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唐王朝正在与安史叛军搏斗,叛军已经换成史思明为燕国皇帝,算是叛军反攻唐王朝防守的一个阶段,双方主战场是洛阳以西以及江淮一带,唐军领军将领是仆固怀恩和李光弼。
康楚元当时是襄州(现湖北襄阳)守将,具体职务史书记载略有不同,《旧唐书》三处提到康楚元,一个地方说他是偏将,另一个地方说是大将,第三个地方说是裨将;《新唐书》也是大将、裨将乱说。但确定康楚元上面还有州刺史王政,康楚元最高不过是二把手,最高也就是五六品官。
李亨
康楚元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八月把襄州刺史撵走,聚集了万把人,自称南楚霸王(或东楚义王)。唐肃宗反应还算快,处理方式也算得当,派人去安抚康楚元,把原来的襄州刺史贬官降级,任命其他人当襄州刺史,但被康楚元拒绝。
九月,康楚元派人南下攻占了荆州(现湖北荆州),荆州是荆南节度使驻地,影响很大,周边各州县官员闻风而逃,“荆南节度使杜鸿渐弃城走,澧、朗、郢、峡、归等州官吏闻之,争潜窜山谷。“
当时唐王朝的军队主要在北方,荆襄一带本来就比较空虚,又多年未经战乱,康楚元反叛纯属意外事件,打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
当时驻守在商州(现陕西省商洛市)的刺史叫韦伦,是个不错的官,后来也做到宰相级高官、国公爵位。韦伦手下是来自西域的安西、北庭军,是用来对付史思明的精兵,商州离襄州直线距离300公里,算是比较近的。
韦伦进兵路线图
十一月,韦伦出兵先到了邓州(现河南南阳),离襄州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之后并未急于进攻,而是招降康楚元及手下,几天后等康楚元懈怠,乘机进攻,一战拿下了襄州,活擒康楚元,康楚元截留的租庸二百万缗被缴获,平定荆襄。
十二月,康楚元被送往长安处死,此次叛乱平息。
过程就是这么个过程,康楚元此人在史书中只有这些记录,标准的无名之辈,如果没有反叛,史书上估计都不会提到他的名字。反叛原因无非是将帅不合,加上当时叛军势大,周边地区赋税又都汇集在襄州,康楚元野心之火被这些因素点燃,自不量力地进行反叛。
但这也说明了当时唐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唐肃宗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没有把精力都放在平叛大业上,给了这些野心家充分思考的时间。有足够的时间,又有足够的武将基数,自然就会有一些人有所行动。
安史之乱形势图
康楚元的反叛只是安史之乱后期唐王朝大后方此起彼伏的将领反叛的开始,之后不久,乾元三年(760年)四月,还是襄州守将张维瑾、曹玠率众谋反,杀掉了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平叛,叛军投降。
一次是偶然,两次就应该不是偶然了,而且同样发生在襄州。但唐肃宗并未严肃对待这个事情,没有给其他将领足够的震慑。上元元年(760年),江淮一带将领刘展反叛,波及范围很广,唐王朝付出极大代价才平息。这次事件原因史书上记载的比较清楚,纯粹是唐王朝官僚体系逼反了刘展这员在安史之乱中立过功的悍将,唐肃宗本人和唐肃宗亲信的宦官起到了极坏的作用。
对这段时间的历史,《剑桥中国隋唐史》是如此描述的,“这些年的记载充满了哗变和小叛乱之事,它们几乎都出于个人的野心和对抗,而不是为了宏图伟业。政府一再因这类与主要叛乱活动或叛乱政权毫无关系的动乱而分散精力和受到牵制而不能实现它的主要目标。”
结合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藩镇割据的情况,康楚元反叛是唐王朝皇帝权威失去的开始,每个领军将领多少已经存着自立割据的想法,只是有人实施了,有的人没有实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