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陆续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对手后,准备誓师北伐,彻底推翻元朝的统治。
当年10月,他命令徐达、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由淮河北上,取道黄河,进取中原。
这次北伐相当顺利,明军仅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一举攻克了元大都,让元顺帝狼狈讨回了他的祖籍塞北草原。
当时,统治中原已近百年的元朝,早已当年之勇。对于朱元璋来说,元大都几乎是唾手可得。这是因为:
第一,元朝的内部斗争十分激烈。
按照蒙古人的旧俗,蒙古大汗或皇帝之位不一定传给长子,甚至可以不传给自己的儿子。
这样,就给了各种势力争夺皇位的“正当理由”。
元顺帝以前的8个皇帝,加起来总的在位时间仅仅25年,平均每个不到3年。最短的一个甚至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而元顺帝的父亲就是在位不到8个月被杀害的。
第二,连年混战导致实力大幅缩水。
曾经的蒙古铁骑,是一支横扫欧亚、所向披靡的力量。
然而在入主中原的几十年内,他们已经渐渐在纸醉金迷中丧失了战斗力。
元朝末年,元朝对付各地的农民起义军,甚至要动用所谓“义军”的力量,也就是那些蒙汉混合的地方武装。
而这些“义军”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也变得尾大不掉,他们互相争抢地盘,内斗不断,给了朱元璋们以迅速发展壮大的机会。
第三,元朝几乎丧失了统治基础。
蒙古入主中原以后,其“统治技术”是十分粗暴的。蒙古贵族生活腐化,精神堕落,把时光和金钱都浪费在了纵酒、恋色、飞禽、走马之上,对百姓则是任意屠戮、肆意搜刮。
到了元顺帝时期,人祸加上天灾,给元朝的统治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对于元朝的必然灭亡,朱元璋十分清楚。这只熟透了且被虫啃得七疮八孔的“烂苹果”,只需要轻轻一拽便会掉下地来。
然而,朱元璋接下来的操作,却令人产生他要故意放走元顺帝的遐想。
在出兵北伐前,朱元璋曾召集了一次由主要军事将领参加的军事会议,商讨北伐策略。
面对我强敌弱的态势,常遇春主张直捣元大都(今北京),他说:“以我百万之师,敌彼永逸之卒,可挺竿而胜也。”
常遇春的建议,不是没有道理。此时元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况下,一举攻克元大都,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不过,朱元璋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
“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屯兵于坚城之下,粮饷不足,援兵四集,非我利也。”
他给出的理由是:元大都建城百年,城池深厚,如果孤军直捣元大都,一旦粮草不济,而元军援军又至,对我等十分不利。
于是,明军的北伐就变成了这样的三步走:
第一步,攻占山东。徐达、常遇春用两个月的时间,消灭了盘踞在此的元朝义军王宣父子,占领山东全境。
第二步,扫平河南。朱元璋让邓愈从襄阳出发,攻占唐州、洛阳,让徐达沿着黄河向上游挺进,攻占宋朝故都开封,河南平定。
第三步,才是开始决定怎样攻取元大都。
公元1368年5月,朱元璋赶到开封,再次召开军事会议,商议攻取元大都的策略。
徐达说:“臣自平齐鲁,下河洛,王保保逡巡太原,观望不进,今潼关又为我有......元之声势已绝,臣等乘势搏其孤城(元大都),必克无疑。”
徐达身处北伐最前线,对元军剩余的实力了如指掌,在他看来,元朝已经“声势已绝”,现在应该坚持兵贵神速,直取元大都。
然而,朱元璋再一次否定了一线大将的意见,主张水陆并进,稳扎稳打,沿着京杭大运河,步步为营。
不得不说,朱元璋确实给了元顺帝充足的时间,让他准备逃跑事宜。
于是,徐达率军由山东沿着运河北上,一路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打到了天津地区。他接连轻松击败元朝丞相也速等元军主力,逼近元大都。
而在攻城以前,徐达又接到了朱元璋的指示:如果元顺帝北逃,“不必穷兵追之”,“但其出塞之后,即固守疆圉,防其侵扰耳。”
朱元璋明确要求徐达:如果元顺帝逃走,不要追赶,等他逃出塞外,固守北疆,防止其侵扰即可。
公元1368年7月27日,元顺帝逃出大都。8月2日,徐达在没有遇到激烈抵抗的情况下,攻取了这座城市。因为元顺帝的北逃,让元大都几乎没有遭到什么破坏。这座城市,也是现在北京城的基础。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讲,朱元璋“放走”元顺帝,乃是大功一件。
然而,用保护文物来解释朱元璋“放走”元顺帝一事,显然有点太无厘头。
号称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朱元璋,在对待攻取元大都的问题上,为何要这样安排部署呢?
其实,这就是朱元璋“恩威并施”的对敌策略,他的目的是控心和怀柔!
在出师北伐前,朱元璋发布了这样一篇檄文,其中几句话是:
“蒙古、色目, 虽非华夏族类, 然同生天地之间, 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 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元朝统治时期,人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之别,而朱元璋却既往不咎,宣布只要他们愿意当大明臣子,一律平等。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 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这句话,同样是在给蒙古人、色目人开绿灯,愿意归顺来降的,继往开来,一切往前看,以后永享太平,而不愿意归降的,则可以自奔塞外,也不追究。
看到这篇檄文,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朱元璋要“放走”元顺帝了: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最大限度的瓦解元军的抵抗之心,已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如果当时依常遇春或徐达所言,用最快的速度夺取大都,或许能够抓到元顺帝。但一个对全国失去了控制的皇帝,抓在手里又有何用呢?
而如果让元顺帝北逃,则几乎可以让国内的元军顷刻间土崩瓦解。
“攻心为上”,这才是朱元璋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