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古代的名贵画,很多人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清明上河图》。
的确,《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如实地反映出了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称得上是传世名作,被评为一级国宝。
不过,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唐张萱和周昉的《唐宫仕女图》、唐韩滉的《五牛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元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明仇英的《汉宫春晓图》、清郎世宁的《百骏图》等等,也同样是传世名作、一级国宝。
而单以价钱论,明仇英的《赤壁图》还曾在拍卖会上以7952万元成交,创造出了中国画拍卖世界纪录。
但话说回来。上述画作,若与南唐李后主的一幅“神画”比较起来,只能算是“凡画”。
南唐李后主的“神画”有多神呢?
著名古代著作《昨梦录》记,南唐李后主曾把这幅“神画”献给宋太宗。
画中有一头牛,站在牛栏外吃草,牛和景物,都画得很逼真。
刚开始,宋太宗并不了解画的神妙之处,只知道画中的牛画得栩栩如生,仅此而已。
不久,李后主死于牵机药。
某天夜里,宋太宗观画,他惊奇地发现,画作里的牛已经卧宿在牛栏之内了!
宋太宗惊得眼珠子差点掉落地上。
等到次日再看,牛又得出到牛栏外吃草了。
原来,这幅神画的神奇之处,竟是白天和黑夜观画时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
宋太宗纳闷极了,召文武百官询问。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无人说得出其中奥妙。
为了一求究竟,宋太宗张贴告示,向天下广求其解。
很快,有一个叫赞宁的游僧揭榜解释,说:“这幅画,其实是画了两头牛,栏内一头,栏外外一头。栏内那头是用海南珠脂调色画的,只能在夜间看见;栏外那头是用沃焦山石磨石画的,只能在白天看见。”
原来如此!
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宋太宗想亲自作画验证一下,可是没法弄到珠脂和沃焦山石,此事只得作罢。
后来,邱至纲在《俊林机要》里撰文说,还有一样作画材料比珠脂和沃焦山石还要神妙的,即取大河蚌含胎欲孕而又未成的泪珠状液调墨,以之作画,白天所画只能在白天看见,夜间作画只能在夜间看见。
不过,“大河蚌含胎欲孕而又未成的泪珠状液”比珠脂和沃焦山石还要难弄,邱至纲的说法也没人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