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来看看清朝官员的俸禄情况,清朝承袭明朝的制度,因此文武官员的俸禄非常低,只有不到200两白银。到雍正时期,设立“养廉银”,官员们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以地方官为例,大多数总督的养廉银在1.3万-2万两之间,巡抚的养廉银在1万-1.5万两之间。
咱们再以广东省地方官员为例,两广总督的一年的养廉银是1.5万两,广东巡抚的养廉银是1.3万两,布政使8000两,按察使6000两,道员3000-3400两,知府1500-2000两,知县600-1500两,同知600-800两。但就在广东境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衙门,他们的油水却肥得惊人!
比如说这个衙门的看门人,说白了就是门卫吧,一月工资达800两之多,也就是说一个门卫月薪相当于知县一年的收入!细细算来,一个小小门卫的月薪竟然超过了从二品的布政使,与外省的巡抚相差无几,堪比封疆大吏!到底是什么衙门这么肥呢?
这就是存在于清朝前期、中期的粤海关!清朝康熙年间,曾开放海禁,设粤、闽、江、浙四个海关,到乾隆年间,其他三个都被关闭,只剩下粤海关。负责管理粤海关的人全称是“钦命督理广东沿海等处贸易税务户部分司”,他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听督抚节制。
也正是基于这层原因,因此历朝历代的粤海关监督都是皇帝的亲信,比如雍正二年当时粤海关监督就是皇帝的舅哥年希尧,也就是年羹尧的弟弟。据说要想得到这份差事,至少要投入几万到20万两的银子。投入的虽然不少,但收益肯定远远要多于这个数字。
在清朝前中期的时候,关税的多少是一个糊涂账,没有明确的征收标准,甚至连海关的官员都不知道到底征收多少税。说实话,清朝关税还是非常轻的,但洋人为啥还不满意呢?这个原因很好解释,因为清朝的官场有很多潜规则,粤海关尤为严重。
据英国的“中国通”马士测算,在19世纪初的正常年份中,粤海关每年上缴的税收为120-130万两,但实际征收的各种规费应该在100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海关征收的上缴的只是实际收入的十分之一!那多余的钱哪去了,谁都知道它们去哪了!
如此看来,粤海关监督的年收入应该不逊于清朝著名的大贪官和珅,不过任期只有一年。另外粤海关所有的工作人员,包括门卫、书办在内,大概有450多人,就连这些把持着各关口的家人、书吏及巡役,也经常利用手中的权利,进行钻营肥私,各个肥的流油,总而言之,粤海关的贪腐是清代官场极端腐败的一个缩影。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确定了关税协定的原则,外国人开始把持中国的海关,才结束这段历史。说句不太中听的话,在洋人把持总税务司期间,这个衙门大概是清朝最廉洁的衙门。
------------------------------
品读千年变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请关注【纵横五千年】
微信公众号:纵横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