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最后的名将:领兵五千破敌十余万,却被史官骂为叛臣

唐朝最后的名将:领兵五千破敌十余万,却被史官骂为叛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079 更新时间:2024/1/17 0:48:29

唐朝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近三百个春秋的统治中,它极具能使他族望而生畏的强盛之势,乃至一度出现“万国来朝”的空前图景。直至如今,国人还被外界称为“唐人”。这个传奇朝代出现过众多颇具盛名的文官武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书写着各具特色的辉煌。

唐朝到了后期,是有“江流急转”之势的,然而这并不能阻挡忠臣名将的出现。而高骈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

高骈是唐朝最后的名将,他的战绩赫然在列,比如南征西讨、重创黄巢等等。他也曾经一度率领五千兵卒,一举击破敌方十余万大兵。

然而在史官的记录里,高骈却并非什么正面人物,甚至担着“叛臣”的罪名。那么关于这位人物,究竟有什么蹊跷所在呢?

“所向披靡”的将军

高骈出生于将门世家,其祖父高崇文是唐宪宗时的名将,他的家族甚至世世代代都与武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家风的影响,高骈自幼就熟读兵书,不过他同时也对文学非常感兴趣,并且常与文人墨客探讨真理。

高骈的才华被人发掘,也因此开始担任一些官职。而他真正的辉煌,还要从南征西讨说起。当时正值唐懿宗李温在位时期,叛乱迭起,于是高骈奉命率领兵士镇守长武城,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他立下了诸多奇功,也一度受到唐懿宗的另眼相看。

于是后来,唐懿宗就命他应对吐蕃来犯,他也不负所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此后他又光复安南,并因此成为节度使。除此之外,高骈其实并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属,他也很有缜密心思。

前面说他热爱文学,或许是受此影响,所以他看事情更加细腻。在领兵作战时,他偶然发现航运不便,因此开始召集人员进行整修,这一举动使得这一地区后世都受益无穷。而回归朝廷后,高骈也不断被晋升官职,无论所到何处,他都被广为称颂。

后来唐僖宗继位后,蜀中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南诏的大举进攻导致各处民不聊生。这个时候,高骈再次被召出解围。他深刻为百姓考虑,为避免疾病的滋生,先是把被困顿的百姓解救出来,之后做好准备去攻打南诏。

在这场战争里,高骈率五千步骑,一举斩杀南诏十万大军,因而这也可以算作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此后为了加强防御南诏,他还加修城墙,直至南诏不敢再来侵犯。后来他又大破黄巢,官职一路擢升,他开始广泛征兵,一时间名声在外。

不过即便如此,黄巢军也并非“等闲之辈”。时间转至880年,此时的黄巢军已是今时不同往日,在战斗能力方面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而在这一时期,曾经盛极一时的高骈,开始有了一些相对反面的情况。

历史的“参差”评价

看到南诏军队势如破竹般卷土重来,此时的高骈已有了紧张的气焰。据历史记载,他此时正担忧自己无力与南诏大军相持,又因为结怨于他人,所以干脆选择不去对抗,而是守着自方的兵士而守着扬州土地。

哪怕是唐僖宗差遣他前去,他也依旧没有按例服从,而是继续雷打不动”地空防御。

但与此同时,他又不想让朝廷看出端倪,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他命人作了檄文,做出一副奋力抗敌的情态来,并且还假意请唐僖宗前来审视。然而当时的朝廷却对他的这一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他此举别有用心,是想借天子来“威胁诸侯”。

而后唐僖宗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找寻他人来代替高骈,争取解决这一难题。他任命王铎接替高骈的任务。

这件事传到了高骈的耳朵里,他顿感愤愤不平。不仅如此,他还上书于唐僖宗,声称自己始终一片忠心,造成如今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他没有被重用,甚至是运用典故来“反讽唐僖宗。

这般的“胆大妄为”只换来一个结果,那就是高骈的某些实职被剥夺。史料记载中,高骈的晚年生活更为凄凉。那时的他沉醉于神仙奇术,所任用的术士也都是“非省油的灯”。不过这也给他带来了“教训”。他最终因囚而被杀。

然而关于高骈本人,其实是存在诸多争议的。比如在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里曾记录:“为朕全吴越之地,遣朕无东南之忧”。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高骈做出的一系列决定,有些也可能并非出于他本意。皇命难违,或许连高骈本人都深感无奈。

而除了皇帝的命令之外,高骈当时无法出兵的重要原因,还包括受到地方强大势力的压制,还有就是处于预防战乱出现的可能。

关于高骈的评价,其实也是褒贬不一。在《旧唐书》里,高骈的战功是被认可的,而在《新唐书》里,高骈也被指责为是有些“反叛”色彩在身上的,他后期也有不少过失。然而关于这两本书里参考的事情来源,其实也未必正确。

相对而言,另一部作品更有参考价值,那就是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这部作品里关于高骈的所作所为描绘得更加清晰。

书中描述他是因为战败,而非无端阻止黄巢军,也说明他是因为要遵循命令而不得不实行很多措施,还有一些关于他的记述,其实有捏造的嫌疑。尽管晚年的他确有做得不对之处,但事实上他也没有史官所说的那样不堪,他与“叛臣”一词是完全沾不上边的。

总结

唐朝最后的名将高骈,领兵五千破敌十余万,却被史官骂为叛臣。高骈的一生,其实也可谓是较为辉煌了,也可以说是文韬武略、无所不能。很多时候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今人都不得而知。

我们如今只能通过各式各样的渠道去了解曾经的事情,对错与否已成定局。历史角度,很多时候或许都没有对错,只是角度的参差各不相同而已。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高骈唐懿宗崔致远《桂苑笔耕集》《旧唐书》《新唐书》

更多文章

  • 在唐朝,如果你被人渣追杀并反杀成功,等待你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人生活的一天,走进唐朝经典语录,唐朝人的心态分析

    可以说,大概率上,你是无法脱罪的,甚至可能被判死刑。关于二人械斗的处理,唐朝的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据《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一》关于二人斗殴的处理条款:“诸斗两相殴伤者,各随轻重,两论如律;后下手理直者,减二等。至死者,不减。”这个条款记载得很清楚,如果两个人斗殴,根据伤势的轻重来判刑;如果后出手的人没有

  • 李世民死前问武才人:我走了,你怎么办?武则天说了8个字保了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李世民,大家都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上位史。当初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兄弟之后逼迫父亲李渊禅位给了自己。虽然他的上位史不不太光彩,但是他在位期间也称得上是一位明君。在他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改革,并且轻徭薄赋,恢复国力。而且朝中还有一位非常直言敢谏的魏征,做他的明镜,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得以避免

  • 司马懿留下一残局,困扰隋唐两朝多年,李世民至死都没能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讲司马懿,司马懿和李世民的关系,隋唐李世民

    可是谁也没想到,三国厮杀十年之久,却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让司马懿一家三代占了个大便宜。他们成功地合并三家,建立西晋。这样的人物,当然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早曹操做丞相时,就已经对他非要忌惮了,先是召他做自己的手下,又企图杀了他。其实曹操这个时候就已经看出他的野心,还说过他不可能久居人下,可他就是有本事

  • 武则天能够寿终正寝,除了她的政治胸怀,还有四种刚柔并济的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武则天胸怀天下,武则天凭啥能走向权力巅峰,武则天是寿终正寝吗

    武则天在皇帝的位置上坐了15年,一场政变将她轰下了台。但即使她失去了权力,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也没人敢动她半根毫毛。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侃侃武则天的驭人手段。武则天以一己之力征服天下,靠的是以下四种手段,外加她的政治胸怀。了解了这些手段,自然也就明白了,即使她下台,不仅没人敢对她怎样,而且

  • 李世民创设1种职业,古代女人走投无路才愿做,现代女人却抢破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用人的四大原则,李世民怎样招揽人才,李世民用人措施

    它就是艺妓。在古代等级制度十分森严,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是达官贵族,拥有着很多特权,但是另外一些人一出生,却面临着生活贫苦,甚至生命都难以为继的境况。而这些人有的会被卖到大户人家作为奴婢,而长得有几分姿色的人,就会被带到古代的那些娱乐场所中。而艺妓就是其中的长得有几分姿色的人,所以艺妓的身份卑微,只是那

  • 唐昭宗之死和唐王朝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唐昭宗这个样子不太好看,相当不高清。一、讨伐藩镇节度使失利唐昭宗上台伊始,就先对割据的节度使开刀,但是所有的努力最后都付诸东流。唐昭宗首先招募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但是一切还没做好准备之时,他就贸然宣布同时对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用兵。结果仗刚开始打,征讨李克用的大军很快被击败,而征讨西川

  • 南京挖出东晋父女合葬墓,墓中放着上百颗药丸,化验结果让人气愤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南京父女墓出土200个药丸,东晋父女合葬墓,父女合葬挖出仙丹

    秦始皇派遣徐福出东海寻找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寻求不死丹药,汉武帝晚年沉迷炼丹,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最终最终引发了巫蛊之祸,北宋宋真宗赵恒为了长生不老东封西祀,下令修筑玉清昭应宫,最终导致赵恒之子宋仁宗赵祯从小就吃丹药,长大以后子嗣不昌,最后子孙断绝。除了皇帝以外,很多臣子也很喜欢丹药,比如赵恒时期为赵恒修

  • 袁天罡算出武则天篡位,李世民为何不杀她?只因此人泄露天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武则天出生遇到袁天罡,袁天罡是武则天老师吗,武则天杀了袁天罡

    文|小羽我们普通人对于预言占卜大多都是不相信的,因为预言术相当于神学,谁会准确的预测到未来会发生的事呢?但是在唐朝的时候,李世民让袁天罡和李淳风编写了一部《推背图》,这本书准确的预测了中国两千内的王朝更替,甚至20世纪的日军侵华战争也在这本书里面,笔者都认为这本《推背图》是真的很神奇,同样的,袁天罡

  • 宋代沿袭唐朝,官品服色的尚紫渊源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官员服饰颜色,唐朝官服设计特征,唐朝紫色官服是几品

    而色彩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直观区分人身份高低的作用,成了等级的标志。宋朝品色服制度,在修缮了唐代品色服制度的色彩,过于细化,而导致服色僭越现象的弊端后。将各个颜色,所对应的身份之间的关系,都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摈弃了唐代品色服,通过深浅所分化的八种色彩等级模式,改为了四种色彩,做到了极大程度上的简练。

  • “六军不发无奈何”,逼死杨贵妃的“六军”,到底是什么来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香港老片杨贵妃,杨贵妃韩国,陈玉莲版杨贵妃

    说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想必许多人都不陌生,然而这段爱情故事却也不那么光鲜。贵妃杨玉环原本是寿王李瑁的王妃,也就是玄宗皇帝李隆基的儿媳妇。但受制于人伦礼法玄宗皇帝并不敢直接将杨玉环带入宫廷,而是下令让她出家当道士,道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年),玄宗皇帝给儿子另立了一个王妃,之后便将杨玉环召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