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赐死宰相,宰相大喊遭人陷害,李世民:陷不陷害你都得死

李世民赐死宰相,宰相大喊遭人陷害,李世民:陷不陷害你都得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082 更新时间:2024/1/15 4:17:54

李世民为何要千里迢迢征讨高句丽,而且还要不顾大臣劝阻,坚持御驾亲征,原因有三:

第一,高句丽国王高建武一直和唐朝保持友好关系,但在贞观十六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高建武,独专国政,并且不向唐朝纳贡。

第二,泉盖苏文不仅藐视唐朝,还和百济联合攻打唐朝的藩属国新罗,新罗使者突破重围,冒死来到长安求救。

第三,隋炀帝曾在征讨高句丽时折戟,李世民想通过这场战争证明自己远比隋炀帝优秀。

李世民出征前,做出了详尽的安排,把长安城留给了房玄龄,让太子李治留在定州,做好后方支援。因为当时太子李治只有16岁,李世民便让侍中刘洎、中书令马周和高士廉三人留在定州辅佐太子。(唐朝初年,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与尚书仆射、中书令同居宰相之职,即,刘洎身居宰相之位。)

《资治通鉴》记载:

上留侍中刘洎辅皇太子于定州……谓洎曰:“我今远征,尔辅太子,安危所寄,宜深识我意。”对曰:“愿陛下无忧,大臣有罪者,臣谨即行诛。”

刘洎出生于南阳刘氏,隋朝末年投奔唐朝,政治经验丰富,临行前,李世民特意对刘洎说:“朕现在要远征,你好好辅佐太子,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你的身世,希望你能够体会我的深意。”

李世民这么一说,刘洎立即感觉责任重大,拍着胸脯对李世民说:“陛下,您就放心吧,我辅佐太子,如果那个大臣有罪,我立即替你杀了他!”

李世民觉得刘洎口气太狂妄了,本来让刘洎好好辅佐太子,又没让他杀人。即使有大臣犯罪,刘洎也要等李世民回来处理呀。所以,李世民批评刘洎。

戒曰:“卿性疏而太健,必以此败,深宜慎之!”(《资治通鉴》)

意思是:你这张破嘴,不要动不动就喊杀人,将来会惹祸的。

刘洎当时或许不服气,但万万没有想到是,几个月后,刘洎真的因为他这张破嘴而毙命。

交代完李治和刘洎后,李世民离开定州开始北上,率领长孙无忌、李勣、李道宗、张亮、契苾何力等人开了唐朝和高句丽之战,这场战争从三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十月,李世民虽然攻克了十多座城池,给高句丽致命的打击,但唐朝军队也损失惨重,远远没有达到李世民想要的战果。因为天气转冷,后方的粮草和棉衣也难以供应,最终,李世民不得不下令撤军。

从死亡人数来看,自然高句丽兵败了。若从战略目的来说,李世民并未取得胜利。除了意外挖掘了薛仁贵这员大将外,这场战争,李世民没有任何可喜之处。

听闻李世民班师,太子李治连忙从定州出发前去迎接,父子二人相见,一番契阔之后,李世民随李治一起来到定州。然而,不幸的是,李世民一路舟车劳顿,后背上长了一个痈,疼痛难忍,到定州后一度疼到昏厥,太子李治救父心切,亲自为李世民吸吮痈毒。

毒脓虽然被吸出来了,但李世民却越发病重。李治为了避免李世民的病情外泄,禁止大臣探望。此时,刘洎和另一位宰相马周二人征得太子同意,来到李世民的床前探望。《旧唐书·刘洎传》记载:

太宗辽东还,发定州,在道不康,洎与中书令马周入谒。

等二人从李世民的帐中出来,脸色忧郁。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时任黄门侍郎的褚遂良正好碰到刘洎和马周,便关切地询问李世民的病情,刘洎回答道:“病情很重,陛下的身体令人担忧!”《资治通鉴》云:

及上不豫,洎从内出,色甚悲惧,谓同列曰:“疾势如此,圣躬可忧!”

听到皇帝病重,褚遂良吓坏了,便问刘洎和马周,接下来该怎么办。马周为人谨慎,不敢说话,而刘洎的老毛病犯了,说了一句要命的话,《资治通鉴》记载:

“洎言国家事不足忧,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定矣。”

刘洎的意思是说:不用担心,虽然太子年幼,但到时候我们效仿伊尹霍光,辅佐太子,如果有人敢有二心,我们便诛杀他们便是。

刘洎和褚遂良的这段话,刘洎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刘洎擅自泄露李世民的病情,并且说李世民病得很重,有诅咒帝王之嫌。

第二,刘洎自作主张,说要效仿伊尹、霍光二人辅佐太子,诛杀心怀异志之人。这话虽然说得忠心耿耿,但他忘了,不管是商朝的伊尹、还是汉朝的霍光,都是权臣,而且他们都废过皇帝。

过了半个月,李世民的病渐渐好了,开始召见大臣议事。褚遂良趁机把刘洎的话告知李世民,李世民听完大惊不已,李世民认为:刘洎身为宰相,不仅咒皇帝早逝,而且还要做霍光一样的权臣,这还得了。于是,李世民召刘洎来,问他是不是说过这话。《旧唐书》云:

太宗疾愈,诏问其故,洎以实对,又引马周以自明。太宗问周,周对与洎所陈不异。遂良又执证不已,乃赐洎自尽。

李世民质问刘洎,刘洎矢口否认,而褚遂良却咬定刘洎说过。李世民召来了当时的第三者马周来问话,马周的说法和刘洎一致,即:刘洎没说过此话。

遗憾的是,李世民宁愿相信褚遂良,也不愿意相信刘洎和马周,因此下旨:刘洎欲效仿伊尹、霍光,其罪当诛,赐刘洎自尽,不殃及家人。

下诏曰:“洎与人窃议,窥窬万一,谋执朝衡,自处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赐自尽,免其妻孥。”(资治通鉴)

就这样,一代宰相刘洎被赐死定州。

刘洎之死,本是个悬案,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录音设备,他到底有没有说过那句话,不管是褚遂良还是马周,都无法证明。《旧唐书》的观点是:褚遂良诬陷刘洎(遂良诬奏之)。

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却认为,大家冤枉了大书法家褚遂良。

原因是,武则天在位时期,帮刘洎翻案,把刘洎之死归咎于褚遂良的诬陷。那是因为褚遂良曾经反对立武则天为后,所以武则天的党羽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才故意给褚遂良安上“诬陷忠臣”的罪名。

苏轼也有类似的观点,苏轼认为:若刘洎真的说过大逆不道的话,那马周就是为刘洎做了伪证,为何李世民只赐死了刘洎,却丝毫没有惩罚马周呢?说明刘洎之死,另有原因!

司马光和苏轼分析得自然透彻,实际上,刘洎的悲剧都已经注定。不管褚遂良有没有诬陷刘洎,李世民都会选择信褚遂良,而杀刘洎。

纵观史料,刘洎此人性格粗直,说话做事毫不注意。举两个例子:

第一,当年李世民要看自己的《起居注》,褚遂良说:“起居注记载了陛下的言行,是希望陛下顾忌史书对你的评价,从而注意自己的言行,所以不能给您看。”

李世民便问:“我若是有不好的言行,你也会记载《起居注》上吗?”褚遂良说:“职责所在,不敢不记!”而此时,刘洎却插嘴道:

“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意思是:即使褚遂良不记,天下人也会记住(你的坏言行)的。

这句话说得,让李世民非常堵心。

有一年,李世民写飞白书赐给三品以上官员,大臣们纷纷举手争抢,刘洎恐怕自己抢不到,竟然站在了李世民的宝座上抢夺。大臣认为刘洎擅登龙座,应当处死。李世民为了给自己留下好名声,并没有追究刘洎之罪,但在李世民心中已经非常清楚,刘洎是个目无皇权的臣子。

当年太子李承乾(嫡长子)被废,长孙无忌、褚遂良建议立李治(嫡三子)为太子,刘洎、岑文本却支持李泰(嫡次子),刘洎甚至为了此事和长孙无忌大吵一架。

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褚遂良固请立晋王治。(《资治通鉴》)

后来,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为了平衡大臣们的关系,李世民任命刘洎为太子左庶子,但刘洎是否真心认可太子李治,这值得怀疑。相反,褚遂良一直是太子李治的坚定支持者。

所以,不管褚遂良有没有诬陷刘洎,当褚遂良和刘洎的矛盾真正爆发后,李世民心中为了太子,为了大唐的未来,都会站在褚遂良这边。因为李世民不会容忍一个口无遮拦、不尊重皇权、对太子不够坚定的人来辅佐太子。

前北大历史学教授、当代历史学家汪篯曾认为,李世民杀刘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刘洎与李治素不同心”,这个说法笔者深以为然。

司马光、苏轼、汪篯三人的观点基本一致,即李世民杀刘洎,和褚遂良陷害无关。

读史使人明智,多读历史,能够汲取人类几千年的智慧。而众多史书中,《资治通鉴》可谓上乘,《资治通鉴》不仅仅是史书,它还被称作是“帝王的教科书”。明朝一代宰辅张居最热衷《资治通鉴》,他甚至将《资治通鉴》作为万历皇帝的教科书。因为《资治通鉴》里承载着1300多年的权谋和智慧,记录了中华文明上至战国,下至五代的1300多年人性和沧桑。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阅读文言文是一件比较吃力的事情,普通的文言文翻译,又不能准确地表达史书的沧桑和韵味。因此,《资治通鉴》虽好,但很多人无法彻底读懂。所以,笔者向大家推荐一本超级好的史书,即《白话资治通鉴》。

这套书是台湾著名国学教授黄锦鋐领衔主编,台湾多达27位国学教授历时三年合译而成。这套书不仅尊重原文,贴近历史,不多添加任何主观臆测,不妄加一个字,以现代人的角度来解读历史。

书中有重要人物的插图画像:

有历代皇帝的谱系表,官职表。此书出版后,曾得到国学大师钱穆和台静农的极力推荐,在宝岛十分畅销。这套书在大陆的销售原价498元,如今头条在做活动和补贴,头条读者只需208元,物超所值,所以笔者忍不住推荐给各位粉丝。

这是一本深度、全面、透彻解读《资治通鉴》的白话文史书,只要你能够读上一遍,必有巨大收获。读《白话资治通鉴》学历史、学权谋、学人生。相信你读完这本书后,你将会比其他人多走了1300多年的人生路。

头条用户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直接购买,第一批的10000多本已经卖完,这是第二批到货,已经又卖出3000本,笔者觉得这本书实在不错,所以忍不住推荐给各位粉丝共读。

); }

白话资治通鉴【全套共10本】

¥208

购买

更多文章

  • 唐朝到底有多乱?皇帝发不出工资,被赶出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皇帝关系有多乱,唐朝长安有多繁华,唐朝长安公主简历

    消灭李希烈!公元783年对于唐德宗李适来说是最糟糕的一年,李希烈的背叛使得唐朝获得经济来源的命脉—漕运受到了打击,漕运不通对于依靠江南赋税的唐中央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李希烈背叛带来的连锁反应是致命的。必须打通漕运,消灭李希烈!兵从哪里来?德宗几乎是孤注一掷的将禁军和防秋兵一齐发往对抗李希烈的战场之

  • 嗜血的皇冠:武则天通往皇权之路,到底杀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则天 历史评价,武则天怎么玩,嗜血的皇冠

    武则天自14岁入宫成为太宗的才人,到成为高宗的皇后、唐朝的皇太后,再到废唐建周,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女皇帝,中间走过53年的历程。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宫廷生活中,为生存、为权势,漫长而残酷的斗争终于将武则天变为残酷无情、冷血嗜杀的狠角色,其通往皇权宝座之路,洒满了失败者或无辜者的鲜血,她头上的那顶皇

  • 秦琼来投奔,李渊问他:你吃过龙肉吗?朕可以割2斤给你!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琼到杨林府上得到父亲的金枪,秦琼求李渊,李渊怎么报答秦琼救命之恩的

    在隋唐乱世,英雄辈出,秦琼的大名早就传遍山东,早年,秦琼行侠仗义,算得上是一方豪杰,后来秦琼参军,在隋将来护儿的麾下,来护儿把秦琼作为重点培养的对象。但隋朝已经大厦将倾,秦琼几经辗转,和裴仁基一起投奔了瓦岗寨,李密听闻秦琼来投奔,非常高兴,招待众人的时候,邀请秦琼坐在他的右手边,挽着手对大家说:“我

  • 地位尊崇的杨贵妃,在唐朝其实是个地位卑微之人,受尽歧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贵妃导致唐朝的衰落,杨贵妃和唐朝有关系吗,杨贵妃在唐朝的地位

    她深受唐玄宗李隆基宠信,被封为贵妃,可以说是地位尊崇。可是,不为人知的是,这位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娘娘早年曾经颠簸流离、受尽歧视。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和杨贵妃的籍贯有关。杨贵妃有个小名,叫做“阿蛮”,唐朝诗人狄归昌在《题马嵬驿》一诗中写道:“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

  • 李世民手下猛将谋士如云 李建成手下也有四大文臣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621年,打赢虎牢关之战的李世民胜利班师,获得了唐高祖李渊的热烈接待。李渊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允许他在天策府里开府,自置官属。雄心勃勃的李世民,随即组成了一个约50人的精英团队。这里面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猛将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秦琼、长孙无忌、柴绍、罗士信、史万

  • 人口从900万户下降到200万户,李世民在“贞观之治”中都干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李世民如何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如何治理国家的措施

    在李世民执政以前,唐朝初期即唐朝以前的朝代,对于同一级官员,在首都任职的地位远比在地方上任职的官员更高。武官常常被任命为刺史或者县令,地方的属吏当资历足够时才能被任命为地方大员,而在首都做官的官员,都是犯了错误,才被贬到地方上任职大员。因此很多心系天下的官员常常看作在地方上任职是自己的政治道路的挫折

  • 从唐朝大型宫廷舞曲《七德舞》和《九功舞》看太宗朝的偃武修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十大宫廷舞蹈,唐朝古代舞蹈史,唐朝乐舞的舞蹈种类

    唐初贞观时期,有两支著名的舞曲《七德舞》和《九功舞》,自诞生开始就成为重要的宫廷舞曲,而且两支舞曲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单看名字的话,很难判断哪个文哪个武,甚至多半是会判断错的。《七德舞》是文舞吗?并不是,它的前身是《秦王破阵乐》,是气势磅礴的武舞。《九功舞》是武舞吗?并不是,它的前身是《功成庆善乐》

  • 李世民将女儿嫁给14岁少年,70年后,此人成了杜甫的外高外祖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杜甫与李世民关系,李世民最小女儿嫁给谁,李世民有女儿嫁给杜如晦儿子吗

    先说周绍范,为何李世民待他如此亲厚呢?在历史长河中,周绍范虽然其名不扬,但对李世民来说,此人却非常重要。周绍范出身于范阳周氏(其族谱可上溯至周天子),他曾祖父、祖父、父亲分别是梁朝、陈朝、隋朝公爵。隋朝末年,李渊起兵反隋,周绍范投奔李世民,被李世民推荐为车骑将军。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很诡异了,武德九

  • 隋末天下大乱,最强大的10位枭雄,除了李渊其他全部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渊反隋的过程,李渊为何起兵反隋,隋末李渊实力

    魏:李密,投靠瓦岗军后,掌握瓦岗,最后被王世充打败,然后降唐。不过又反叛,被杀。许:宇文化及,江都之变后,杀隋炀帝,称帝,先被李密打败,然后被窦建德活捉被杀。夏:窦建德,是隋末农民起义军的巨头。早年是随军的将领,因深知底层百姓深受劳役之苦,于是率众反隋。在虎牢关李世民活捉,最后处死。汉:刘黑闼,曾经

  • 唐太宗治理贪官出奇招,贪多少就奖多少,方法很巧妙,无人再敢贪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太宗治贪的绝招,唐太宗治贪的最佳方法,中国历代皇帝治贪奇招

    唐太宗并不是真的将官员待遇提高,去减少贪污的发生,而是在贪污发生后,用心理学的方法,以奖励代替惩罚,去治理贪官污吏。唐朝建立初年,长孙家族为唐太宗鞍前马后,立下不少功勋,为此,唐太宗娶了长孙氏为皇后,长孙无忌为托孤重臣。而有这么一位不那么厉害的长孙家族人士,名叫做长孙顺德,可是有些辜负了唐太宗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