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帝死了,留下了27岁的慈禧,她是如何除掉了老谋深算的肃顺?

皇帝死了,留下了27岁的慈禧,她是如何除掉了老谋深算的肃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871 更新时间:2023/12/19 9:25:05

别看咸丰在历史上毫无建树,但对自己后事安排还是妥妥的。咸丰驾崩前,让自己唯一的儿子,6岁的同治接替皇位。他也知道,6岁的孩子管理不了国家,于是安排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辅佐。遗诏“顾命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咸丰为了防止“一党”独大,同时赏赐东、西两太后各一枚印章。意思是:“八大臣”的谕旨,必须有两宫太后的盖章方能生效。

咸丰想的不可谓不周到,设计的很周密。咸丰本意是让他们齐心协力共同治理好国家。然而咸丰一死,肃顺的“权党”和两太后的“后党”随之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咸丰死后,“两党”都认为当务之急就是把咸丰的棺椁运回北京举行葬礼。此时“八大臣”把权利统统夺了过来,东西太后成了摆设。

慈禧太后是个权利欲很强的女人,这从她之前用心机迷住咸丰帝而上位可窥一斑。能够从一个宫中的贵人,火箭式升到了皇太后,没有能力根本做不到。面对权利被剥夺,慈禧岂能坐以待毙,她怎么能容忍“八大臣”凌驾自己之上。

她首先提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而这个提议很快被肃顺拨了回来,他的理由是“祖上规定女人不得干政”。慈禧只好忍气吞声不敢提反对意见,这时热河行宫里都是肃顺的人,慈禧放眼望去,居然没有一个大臣支持自己。

慈禧此时想到了东太后慈安,二人有共同的利益,能够结成临时盟友。她首先要让慈安相信那些顾命八大臣心怀叵测、图谋不轨。然后让慈安同意秘密传信给京城的恭亲王奕訢,召他来商量对策。

恭亲王奕訢是咸丰的弟弟,人称“鬼子六”,讲真当初他老爸道光差点选择他当皇帝,后来他哥哥咸丰在老师杜受田的授意下,表现出了前所未有孝道,最终道光选择了咸丰。其实恭亲王奕訢的能力远在咸丰之上。这一点咸丰心中也明白,所以在称帝后,处处打压他。这不,洋人进北京,他自己先跑到避暑山庄去了,留下奕訢代替他和洋人谈条件。奕訢知道这事费力不讨好,为人臣下,无奈临危受命。

慈安终于被慈禧说服,慈禧接下来要做的是,谁去北京联系恭亲王。当时肃顺为了巩固既得势力,曾多方设法防范北京的恭亲王和两宫皇太后。换言之,肃顺早就防范上他们了。

此时慈禧想出了一条妙计,就是假意把心腹太监安德海公开责打一顿,然后下令把他送到北京内廷处理。慈禧太后的懿旨就这样叫安德海带到了北京。

恭亲王奕訢其实也不满意咸丰帝的这些安排,作为他的弟弟,居然被哥哥排除在了辅政“八大臣”之外,这不是摆明给自己好看吗?他对哥哥的愤怒,转嫁到了“八大臣”。

懿旨到了恭亲王手上。奕訢马上上了一道奏折,请求亲自去接棺椁。这时肃顺等人急忙以“留守责任重大”为由,拒绝奕訢离京来避暑山庄。可是奕訢顾不得这些了,骑马连夜来到了热河行宫。

此时肃顺慌忙用叔嫂不通问的礼法阻止他和太后们会见。奕訢生气的说道:“既然叔嫂见面不妥,那么你在场作见证吧!”肃顺并不生气,居然同意了,他安排了许多耳目监视奕訢和两宫皇太后。

第二天,奕訢要和两宫皇太后见面,肃顺的耳目就在身边,一些机密事不能说,这可急坏了慈禧,奕訢马上要回京城留守,如何才能传达自己的计划呢?慈禧原来没想到肃顺会这样明目张胆的对付自己。

正在苦思冥想时,宫女给慈禧端来了一碗参汤,慈禧心中一动,何不如此这般……。

慈禧转身回到了内屋,迅速把自己的计划写到了纸上,然后她把纸团了团。反身走了出来。她端起参汤,对小叔子奕訢说道“叔叔这几天奔波劳累辛苦了,请喝了这碗参汤吧,说话间,慈禧用眼神示意奕訢,奕訢多聪明啊,很快明白了。这样慈禧把密信藏在碗底下,顺利把计划告诉了奕訢。

奕訢回到住处,看了密信,当夜告辞了肃顺,骑马返回了京城,肃顺松了一口气。他怎么能知道,奕訢回北京城布置好了天罗地网,只等肃顺等八大臣,一回京就马上拘捕他们。

1861年九月,慈禧和顾命八大臣扶棺回到了北京,当晚刑部官兵就把顾命八大臣关押在了监狱,三天后,肃顺被杀,其它大臣被叛刑和流放。这就是历史上的“辛酉政变。这一年东太后慈安25岁,西太后慈禧27岁,恭亲王奕訢30岁,肃顺享年45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欢迎转发,留言评论和关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他是梁启超的第三子,若不英年早逝,成就绝对在其他兄弟之上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梁启超的九个子女简介,曾纪泽女婿梁启超,梁启超的9个孩子都有子孙后代吗

    梁启超的儿女们都很优秀,其中建筑学家梁思、历史专家梁思永、经济学家梁思达、火箭专家梁思礼这四子广为人知。当时很多人调侃说:“四儿子算钱让大儿子建房子,然后建完小儿子炸,最后二儿子研究被炸后的历史遗址”。这里面唯独没有梁启超的第三子,其实若不是英年早逝,他的三儿子梁思忠成就绝对是梁启超儿子中最大的。和

  • 历史上的四大“红颜祸水”,除了妲己之外,你们还知道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上真正的苏妲己资料,十大祸水红颜照片,自古红颜出祸水

    提到历史上的“红颜祸水”,很多人第一个想的就是商代末年乱纣的妲己。常言道“自古红颜多薄命”,一旦这个女子被当时的皇帝看上,那么她的命运就会和这个国家联系在一起。皇帝如果很宠爱她,那么会有很多的人说她是一位魅惑君主,祸国殃民的祸水。国家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天灾、战争什么的,责任都会推卸在这些女子身

  • 小麦在中国有五千年历史,商朝起小麦便是主要农作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今日想种小麦用多少斤小麦种合适,红皮小麦与白皮小麦,小麦做酱小麦上的黄色菌丝是什么

    要说的是,小麦是否经西域传入,学者们意见并不一致。距今4000年前后,小麦种植已扩展至黄河下游。如属于龙山文化遗存的山东茌平教场铺、日照两城镇、胶州赵家庄等遗址,均出土比较多的碳化小麦标本,且均属栽培型。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小麦已经成为主要农作物。甲骨文中有“麦”字,为“农作物”和“地名”两种含

  • 夏朝存在毫无疑义,但并不确定当时是否有文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夏朝为什么没有文字,孙卫东教授说夏朝,老梁讲夏朝完整版

    所谓“古人”,可以前推至孔子,这就距今超过2500年;还包括《诗》《书》等古籍,大约距今3000年。西周以降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显然是相信曾经存在过这个“夏朝”的,所以言必称“三代”。有意思的是,真正的古籍“经典”,皆不言“夏”之前还有延续几百年的朝代,如《诗》《书》孔子著作,莫不如此。司马迁只说古

  • 商朝时期我国战争规模不大,只有三五千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商朝时的战争,商朝最大规模的战争,商朝末期兵力

    雄踞中原的商王朝衰落之时,位于今天陕西渭河、泾河一带的周部落开始兴起。到周部落首领姬昌(周文王)继位后,其势力更是发展到整个关中平原。此时,周已经完成了向奴隶制的转化过程,但新上位的首领姬昌仍然亲自耕种 ,同时善待下士,秣马厉兵。周文王时,已经开始发兵东征西讨,将周的势力扩充到江淮地区,“三分天下有

  • 妲己很想听从女娲娘娘的命令,但她被逼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女娲娘娘命令妲己去迷惑商纣王,妲己向女娲哭诉,寻找前世之旅妲己质问女娲娘娘

    这样的纣王让大臣们很痛心。以前的纣王虽然刚愎自用,但还是经常上朝,对于大臣们的建议也能听得进去,可是自从有了妲己,他真的是什么都不顾了。对于纣王,大臣们无可奈何,毕竟他是王!所以,大臣们把矛头纷纷对准了妲己,说她是红颜祸水,祸国殃民!其实妲己也很委屈。虽然妲己肩负着女娲娘娘给她下达的迷惑纣王的命令,

  • 舜把天子位禅让给禹?禹为何下令停止造酒?划定我国国土为九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舜为何禅让禹,舜为什么禅让给大禹,舜帝相关资料

    当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奋地为人们谋利,他诚恳地招揽士人,广泛地听取人们意见。有一次,他出门看见一个罪人,竟下车问候并哭了起来。随从问禹:“罪人干了坏事,您为何可怜他?”禹说:“尧舜的时候,人们都和尧舜同心同德。现在我当天子,人心却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 仪狄造了些酒,当了帝王的禹喝了以后,感到味

  • 此人是唐朝的“姜子牙”,却惨遭暗杀,幕后主谋竟是当朝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姜子牙临死遗言,姜子牙电影免费版完整,姜子牙九尾狐

    唐朝获得“尚父”称号的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郭子仪,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他的名气也不小,名叫李辅国!这个李辅国别看是个宦官,但他可是创造了多项唐朝历史记录的人物!比如唐朝第一个做宰相的宦官,唐朝第一个封王的宦官,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尊为“尚父”的宦官。说李辅国是唐朝的姜子牙,不是说他的本领与姜子牙一样

  • 姜子牙后人搞“兄妹恋”,妹夫怀疑儿子非亲生,却惨遭大舅哥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姜子牙封神榜2,真实的姜子牙后人,姜子牙电视剧40集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后世也经常参照此模板,向世人说明自己笔下的女主角的容貌。美貌是她的代名词,但更令人褒贬不一的就是她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她就是姜子牙的后代,齐国有名的美人文姜。小国郑国根本“看不上”这么个美女要说齐国,就不得不提姜子牙了。他在周武王

  • 澄城县也叫徵城,在古代是什么地方?为何有商汤葬于徵的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澄城县古徵公园)澄城县历史悠久,有着千年的建制史,总的来说在古代处关中地带,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我就来大概列举下它在古代属于何地!商周时期在九州之一的雍州之内。春秋时期先属晋后属秦,为北徵地。战国时期先属魏后被秦占,仍为北徵地,隶属重泉。秦统一后施行郡县制,此地更名为北徵县,属内史。西汉时期将北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