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平天国遭受重创,洪秀全自身难保,临死前他做了多少疯狂的事

太平天国遭受重创,洪秀全自身难保,临死前他做了多少疯狂的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747 更新时间:2024/1/15 11:44:45

随着剥削程度的逐渐加深,国内的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了各种起义,在这其中,太平天国运动是当时最大的一场反清运动。

1851年,以洪秀全为首的一干人员从广西金田村发起起义战争,并正式建号太平天国,起初整个队伍共有2万余人,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洪秀全自称天王,分封各个属下为王,一路上披荆斩棘,最终定都天京,成为一方称霸势力。

可无论何种政权中都有由盛转衰的那一天,随着内部统治阶级的矛盾激化,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洪秀全的地位也岌岌可危,面对危险,洪秀全在临死前做出了许多疯狂的事情。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的元气大伤

1856年,正值太平天国繁荣时期,对内都城天京内一片繁华与祥和,对外清军也是节节败退,不断让太平天国的军队扩张土地,如若这一年没有发生天京事变,洪秀全仍可安逸自在的生活在豪华的宫殿中,可谁又能想到,这一年正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呢,归根结底,还是当权者内部的矛盾。

随着太平天国日益稳固,洪秀全便开始栖身幕后,将国家的各个权力都交由东王杨秀清主办,杨秀清颇有野心,时日一长,便起了取而代之的想法。于是便开始一步步试探洪秀全的底线,他自导自演"天父下凡",为的就是彰显自己地位的突出。

除此之外,他还想让洪秀全将自己从"九千岁"改为"万岁",即便洪秀全再过愚钝,此时也该知道杨秀清的目的是什么了,一山岂能容下二虎,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洪秀全开始行动了。

他先是秘密将北王韦昌辉召回京城,一回到京城,韦昌辉就受令血洗东王府,将杨秀清一家子全部杀光,不仅如此,他还向外散布虚假消息,欺骗杨秀清的下属进京一并杀掉,其中不乏一些太平天国的骨干人员,最后都成为了刀下冤魂。

翼王石达开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指责韦昌辉不该这么鲁莽,没想到韦昌辉已经脱离了原先

的控制,连带着石达开一家也都屠戮殆尽,甚至还敢逼迫洪秀全。

石达开得知家人被杀后愤怒异常,率领军队将韦昌辉剿灭,这就是著名的天京事变。

今时不同往日,可洪秀全依旧沉迷于过去

经此番变动,太平天国内部早已元气大伤,以前的骨干人员大部分都被杀害,也错失了对外扩张的绝佳时机,为了尽快恢复,石达开受洪秀全命令回京主持局面,可由于遭逢杨秀清的变故,洪秀全并不是十分信任石达开,因此处处牵制。

最终石达开再也忍受不了,选择离开京城,顶梁柱一走,太平天国时刻处在分崩离析的边缘。

可洪秀全依旧沉迷在往日繁荣的景象中,他不顾目前动荡的朝政,还以为自己有着许多士兵,开始亲信亲属,任命自己的堂弟洪仁轩为干王,即便这人十分昏庸,不是当兵的料,洪秀全也执意让其管理军政事务。

更疯狂的是,可能是担心国家内部再次发生叛乱,为了能使民心所向,他开始大肆册封自己的亲属或者朝廷大臣、战场将领为王,甚至于服侍他的下人也都能获此殊荣,根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获得封王称号的就有2700多人。

可再多封王的出现也改变不了太平天国的颓势,反而使得内部政权之间的矛盾愈加激化,权力斗争更加激烈,说到底也只是狗尾续貂而已,根本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可洪秀全依旧执迷不悟。

不顾军队安危,最终落得了尸骨无存的下场

随着太平天国的衰落,清朝军队的反抗也开始出现成效,当时南京城外的大部分据点均被清军占领,可洪秀全依旧每日沉迷于酒色之中。

属下李秀成眼看着情况一天比一天危急,于是极力劝导他应当放弃南京,率领余下的队伍前往浙江等省份打游击战,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太平军依旧占据着当时江南的大片土地,且兵力不俗,等到队伍休养生息之后,重新杀回来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可长年养尊处优的生活早已经将洪秀全的意志磨得一干二净,加上他时常精神错乱的样子,早就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幻了,面对李秀成的请求,他甚至斥责说是妖言惑众,还想着自己有百万名天兵天将,根本不惧怕清军来犯,坚决不会逃走。

可再糊涂的人面对现实的打击时也终会有清醒的那一天,等到真正明白眼前的局势后,他的精神立刻承担不住了。

1864年,洪秀全在绝望中自尽。仅仅一个月有余,南京便被攻陷,太平天国也最终覆灭,不仅如此,当时担任清军指挥的曾国藩还命人将洪秀全的棺椁挖出,将其尸身砍成数块挫骨扬灰,洪秀全最终尸骨无存。

更多文章

  • 太平天国最有远见的将领,被封“翼王五千岁”,却功高盖主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翼王之死,翼王石达开行刑,高季左和翼王的关系

    要说清朝末年规模最庞大的反清运动就是太平天国了,提起这场农民阶级的起义,既有慷慨激昂又有悲壮凄凉,同时还有对其落后思想的批判,这场起义借助宗教的影响,以所谓的“天父”的旨意来号召百姓,领导者基本上都是来自社会底层,在攻占南京建立根据与满清分庭抗礼后,满足了这些领导人对于生活的欲望,他们迅速腐化堕落、

  • 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30万大军齐聚天京,为何挡不住1万湘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太平天国最鼎盛兵力,太平天国湘军有多厉害,太平天国湘军和太平军

    1863年年底,天京被围。洪秀全下令在外地作战的太平军回援京师,一时间,数十万兵马云集天京,而他们的对手不过万余的湘军。太平军打过好多场天京保卫战,可是这一场,他们输了。为什么太平军拥有巨大的兵力优势,却还是输了呢? 1、太平军乃乌合之众,空有人数优势太平天国本就是农民起义,虽然也有英勇的战士,可

  • 大清最后的铁帽子王,一心随溥仪光复皇室,晚年靠着补贴过完余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溥仪光复大清视频完整版,清朝铁帽子王有哪些权力

    铁帽子王是大清在建国时期,为表彰当时大清的八旗贵族,为大清开疆拓土而设立的一种爵位。比如大家熟知的僧格林沁就是一位铁帽子王,而他也应该算是晚清时期最后一位有名气的铁帽子王了。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在痛骂僧格林沁当时妄想用长矛弓箭打垮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但僧格林沁当时既然能够率领大军大加抵抗,就这一点就比

  • 和珅死后子女下场如何?有两子一女为何最后连直系子孙都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和珅子孙今何在,和珅有几个子女,和珅的子孙现在都在哪里

    在乾隆帝死后的第十五天,嘉庆帝就赐和珅自尽,所以和珅死的时候才49岁。那么问题来了,和珅是否有后代呢?他的后代过的又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据记载,他的孩子都是在他的庇护之下,享受了万千宠爱的少爷和小姐。那么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关于和珅后代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据历史上记载他的儿女一共有三个,其中包括

  • 《红楼梦》中元春是怎么死的?其实从元春的判词就能看出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红楼梦元春之死是哪一集,元春省亲暗示元春已死,元春判词全文

    先看看元春判词的文字和图片: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弓通宫,香橼通元春的元字,宫橼也有研究者说指“宫怨”,二十年,指元春在皇宫生活的时间,辨是非,这个解读比较多,但我倾向是说元妃从青涩走向成熟,从青春少女的憧憬到慢慢接

  • 南昌凌迟太平天国幼天王是替身,真的远走高飞,可惜后来没掀起浪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而且此前,洪天贵福替身很多,那次从天京突围出来后,当天的傍晚时分抵达江苏句容南乡的郭庄庙,村里人亲眼看出,幼天王年约十五、六岁,极瘦弱,有与其年龄相同者凡十一人环坐饮食,悍贼数人持刀紧跟,不离寸步。 从村里人口述中得知,幼天王身边有貌似形似十多人,而且语言都讲的“天话”(粤音),这些真身和替身,

  • 刘墉明明与乾隆同岁,乾隆属马刘墉却说自己属驴,他为何这样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墉老婆打刘墉,刘墉下南京太后救刘墉,江阴刘墉学府是刘墉故居吗

    都说“伴君如伴虎”,要想在皇上身边更好的生存下去,自然要懂得取悦皇上的套路,所以即使为人正直如刘墉,还是免不了世故的一面,只为了在官场更好的生存下来,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刘墉——一个集刚正不阿与圆滑世故为一体的人 和珅虽说身为贪官,但是奈何乾隆就是喜欢他,而且和珅深谙说话之道,总能将乾隆哄得开

  • 逆向思考:有人曾评价说曾国藩“腹黑”,倘不如此则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曾国藩个人资料,曾国藩发迹史在线收听免费,听单田芳评书曾国藩全集

    晚清的朝政和军政体系可谓险恶,想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立住脚并成就一番事业,如果没有一番实干的作为和手腕,很难占得东风,甚至很难自保。曾国藩对待政敌,对待一些心术不正之人,他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出手,就会被别人吃掉,所以他瞅准机会,对那些眼中钉、肉中刺逐个收拾,手段不可谓不高明。曾国

  • 为何西周之后姓氏突然大爆发,以姬姓和姜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最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为什么姜姓比姬姓强大,西周分封的姬姓有哪些,姜姓名姓氏壁纸

    比如姜子牙是姜姓吕氏。因此,姜子牙的后人,比如齐桓公小白,全名叫吕小白,而女子则只能按照排名并冠以姜姓——比如孟姜。再比如秦国,秦始皇的正确名字叫做赵政,而秦国君主的女儿,则是孟嬴这样的名字。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中国历史上,西周之后才出现姓氏爆发现象,并且,大多数现代姓氏,都是由姬姓和姜姓衍生出来的。

  • 古代最早的鞋应为草鞋,商朝男性贵族多穿翘头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商朝女人长相复原图,翘头履和云头履,中国古代鞋子的演变

    在这一漫长阶段来看——第一,“鞋”并非都是“前端翘起的”。第二,所谓古时称“鞋”为“足衣”,大约不尽如此。“足衣”指“韈”,当为革制,后来因为材质变化,才改为用“袜”字。第三,上古称“鞋”为“屦”,如《孟子》所曰“捆屦织席”。“屦”的别名叫“舄”。可以细分,“单鞋底”称“屦”,而“双鞋底”称“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