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赵括之母曾阻止悲剧发生,赵王不听,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长平之战,赵括之母曾阻止悲剧发生,赵王不听,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195 更新时间:2024/2/1 17:06:59

[var1]

长平之战,流血漂橹,何其惨烈。作为赵国的军事统帅,赵括自认为“天下莫能当”,结果却成了“纸上谈兵”。南宋文学家徐钧曾有诗云:

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这首诗讽刺了赵括纸上谈兵,最终害得40余万人被杀,还提到一件事,就是“一败谁能逃母料”,赵括的母亲对战争结果早有预料,只可惜,当时的赵王并没有听取。

[var1]

提起赵括,就必须从他的父亲赵奢开始讲起,赵奢是战国“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时期,赵奢和廉颇是赵国两大名将,赵奢甚至比廉颇还要勇猛。赵惠文王时期,秦国攻打韩国,赵惠文派廉颇前去营救韩国,廉颇拒绝道:“道远险狭,难救。”赵惠文王无奈,只能找赵奢,赵奢却说:“道路狭窄,就像两只老鼠在洞里打架,哪个勇猛哪个才能胜利。”于是,赵惠文王派赵奢出兵,最终在阏与大胜秦军,让廉颇甘拜下风。

[var1]

赵奢用有有谋,擅长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战略,对待士卒也非常宽厚,将士们都愿意为赵奢卖命。然而,赵奢的儿子赵括却截然不同。

赵括,嬴姓,赵氏。作为赵奢的儿子,他从小熟读兵法,即使面对父亲,也毫无所惧。有一次,赵奢和赵括谈论战场布阵之术,赵括侃侃而谈,有条不紊。没想到,赵奢却说:“战争是关乎生死的大事,赵括却将这些事情说得太轻松,这并不是什么好兆头。”这句话被赵括的母亲记在了心里。

[var1]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还在相持阶段,赵国名将廉颇对阵秦国名将白起,双方都是久经沙场之人,白起虽勇,但廉颇稳扎篱笆,将防守做得滴水不漏。只是,赵孝成王急于求胜,多次派人督促廉颇进攻,甚至有换掉廉颇之意。

秦国也知道廉颇不好对付,为了促使赵孝成王换掉廉颇,秦国丞相范睢使用反间计,对外散布谣言:“廉颇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当数赵奢之子赵括。”

[var1]

赵孝成王信以为真,召赵括入宫,赵括兴奋不已,面对赵孝成王的询问,赵括滔滔不绝地讲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扬言:“若用我替换廉颇,打败秦国不在话下。”赵孝成王大喜,叹曰:看来赵括的能力的确在廉颇之上,于是,重赏赵括,决定派赵括为将,以求迅速打败秦国。

[var1]

听闻赵括要代替廉颇,赵奢麾下的旧将们纷纷来祝贺赵括,有的送来重礼,赵括也十分骄傲,所有的礼物照单全收,并且对这些部下也不很尊重。赵括之母(简称赵母)看在眼里,十分担心。在大军出发之前,赵母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入宫面见赵孝成王,希望能够阻止儿子为将。

赵母入宫上书,对赵王说:“我儿赵括决不能为将,请大王收回成命。”

[var1]

赵孝成王非常纳闷,欲闻其详,赵母解释说:

“赵括之父赵奢在世时,国君赏赐他的东西,他都悉数分给将士们,每当领兵在外,从来不过问家中之事。因此,三军将士都非常尊敬赵奢,对赵奢言听计从。现在赵括做了将军,他把国君赏赐的礼物全部收藏在家,将士们来拜访他,他都不正眼看一下,出征在即,他还在想着购买田宅。可见,赵括和他父亲赵奢的心志是不同的,他父亲当年屡屡打胜仗,若派赵括为将,恐怕赵国必败。”

《史记》记载: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赵孝成王听得有些不耐烦,对赵母说:“我意已决,你不必多说。”

[var1]

赵母见赵王不听,最后说了一句:

“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坐。”

意思是说:如果大王非要派他做将军,如果他战败了,你不能牵连我。

公元前260年,赵括命赵军主力攻打秦军,中了白起之计,赵军粮道被断,断粮46天,饿死军卒无数,赵括组织精锐强行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群龙无首,纷纷向秦军投降。最终,赵军几乎全部被白起坑杀,仅有240名年纪较小的士兵被放回赵国。

[var1]

长平惨败,赵国上下一片震惊,从此,赵国元气大伤。秦军傲视群雄,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

笔者观点:近来有很多人为赵括翻案,认为赵括也有冤枉的地方。其实,结合史料来看,赵括的确有贪功冒进、刚愎自用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巧是廉颇没有的。再加上赵孝成王急于求胜、秦将白起狡黠,因此,长平之败,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var1]

不可否认的是,长平之战最大的转折点,还是赵孝成王以赵括替换廉颇,说到底,是赵孝成王用人失误。知子莫若母,赵括之母已经亲自入宫阻止自己的儿子为将,但赵王不听。结果,战争的结局正如赵母所预言的一样,这才是赵国最可悲的地方。

更多文章

  •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为何先灭这三国?因为他对这一事实很忌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始皇是按什么顺序灭六国的,秦始皇灭六国的条件,秦始皇灭六国先灭哪个国家

    [var1] 一、秦始皇先灭韩、赵、魏这三国而不先灭楚,原因绝非为楚国“强大” 之所以说秦始皇先灭韩、赵、魏三国而不先灭楚国,原因并非是因为秦始皇忌惮楚国的“强大”,原因有两条: 1, 楚国没落的事实。楚国虽然自春秋至战国时期始终位列南方大国之地位,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广大的疆土面积和众多的人口:领有

  • 秦始皇为什么能一统六国?这几样东西,根本不应出现在2000多年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始皇为什么能灭六国,秦始皇是不是一统六国第一人,秦始皇是怎么一统六国的

    [var1] 第一:”铁路“。可能大家一听到这个词最先想到的就是运输火车的铁路轨道,甚至还会觉得非常奇怪,为何在秦国就出现了铁路。其实这里的”铁路“并非大家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铁路,它是秦国专门用来运输货物的一个简易装置,其运输原理就是利用圆筒的滚动来完成货物的运输。 [var1] 由此可见,那时秦国就

  •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谜被揭开:有3样东西,本不该出现在当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始皇统一六国历史讲解,秦始皇是怎么一统六国的,秦始皇当年如何统一六国

    秦始皇是古代第一个称帝的皇帝,他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让国土更加的统一,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五千多年来没有断代过的国家来说,秦始皇的贡献功不可没,而中国的这么多封建王朝之中,还是之后秦朝让人们更加的心神向往。 秦始皇横扫六国的事情我们也非常的了解,而我们知道的是,在那个时候,

  • 秦国统一用了140年,成功15年灭国?其中2个原因,史书不会告诉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国统一的历史,秦国统一全部过程,秦国统一的三个原因

    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意思就是,只要能让秦国富强,不仅可以做高官,还有股票分红可以拿。这应该是最原始的股权激励了。 《求贤令》传到关东六国之后,很多优秀人才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感觉还不错,就收拾行李西行,准备去秦国奋斗。 其中一个人是魏国臣子卫鞅。 卫

  • 曹魏旗下被忽视的一员大将,一眼识破刘备的诡计,可惜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备最忌惮的曹魏大将,刘备和曹魏谁强,曹魏和刘备关系好的将领

    刘备自徐州败走后,又投靠了袁绍,后来,觉得袁绍不能成大事,又南下投靠了刘表。有一次,刘表就派刘备向北进攻曹操领地的叶县。曹操当时注意力在北方四州,没有过来亲自救叶县。而是派了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去抵抗刘备。果然不出李典所料,夏侯惇追击刘备,果然中了埋伏。眼看着十分被动,这时候后方的李典带兵过来增援

  • 韩信使刘邦成就了霸业,如果当时韩信自立为王,结果会不同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信死后刘邦的下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完整版,刘邦对张良萧何韩信三个人的评价

    “兵仙”韩信权势鼎盛之时,是在攻灭齐国,当上齐王之后。彼时,他甚至有实力与西楚霸王项羽以及汉王刘邦三分天下。但是,韩信灭齐,实则是过大于功,弊大于利,并为他日后的惨死埋下了伏笔。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先后俘虏了魏王豹,攻破了赵国、代国,降服了燕国。接连平定三国后,韩信又东进攻打齐国,但大军刚

  • 李自成与刘邦朱元璋一样出身低微,成为皇帝,为何结局却大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与李自成,李自成和朱元璋命运转折点,朱元璋和李自成的结局

    这三个草根,都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走上人生巅峰,坐上了皇帝宝座。不同的是,刘邦和朱元璋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而李自成却功亏一篑,身死国灭。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他们三人之间的重大差别呢?一、不同的战略眼光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人在利益面前,往往会裹足不前。成大事者,要做到不为眼前小利所惑,凡事从大

  • 一代明君汉武帝,晚年却要杀掉自己的妻子,只因早年太后干政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汉武帝为什么要杀掉儿子孙子,汉武帝一代明君,汉武帝一共死了几个皇后

    可是皇帝真的有那么好做么,我们来剖析剖析深处,坐上皇帝的宝座,你需要有着足够的号召力,此外必须得得民心,如果没有民心,那么就算坐上皇帝也做不了多久,还有就是需要有着足够的眼界,一个国家的稳固是需要长久发展的,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久,帝位才能做得长,而若是在位的皇帝是一个目光短浅之辈,那么他无法让百姓获

  • 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却在鸿门宴上投靠了刘邦,他到底得到了啥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鸿门宴刘邦是如何收服项伯的,项羽至亲项伯为何屡次帮刘邦,刘邦项羽鸿门宴故事

    但实际上楚汉之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项羽占据了优势,而且是庞大的优势。这样的优势足以让项羽灭掉刘邦,那么项羽是如何把庞大的优势拱手送给刘邦,而且还让战局的走势被逆转的呢?其实是因为有一个人,左右了楚汉之争的走向,这个人并不起眼,但是却十分关键。这个人就是项羽的叔父——项伯,在鸿门宴上范增早就已经安

  • 从历史看成长:最接近常人的帝王刘邦和最接近超人的霸王项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邦项羽简介,周老师讲项羽和刘邦,历史如何评价项羽和刘邦

    出身:仰仗家族背景顺势而起的项羽vs神话出身造势而动的刘邦。如果说刘邦是布衣天子,他的称王之路上充满了坎坷的话,那么项羽可以说是项氏家族荣耀的继承者,但他也同时被这份荣耀所累、所束缚,他摆脱不了自己的局限,突破不了自己的格局,这也是他不能建立更大功业的原因所在。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