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位有趣的历史人物宋襄公。托毛主席的福,现在的人一想起这位仁兄,第一印象就是“蠢猪式的仁义”。宋襄公本人因为泓水之战的失败,被后人作为反面教材批判了2000多年。
然而,如果我们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事论事,分析宋襄公的行为,也许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悟,或许就会对他多出几分理解之同情。
[var1]
宋国的处境
宋襄公出生于春秋初年的中原大国宋国,这个国家的来路跟其他的中原大国大不一样。如齐国、鲁国、郑国、卫国,这些国家要么是当年周天子亲自分封的姬家诸侯国,要么就是开国功臣之后,他们基本上都是西周集团的既得利益者。
但是宋国却是当年武王伐纣的时候,商纣王的哥哥带路党微子启所建立的。这个微子启跟比干、箕子一起并列为商朝三贤臣之一。
但是他做的事情实在是不敢恭维,身为商王朝的大王子,居然充当周武王的帮凶,灭掉了自己的国家,最后还是靠镇压侄子武庚的复辟,出卖祖宗才换来了宋国这个封地。
[var1]
就算如此,西周集团也对他相当不放心,分封的时候对他留了一个心眼。宋国所处的位置是处于中原核心区,富庶的不得了,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东南西北都被西周集团四面包围。
不仅如此,这些国家还打心底里鄙视这个前朝余孽。有什么事都不带他一起玩,平时开会的时候,宋国就是被调笑得最多的段子。
宋国跟身为南蛮的楚国一样,都不受中原国家的代价。春秋战国时期那些骂人的成语,杞人忧天、拔苗助长,宋国。刻舟求剑、沐猴而冠,楚国。
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随着周天子权威的衰落。国际格局陷入了群雄争霸的局面。齐楚秦晋吴越六大诸侯,你方唱罢我登场。
[var1]
这些国家想要称霸中原,成为春秋霸主有一个硬性条件可以衡量他们是真霸主还是假霸主。那就是看他们能不能够拿下位于中原核心区的郑国跟宋国。
如果把春秋霸业比作一辆马车,那这两个国家就是拉动马车的车轮。对于春秋五霸的名单众说纷纭,但只要你拿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就会发现,什么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全都是假货。
正是因为有这个硬性条件的存在,导致宋国在春秋时期,那真是多灾多难啊。任何一个霸主崛起拿宋国练手都是必修课。
比如说当年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时候为了让宋国这个国家臣服。发动举国之兵,把宋国都城商丘围了将近一年,搞得宋国国都内部是易子而食折骨而炊。最后不得不臣服于楚庄王,成就了人家春秋霸主的威名。宋国想要摆脱这种命运唯有称霸。
[var1]
仁义的由来
宋襄公出生于齐桓公称霸初期,他的父亲是宋国有名的君主宋桓公。宋桓公深通礼乐,治国有方。在整个齐桓公时期,他坚定跟随齐国的步伐为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鞍前马后。
正因如此,宋国在那40多年的时间里,收获了不少的霸权红利,国力蒸蒸日上,成为了中原地区仅次于齐国的二号强国,类似今天的欧盟。
齐桓公的称霸模式跟后来的晋文公、楚庄王大不一样,号称是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主要是通过价值观输出,商业合作,尊王攘夷,主持国际正义为主要措施而以战争征伐为辅助,以此收获中原各国的人心。
而后来那些霸主,主要都是依靠战争杀伐和阴谋诡计来成就大业的。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
[var1]
然而,这也是这套模式最后的辉煌了。因为在齐桓公称霸时期,中原各国最大的对手楚国还在猥琐发育,双方还没有正式交手,齐桓公和管仲只是跟楚成王有过几次隔空对招,但并没有真正兵戎相见。
而随着楚国完成发育,北上中原,斗争的力度越来越激烈,管仲这套和风细雨的模式就玩不下去了。而这个转折点,就是在齐桓公和管仲的离世。
可是,出生于和平时期的宋襄公,全程目睹了齐桓公称霸的辉煌。这样一来,他的心中就难免形成了路径依赖。按照姜伯伯的这套玩下去,齐国能行,没理由我宋国不行。
特别是齐桓公晚年做了一件事,极大地刺激了宋襄公的野心。
[var1]
晚年的时候,齐桓公和管仲已经隐隐约约察觉到了国内贵族势力日渐坐大,后继之君,难以压制。所以在最后一次会盟的时候,齐桓公和管仲就把后来的齐孝公托付给宋襄公,说如果以后齐国出点什么事,就有劳贤侄女仗义相助了,这相当于就是把宋襄公当成了齐国霸业的接班人。
后来齐桓公死后,齐国果不其然发生了内乱,正是宋襄公出兵平叛,才让齐桓公入土为安。小国帮助大国平定内乱,这种事情会在国际上引发很强烈的反响。
你就想想,如果今天韩国人出兵帮助美国人平定内乱,国际社会怎么看韩国人?这件事情对宋襄公的意义也一样,爷们威风啊,下届霸主舍我其谁。
[var1]
泓水之谜
宋襄公前脚帮助齐国平定内乱,后脚就召开国际会议。但是这次会议上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楚国。这是楚国第一次参加中原诸侯会盟,齐桓公一死,楚成王的胆子就肥了,要来问问鼎之轻重。
可宋襄公对于楚国人的到来没有什么警惕。楚国是中原世界最大的敌人。他来参加会议,那不证明我很有面子吗?莫非他还想来当霸主不成?简直是笑话。
很遗憾,楚成王确实是来当霸主的。齐桓公在的时候,他乖得跟个小猫似的,现在齐桓公和管仲都没了,齐国国力一落千丈,该轮到我楚国来坐一下这把交椅了吧?宋襄公直接就懵了,他实在是没想到楚国会来这么一手。
[var1]
宋襄公当然不答应啊,于是就跟楚成王闹了起来,但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宋襄公本来想仿效一波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没有带护卫队来,结果被不讲武德的楚国绑架了。
后来他被宋国赎回去之后,咽不下这口气,就跟楚成王打起泓水之战。在泓水之战里头,那些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的骚操作,真的不是因为宋襄公愚蠢。以前齐桓公揍人就是这么来的,谁会说齐桓公是蠢猪式的仁义?
楚国作为宋襄公最大的竞争对手,他必须要以堂堂之阵,正正之师,碾压楚国,如果靠阴谋诡计或者趁着楚国没有列阵的时候发动攻击,就算赢了楚国,他也达不到他的政治目的。
[var1]
因为这不能说明宋国的国力能够碾压楚国,这次人家上当才输给你,下次人家学精了就未必能赢了。这样一来中原国家就不敢随便站队宋国。宋国必须证明,楚国就算来一百次他都能战胜。
如果齐桓公还活着,换作是他,他也会这么做的。宋襄公最大的错误不在于他死守规矩,而是在于他没有死守规矩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