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废掉李承乾后,曾想立一位庶子为太子,被长孙无忌严肃阻止

李世民废掉李承乾后,曾想立一位庶子为太子,被长孙无忌严肃阻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271 更新时间:2024/1/1 13:27:15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人口最多300万户,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曾一度增长到380万户。因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如此评价:

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如果说“永徽之治”仅仅是“贞观遗风”,实际上并不公允,毕竟,唐高宗对唐朝也有诸多贡献,他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越了乃父李世民。

例如,李世民晚年曾在征讨高句丽时折戟,在唐高宗时期,大将苏定方一度征服了朝鲜半岛。唐高宗时期的名臣刘仁轨更是打得日寇800年不敢侵华。唐朝疆域最大的时期,就是在唐高宗在位期间。

然而,尽管唐高宗有如此成就,他仍然有不被后人认可的地方,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如此评价唐高宗:

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

欧阳修指出了唐高宗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溺爱衽席”,说白了,就是唐高宗过于软弱,宠出来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最终导致“贻祸邦家”,唐朝江山差点断送在武氏手里。

历史上的唐高宗,真的很软弱吗?答案是肯定的,甚至连他的父亲李世民也认为李治太过软弱,曾一度想更换一位庶子担任太子。

众所周知,李世民的第一位太子并非李治,而是李承乾。唐朝武德年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掉李建成李元吉,然后登基为帝。李世民登基后,最先安排了三个人的位置,即:尊父亲李渊为太上皇,封妻子长孙氏为皇后,封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世民一度认为,太子李承乾必将接替自己,成为唐朝的第三位帝王。

李承乾身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一子,在封李承乾为太子的诏书上,李世民曾夸李承乾仁孝、睿哲。李承乾前期的表现,也的确是一位优秀的太子。只是,随着其他兄弟的成长,李承乾对自己的信心越来越不足,尤其是李世民的嫡次子李泰日益获得父亲宠爱,李承乾却接连犯了几个错误后,李承乾一度误以为李世民会改立李泰为太子。

在这种心理的作祟下,李承乾最终联合侯君集、杜荷等人发动政变,意图逼李世民提前禅位给自己。只可惜,事情败露,李承乾最终被废。李承乾被废后,本来最有希望成为太子的李泰因为自己的急功近利付出代价,被李世民贬黜。接下来,李世民仅有一位嫡子,那就是李治。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劝说下,李世民立年仅15岁,成为李世民的第二位太子。

为了快速培养李治,李世民先后把自己最信任的几位文臣武将都派到东宫辅佐太子,让长孙无忌任太子太师、房玄龄任太子太傅、李勣任太子詹事、萧瑀任太子太保。又让李大亮、于志宁马周褚遂良等人分别到东宫兼职。李世民不管是上朝议事,还是下朝批阅奏折,都让李治待在身边学习处理政务。在培养李治一段时间之后,李世民发现,太子李治聪慧有余,但为人太过软弱。李世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选对了太子。

有一天,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私下里说:

“公劝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资治通鉴·唐纪十三》,下同)

雉奴是李治的乳名。李世民是在对长孙无忌说:“你当初让我立李治为太子,但李治性格软弱,恐怕不能担此大任。怎么办?”

听到李世民这么一说,长孙无忌吓得满头大汗,正思考该怎么回答,没想到李世民说出一句更加惊人的话:

“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即:朕的第三子、吴王李恪英武果断,非常像朕,我想立李恪为太子,你觉得怎样?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之女杨氏。李恪虽然是李世民的庶子,但他的父母都是帝王血脉,所以并没有人敢轻视李恪。李恪不仅长得英俊,而且为人豪爽,处事果断,他在镇守宋州期间,官声很好,很得当地百姓拥戴。但庶子毕竟庶子,在隋唐门阀时代,庶子永远无法和嫡子相比。所以,在李承乾被废之时,李恪显然没有身为嫡子的李治占优势。

在得知李世民想传位给李恪后,长孙无忌连忙严肃劝阻说:“万万不可!”

李世民问道:“为什么呢,难道李恪就不是你的外甥吗?”在封建时期,庶子以嫡母为母,嫡母之兄是也是顺治的舅舅。在外人看来,李恪和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外甥。但在长孙无忌心中,李治是他一手扶起来的亲外甥,当然要多搬维护。

长孙无忌的回答是:“太子李治不是懦弱,而是仁厚,这才是真正的依文治国的君主。太子乃天下储君,不可以轻易更换。”李世民认真考虑长孙无忌的话后,最终放弃了立李恪为太子的打算。

笔者认为,李世民经过李承乾谋逆后,更换李治为太子,为了培养李治,李世民有些急于求成。发现李治的缺点后,李世民竟然又要换太子,这种做法的确不妥。若真的更换庶子李恪为太子,其他庶子必定纷纷觊觎皇位,到时候唐朝可能大乱。

李治或许不是完美的太子,但唐高宗后来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最为可惜是吴王李恪,他虽然被父亲心仪,却并未能成为太子。若吴王李恪能做一个安稳的王爷也就罢了,但是,长孙无忌时刻在警惕着李恪。唐高宗登基后,长孙无忌借助“房遗爱谋反案”,故意陷害吴王李恪,李恪最终被杀。长孙无忌陷害李恪,和当初李世民私下向长孙无忌透露想立李恪为太子,关系很大。

有意思的时候,李恪在临死前,怒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这句话后来真的应验了。

更多文章

  • 唐朝的死刑为何要复议5次?李世民杀了一个人,因此诞生这个规定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上李世民是被谁杀死的,李世民死前为何下令杀掉此人,唯一一个被李世民处死的功臣

    例如,贞观二年,李世民任命卢祖尚为交州刺史,卢祖尚担心交州地方偏远,蛮夷众多,又多瘴气,拒绝前去赴任。李世民多次劝说卢祖尚,卢祖尚就是铁了心不领旨,李世民一怒之下,将卢祖尚推出午门斩首。事后,李世民非常后悔,甚至认为自己此举太过残暴。李世民说:“然,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资治

  • 玄武门之变时唐高祖李渊为何控制不住局势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状况,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和李渊的关系,玄武门之变之后李渊活了多久

    不过,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另一个主角:李渊。他不但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亲生父亲,还是大唐帝国的缔造者和最高统治者。当玄武门一片刀光剑影时,作为皇帝的李渊,为何控制不住局势的发展。到最后,连他自己都被迫禅位给李世民,心不甘情不愿地当起了太上皇。李渊的个人能力很差吗?并不是。事实上,李渊的军事指挥能力比

  • 李世民赐死宰相,宰相大喊遭人陷害,李世民:陷不陷害你都得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世民为何杀三位宰相,一代名将被李世民赐死,李世民赐死李佑赐的是毒酒吗

    李世民为何要千里迢迢征讨高句丽,而且还要不顾大臣劝阻,坚持御驾亲征,原因有三:第一,高句丽国王高建武一直和唐朝保持友好关系,但在贞观十六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高建武,独专国政,并且不向唐朝纳贡。第二,泉盖苏文不仅藐视唐朝,还和百济联合攻打唐朝的藩属国新罗,新罗使者突破重围,冒死来到长安

  • 唐朝到底有多乱?皇帝发不出工资,被赶出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皇帝关系有多乱,唐朝长安有多繁华,唐朝长安公主简历

    消灭李希烈!公元783年对于唐德宗李适来说是最糟糕的一年,李希烈的背叛使得唐朝获得经济来源的命脉—漕运受到了打击,漕运不通对于依靠江南赋税的唐中央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李希烈背叛带来的连锁反应是致命的。必须打通漕运,消灭李希烈!兵从哪里来?德宗几乎是孤注一掷的将禁军和防秋兵一齐发往对抗李希烈的战场之

  • 嗜血的皇冠:武则天通往皇权之路,到底杀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则天 历史评价,武则天怎么玩,嗜血的皇冠

    武则天自14岁入宫成为太宗的才人,到成为高宗的皇后、唐朝的皇太后,再到废唐建周,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女皇帝,中间走过53年的历程。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宫廷生活中,为生存、为权势,漫长而残酷的斗争终于将武则天变为残酷无情、冷血嗜杀的狠角色,其通往皇权宝座之路,洒满了失败者或无辜者的鲜血,她头上的那顶皇

  • 秦琼来投奔,李渊问他:你吃过龙肉吗?朕可以割2斤给你!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琼到杨林府上得到父亲的金枪,秦琼求李渊,李渊怎么报答秦琼救命之恩的

    在隋唐乱世,英雄辈出,秦琼的大名早就传遍山东,早年,秦琼行侠仗义,算得上是一方豪杰,后来秦琼参军,在隋将来护儿的麾下,来护儿把秦琼作为重点培养的对象。但隋朝已经大厦将倾,秦琼几经辗转,和裴仁基一起投奔了瓦岗寨,李密听闻秦琼来投奔,非常高兴,招待众人的时候,邀请秦琼坐在他的右手边,挽着手对大家说:“我

  • 地位尊崇的杨贵妃,在唐朝其实是个地位卑微之人,受尽歧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贵妃导致唐朝的衰落,杨贵妃和唐朝有关系吗,杨贵妃在唐朝的地位

    她深受唐玄宗李隆基宠信,被封为贵妃,可以说是地位尊崇。可是,不为人知的是,这位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娘娘早年曾经颠簸流离、受尽歧视。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和杨贵妃的籍贯有关。杨贵妃有个小名,叫做“阿蛮”,唐朝诗人狄归昌在《题马嵬驿》一诗中写道:“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

  • 李世民手下猛将谋士如云 李建成手下也有四大文臣武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621年,打赢虎牢关之战的李世民胜利班师,获得了唐高祖李渊的热烈接待。李渊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允许他在天策府里开府,自置官属。雄心勃勃的李世民,随即组成了一个约50人的精英团队。这里面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猛将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秦琼、长孙无忌、柴绍、罗士信、史万

  • 人口从900万户下降到200万户,李世民在“贞观之治”中都干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李世民如何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如何治理国家的措施

    在李世民执政以前,唐朝初期即唐朝以前的朝代,对于同一级官员,在首都任职的地位远比在地方上任职的官员更高。武官常常被任命为刺史或者县令,地方的属吏当资历足够时才能被任命为地方大员,而在首都做官的官员,都是犯了错误,才被贬到地方上任职大员。因此很多心系天下的官员常常看作在地方上任职是自己的政治道路的挫折

  • 从唐朝大型宫廷舞曲《七德舞》和《九功舞》看太宗朝的偃武修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十大宫廷舞蹈,唐朝古代舞蹈史,唐朝乐舞的舞蹈种类

    唐初贞观时期,有两支著名的舞曲《七德舞》和《九功舞》,自诞生开始就成为重要的宫廷舞曲,而且两支舞曲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单看名字的话,很难判断哪个文哪个武,甚至多半是会判断错的。《七德舞》是文舞吗?并不是,它的前身是《秦王破阵乐》,是气势磅礴的武舞。《九功舞》是武舞吗?并不是,它的前身是《功成庆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