位人物,究竟有什么蹊跷所在呢?
“所向披靡”的将军
高骈出生于将门世家,其祖父高崇文是唐宪宗时的名将,他的家族甚至世世代代都与武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家风的影响,高骈自幼就熟读兵书,不过他同时也对文学非常感兴趣,并且常与文人墨客探讨真理。
高骈的才华被人发掘,也因此开始担任一些官职。而他真正的辉煌,还要从南征西讨说起。当时正值唐懿宗李温在位时期,叛乱迭起,于是高骈奉命率领兵士镇守长武城,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他立下了诸多奇功,也一度受到唐懿宗的另眼相看。
于是后来,唐懿宗就命他应对吐蕃来犯,他也不负所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此后他又光复安南,并因此成为节度使。除此之外,高骈其实并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属,他也很有缜密心思。
前面说他热爱文学,或许是受此影响,所以他看事情更加细腻。在领兵作战时,他偶然发现航运不便,因此开始召集人员进行整修,这一举动使得这一地区后世都受益无穷。而回归朝廷后,高骈也不断被晋升官职,无论所到何处,他都被广为称颂。
后来唐僖宗继位后,蜀中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南诏的大举进攻导致各处民不聊生。这个时候,高骈再次被召出解围。他深刻为百姓考虑,为避免疾病的滋生,先是把被困顿的百姓解救出来,之后做好准备去攻打南诏。
在这场战争里,高骈率五千步骑,一举斩杀南诏十万大军,因而这也可以算作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此后为了加强防御南诏,他还加修城墙,直至南诏不敢再来侵犯。后来他又大破黄巢,官职一路擢升,他开始广泛征兵,一时间名声在外。
不过即便如此,黄巢军也并非“等闲之辈”。时间转至880年,此时的黄巢军已是今时不同往日,在战斗能力方面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而在这一时期,曾经盛极一时的高骈,开始有了一些相对反面的情况。
历史的“参差”评价
看到南诏军队势如破竹般卷土重来,此时的高骈已有了紧张的气焰。据历史记载,他此时正担忧自己无力与南诏大军相持,又因为结怨于他人,所以干脆选择不去对抗,而是守着自方的兵士而守着扬州土地。
哪怕是唐僖宗差遣他前去,他也依旧没有按例服从,而是继续雷打不动”地空防御。
但与此同时,他又不想让朝廷看出端倪,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他命人作了檄文,做出一副奋力抗敌的情态来,并且还假意请唐僖宗前来审视。然而当时的朝廷却对他的这一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他此举别有用心,是想借天子来“威胁诸侯”。
而后唐僖宗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找寻他人来代替高骈,争取解决这一难题。他任命王铎接替高骈的任务。
这件事传到了高骈的耳朵里,他顿感愤愤不平。不仅如此,他还上书于唐僖宗,声称自己始终一片忠心,造成如今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他没有被重用,甚至是运用典故来“反讽唐僖宗。
这般的“胆大妄为”只换来一个结果,那就是高骈的某些实职被剥夺。史料记载中,高骈的晚年生活更为凄凉。那时的他沉醉于神仙奇术,所任用的术士也都是“非省油的灯”。不过这也给他带来了“教训”。他最终因囚而被杀。
然而关于高骈本人,其实是存在诸多争议的。比如在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里曾记录:“为朕全吴越之地,遣朕无东南之忧”。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高骈做出的一系列决定,有些也可能并非出于他本意。皇命难违,或许连高骈本人都深感无奈。
而除了皇帝的命令之外,高骈当时无法出兵的重要原因,还包括受到地方强大势力的压制,还有就是处于预防战乱出现的可能。
关于高骈的评价,其实也是褒贬不一。在《旧唐书》里,高骈的战功是被认可的,而在《新唐书》里,高骈也被指责为是有些“反叛”色彩在身上的,他后期也有不少过失。然而关于这两本书里参考的事情来源,其实也未必正确。
相对而言,另一部作品更有参考价值,那就是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这部作品里关于高骈的所作所为描绘得更加清晰。
书中描述他是因为战败,而非无端阻止黄巢军,也说明他是因为要遵循命令而不得不实行很多措施,还有一些关于他的记述,其实有捏造的嫌疑。尽管晚年的他确有做得不对之处,但事实上他也没有史官所说的那样不堪,他与“叛臣”一词是完全沾不上边的。
总结
唐朝最后的名将高骈,领兵五千破敌十余万,却被史官骂为叛臣。高骈的一生,其实也可谓是较为辉煌了,也可以说是文韬武略、无所不能。很多时候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今人都不得而知。
我们如今只能通过各式各样的渠道去了解曾经的事情,对错与否已成定局。历史角度,很多时候或许都没有对错,只是角度的参差各不相同而已。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高骈唐懿宗崔致远《桂苑笔耕集》《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