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曹操远征乌桓时,刘备劝刘表偷袭许昌,刘表为何拒绝出兵?

三国:曹操远征乌桓时,刘备劝刘表偷袭许昌,刘表为何拒绝出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892 更新时间:2024/2/17 21:38:25

《三国志·先主传》中注引了《九州春秋》中记载的这么一则故事:

备住荆州数年,尝於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这是说刘备依附于刘表时,连续好几年没事干,生活安逸的日子过久了,结果身体都发福了,由此,刘备悲上心头。

根据历史记载,刘备自从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投奔刘表,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招揽到诸葛亮时,这中间的六年时间,确实没干什么大事。

唯一经历的一次战场厮杀,是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于博望坡击败了夏侯惇

长达六年的时间,刘备就驻扎在小城新野,没有目标,也没有实力去实现目标,小日子是安逸了,可心中的野望之火却熄灭了不少。

如果不是后来遇见诸葛亮,一出《隆中对》,让他又获得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及实现的方式,或许,就没有三分天下时的刘备了。

而同时期,曹操清除了袁绍及其遗留下来的势力,还能远征乌桓消除边患,为未来南下征讨荆州、江东,扫清了所有障碍。

另一位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人物,孙权也没闲着,初掌江东的他,经过一系列平叛战争,巩固了江东基业及自己的地位。

甚至,孙权还能抽出余力向外扩张,而扩张的方向,正是荆州,至“赤壁之战”发生前,孙权三次进攻江夏,将大半个江夏占据。

曹操和孙权都在积极扩张,刘备却只能待在新野等着肚子发福,也难怪他悲戚戚的。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刘备当时没有实力参与天下争霸及扩张势力呢?

刘备也不是没想着主动参与进去,比如给曹操找点麻烦,他在得知曹操要远征乌桓时,就曾劝说刘表出兵偷袭许昌,但被刘表拒绝。

事后,当曹操远征归来,刘表又向刘备表达出了后悔之意,“表谓备曰:‘不用君言,故为失此大会。’”

曹操劳师远征,确实是偷袭其后方的大好时机,可刘表为何拒绝?

其实,刘表表达的后悔之意,只是为了安抚刘备,而不是真后悔,他本来就没有出兵跟曹操作战的心思。

原因有很多,下面就聊聊这个事。

其一,当时荆州正在面临外部入侵。

前面讲了,孙权在攻打江夏,从建安八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3-208年),五年时间三攻江夏。

刘表需要应对孙权发起的战争,无意在此期间开双线作战。

其二,刘表未必能说服荆州士族出兵攻曹。

刘表虽然是荆州牧,还是汉室宗亲,有名义,也有地位,可荆州的军、政大事,他未必能全部说了算。

刘表当初入荆州,是孤身一人来的,没有带任何属于自己的班底,即使有朝廷的任命和汉室宗亲的身份,想掌控荆州也有相当难度。

刘表可不是刘备,到哪都带着关羽、张飞、赵云、简雍孙乾糜竺等一帮死忠。

为此,刘表不得不跟荆州大族蔡氏联姻,才获得了荆州士族的支持,得以在荆州站稳脚跟。

但付出的代价是,刘表的执政受制于荆州士族,如出兵跟代表朝廷的曹操对抗这样的大事,没有荆州士族点头是不行的。

而荆州士族的态度,至少掌权的那一帮士族,是不愿意跟曹操敌对的。

袁绍和曹操大战期间,荆州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就劝说刘表举州归附曹操,《三国志·刘表传》中记载:

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说表曰:“……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表大将蒯越亦劝表……

后来曹操南下时,蔡瑁蒯良等极力劝说刘琮不战而降,其实是早有想法的,曹操不南下,他们没准也会主动北上投降。

掌权的荆州士族都是这样的倾向,刘表没法出兵攻曹。

其三,刘表本人无扩张和争霸的意愿。

刘表名列汉末“八骏”之一,骨子里是个标准的文人,治理地方或许还行,可乱世争霸,既非其所长,也非其所愿。

王夫之评价刘表时说:

表非戡乱之才,何待杜袭而知之?表亦自知之矣。踌躇四顾于袁、曹之间,义无适从也,势无适胜也,以诗书礼乐之虚文,示间暇无争而消人之忌,表之为表,如此而已矣。

按照王夫之的评价,刘表能守好荆州就不错了,主动去参与诸侯争霸,他没那个心思,也没那个本事。

当初,袁绍和曹操大战,韩嵩、刘先等在劝说刘表归降曹操前,也提醒过他,要么就趁机起事,公开争霸的态度,要么就找一方势力投降,不能观望中立。

可史书记载的他当时的态度是“表狐疑”,他没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由此也能看出,刘表根本就没有争霸天下的意愿,也不愿意主动去得罪强大的诸侯。

让刘表主动出兵挑衅曹操,实在是有些难为他。

其四,刘表不是那么信任刘备。

《三国志》中有记载,刘备来到荆州并驻扎在新野后,很多荆州的豪杰之士都主动去投奔刘备。

这些人估计都是不受刘表重用的,所以到刘备那去找出路。

但不管如何,荆州的人才不等着荆州牧刘表任用,而是去归附刘备,自然让刘表尴尬。

也因此,刘表对刘备有些不放心,担心其对荆州有什么想法,“表疑其心,阴御之。”

刘备劝说刘表偷袭许昌,荆州士族是不会同意的,如果刘表同意,只能派刘备去,要给刘备兵、钱、粮。

如此一来,不是给刘备增加实力吗?刘备有了兵,不打许昌,而是和刘表争夺荆州主导权怎么办?

刘备会不会这么做?谁也不知道,但刘表大概率会这么想,特别是他本来就疑心刘备。

且万一刘备真去打许昌,占领了朝廷,还会老老实实听刘表的?刘备就不会“挟天子以令诸侯”

刘表自己或许不会有争霸之心,但他也不会允许曾经依附于自己的人将来骑在自己头上,这是个常见的上位者的心态问题。

如此,刘表自然不会同意刘备提出的偷袭许昌的建议。

综上分析,就能知道,曹操远征乌桓时,刘备向刘表提出趁机出兵给曹操找麻烦的建议,刘表马上就拒绝的原因了。

也因此,刘备只能继续老老实实在荆州过安逸日子,荒废了六年之久,直到遇见诸葛亮。

六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按照刘备的整个人生来算,也就十分之一的时间。

但按照刘备起兵征战至人生终点的时间来算,就接近六分之一的时间。

浪费了这么多时间,抛开蜀汉政权后来的部分战略上的错误和失利不谈,蜀汉在三国中最弱小也是很正常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

更多文章

  • 关羽以一敌三,大战许褚徐晃、夏侯惇,胜负如何?你看曹操怎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许褚徐晃夏侯惇能组吗,夏侯惇许褚徐晃三人搭配,许褚vs夏侯惇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出了名的顶级猛将,战斗力非常强悍,而许褚也号称是曹营第一猛将,战斗力非常惊人,徐晃、夏侯惇两人,也被众人公认为一流猛将,战斗力不可小觑。那么这四人要是战在一块,最终的胜负会怎么样呢?关羽大战许褚、徐晃、夏侯惇三人,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吗?接下来我们便来看看曹操是怎么说的!关羽与曹操曹操

  • 《三国演义》里论“智慧”,刘备才是第一高手,几次过招完胜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正如有的学者评论说,以三国里的表现,诸葛亮不过是聪明,而刘备才是智慧。诸葛亮的聪明表现在表面,刘备的智慧隐藏在暗处。关于这一点,从刘备和诸葛亮的两次过招可以看出。一、收拾关羽诸葛亮加盟刘备集团的时候,关羽已经是名满天下的武将。况且诸葛亮那时候年仅二十七岁,关羽看他不过是个毛头小子。所以诸葛亮担任军师

  • 史料记载的三件事表明:关羽进攻襄樊前梦见大耳朵动物咬他,就没想要活着回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关羽死后的征兆,关羽的十大怪事,关羽应该夺取襄樊吗

    综合三国史料记载,我们发现有三件事可以表明:关羽原本不想打襄樊,去了也没准备活着回来——他当时已经处于风口浪尖,进退维谷之际,战死沙场是他最明智的抉择。关于襄樊战役,《三国演义》是这样描述的:“细作人探听得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即飞报入蜀。汉中王忙请孔明商议。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

  • 从庞统和诸葛亮的求职经历看:“妆”不出好形象,哪有贵人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第一次见庞统,诸葛亮庞统简历,诸葛亮刘备庞统

    从庞统和诸葛亮的求职经历看:“妆”不出好形象,哪有贵人来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关于导致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起因,众说纷纭。其中一个说法,很值得回味,那就是二人的社交形象干扰了主公们的抉择。当初刘备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给他的印象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

  • 关羽的师傅为什么说是孙悟空?这是什么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关羽是三国中杀过名将最多的人,死在他青龙偃月刀刀下的名将有华雄、颜良、文丑、庞德。如果算战绩的话,他应该当之无愧排在三国第一!那大家都会好奇,关羽的师傅是谁呢?对就是孙猴子,那是为什么呢?从时间上来算,三国到唐代差不多五百年,而孙悟空正好被压了五百年,五百年后被中国撕名牌始祖唐僧撕掉了名牌,成功逃离

  • 四川发现刘备葬身处,方圆30里没有蚊虫,真的是刘备墓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备墓四川,刘备墓发现全过程,刘备墓真的在四川吗

    在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刘备挺身而出要安汉兴刘、兴复汉室,虽然这个理想比较狭隘,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比较有正能量的。刘备安汉兴刘自然要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所以他在自己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是千方百计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着想的,往往能做到与民秋毫无犯。刘备自己的出身并不高贵,是个织席贩履之徒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60岁以后的曹操、刘备、孙权,都在做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备孙权曹操三人互相评价,对刘备孙权曹操的评价,孙权刘备曹操谁的人品最好

    花甲之年又称耳顺之年,指的是人活到60岁后,就象六十花甲循环一样,已经将世间的人情世故阅览了一遍。这个年龄段的人修行成熟,对任何事都抱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即使听到刺耳的话也很少会在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倾向于修身养性,对人生和事业不再有过高的追求。那么,作为汉末三国的3大“主角”,曹操、刘备、孙权

  • 跟上级作对!荀彧收到曹操送的空盒子,知其意后,便自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网络配图 荀彧的治理想是兴复汉室,这点同诸葛亮,及前半生的曹操一致。荀彧初始辅佐曹操也是看中曹操能用人,善谋略,是救世之人。可曹操在不断的胜利中忘记了复兴汉室的理想,这点与荀彧的政治理想渐行渐远,两人之间早有隔阂(从赤壁之战结束后,荀彧在曹操集团里就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曹操也意识到这点,对荀彧也刻意

  • 赵云生前最后一战,英雄不迟暮却无奈岁月催人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云晚年的巨大遗憾,赵云一生成长史,赵云生平最霸气的一战

    他没有张飞的鲁莽,也没有关羽的自负,不似吕布三姓家奴,更不像马超惶惶如丧家之犬,少年成名,白袍银铠,一杆枪上下翻飞,如入无人之境!长坂坡一战封神,在曹营百万军中,携阿斗七进七出,斩杀曹营名将50余员,无名士卒更是不可计数! 但是自此之后,赵云再也没有大的出征场面了,似乎一直被刘备雪藏一样,充当起了刘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杨仪除掉魏延后,也入狱自尽,刘禅成了大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魏延杀杨仪原因,杨仪杀魏延有没有刘禅授意,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发生了什么

    刘禅登基后,诸葛亮大权总揽,殚精竭虑的兴兵北伐。国家用兵之际,必然会对武将所有侧重。随着关、张、赵、马、黄等大将相继凋零,魏延成了当之无愧的蜀军翘楚。可魏延这个人,性格太过孤傲,很快变得居功自傲起来。诸葛亮在重用魏延的同时,又不得不提防他。为防止魏延尾大不掉,开始提拔和重要杨仪,使之牵制魏延。而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