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咸丰在历史上毫无建树,但对自己后事安排还是妥妥的。咸丰驾崩前,让自己唯一的儿子,6岁的同治接替皇位。他也知道,6岁的孩子管理不了国家,于是安排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辅佐。遗诏“顾命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咸丰为了防止“一党”独大,同时赏赐东、西两太后各一枚印章。意思是:“八大臣”的谕旨,必须有两宫太后的盖章方能生效。
咸丰想的不可谓不周到,设计的很周密。咸丰本意是让他们齐心协力共同治理好国家。然而咸丰一死,肃顺的“权党”和两太后的“后党”随之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咸丰死后,“两党”都认为当务之急就是把咸丰的棺椁运回北京举行葬礼。此时“八大臣”把权利统统夺了过来,东西太后成了摆设。
慈禧太后是个权利欲很强的女人,这从她之前用心机迷住咸丰帝而上位可窥一斑。能够从一个宫中的贵人,火箭式升到了皇太后,没有能力根本做不到。面对权利被剥夺,慈禧岂能坐以待毙,她怎么能容忍“八大臣”凌驾自己之上。
她首先提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而这个提议很快被肃顺拨了回来,他的理由是“祖上规定女人不得干政”。慈禧只好忍气吞声不敢提反对意见,这时热河行宫里都是肃顺的人,慈禧放眼望去,居然没有一个大臣支持自己。
慈禧此时想到了东太后慈安,二人有共同的利益,能够结成临时盟友。她首先要让慈安相信那些顾命八大臣心怀叵测、图谋不轨。然后让慈安同意秘密传信给京城的恭亲王奕訢,召他来商量对策。
恭亲王奕訢是咸丰的弟弟,人称“鬼子六”,讲真当初他老爸道光差点选择他当皇帝,后来他哥哥咸丰在老师杜受田的授意下,表现出了前所未有孝道,最终道光选择了咸丰。其实恭亲王奕訢的能力远在咸丰之上。这一点咸丰心中也明白,所以在称帝后,处处打压他。这不,洋人进北京,他自己先跑到避暑山庄去了,留下奕訢代替他和洋人谈条件。奕訢知道这事费力不讨好,为人臣下,无奈临危受命。
慈安终于被慈禧说服,慈禧接下来要做的是,谁去北京联系恭亲王。当时肃顺为了巩固既得势力,曾多方设法防范北京的恭亲王和两宫皇太后。换言之,肃顺早就防范上他们了。
此时慈禧想出了一条妙计,就是假意把心腹太监安德海公开责打一顿,然后下令把他送到北京内廷处理。慈禧太后的懿旨就这样叫安德海带到了北京。
恭亲王奕訢其实也不满意咸丰帝的这些安排,作为他的弟弟,居然被哥哥排除在了辅政“八大臣”之外,这不是摆明给自己好看吗?他对哥哥的愤怒,转嫁到了“八大臣”。
懿旨到了恭亲王手上。奕訢马上上了一道奏折,请求亲自去接棺椁。这时肃顺等人急忙以“留守责任重大”为由,拒绝奕訢离京来避暑山庄。可是奕訢顾不得这些了,骑马连夜来到了热河行宫。
此时肃顺慌忙用叔嫂不通问的礼法阻止他和太后们会见。奕訢生气的说道:“既然叔嫂见面不妥,那么你在场作见证吧!”肃顺并不生气,居然同意了,他安排了许多耳目监视奕訢和两宫皇太后。
第二天,奕訢要和两宫皇太后见面,肃顺的耳目就在身边,一些机密事不能说,这可急坏了慈禧,奕訢马上要回京城留守,如何才能传达自己的计划呢?慈禧原来没想到肃顺会这样明目张胆的对付自己。
正在苦思冥想时,宫女给慈禧端来了一碗参汤,慈禧心中一动,何不如此这般……。
慈禧转身回到了内屋,迅速把自己的计划写到了纸上,然后她把纸团了团。反身走了出来。她端起参汤,对小叔子奕訢说道“叔叔这几天奔波劳累辛苦了,请喝了这碗参汤吧,说话间,慈禧用眼神示意奕訢,奕訢多聪明啊,很快明白了。这样慈禧把密信藏在碗底下,顺利把计划告诉了奕訢。
奕訢回到住处,看了密信,当夜告辞了肃顺,骑马返回了京城,肃顺松了一口气。他怎么能知道,奕訢回北京城布置好了天罗地网,只等肃顺等八大臣,一回京就马上拘捕他们。
1861年九月,慈禧和顾命八大臣扶棺回到了北京,当晚刑部官兵就把顾命八大臣关押在了监狱,三天后,肃顺被杀,其它大臣被叛刑和流放。这就是历史上的“辛酉政变。这一年东太后慈安25岁,西太后慈禧27岁,恭亲王奕訢30岁,肃顺享年45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欢迎转发,留言评论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