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长平之战,流血漂橹,何其惨烈。作为赵国的军事统帅,赵括自认为“天下莫能当”,结果却成了“纸上谈兵”。南宋文学家徐钧曾有诗云:
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这首诗讽刺了赵括纸上谈兵,最终害得40余万人被杀,还提到一件事,就是“一败谁能逃母料”,赵括的母亲对战争结果早有预料,只可惜,当时的赵王并没有听取。
[var1]
提起赵括,就必须从他的父亲赵奢开始讲起,赵奢是战国“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时期,赵奢和廉颇是赵国两大名将,赵奢甚至比廉颇还要勇猛。赵惠文王时期,秦国攻打韩国,赵惠文派廉颇前去营救韩国,廉颇拒绝道:“道远险狭,难救。”赵惠文王无奈,只能找赵奢,赵奢却说:“道路狭窄,就像两只老鼠在洞里打架,哪个勇猛哪个才能胜利。”于是,赵惠文王派赵奢出兵,最终在阏与大胜秦军,让廉颇甘拜下风。
[var1]
赵奢用有有谋,擅长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战略,对待士卒也非常宽厚,将士们都愿意为赵奢卖命。然而,赵奢的儿子赵括却截然不同。
赵括,嬴姓,赵氏。作为赵奢的儿子,他从小熟读兵法,即使面对父亲,也毫无所惧。有一次,赵奢和赵括谈论战场布阵之术,赵括侃侃而谈,有条不紊。没想到,赵奢却说:“战争是关乎生死的大事,赵括却将这些事情说得太轻松,这并不是什么好兆头。”这句话被赵括的母亲记在了心里。
[var1]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还在相持阶段,赵国名将廉颇对阵秦国名将白起,双方都是久经沙场之人,白起虽勇,但廉颇稳扎篱笆,将防守做得滴水不漏。只是,赵孝成王急于求胜,多次派人督促廉颇进攻,甚至有换掉廉颇之意。
秦国也知道廉颇不好对付,为了促使赵孝成王换掉廉颇,秦国丞相范睢使用反间计,对外散布谣言:“廉颇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当数赵奢之子赵括。”
[var1]
赵孝成王信以为真,召赵括入宫,赵括兴奋不已,面对赵孝成王的询问,赵括滔滔不绝地讲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扬言:“若用我替换廉颇,打败秦国不在话下。”赵孝成王大喜,叹曰:看来赵括的能力的确在廉颇之上,于是,重赏赵括,决定派赵括为将,以求迅速打败秦国。
[var1]
听闻赵括要代替廉颇,赵奢麾下的旧将们纷纷来祝贺赵括,有的送来重礼,赵括也十分骄傲,所有的礼物照单全收,并且对这些部下也不很尊重。赵括之母(简称赵母)看在眼里,十分担心。在大军出发之前,赵母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入宫面见赵孝成王,希望能够阻止儿子为将。
赵母入宫上书,对赵王说:“我儿赵括决不能为将,请大王收回成命。”
[var1]
赵孝成王非常纳闷,欲闻其详,赵母解释说:
“赵括之父赵奢在世时,国君赏赐他的东西,他都悉数分给将士们,每当领兵在外,从来不过问家中之事。因此,三军将士都非常尊敬赵奢,对赵奢言听计从。现在赵括做了将军,他把国君赏赐的礼物全部收藏在家,将士们来拜访他,他都不正眼看一下,出征在即,他还在想着购买田宅。可见,赵括和他父亲赵奢的心志是不同的,他父亲当年屡屡打胜仗,若派赵括为将,恐怕赵国必败。”
《史记》记载: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赵孝成王听得有些不耐烦,对赵母说:“我意已决,你不必多说。”
[var1]
赵母见赵王不听,最后说了一句:
“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坐。”
意思是说:如果大王非要派他做将军,如果他战败了,你不能牵连我。
公元前260年,赵括命赵军主力攻打秦军,中了白起之计,赵军粮道被断,断粮46天,饿死军卒无数,赵括组织精锐强行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群龙无首,纷纷向秦军投降。最终,赵军几乎全部被白起坑杀,仅有240名年纪较小的士兵被放回赵国。
[var1]
长平惨败,赵国上下一片震惊,从此,赵国元气大伤。秦军傲视群雄,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
笔者观点:近来有很多人为赵括翻案,认为赵括也有冤枉的地方。其实,结合史料来看,赵括的确有贪功冒进、刚愎自用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巧是廉颇没有的。再加上赵孝成王急于求胜、秦将白起狡黠,因此,长平之败,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var1]
不可否认的是,长平之战最大的转折点,还是赵孝成王以赵括替换廉颇,说到底,是赵孝成王用人失误。知子莫若母,赵括之母已经亲自入宫阻止自己的儿子为将,但赵王不听。结果,战争的结局正如赵母所预言的一样,这才是赵国最可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