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灭元战争中,朱元璋为何要“放走”元朝皇帝?他的用心很高明!

灭元战争中,朱元璋为何要“放走”元朝皇帝?他的用心很高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438 更新时间:2024/1/16 9:41:37

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陆续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对手后,准备誓师北伐,彻底推翻元朝的统治。

当年10月,他命令徐达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由淮河北上,取道黄河,进取中原。

这次北伐相当顺利,明军仅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一举攻克了元大都,让元顺帝狼狈讨回了他的祖籍塞北草原。

当时,统治中原已近百年的元朝,早已当年之勇。对于朱元璋来说,元大都几乎是唾手可得。这是因为:

第一,元朝的内部斗争十分激烈。

按照蒙古人的旧俗,蒙古大汗或皇帝之位不一定传给长子,甚至可以不传给自己的儿子。

这样,就给了各种势力争夺皇位的“正当理由”。

元顺帝以前的8个皇帝,加起来总的在位时间仅仅25年,平均每个不到3年。最短的一个甚至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而元顺帝的父亲就是在位不到8个月被杀害的。

第二,连年混战导致实力大幅缩水。

曾经的蒙古铁骑,是一支横扫欧亚、所向披靡的力量。

然而在入主中原的几十年内,他们已经渐渐在纸醉金迷中丧失了战斗力。

元朝末年,元朝对付各地的农民起义军,甚至要动用所谓“义军”的力量,也就是那些蒙汉混合的地方武装。

而这些“义军”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也变得尾大不掉,他们互相争抢地盘,内斗不断,给了朱元璋们以迅速发展壮大的机会。

第三,元朝几乎丧失了统治基础。

蒙古入主中原以后,其“统治技术”是十分粗暴的。蒙古贵族生活腐化,精神堕落,把时光和金钱都浪费在了纵酒、恋色、飞禽、走马之上,对百姓则是任意屠戮、肆意搜刮。

到了元顺帝时期,人祸加上天灾,给元朝的统治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对于元朝的必然灭亡,朱元璋十分清楚。这只熟透了且被虫啃得七疮八孔的“烂苹果”,只需要轻轻一拽便会掉下地来。

然而,朱元璋接下来的操作,却令人产生他要故意放走元顺帝的遐想。

在出兵北伐前,朱元璋曾召集了一次由主要军事将领参加的军事会议,商讨北伐策略。

面对我强敌弱的态势,常遇春主张直捣元大都(今北京),他说:“以我百万之师,敌彼永逸之卒,可挺竿而胜也。”

常遇春的建议,不是没有道理。此时元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况下,一举攻克元大都,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不过,朱元璋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

“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屯兵于坚城之下,粮饷不足,援兵四集,非我利也。”

他给出的理由是:元大都建城百年,城池深厚,如果孤军直捣元大都,一旦粮草不济,而元军援军又至,对我等十分不利。

于是,明军的北伐就变成了这样的三步走:

第一步,攻占山东。徐达、常遇春用两个月的时间,消灭了盘踞在此的元朝义军王宣父子,占领山东全境。

第二步,扫平河南。朱元璋让邓愈从襄阳出发,攻占唐州、洛阳,让徐达沿着黄河向上游挺进,攻占宋朝故都开封,河南平定。

第三步,才是开始决定怎样攻取元大都。

公元1368年5月,朱元璋赶到开封,再次召开军事会议,商议攻取元大都的策略。

徐达说:“臣自平齐鲁,下河洛,王保保逡巡太原,观望不进,今潼关又为我有......元之声势已绝,臣等乘势搏其孤城(元大都),必克无疑。”

徐达身处北伐最前线,对元军剩余的实力了如指掌,在他看来,元朝已经“声势已绝”,现在应该坚持兵贵神速,直取元大都。

然而,朱元璋再一次否定了一线大将的意见,主张水陆并进,稳扎稳打,沿着京杭大运河,步步为营。

不得不说,朱元璋确实给了元顺帝充足的时间,让他准备逃跑事宜。

于是,徐达率军由山东沿着运河北上,一路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打到了天津地区。他接连轻松击败元朝丞相也速等元军主力,逼近元大都。

而在攻城以前,徐达又接到了朱元璋的指示:如果元顺帝北逃,“不必穷兵追之”,“但其出塞之后,即固守疆圉,防其侵扰耳。”

朱元璋明确要求徐达:如果元顺帝逃走,不要追赶,等他逃出塞外,固守北疆,防止其侵扰即可。

公元1368年7月27日,元顺帝逃出大都。8月2日,徐达在没有遇到激烈抵抗的情况下,攻取了这座城市。因为元顺帝的北逃,让元大都几乎没有遭到什么破坏。这座城市,也是现在北京城的基础。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讲,朱元璋“放走”元顺帝,乃是大功一件。

然而,用保护文物来解释朱元璋“放走”元顺帝一事,显然有点太无厘头。

号称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朱元璋,在对待攻取元大都的问题上,为何要这样安排部署呢?

其实,这就是朱元璋“恩威并施”的对敌策略,他的目的是控心和怀柔!

在出师北伐前,朱元璋发布了这样一篇檄文,其中几句话是:

“蒙古、色目, 虽非华夏族类, 然同生天地之间, 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 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元朝统治时期,人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之别,而朱元璋却既往不咎,宣布只要他们愿意当大明臣子,一律平等。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 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这句话,同样是在给蒙古人、色目人开绿灯,愿意归顺来降的,继往开来,一切往前看,以后永享太平,而不愿意归降的,则可以自奔塞外,也不追究。

看到这篇檄文,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朱元璋要“放走”元顺帝了: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最大限度的瓦解元军的抵抗之心,已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如果当时依常遇春或徐达所言,用最快的速度夺取大都,或许能够抓到元顺帝。但一个对全国失去了控制的皇帝,抓在手里又有何用呢?

而如果让元顺帝北逃,则几乎可以让国内的元军顷刻间土崩瓦解。

“攻心为上”,这才是朱元璋的目的所在。

更多文章

  • 民间传说:朱元璋怒斩驸马爷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朱元璋做皇帝不知不觉有了十年,一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一年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的名茶都获得了大丰收。各地的茶贩子,都纷纷前往向这些地方的茶场大肆收买名茶,而后转卖其他地区,依靠低买高卖大发横财。这样一来,茶叶虽然大丰收,但茶农们依然衣不遮体,苦不堪言。只好联名求官府做主。查来查去,官

  • 此国请求明朝封号,坚持“反清复明”200多年,堪称铁杆“明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反清复明历史,历史上真正的反清复明,古代反清复明成功了吗

    朱元璋剧照请求中国皇帝赐予国号,在朝鲜历史上也仅此一次洪武二十五年,李氏朝鲜政权建立。李成桂在立国之初就定下了对大明王朝的政策——他认同明朝的中华正统。尽管朱元璋对李成桂的篡位不甚满意,但他看到李成桂派出的使者,依然很高兴,因为朝鲜此行的目的是“请国号于明朝”。朱元璋以为“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

  • 洪武朝的空印案,朱元璋以“猛”治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空印案的来历,从洪武四大案看朱元璋,朱元璋洪武之治

    四大案,分别是指胡惟庸谋反案、蓝玉党案、空印案、郭桓案。空印案发生的时间,《明史》上记载,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但因为事件复杂,也有人将其定在洪武八年(1375)或九年(1376),各有道理。想要了解此案就需要先要知道明朝的财政管理制度。明王朝规定,在每年年底,天下府州县的财政收支账目,都要一

  • 曾让朱元璋放牛的地主刘德,待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刘德是周扒皮的祖宗, 元朝廷官府的奴仆,坐拥良田无数,富的流油。朱元璋像是高玉宝,虽没有把刘德搞得鸡犬不宁,但是偶尔出他一次笑话还是有的,但是代价之惨痛让人不寒而栗。朱元璋家中赤贫,祖上几经辗转来到安徽凤阳,也没有创下可拿出来显摆一下的家业,相反却欠了官府天文数字般的税银,如果想要还清,必须得有愚公

  • 明朝首富沈万三,只因这件事,被朱元璋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万三的聚宝盆来历,朱元璋和沈万三的故事,朱元璋查封沈万三

    沈万三原名叫沈富,号万三,所谓万户之中三秀。他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一名商人,靠着自己的经商头脑在江南闯出了一番天地,成为江南首富,同时也是全国首富。他父亲名为沈佑,是一个老实人,早年时期家中发生灾难,母亲因瘟疫去世,沈佑带着四个儿子,也就是沈万三以及他三个兄弟去往了周庄,并在这里扎根。祸不单行,沈万三的

  • 明朝10大美女,陈圆圆和李香君上榜,你都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代四大美女陈圆圆,明末清初第一美女陈圆圆,古代美女陈圆圆长得是什么样的

    1、马湘兰:马湘兰生于金陵,因为出身不幸最终是沦落到了风尘,在当时的秦淮河畔还是名噪一时的名妓,容貌非常灵秀,诗词歌舞和舞蹈是样样精通,一生中是不少人的红颜知己。2、陈圆圆:陈圆圆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美女,她集才貌于一身,是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当吴三桂见到陈圆圆后,立刻被陈圆圆的惊艳迷住

  • 明朝“花木兰”:满门忠烈,是历史上唯一记载到正史的巾帼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花木兰的故事,古代著名历史人物花木兰,历史记载的真实花木兰

    明朝末年,出了一位响当当的“花木兰”:巾帼英雄秦良玉。她的事迹不仅见于野史笔记,正史更将其记入列传。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贞素,乃土家族人,明万历二年生。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秦良玉的父亲秦葵见明朝渐衰,从小就教秦良玉兵法和骑射。秦良玉秦良玉身高一米八五

  • 明初最牛和尚,帮朱棣称帝被称为黑衣宰相,北京城是他最初规划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棣晚年有多残忍,朱棣皇后,朱棣北京城的设计

    他辅佐朱棣建立大功,朱棣称帝后对他恩赏有加,他也因此成为一代传奇。著名的《永乐大典》就是他负责主编的。这个和尚被称为“黑衣宰相”,他就是姚广孝。姚广孝早年出家,是朱元璋钦定的僧人,他被派往燕王朱棣那里做“伴读僧人”,颇具政治嗅觉的姚广孝逐渐成为朱棣心腹。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开始大规模削藩,一时间明

  • 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 最坏的宦官有哪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专权宦官有哪些,明朝两个有名的专权宦官,明朝宦官专权出现的原因

    明朝的朝廷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存在,有一类人在这个时候非常吃香,那就是宦官,我们知道历史中有几个时期的宦官是非常厉害的,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的势力也成功在朝堂里面掌握了权力,那么明朝就是这么一个时期,在这个时候的宦官是长期都能掌权。宦官专权导致他们掌握了军政大权。皇帝幼小昏庸,受宦官愚弄。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

  • 明朝时期,有当代诸葛亮之称的刘伯温,死之前为何要吃一口烧饼?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伯温死前真的要吃一口烧饼,刘伯温临死前为什么要咬一口烧饼,刘伯温死后对朱元璋说的话

    据说,刘伯温在临死之前,专门要人拿了一个烧饼,含在嘴中。能掐会算的刘伯温,为何会在临死前选择咬一口烧饼呢?其实这样的传闻,与刘伯温曾经与朱元璋的会面有关。刘伯温年少得志,年纪轻轻就能考中秀才,他的才能绝对是无可挑剔的。但也就是这样的刘伯温,其实早已对元朝统治下社会的腐朽痛恨不已。刘伯温对元朝统治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