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为何先灭这三国?因为他对这一事实很忌惮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为何先灭这三国?因为他对这一事实很忌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921 更新时间:2024/1/24 5:32:28

[var1]

一、秦始皇先灭韩、赵、魏这三国而不先灭楚,原因绝非为楚国“强大” 之所以说秦始皇先灭韩、赵、魏三国而不先灭楚国,原因并非是因为秦始皇忌惮楚国的“强大”,原因有两条: 1, 楚国没落的事实。楚国虽然自春秋至战国时期始终位列南方大国之地位,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广大的疆土面积和众多的人口:领有疆域5000里,带甲兵士达百万,地大物博,粟支10年。因此,当秦始皇问名将王翦灭楚需要多少兵马时,王翦给出了一个大数目:非六十万不可。而秦国灭魏国也不过才用了10万兵马,王翦“狮子大开口”说出了六十万,可见楚国疆域之辽阔、兵源之充足可谓根植于战国时期经验丰富的武将之心。不过虽然自古占据天时地利,有着这么一份庞大的家业,奈何楚国昏君辈出。并且由于其与强秦做邻居,因此二者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但楚国基本处于挨揍的份。特别是自秦将白起攻陷楚都后,楚国被迫数次迁都,先是迁都于陈地,之后又再次迁都于巨阳和寿春。国力大为削弱,国民士气也大大挫伤,因此此时的楚国空有地方大国的空头衔,早已不具备地方大国的硬件实力,远远无法与强秦相匹敌。 2, 秦始皇无所畏惧的个人气质。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统一中国时期采取“先南后北”的军事战略很是为后世人诟病,原因之一便是中国历代王朝统一顺序基本是由北向南、由强而弱,赵匡胤避开北汉先灭亡势力弱小的南方,显然有畏惧北方辽朝的强大。作为一国君主本应雄才伟略、挥斥方遒,却不曾想有让其害怕之物,如此必然导致国家的发展遇强折返,果然终两宋三百多年,不仅没能一统天下,而且“积弱”现象很是明显,虽然坐拥江南富庶之地,但屈辱亡国却也让人扼腕叹息不止。 反过来看秦始皇则完全不是赵匡胤这般书生儒相,据其臣属尉缭所言: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吃人。如果秦王夺取天下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都将成为奴隶。我不能长久跟他交往。由此可见,秦始皇的面部特征非常符合自然界中顶级猎食者的特征,獠牙外露、心狠手辣、性格残暴。

[var1]

这样一位显露出顶级猎食者气息、让见过世面的尉缭都感到害怕的人,而且还坐拥最强大国家领土和无敌天下军事实力的一国之君,又怎么会对这只“纸老虎”害怕呢?也正是因为秦始皇对楚国毫无恐惧纠葛之心,因此当王翦说出60万灭楚兵马数量时,秦始皇嗤之以鼻,转而相信青年将领李信提出的20万,因为在他心中,此时楚国也不过是一砧板上的咸肉罢了。

二、法家思想在引领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巨大,但当时普遍认知不足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各诸侯国厉兵秣马、激烈角逐、轮流称霸、竞相称雄的战事蓬勃之时期,更是思想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黄金期,这一时期,值得引人注目的是儒家和法家两种思想。儒家自不必说,其承袭于周礼,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很有市场,因此,纵然创始人孔子颠沛流离、食不果腹,但对其提倡的儒家思想还是心生肯定。 很能说明儒家思想很有市场的一个案例便是,当鲁国和齐国国君会面时,虽然齐强鲁弱是事实,但会面当中孔子几次上前打断会谈,并言之凿凿地以齐国做法违反礼制为由迫使了齐景公屈服,并且齐景公事后还后怕不已,甚至因此传出鲁国要“称霸”的传言。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虽然为孔子原创,但由于周礼存在已久且根植人心,故而承袭周礼的儒家思想便具有天然土壤,而且各国国君虽然考虑到了发展国家的现实之需,或多或少进行了变法,但总体上还是按照周礼之约束治理国家,因此六国均不同程度地走向衰弱,不得不说也是跟周礼“一潭死水般”的等级规定关系莫大。

[var1]

秦国由于地处西部边陲,长期不受中原诸侯国待见,直到平王时才赋予了诸侯的地位,即便如此,按照周礼之规定,其从礼制上仍属“蛮夷”。也正是因为按照正常途径,秦国认知到了永远也不可能翻身做主人的事实,故而才另辟蹊径,摒弃了所谓的“王道”治国,转而选择了以“富国强兵”为现实目的的法家治国思想。经历了三世明君的依法治国和励精图治,当王位传至秦昭王时,秦国已拥有了位列天下之冠的军事实力,不过其他诸侯国见此情景仍然未对秦国之崛起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照搬礼制仍然将秦国视为“蛮夷”,而且觉得秦国朝“蛮夷”之路走得更远了一些,达到了“虎狼之国”的危险状态。 由此可见,东方六国的衰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秦国崛起之路带了很浓的偏见色彩,反映出了其对秦国崛起背后法家思想引领作用的漠然视之。不过总会有擦亮眼睛的智者会注意到这一不争事实,这就是荀子。荀子虽然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但他眼见秦国迅速崛起并发展强大之后,便于公元前269年至262之间,拖着60多岁的衰弱身体,一边观察一边记录,穿过秦国座座乡邑城镇,一路走入了都城咸阳。以此提出了与传统儒家学说正轨相背离的“法后王”,这是后世儒家学者诟病其儒家身份的原因之一,另一备受诟病之处便是他教出了两个法家学生:韩非和李斯。

[var1]

由上至少可以探知两个事实:一是法家思想是助力国家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荀子虽然是不折不扣的儒家学说代表人物,但经过他3年的仔细探索和事实调研,确认了这一事实,而且他教授出的两个成果丰硕的学生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二,即便法家思想能量巨大,但当时的众人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反而一如既往沉沦在周礼安置的牢笼中不得自拔,如此导致昏君辈出,不思进取之态着实明显,亡国最终成了事实。

三、秦始皇先灭韩、赵、魏这三国,因为他对这一事实很是忌惮 秦始皇虽然出生于赵国,从小受到的法家思想的直接教育较少,但其本人确实为不折不扣的法家思想拥护者,原因有二:一是秦国浓郁的法家氛围。秦国自秦孝公施行变法以来,法家思想便在秦国生根发芽,至秦始皇登基称王时,已过去了六世,不仅基于法家的治国政策已趋于完善,更重要的是依法治国、“法不从阿”、“一断于法”的思想深入人心。如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关键时刻,为鼓励民众奋勇抗敌,秦昭王下令“赐民爵一级”,征召十五岁以上男子奔赴前线作战。秦始皇虽然从小未接受法家思想教育,但出于对祖国的依赖和敬仰之心,必然也是奋勇融入。 原因之二便是秦始皇的个人性格与法家思想很契合。纵观法家之先祖,如李kui、吴起申不害之类,其性格特征引用清代杨椿的说法便是:“务在富国强兵,以攻伐、聚敛为贤;而其人类皆坚强勇猛,有果毅不群之才,故能谋之必行,行之而必成。”如此可看出,持法家思想的一类人可概括为:果断、坚定、勇猛,很有几分自然界猎食者的那份野兽劲。由前所述,秦始皇的面部特征很符合法家代表人的气质,因此纵然秦始皇少小时候没怎么接受法家思想教育,但一旦他接触到了法家之理论,必然也是“感同身受”,因此他格外青睐韩非写的《孤愤》和《五蠹》。

[var1]

回到篇首提出的问题: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首先灭韩、赵、魏三国,是否有某种深层次考虑?联想到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青睐以及法家思想在引领国家发展壮大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可知:秦始皇之所以如此行事,应有如此忌惮:法家思想会引领其他国家发展壮大,从而成为了秦国灭六国的最大阻力。那为何要先拿韩、赵、魏三国开刀而不是拿楚国开刀呢?这是因为法家思想的来源地之一便是韩、赵、魏所在的三晋之地,故而有晋法家之说。而且通过比较可知:晋法家主张较为过激,并且受儒家教义影响较小,因此相对于齐法家而言,其对国家的发展引领作用显然强于齐法家。 众所周知,法家思想的开山鼻祖李kui为魏国人,其著有《法经》,在其辅佐下,魏国在明君魏文侯的带领下,魏国发展迅猛,西击秦,东击齐,南击楚,创建了由魏国领导而由韩国辅佐的中原霸权。只不过魏文侯之后的明君不再,故而迅速衰落了下来,由此也可知晓,法家思想很依赖于明君的存在。而吴起虽然在楚国进行变法,但毋庸置疑的是他本身确是魏国人,因为馋臣陷害才逃奔到了楚国;至于韩非则更不必说,他是法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生于韩国,正是因为韩非的天才博学,秦始皇便率军攻韩,逼迫韩国交出了韩非,并且再没让其回国;虽然赵国没有出现一位像样的法家代表人物,但国君赵武灵王坚持的“胡服骑射”弃儒变革,不正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行动吗?这正迎合了法家思想精髓之一:变革。而且其收到的效果自不必说,即便赵武灵王早已不在,即便继任国君昏庸,但赵国依然具有生长壮大的土壤环境,虽然目前弱于秦国,但一旦出了明君,必然犹如沉睡的雄狮,可再次与秦国相抗衡。

[var1]

由上可知,韩、赵、魏作为之前的晋国故地,是生长法家思想的源泉之地,天然的法家思想土壤成就了法学鼻祖,更是成就了韩非这样的法学天才和赵武灵王这样的变革家。而见识了法家思想给国家发展、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的秦始皇,便对这一事实很是忌惮:倘若放任韩、赵、魏法家思想的恣意生长,一旦明君出世,秦国统一六国将会难上加难。故而本着“以防后患”的心理,先消灭了晋法家思想发源地的韩、赵、魏三国。

结语 从地理位置来看,秦国与韩、赵、魏以及南方的楚国皆为近邻,为何秦国灭六国的顺序中首先对韩、赵、魏三国发难呢?除去地理位置上的诸多考虑外,秦始皇先灭这三国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便是:这三国乃晋国故地,并诞生出了李kui、吴起、韩非这样的法学大家以及迎合法家思想之变革内涵的赵武灵王。作为对法家思想持极其肯定之态的秦始皇,对法家思想(尤其是晋法家)在富国强兵、引领国家快速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一事实是了然于胸的。出于忌惮这一事实,为了防止晋法家思想发源地的韩、赵、魏三国在法家思想的引领下重整旗鼓、发展壮大,避免它们成为了其统一天下的巨大阻力,秦始皇便在消灭六国的顺序制定上,将这三国列在了名单前列。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秦始皇为什么能一统六国?这几样东西,根本不应出现在2000多年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始皇为什么能灭六国,秦始皇是不是一统六国第一人,秦始皇是怎么一统六国的

    [var1] 第一:”铁路“。可能大家一听到这个词最先想到的就是运输火车的铁路轨道,甚至还会觉得非常奇怪,为何在秦国就出现了铁路。其实这里的”铁路“并非大家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铁路,它是秦国专门用来运输货物的一个简易装置,其运输原理就是利用圆筒的滚动来完成货物的运输。 [var1] 由此可见,那时秦国就

  •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谜被揭开:有3样东西,本不该出现在当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始皇统一六国历史讲解,秦始皇是怎么一统六国的,秦始皇当年如何统一六国

    秦始皇是古代第一个称帝的皇帝,他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让国土更加的统一,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五千多年来没有断代过的国家来说,秦始皇的贡献功不可没,而中国的这么多封建王朝之中,还是之后秦朝让人们更加的心神向往。 秦始皇横扫六国的事情我们也非常的了解,而我们知道的是,在那个时候,

  • 秦国统一用了140年,成功15年灭国?其中2个原因,史书不会告诉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国统一的历史,秦国统一全部过程,秦国统一的三个原因

    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意思就是,只要能让秦国富强,不仅可以做高官,还有股票分红可以拿。这应该是最原始的股权激励了。 《求贤令》传到关东六国之后,很多优秀人才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感觉还不错,就收拾行李西行,准备去秦国奋斗。 其中一个人是魏国臣子卫鞅。 卫

  • 曹魏旗下被忽视的一员大将,一眼识破刘备的诡计,可惜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备最忌惮的曹魏大将,刘备和曹魏谁强,曹魏和刘备关系好的将领

    刘备自徐州败走后,又投靠了袁绍,后来,觉得袁绍不能成大事,又南下投靠了刘表。有一次,刘表就派刘备向北进攻曹操领地的叶县。曹操当时注意力在北方四州,没有过来亲自救叶县。而是派了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去抵抗刘备。果然不出李典所料,夏侯惇追击刘备,果然中了埋伏。眼看着十分被动,这时候后方的李典带兵过来增援

  • 韩信使刘邦成就了霸业,如果当时韩信自立为王,结果会不同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信死后刘邦的下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完整版,刘邦对张良萧何韩信三个人的评价

    “兵仙”韩信权势鼎盛之时,是在攻灭齐国,当上齐王之后。彼时,他甚至有实力与西楚霸王项羽以及汉王刘邦三分天下。但是,韩信灭齐,实则是过大于功,弊大于利,并为他日后的惨死埋下了伏笔。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先后俘虏了魏王豹,攻破了赵国、代国,降服了燕国。接连平定三国后,韩信又东进攻打齐国,但大军刚

  • 李自成与刘邦朱元璋一样出身低微,成为皇帝,为何结局却大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与李自成,李自成和朱元璋命运转折点,朱元璋和李自成的结局

    这三个草根,都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走上人生巅峰,坐上了皇帝宝座。不同的是,刘邦和朱元璋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而李自成却功亏一篑,身死国灭。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他们三人之间的重大差别呢?一、不同的战略眼光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人在利益面前,往往会裹足不前。成大事者,要做到不为眼前小利所惑,凡事从大

  • 一代明君汉武帝,晚年却要杀掉自己的妻子,只因早年太后干政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汉武帝为什么要杀掉儿子孙子,汉武帝一代明君,汉武帝一共死了几个皇后

    可是皇帝真的有那么好做么,我们来剖析剖析深处,坐上皇帝的宝座,你需要有着足够的号召力,此外必须得得民心,如果没有民心,那么就算坐上皇帝也做不了多久,还有就是需要有着足够的眼界,一个国家的稳固是需要长久发展的,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久,帝位才能做得长,而若是在位的皇帝是一个目光短浅之辈,那么他无法让百姓获

  • 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却在鸿门宴上投靠了刘邦,他到底得到了啥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鸿门宴刘邦是如何收服项伯的,项羽至亲项伯为何屡次帮刘邦,刘邦项羽鸿门宴故事

    但实际上楚汉之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项羽占据了优势,而且是庞大的优势。这样的优势足以让项羽灭掉刘邦,那么项羽是如何把庞大的优势拱手送给刘邦,而且还让战局的走势被逆转的呢?其实是因为有一个人,左右了楚汉之争的走向,这个人并不起眼,但是却十分关键。这个人就是项羽的叔父——项伯,在鸿门宴上范增早就已经安

  • 从历史看成长:最接近常人的帝王刘邦和最接近超人的霸王项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邦项羽简介,周老师讲项羽和刘邦,历史如何评价项羽和刘邦

    出身:仰仗家族背景顺势而起的项羽vs神话出身造势而动的刘邦。如果说刘邦是布衣天子,他的称王之路上充满了坎坷的话,那么项羽可以说是项氏家族荣耀的继承者,但他也同时被这份荣耀所累、所束缚,他摆脱不了自己的局限,突破不了自己的格局,这也是他不能建立更大功业的原因所在。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

  • 谁是孙刘联盟的真正缔造者?不是周瑜,也不是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周瑜对孙刘联盟的影响,周瑜为何破坏孙刘联盟,三国志周瑜诸葛亮混搭

    最能代表他人品的有一件事,曾经周瑜当居巢长的时候,也就是安徽居巢的县令,当时粮食不够愁坏了周瑜,早就听说鲁肃是个好人而且本就是富二代家里最不缺的就是钱了。就问鲁肃借,鲁肃果然二话不说把一仓三千斛粮食给了周瑜,周瑜当时是感动坏了,两人就做了朋友关系很铁。以后还都挺有出息的,在历史上都留了名的。而鲁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