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整个封建王朝时代来说,中原王朝和西方少数民族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应该就是唐代了。唐代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开明的少数民族政策,和当时大的社会背景有着深刻的关系。
首先就是在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环境之下,汉族对少数民族的排斥早已减弱,至于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联姻更是司空见惯。例如李唐王朝,李家便拥有着少数民族的血统。
这也为之后李唐王朝的少数民族政策提供了先决条件。而都护府制度呢又是李唐王朝解决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方式和制度。单单是在当时的漠北和漠南地区就先后设立了五座都护府用做管理当地的少数民族事务。
分别是单于都护府、云中都护府、燕然都护府、瀚海都护府和安北都护府。而这些护府呢,也是各有不同,其作用也是因地制宜,各有所属。
一、疆域扩大下的问题
之所以要设置如此众多的都护府,和唐朝不断扩大的将于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是在唐高宗到唐玄宗早期,李唐王朝的疆域处在继续扩张的时代。
上文提到的五座都护府便是因为地域扩张而设立的,公元630年,在唐朝和薛延陀汗国的夹击之下,东突厥也被消灭。
随之,李唐的疆域有一次的扩大,但是也面临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对原东突厥领地之内的百姓如何处理,是对其汉化,加强控制。还是按照原有方式保持不变,中央采取依靠当地贵族的方式进行管理。
其实这些方式都有利有弊,但是综合来看,还是依靠当地人进行管理较为合适。以来东突厥之地较远,中央遥领,政令传达不便。
再者强加管理反而容易引起当地百姓不满,适当放权给当地贵族,有利于缓和矛盾。同时唐王朝还能够减少一部分的军力支出,减少开支,同时也维护了两族的和平。
因而最终选择采取羁縻州,也就是承认当地的土著首领,对其进行封赏,在保证其在当地的统治之下,还要求其对中央王朝臣服。在原来突厥地区设立了十州都督府,其中八个都督府,都是由突厥贵族所担任的。
二、从行政机构到军事机构的转变
在灭亡东突厥之后,唐朝和北部的薛延陀国也爆发了矛盾,但是此时的唐王朝实力强大,不久之后又征服了薛延陀汗国。不同于东突厥,薛延陀汗国的疆域更大,人口更多,原来的羁縻州制度显然不适应当下的需求。
加上此时人口众多,原有的行政管理方法也无法保证长治久安,就需要一种全新的军事制度来维持边疆的安全。随之就诞生了都护府,在漠北设立的第一个都护府便是燕然都护府。
虽然说燕然都护府所管辖的地界是漠北,但是其驻地却在原突厥的漠南地区。当时的燕然都护府其下管辖七个都督府,六个州。
现在看起来所谓都督府、州可能非常大,但实际上就都是一些部落而已,区别就在于部落的大小不同罢了。
随着漠北、漠南地区残余势力的清除,唐王朝的疆域再一次扩大,单凭燕然都护府也难以满足当时的统治需要。又在当地设立了瀚海都护府用于管辖原来的东突厥和薛延陀汗国的领地。
三、机构重复,职责交叉
此时唐王朝对漠北漠南地区的管辖呢,相对混乱,现实设立了管辖漠北的燕然都护府,但是其驻地却在漠南,管辖不便。之后又设立了瀚海都护府管辖漠北、漠南。
如此一来,就和燕然都护府的职责有了重复。除此之外呢,瀚海都护府之后又改名为云中都护府,最终定名单于都护府。因而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燕然都护府的驻地迁往了漠北地区。
并且改名为瀚海都护府,最终定名安北都护府。到了此时才区分开了双方的职责,单于都护府负责的漠南,而安北都护府负责的则是漠北。
因为在都护府取名之上的重复,可能很多时候会对这两个都护府混淆。这主要也是因为少数民族他的游牧特性,使得政府机构难以在一个地方定居。需要实时根据少数民族的实际状况做出改变,来适应其统治需求。
当然对于唐王朝来说,能够将此地作为自己的疆域,是非常不错的。但是随着唐王朝内部的动荡,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突厥等国的再次崛起,对于北方地区的控制自然又开始下降。
尤其是后突厥的崛起,重新对漠南和漠北展开进攻,一时间两大都护府又形同虚设,单于都护府被迫取消,而安北都护府也不得不撤离大漠,寻求安全。鼎盛时期的后突厥兵强马壮,多次入侵西域,和唐王朝多次发动战争。
知道后突厥内部发生矛盾,在唐王朝和回纥的联手之下,打败了后突厥,并且扶持回纥建立回纥汗国。安北都护府和单于都护府才得以再次恢复,但此时大唐对大漠的控制远远不如之前。
参考文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