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服人心”这一策略,朱元璋用的是得心应手。
“得人心者得天下”。
自古以来,中国那些窥伺帝位的人都对这句话耳熟能详,但是虽然熟悉,临到自己行事的时候,许多人还是常常忍不住将它抛至脑后。其原因就在于,人在面对眼前现实利益的时候,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懂得区分眼前利益以及长远利益,更加懂得为了长远利益,选择克制自己的欲望。
朱元璋为了收服人心,主要做了两项工作,第1就是笼络当时的读书人,也就是所谓的“礼贤下士”。不论是隐居的读书人,还是下野的元朝旧吏,也不管是否真的有才干,是否徒有虚名,朱元豫都要访求,加以礼遇,并听取其谏言。
在当时,读书人拥有广泛的资源以及深厚的社会人脉。而朱元璋的这一做法,不但具有强大的暗示作用,能够安定一地之人心。甚至因此网罗了许多像刘基、朱升这样的能人异士,这就等同于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智囊团,这是其他群雄无法比拟的。
第2项工作就是朱元璋能够比较好地约束军纪,收服人心。
关于这一点,因为史料所记载的内容不尽相同,史家们一直存在争歧。
明朝官修的资料,就像是《太祖实录》等,自然都是竭力宣传朱元璋的部队是仁义之师。朱元璋登基之后也夸口说,他的成功经验就是“不嗜杀人”,然而朱元璋劫掠的事实,却留在了一些野史上。
经过考究可以认为,朱元璋的部队在当时的形势下,要争战,就要有供给,绝不可能真真正正地做到秋毫无犯,完全没有劫夺百姓财产、胡乱杀人的行为。但是,朱元璋的部队与其他部队相比,其军纪相对较好是毋庸置疑的。
这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生活在乱世之中的老百姓,他们的要求极低。有的史料记载,别人杀人盈野,甚至有食人之举。
朱元璋只要对自己的部队稍加节制,就特别能够彰显其仁义,使得天下万民望风归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