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玻璃器价值不菲,却为何备受推崇?浅析唐代琉璃的“求不得”

唐代玻璃器价值不菲,却为何备受推崇?浅析唐代琉璃的“求不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343 更新时间:2023/12/20 4:07:13

失手打碎玉玻璃,天神个个魂飞丧,玉皇即便怒生嗔,却令掌朝左辅相,卸冠脱甲摘官衔,将身推在杀场上。——《西游记》.吴承恩

沙僧被贬下凡,起因就是一个玉玻璃

这段话讲述的是西游记里,沙和尚诉苦自身天庭遭遇的一段泣血经历,以前在看西游记之时,总会觉得玉帝实在太小气,手下一员大将失手打碎一个玻璃盏,其就要翻脸杀人,作为大神其气量未免也忒太小了点儿,值当吗?

然而吴承恩写这段西游记,可是以书中的唐人眼光来看待当时的事物,要知道在唐代,玻璃物什可绝对算得上一个“说出价格来让人死心”的东西。

法门寺出土的唐代琉璃器,美轮美奂

这些玻璃制品为什么会如此价格不菲,同时唐人又为何会对其如此重视呢?

除了其本身色泽光亮剔透诱人之外,这还与当时的一些社会、宗教原因有关,让我们一起探看中国古代玻璃发展的历程沿革,走近这些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来看看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走进唐人的多彩生活。

玻璃制品在西周之时便有记载,但一直以来却没有成为大众普及的生活用品,即便到了唐代依然如此,这些物什即便价格不菲,但唐人却依然趋之若鹜,商品的供应和需求的矛盾在唐代玻璃制品的上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同的称谓,一样的东西

在唐代以前我们很少能够在古代献之中发现“玻璃”一词,但这些晶莹剔透的物什却一直存在于先前的那段历史之中,只是其一直以其他的称谓而被史书、诗词所记载着。

谬琳, 流离也, 或作琉璃。曰流离者, 约言之, 详言之为壁流离。——《石雅》.章鸿钊

碧玉、珊瑚、流离,咸为国之宝。——《盐铁论》.桓宽.西汉

太武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北史.西域传》

徐州北洞山西汉楚墓的琉璃杯

在唐代之前琉璃、谬琳、 陆离、流离、璧流离,这些别致的叫法所指代的都是当时的玻璃制品,而从《盐铁论》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玻璃制品,在西汉时期就非常珍贵,其价值已经被拔高到了“国宝”这个高度。

白马驮经,佛教东进

而随着后期东汉时期,佛教东传,大量佛经开始被翻译成汉文,当时的一些释教人士为了使佛教能够快速被中国民众接受,便将梵语中的一些语音、释义进行了美化和汉化,形容水晶色的“玻璃”便在此时被慢慢叫开了。

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佛说阿弥陀佛经》

玻璃最初出现在佛经中,后来称谓玻璃制品统称

随着佛教与唐代社会生活的融合交流,在唐代“琉璃”、“玻璃”两种的叫法,渐渐成为了当时玻璃制品的主流称谓,而两种的称谓也都归属于当今玻璃制品的范畴。

那么玻璃制品为什么会在唐代及其之前数量那么稀少呢,而且大多还是产自番邦外国,难道我们中华泱泱大国还不会制作玻璃?

本土玻璃的尴尬

其实在西周时期,本土的玻璃制品的雏形就已经产生,只是那时的制品大多是珠、管、贝、环等类的小饰品,加之制作工艺困难,因此玻璃制品并没有被广泛使用。

西周的琉璃环

西周的琉璃贝

随着时代发展,玻璃制品的制造工艺也在不断完善,一些实用性的玻璃器具便被陆续地制作出来,然而即便如此,本土玻璃制品却依旧没有被社会广泛使用。

究其原因,在产品销售的道路之上,玻璃制品面前一直横梗着一个强劲的产品竞争对手,中国本土特产——瓷器。

瓷器在与本土琉璃的PK比赛中,基本以完胜姿态胜出!

唐代瓷器比琉璃要物美价廉一些

一、价格制约:

在china——瓷器之国这个大环境下,玻璃对于普通民众的日常使用来说,并不是唯一的器皿选择,因为还有物美价廉的瓷器可供选择!

西京洛河水中出碎石,颇多青白,间有五色斑斓,采其最佳者,入铅和诸药,可烧假玉或琉璃用之。——《云林石谱》.杜绾

烧制玻璃制品需要矿石

本土玻璃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采石、冶炼、添加纯碱、草木灰、铅丹等一系列配料,通过熔化、成型、退火等复杂工艺制成,而矿源、烧制等一系列的原材料需求和生产工艺,大大压缩了玻璃制品的价格下调空间,相比具有工艺成熟、原料充足的陶、瓷产品,玻璃制品的价格显然是非常昂贵的。

古代的平民百姓,大家本身经济也都不算富裕,如果要买个用来盛饭、盛水的器皿,在价格悬殊、用途一致的对比之下,一般人肯定会倾向于选择更加经济实惠的陶瓷制品。

二、质量不佳

一个好的产品,其最终的竞争力必然是产品自身的质量,而恰恰这也正是本土玻璃制品的一大短板。

铸之中国, 色甚光鲜,而质则轻脆, 沃以热酒,随手破裂。——《资治通鉴》

本土玻璃多属铅钡玻璃,虽然色泽好看,但不耐用,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变化,这么明显的质量缺陷, 使得其制作为饮食器皿显得很鸡肋,而不能打入与普通民众生活联系密切的饮食器具市场,也使得本土玻璃制品在人们日常应用中,很难立足,显得有点儿曲高和寡。

三、作为观赏物,又遇到洋货冲击

董偃常卧延清之室,以画石为床⋯⋯上设紫琉璃帐。

孙亮作琉璃屏风,甚薄而莹澈。——《拾遗记》

在不能满足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情况下,这些本土玻璃制品便只能常年混迹于上层社会的观赏、装饰物品之中,然而要知道上层社会里的人群,他们可都是见过世面的,先前提及的国宝级的琉璃,自然不是本土玻璃制品,那可是番国上贡的贡品。

北燕时期鸭形琉璃注,晶莹透彻

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皆以白玉作之,马脑石为勒,白光琉璃为鞍。——《西京杂记》

屈多遣使竺罗达奉献琉璃壶、唾壶、杂香、吉贝等物。——《梁书》

可以看出,宫廷里面收藏、赏玩的玻璃制品,大多是外国进贡而来的精品,可同为玻璃制品,为什么外国的玻璃制品就能够得到宫廷、皇室的青睐呢?

接下来,还得聊一聊这些外来的玻璃制品。

外国的玻璃制品的兴盛

一、质量好

其来自海舶者,制差钝朴,而色亦微暗,其可异者,虽百沸汤注之,与磁、银无异,了不复动,是名蕃玻璃也。——《资治通鉴》

与本土随手破裂相比,外国的玻璃制品虽然外观淳朴但质量确实不错。

在外国人的器皿发展史上,其选项中根本没有瓷器这一项,如果上层人们不想用那些看起来非常粗糙、简朴的陶器,那么就需要发展一种比较润泽的器皿,在没有瓷器可以对照参考的条件下,深挖发掘玻璃制作工艺,则最终成为了外国玻璃制品兴盛的原始动力,也使得外国的玻璃制品的质量、实用性上,更加优良一些。

二、神秘感

而对于一直对本土琉璃性能知之甚详的中国人,在乍一遇到这种不怕冷热的玻璃器皿,顿时觉得其很神奇,这货的材料应该不是人造的吧?

中国人自古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都是非常重视材料本身的真实纯正……而对于一些仿制材料则不屑一顾。当宋人认识到以前被看作至宝的琉璃是用一钱不值的石头之类熔制而成的,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油然而生。--《玻璃器史话》

当时的人们认为玻璃材质是纯天然的

在最初的意识中,很多人认为外国的琉璃是自然天成的,比起手工配制的琉璃,这种打上纯天然标签的东西更加令人向往和着迷,好神秘、好珍贵的样子,这可能就是最早的不明觉厉吧。

扶南来卖颇黎镜, 广一尺半, 内外莹洁, 向明视之, 不见其质。——《梁四公子记》

自然之物, 采泽光润, 瑜于众玉, 其色不恒。今俗所用, 皆销冶石汁, 加以众药, 灌而为之, 尤虚脆不贞, 实非真物。——《汉书》.颜师古

那么,既然外国玻璃制品这么好,当初为啥不多进口点儿呢?数量上来了,价格自然就下去了,没那么简单,这还得从丝绸之路说起。

唐代及之前的丝绸之路

因海上航海技术限制,唐代及其以前的丝绸之路主要是陆路为主,商队贸易中一直以丝绸、布匹为商品输出对象,瓷器这时候也没有大规模出口,其主要原因就是陆地丝绸之路是用驼马进行运输的,这种运输方式比较颠簸,而一路下来,长途跋涉,翻山越岭,那些易碎的物品根本保存不下来。

本来运输的货物就价值不菲,一路辛苦下来,到目的地,一打开箱子,不知道啥时候就已经碎了,这结果肯定是要人老命的。

驼队,是唐代及其以前的重要运输方式

运输的限制,约束了唐代及其以前的瓷器和玻璃制品的东西方贸易、交流,而那些最终到达唐朝的玻璃制品都是非常零散地运送过来,一路上经过颠簸、辛劳,路上还要冒着沙漠、荒野中抢劫、杀掠的风险,每一个玻璃制品来到唐朝,都是附加了很多额外的辛劳,这也是外来玻璃制品价格昂贵、数量珍稀的一个原因。

既然运输这么费劲,价格又那么昂贵,用着陶瓷的也一样,这么小众的玻璃,咱不用也罢,也不行呀,因为这个时候佛教兴盛起来了。

宗教的影响

在佛教进入中原之前,或许可以撇开玻璃制品生活,但在唐代佛法兴盛的时代,玻璃制品没办法不令人推崇备至。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琉璃在佛教之中,被视为“七宝”之一,更被视之为修行的境界化身,一颗琉璃

心, 清澈无一显佛性。

一些大德法师一旦圆寂,他们火化后的舍利子便会被放入玻璃制作的舍利瓶中。

琉璃是具有神灵气机的宝物,其温润光滑的琉璃能够照亮三界之暗,蕴含着容纳佛家智慧与光明净土的作用,可以保佑十方安泰。

药师佛中提及的琉璃形象

唐代的君王多有佛法信仰,在这种浓郁的礼佛氛围之下,皇帝们对那些玻璃制品的喜爱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嗣恭初平岭南,献琉璃盘,径九寸,朕以为至宝。及破载家,得嗣恭所遗载琉璃盘。径尺。俟其至,当与卿议之。--《资治通鉴》

一个九寸的玻璃盘就能被唐代宗视为至宝,足见当时玻璃制品在唐代的珍稀程度。

在国内佛法氛围浓郁的情况下,外国输运玻璃制品困难,本国琉璃质量不好,大家又都看不上的情况之下,唐代的玻璃制品处于在一个需求旺盛,但求不得的局面,以至于皇室宫廷之中,得到一个大尺寸的玻璃盘,都会将其供为至宝。

那么, 从唐人的视角来看,当时沙僧失手打碎的那个玉玻璃,那可是打碎了玉帝的命根子呀,国宝都被你这厮给碎了,不杀你,难解心头之恨,这样一看,仿佛把沙僧拉到杀身之处,也还说得过去。

结语:在唐代及其以前,佛法中的琉璃形象使得人们兴起了对玻璃制品的需求,然而因为本土制作的玻璃质量缺陷,中国的玻璃制大多由外国进贡、贩贸而来,但因运输困难,导致其数量稀少,使得当时的玻璃产品供需关系极其紧张,在玻璃制品罕见的情况下,宫廷之内尚且以之为宝,民间自然更是将之视若连城之璧,玻璃制品也在这段历史之中,也留下了自身的一道奇特有趣风景。

更多文章

  • 从《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浅谈唐朝上元节的习俗和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上元节图片,上元节唐朝存续了多少年,唐朝上元节是哪一年

    接旗连旌,几乎遮蔽了整条宽巷上空。除夕刚挂上门楣的桃符还未摘下,旁边又多了几盏造型各异的花灯竹架——这都是为了今晚花灯游会而备的。是灯笼还未挂上,但喜庆的味道已经冲天而起。从文字中可以体会到浓浓的节日气氛,唐朝的上元节的习俗和文化到底如何呢,本文从《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谈起,来了解唐朝上元节的习

  • “没钱?没钱谁给你打仗”这是唐朝最大的问题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年年打仗都没亏空,唐朝一直在打仗,唐朝为什么喜欢打仗

    赎买的关键在唐宪宗的治下帝国终于归为一统,都听从来自唐帝国首都长安的号令,不论是割据已久河北三镇还是帝国核心的关中都隶属于中央之下。而割据势力之所以能听从中央号令的唯一原因就是中央对他们进行了赎买。河北三镇割据时间最长,割据力量也最强。对于他俩的处置事关中央能否维持对河北统治的关键。魏博的田弘正作为

  • 突厥二十万人马围攻长安,李世民带了六人出城,突厥立刻下马朝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世民打突厥,被李世民灭掉的突厥,李世民长安保卫战吓退突厥

    提要: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这是一次孤注一掷的斗争,胜则天下尽归于秦王,败则万劫不复。最终,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死了皇太子李建成还有支持太子的齐王李元吉,逼迫自己的父亲唐高祖将他立为新任皇太子,继承皇帝大位。事实上,对李世民的考验并没有就此结束,唐朝内部存在对抗李世民的声音,可以

  • 唐玄宗一生宠爱杨贵妃 为什么没有将她册封为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玄宗和杨贵妃历史,王朝的女人杨贵妃唐玄宗吻戏,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写给她的诗

    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起点,始于737年的一次见面。当年,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逝世,让唐玄宗郁郁寡欢。有人说,寿王李瑁的王妃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唐玄宗将信将疑,将杨玉环召进宫。一见之下,唐玄宗果然看上了眼。然而,寿王李瑁是唐玄宗的十八子,杨玉环就相当于儿媳妇。虽然唐朝的性观念比较开放,可直接

  • 李世民废掉李承乾后,曾想立一位庶子为太子,被长孙无忌严肃阻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砖长孙皇后为什么毒杀李承乾,长孙皇后李承乾小说,李承乾和长孙无忌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人口最多300万户,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曾一度增长到380万户。因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如此评价: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如果说“永徽之治”仅仅是“贞观遗风”,实际上并不公允,毕竟,唐高宗对唐朝也有诸多贡献,他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越了乃父李世民。例如,李世民晚年

  • 唐朝的死刑为何要复议5次?李世民杀了一个人,因此诞生这个规定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上李世民是被谁杀死的,李世民死前为何下令杀掉此人,唯一一个被李世民处死的功臣

    例如,贞观二年,李世民任命卢祖尚为交州刺史,卢祖尚担心交州地方偏远,蛮夷众多,又多瘴气,拒绝前去赴任。李世民多次劝说卢祖尚,卢祖尚就是铁了心不领旨,李世民一怒之下,将卢祖尚推出午门斩首。事后,李世民非常后悔,甚至认为自己此举太过残暴。李世民说:“然,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资治

  • 玄武门之变时唐高祖李渊为何控制不住局势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状况,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和李渊的关系,玄武门之变之后李渊活了多久

    不过,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另一个主角:李渊。他不但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亲生父亲,还是大唐帝国的缔造者和最高统治者。当玄武门一片刀光剑影时,作为皇帝的李渊,为何控制不住局势的发展。到最后,连他自己都被迫禅位给李世民,心不甘情不愿地当起了太上皇。李渊的个人能力很差吗?并不是。事实上,李渊的军事指挥能力比

  • 李世民赐死宰相,宰相大喊遭人陷害,李世民:陷不陷害你都得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世民为何杀三位宰相,一代名将被李世民赐死,李世民赐死李佑赐的是毒酒吗

    李世民为何要千里迢迢征讨高句丽,而且还要不顾大臣劝阻,坚持御驾亲征,原因有三:第一,高句丽国王高建武一直和唐朝保持友好关系,但在贞观十六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高建武,独专国政,并且不向唐朝纳贡。第二,泉盖苏文不仅藐视唐朝,还和百济联合攻打唐朝的藩属国新罗,新罗使者突破重围,冒死来到长安

  • 唐朝到底有多乱?皇帝发不出工资,被赶出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皇帝关系有多乱,唐朝长安有多繁华,唐朝长安公主简历

    消灭李希烈!公元783年对于唐德宗李适来说是最糟糕的一年,李希烈的背叛使得唐朝获得经济来源的命脉—漕运受到了打击,漕运不通对于依靠江南赋税的唐中央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李希烈背叛带来的连锁反应是致命的。必须打通漕运,消灭李希烈!兵从哪里来?德宗几乎是孤注一掷的将禁军和防秋兵一齐发往对抗李希烈的战场之

  • 嗜血的皇冠:武则天通往皇权之路,到底杀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则天 历史评价,武则天怎么玩,嗜血的皇冠

    武则天自14岁入宫成为太宗的才人,到成为高宗的皇后、唐朝的皇太后,再到废唐建周,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女皇帝,中间走过53年的历程。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宫廷生活中,为生存、为权势,漫长而残酷的斗争终于将武则天变为残酷无情、冷血嗜杀的狠角色,其通往皇权宝座之路,洒满了失败者或无辜者的鲜血,她头上的那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