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秦简公遇到了他终身的噩梦——吴起。如果说孙子是战术大师,韩信是奇谋的兵仙,那么吴起简直就是为胜利而生的战争机器。他对待家人冷酷无情,母死而不奔丧,杀妻求将,作战时却与士卒同甘共苦,建功立业的渴望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更让人绝望的是,吴起不仅领兵打仗无人可敌,还有一整套完备的训练战士的方法。他训练出了战国时期令人闻之色变的最强步兵——魏武卒。
魏武卒厉害到什么程度?
[var1]
从编制上来说,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临战时,可以自由组合,优势下如同利剑一般,劣势下可以服从号令迅速集结聚合,不至于溃败。
从装备上来说,魏武卒配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铁制兵器,对阵其他国家青铜兵器时,犀利无比,占有天生的优势。另外,魏国给这批士兵装备了真正的重装效果,他们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威风凛凛。
[var1]
从待遇上来说,魏武卒可以分得百亩良田,如果是奴隶的,自行解除奴隶关系,取得非常高的经济待遇。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被全部免除,还可以凭借战功获取爵位,这对于当时体制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因此,魏国人都以能成为武卒而自豪。
从治军来说,吴起要求非常严格,据说当时魏武卒的一个士兵,因为贪功,在号令未出之时,贸然前进。砍死敌方数人,提着两颗人头归阵时,被当即处死。有过必罚,有功必赏,从此魏武卒之中没有不听军令的了。
从选拔和训练上来说,魏武卒有着苛刻的标准。《荀子》曾记载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和铁盔,能拉开十二石的弓,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铁戟,腰佩长剑,携带3天的口粮,半天行军一百多里,这才有资格进入魏武卒行列。
[var1]
当然,要组建这样一支部队,在装备上有赖于魏国先进的采矿和冶铁技术,在经济上离不开当时魏国强大的国力,在制度上更离不开魏文侯的大胆放权革新。只不过以魏国之强,要养这种虎狼之师也耗费了巨大的财力,鼎盛时期,魏武卒的规模也不过五万人左右。
这样一支铁军,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春秋战国时期,步兵并不是战场中最强的兵种。当时流行的是战车,各国无不以拥有战车的数量来衡量国力、军力的强弱,这才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但是吴起却反其道行之,将这支纯粹的步兵打造成王牌劲旅。
[var1]
魏国任用吴起,多次征讨秦国,就是利用的这支魏武卒。史载吴起率领他们“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余者均解(不分胜负)”,这给雄心勃勃的秦简公造成巨大的打击。更让秦国不能承受的是,吴起和他的魏武卒攻下了天堑函谷关,富得流油的河西之地尽数归于魏国,并设立了河西郡,由吴起亲自担任郡守。
秦简公一生对此耿耿于怀,他的儿子却继续着噩梦。秦惠公曾经率领五十万秦军,倾力一战,只希望能重创魏武卒。不过在吴起的指挥下,区区五万人的魏武卒,加上五百辆战车、三千骑兵的配合下,赢得了阴晋之战的胜利。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吴起在魏国二十多年,秦国的两代国君都被死死的压制。秦国也被压缩在华山附近的狭小地带,再也不敢打中原的注意,只能向西征讨西戎,向西南征战蜀国。
[var1]
更牛的是,吴起离开魏国后,这支军队的体制已经建立完善,依然纵横战国时代半个世纪,长盛不衰,为魏国赢得了许多大仗、硬仗。只不过由于一人的出现,导致魏武卒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此人就是庞涓。因为孙膑的围魏救赵计划,庞涓不得不带领攻破邯郸的魏武卒回师。途径桂陵,因骄傲轻敌,中了孙膑的埋伏,魏军大败,自己也被擒获。虽然这一次,庞涓被释放,魏武卒也没有受到重创,但声威大减,已经再也没有令敌人未战先怯的威慑力了。
十年后的马陵之战,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孙膑再次使用围魏救赵之计,而庞涓则再一次老老实实被牵着鼻子走。随后,孙膑用“减灶法”麻痹了庞涓,让其贪功冒进,扔下魏武卒而率领骑兵抢功。最后,庞涓身死,而天下闻名的魏武卒在此战中也被屠杀殆尽,元气大伤。
[var1]
后来,魏国也曾经重建过魏武卒,可是国力再也无法支撑,而且训练魏武卒的时间太长,各国也不会坐视其强大。虽然草草成军,但与鼎盛时期的魏武卒相比,空有其名而已。
又过了近半个世纪,秦将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大败韩魏联军,斩首20余万,魏武卒再次被灭,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