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蔺相如完璧归赵,真的值得夸奖吗?司马光表示:就没有这样办差的

蔺相如完璧归赵,真的值得夸奖吗?司马光表示:就没有这样办差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958 更新时间:2024/1/24 2:32:33

其中,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一个大破大立的年代,名臣可谓是灿若星辰。管仲张仪蔺相如等人皆是代表,蔺相如的故事更是入选了如今的语文教科书。

而在节选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将相和》中,我们看到是身为名臣良将的蔺相如、廉颇在原本有着不睦的过节之下,在面对国家利益之时,蔺相如靠着勇敢机智、宽容大度最终以气节折服了廉颇,于是将相二人终于同心同德,一起辅佐赵王治理赵国。

[var1]

对于廉颇、蔺相如的关系,文章中以蔺相如完璧归赵为引。

关于完璧归赵,大家可谓是耳熟能详。在赵惠文王时,赵国从楚国获得的有着“

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赞叹的和氏璧,这样一块世之罕有的宝玉自然也引起了邻国秦国的觊觎。

由于当时秦国势大,赵国相对势弱;对于秦国的贪墨和氏璧之心,赵王自然也就进退两难。虽然,秦昭王自称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但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如果将和氏璧拱手相让,赵国颜面何在?但如果不给秦国,面对秦国的虎视环伺之心,又要如之奈何?

[var1]

此时,正当群臣一筹莫展之时,宦者令缪贤举荐了门客蔺相如。而蔺相如虽然出身低贱,但勇敢果决的品行、对答如流的回复也迅速让他成为最好的选择。于是,蔺相如捧璧出使秦国。

而在与秦昭王会面之时,眼见秦王无意偿赵国城池,蔺相如机智的以

“璧有瑕,请指示王。”为由重新将和氏璧控制在手上,随即倚柱做“击柱”状;并且辅以一众慷慨陈词,也令秦王因为颜面而被迫折服。

随后秦王在斋戒五日,设九宾之礼之后,再请蔺相如。但此时的蔺相如早已经命令扈从将和氏璧归于赵国,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他,面对秦王不卑不亢的提出要求秦国先割让十五城,然后赵国再将和氏璧送于秦国。同时,表示作为欺瞒大王的处罚,自己愿意受汤镬之刑。

[var1]

因为没有了和氏璧,秦王自然不好发作,也只得从国家利益出发以不“

绝秦赵之欢”,对蔺相如不仅未曾处罚,反而是厚待有加。最终,在完成礼节之后,蔺相如不辱使命回到赵国。

而在回到赵国之后,因为立下大功,他被赵王敕封为上大夫;随后又在其后的渑池会盟之中,面对秦王的“羞辱”以同样方式反击,维护了赵王的威仪,至此蔺相如再因功被封为右上卿。由于职务上的晋升,蔺相如已经位高于廉颇,这也引起了廉颇的不满。但面对廉颇的刁难,蔺相如却安之若素,处处忍让。而在蔺相如与门客的一番谈话之中,蔺相如以国家之急为重的品德也打动了廉颇,最终廉颇才负荆请罪,二人也就成为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var1]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得不说的是蔺相如的品德高雅,也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他也无愧于名臣的称谓。

而对于蔺相如,太史公司马迁更是不吝溢美之词。

太史公曰:……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见司马迁对于蔺相如的气节品德都是推崇备至的,尤其是对完璧归赵赞赏有加。但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背后,赵国真的成功了吗?

[var1]

事实上,对于当时的国际环境而言,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的所作所为并无益处。当时的秦国,在经过了商鞅变法以及“奋六世之余烈”一众明君的治理之后,已经锋芒毕露,山东六国几无敌手。

而蔺相如在和氏璧与激怒秦王、秦国之间,先是以和氏璧激发了秦王的占有欲,后又耍诈要回;再以秦王需要斋戒沐浴为理由,选择偷偷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在一件器物与国运的选择上,蔺相如兵行险招,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无疑这种成功隐忧深重,而器物与国运上二者显然也是不能划上等号的。

“夫和氏之璧……,而相如以死争之,以诈取之,有如秦王赫然増怒……移兵攻赵,是为赵王爱数寸之玉,丧国士之贤,贪无用之器,贻宗庙之忧,人臣爱君果如是哉!——司马光《资治通鉴》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便立场鲜明的指出了这其中的不妥之处,一旦秦王真的动怒,在实力对比悬殊之下,赵国如之奈何?而一句“人臣爱君果如是哉”——哪有这样为君王办差的诘问,更是直击问题核心。

[var1]

其实,作为一名史学家,司马光、司马迁能够各抒己见,他们的观点也都有各自的道理,对于我们后人而言,也都是有着可取之处的。但另一方面,司马迁的《史记》之中对蔺相如有的多是个人品性的考究、品评;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显然更着重的是对事物、事件整体的考究、品评。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蔺相如“完璧归赵”不假,但又有几人了解,秦国对赵国进行的报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蔺相如怎么说服赵国去秦国,蔺相如完璧归赵对赵国的好处,赵国为何有了蔺相如还被秦国灭亡

    [var1] 蔺相如,今保定曲阳县相如村人,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第一时间就表示愿以15座城池作为交换。不过,赵王心里很忐忑,秦王势力庞大,实力雄厚,若不答应他的请求,也许会招致灾祸,若是按约定给了他和氏璧,也极有可能有去无回。一时之间,赵王、廉颇、臣子面面相觑

  • 蒙阴岱崮小山村里还有这秘密,秦王李世民唐王崖、娘娘庙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 这地方,就是小崮(典型的岱崮地貌)的后山谷。这里的地形,是三面高,中间矮,向下是一道河谷,那形状真像把笊篱,就叫笊篱坪(今在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下面这道河,是道清水河,河底是光滑的青石板,存不住一点泥沙,河水清的照人影儿。河边上,有位村姑在洗衣裳,芳龄十七八岁,长的身段像杨柳,容貌似

  • 战国五大乱臣:除了郭开,另外四位也极具破坏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历史三大乱臣,战国与郭开齐名五大名将,战国第一奸臣郭开最后结局

    [var1]一、郭开(赵国)郭开是赵国的奸臣,公元前244年,赵悼襄王继位后,郭开陷害廉颇这位名将,导致其没能继续获得赵国的任用,并最终客死异乡。在赵悼襄王去世后,赵王迁即位。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命令王翦等人率军攻打赵国,赵王迁则派遣李牧前去抵挡。结果,郭开被秦国收买,又陷害了李牧这位名将。等到

  • 草根的逆袭:对秦国崛起更重要的,可能不是商鞅,而是马和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陕西省的地图若仔细看,很像一个跪着的兵马俑,就像只要一说到秦国,大家就会联想到陕西的咸阳、阿房宫、秦始皇陵、兵马俑等, 但是其实秦国最早的发迹地并不是陕西,而是甘肃。这一切还要从一个叫作岷山的山脉说起。 在甘肃省的天水与陇南之间有一座巨大的山脉,名叫岷山,它的北面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西汉水从这

  • 荆轲给秦王献地图时,几乎已经面对面,为何却没偷袭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荆轲刺秦王40集电视剧,荆轲个人资料简介,荆轲刺秦王

    [var1] 我们知道荆轲在刺杀秦王的结果是以失败告终。当时荆轲带着自己的剧毒匕首,辗转多次才见到秦王,表面上是给秦王献上地图,但是实际上就是想要秦王的性命。可是荆轲没有想到的是,秦王不但除了有非常高的警惕性,而且武功还非常的高强。荆轲和秦王打斗多时,但是仍然没有办法伤害到秦王半分半厘,反而在后来被

  • 荆轲刺秦王,樊於期主动献出自己的头颅,他就一点儿都不怕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荆轲刺秦王樊于期自刎片段,樊于期简介,荆轲刺秦王的真实事件

    [var1] (樊於期剧照) 公元前227年,秦国挟灭赵之威,陈兵燕国南界,准备顺势一举荡平燕国。燕国举国惊恐,太子丹亦恐惧不已,他托人找来刺客荆轲,要他刺杀秦王政。 荆轲说,没有足够分量信物的话,是不可能得到秦王接见的,那样就无法靠近秦王,实行刺杀了。于是,荆轲提议,用秦王憎恨的樊於期的人头,作为

  • 范雎:秦国名相的奋斗史,堪称一部“灾难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国范雎个人简介,秦国范雎复仇,秦国范雎活了多少年

    [var1] 战国时期,魏国苪城的一户穷苦人家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取名范雎,字叔。 范雎早年因家境贫寒,乃无名小卒,连出生日期都没有记载。但范雎自小聪明伶俐,能言善辩,长大后曾在魏国大夫须贾府做门客,因被怀疑卖国,险些丧失性命。 当时魏昭王想和齐国结成联盟,故派须贾做使臣前去齐国,须贾接到旨令后立即带

  • 曹操让儿子去做一件事,说能让魏国延续数百年,可惜后人没有照做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风云四起,四面楚歌,有人锋芒毕露,比如曹操,也有人韬光养晦,密谋夺权,比如司马懿。要说司马懿的才干,可一点也不必曹操要逊色,否则他也不可能建立西晋,灭绝曹魏。[var1]司马懿这个人有一个最突出的优点,那就是忍耐力极强,他隐于曹家四代之中,养精蓄锐不露声色,最终在曹芳一代,伺机而动,夺得了

  • 统一六国的千古一帝,竟是个病秧子,患鸡胸胃病,最终死于哮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 秦始皇嬴政从小体弱多病,因此经常受兄弟们的欺负。就连他的父亲也看不起他,认为他不是秦人的后代。但是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父亲对他的看法,也改变了自己以后的人生命运。有一次嬴政又受到了兄弟们的欺负。其中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将嬴政推倒在地,对其拳打脚踢,打完之后洋洋得意,他料定嬴政不会反抗,认为他

  • 纸上谈兵的赵括,当时生活的年代,几乎没人用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赵括真的纸上谈兵吗,纸上谈兵赵括一辈子没见过纸,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是个蠢人吗

    [var1] 有人说出自《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但翻来《史记》,不难发现,根本没有“纸上谈兵”的说法。 而且,成书于西汉时的《史记》,是写在竹简上的。所以,纸上谈兵与赵括和《史记》,最初是没有啥联系的。 [var1] 但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 部分专家认为,纸上谈兵很可能来自刘三吾的《湘南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