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唐朝大型宫廷舞曲《七德舞》和《九功舞》看太宗朝的偃武修文

从唐朝大型宫廷舞曲《七德舞》和《九功舞》看太宗朝的偃武修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692 更新时间:2024/2/4 1:57:19

唐初贞观时期,有两支著名的舞曲《七德舞》和《九功舞》,自诞生开始就成为重要的宫廷舞曲,而且两支舞曲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单看名字的话,很难判断哪个文哪个武,甚至多半是会判断错的。

《七德舞》是文舞吗?并不是,它的前身是《秦王破阵乐》,是气势磅礴的武舞。

《九功舞》是武舞吗?并不是,它的前身是《功成庆善乐》,是清雅柔缓的文舞。

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兰陵王高长恭曾有一场著名的邙山大捷,当时高长恭带领五百精兵冲出突围,解金墉城之围,由此一战成名,将士特意为他作《兰陵王入阵曲》,用以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半个世纪之后,同样的这样一曲战功赞曲诞生,这就是《秦王破阵乐》。

隋末大乱,李渊父子在晋阳顺应天命而起兵,一举攻下了长安,大唐建立,被封为秦王的李世民开始了平定天下的步伐。他是一名真正的军事天才,几乎已经到了百战百胜的地步,而正是在平定刘武周之后,民间感念李世民的战功,为其作了《秦王破阵乐》,此曲当时只是一首曲子,并没有歌词,也没有舞蹈,但是听来已经能让人热血沸腾。

不过在武德年间,这首曲子也只是在民间流传,没有引起多大的重视。但李世民登基之后,这曲子就被搬进了宫廷宴会,贞观元年的正月,群臣大宴,《秦王破阵乐》第一次走进了宫廷盛宴,李世民自然是非常欣慰。

忆往昔,战马啾啾,喊声震天,他建立了不世战功。激动之余,他对身边的大臣说:

“朕昔在籓,屡有征讨,世间遂有此乐,岂意今日登于雅乐。然其发扬蹈厉,虽异文容,功业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于乐章,示不忘于本也。”

这基本就为此曲定了基调,虽然它讲述的是战功,算不得文德雅乐,但一定要发扬光大,正是过去的艰苦战斗才有了如今大唐的模样,这绝不能忘记。

时任宰相的封德彝趁机恭维道:“陛下以神武之才平定了天下,这岂是文德所能比的?”

这句话初听没有问题,但略一寻思就不是那回事了。打天下更多的是靠武,但治天下更多的是靠文,两者之间不应该对立,而是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作为一国之君的李世民是非常明白这个道理的,他清醒而务实,知道什么时期该做什么,什么时期不该做什么。他对封德彝说:

“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公谓文容不如蹈厉,斯为过矣。”

封德彝讨了个没趣,只好说自己不聪明, 还达不到想这么多的水平。但他真的不聪明吗?非也,论欺骗了李世民而不被李世民发觉的大概只有这么一位,而且封德彝还同时效忠于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至少史书中的记载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的。

虽然封德彝说错了话,但并不妨碍李世民的好兴致,他是真的喜欢这首曲子,但仅仅是曲子似乎不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李世民有了新的想法,他要这曲子最终成为宫廷舞乐。

于是在贞观七年,由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文臣为此曲写歌词,由李世民亲自作《破阵舞图》,此舞:

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

完全模拟的就是战场上的战阵安排。

随后,李世民将此舞曲交给起居郎吕才,让他教导120名乐工练习此舞,这些乐工个个披甲持戟,如同上战场般,跟随音乐变换三次队形,每次有四种阵型安排,乐工们你来我往,呐喊挥戟,声势震天,此舞曲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七德舞》。

何为“七德”?即:禁暴、戟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

这样的包装实际上已经体现了李世民偃武修文的决心,完全尚武的《秦王破阵乐》经过加工和包装,添加了文德的元素,摇身一变成了《七德舞》。它已经不仅仅用来歌颂李世民的巍巍战功,而是有更深的含义,正如后来的白居易形容的那样:

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吕才带领大家紧张排练了数天,《七德舞》终于在贞观七年的元宵节在大宴上露出了真容。

当时李世民在玄武门宴请三品以上的官员以及州牧、四夷的部落首领,宴会上,《七德舞》第一次正式露面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臣武将为之疯狂,尤其是那些武将,想起了曾经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的场景,那样的光荣岁月,如今就像重新经历了一番,怎不令人动容,而夷族的首领们也是激动万分,甚至自动请旨跟着舞了起来。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支舞乐在宴会上第一次露面,它就是《九功舞》。

贞观六年,李世民回到诞生地武功庆善宫,在渭水之滨举行宴会,李世民特意赋诗十韵,吕才据此谱成乐曲,制成《功成庆善乐》,随后制成舞曲,由64名童子演绎,他们头戴德冠,身穿紫袴褶,长袖翩翩,跟随旋律缓缓而动,姿态清雅。之后改名《九功舞》,象征太宗朝的文德昌盛之景,和《七德舞》一起在宫廷的重大宴会上相携出现。

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他用武打天下,用文治天下,但总有人怕他沉浸在过去的武功里而忘了要文治天下,比如魏征。魏征恨不得时时刻刻提醒李世民要偃武修文,就拿他对这两支舞曲的态度来看,每当《七德舞》开始的时候,魏征就低下头不看,而《九功舞》开始的时候,魏征就聚精会神的观看。即便是在宴会上,魏征也没忘记提醒李世民。

但前文说了,实际上李世民是清醒务实的,他爱《秦王破阵乐》,但也知道此曲只是让人热血沸腾的武曲,在太平盛世是不适合的,于是添加上文德的元素,改编为《七德舞》,这不正是他准备偃武修文的开端吗,何况还有《九功舞》的制成,更是表明李世民想要开创的是一个文治武功的盛世。

何时武,何时文,李世民用行动说明了一切,贞观初期,除了边境自卫,李世民几乎没有发动过任何战争,即便突厥大军压境到了渭水便桥,李世民都能签下《渭水之盟》的屈辱合约,换得国内几年的安定发展。

遗憾的是,这两支舞曲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在史书中想象一下它们的卓绝风姿。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将女儿嫁给14岁少年,70年后,此人成了杜甫的外高外祖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杜甫与李世民关系,李世民最小女儿嫁给谁,李世民有女儿嫁给杜如晦儿子吗

    先说周绍范,为何李世民待他如此亲厚呢?在历史长河中,周绍范虽然其名不扬,但对李世民来说,此人却非常重要。周绍范出身于范阳周氏(其族谱可上溯至周天子),他曾祖父、祖父、父亲分别是梁朝、陈朝、隋朝公爵。隋朝末年,李渊起兵反隋,周绍范投奔李世民,被李世民推荐为车骑将军。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很诡异了,武德九

  • 隋末天下大乱,最强大的10位枭雄,除了李渊其他全部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渊反隋的过程,李渊为何起兵反隋,隋末李渊实力

    魏:李密,投靠瓦岗军后,掌握瓦岗,最后被王世充打败,然后降唐。不过又反叛,被杀。许:宇文化及,江都之变后,杀隋炀帝,称帝,先被李密打败,然后被窦建德活捉被杀。夏:窦建德,是隋末农民起义军的巨头。早年是随军的将领,因深知底层百姓深受劳役之苦,于是率众反隋。在虎牢关李世民活捉,最后处死。汉:刘黑闼,曾经

  • 唐太宗治理贪官出奇招,贪多少就奖多少,方法很巧妙,无人再敢贪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太宗治贪的绝招,唐太宗治贪的最佳方法,中国历代皇帝治贪奇招

    唐太宗并不是真的将官员待遇提高,去减少贪污的发生,而是在贪污发生后,用心理学的方法,以奖励代替惩罚,去治理贪官污吏。唐朝建立初年,长孙家族为唐太宗鞍前马后,立下不少功勋,为此,唐太宗娶了长孙氏为皇后,长孙无忌为托孤重臣。而有这么一位不那么厉害的长孙家族人士,名叫做长孙顺德,可是有些辜负了唐太宗的期望

  • 此女是唐高宗孙女,却被武则天惨害,死后葬入乾陵,碑上4字让人心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地,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地,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墓碑

    提要:陵墓陵墓,陵是专属于皇帝坟墓的称呼,普通人只能够把自己的坟墓叫做是墓。即便你是位高权重的诸侯王,你也得遵从这个规定,否则的话便视作犯上作乱。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性,唯一性,为自己的后代血缘的正统性真是煞费苦心。可是,在武则天的乾陵中,除了她和丈夫唐高宗之外,竟然还有一座公主墓被称之为“陵”,

  • 一骑红尘妃子笑,杨贵妃的这口贪吃的黑锅,可是足足背了千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贵妃日本版免费观看,杨贵妃最肉麻的一首诗,杨贵妃秘史妃子出轨

    》一直以来,杜甫的这首诗都给我们一个这样的假象,那就是因为杨贵妃爱吃荔枝,所以唐玄宗才会专门为其开辟了一个特快专递,让千里之外的岭南荔枝能够火速送入宫内,这就就可以让自己的最爱—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了。这种说法听起来暖心,然而这恐怕是杨玉环所背的最大的一口黑锅了,其实在古代向朝廷进贡荔枝本来就是一个

  • 唐朝宰相请求出家为僧,不一会又反悔,李世民:我忍你很久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世民出家做和尚过吗,李世民出家原因,李世民为什么要出家

    李世民奉李渊之命,立即到河池拜见太守大人,得到了太守夫妇的热情款待。在宴席上,李世民非常恭敬地对太守夫妇说:表姑、姑父,小侄离京时父王特备家书一封,请姑父母赴京共商朝政。太守拆信一开,果然是李渊诚挚邀请,爽快地对李世民承诺:“既然表哥相邀,我自当到长安效力。”于是,隋朝的河池太守归顺了唐朝。这位河池

  • 淝水之战:八万北府兵大破百万虎狼之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淝水一战相关资料,淝水之战的淝水是哪一条河的资料,淝水一战

    而此时在中国北方,各派势力征战不穷,五胡十六国你方唱罢我登场,终于,一个雄才大略的男人结束了乱世,横扫中原,统一北方,他就是建立了前秦王朝的氐族人苻坚。他352年称帝,一路征战,376年,灭前凉和代国,前秦王朝统一北方。雄心勃勃的苻坚大帝自然不会只满足于一半的河山,这位雄姿英发的男人看着自己的江山,

  • 追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十位将领,下场各不相同,谁最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了多少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和太子妃完整版,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是发生在哪年

    按照李世民阵营的说法,他们之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完全是因为事先得到确切消息,说是李建成、李元吉准备谋害李世民,后者属于被动发难。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说法不一,按照《旧唐书·长孙无忌传》的记载,李世民是带着十名心腹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这十个人分别是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

  • 自古太子都爱谋反?为何汉武帝、唐太宗、康熙的太子都要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武帝和康熙的关系,康熙平定太子谋反,康熙的太子为什么要谋反

    1. 戾太子刘据,7岁立为太子,悲情自杀西汉汉武帝建元二年,淮南王刘安来长安朝拜,在拜见过汉武帝和窦太后后,太尉田蚡秘密约见刘安,对刘安说:"当今武帝继位十余年都没有儿子,您是高祖皇帝的亲孙子,诸位藩王就数您最贤明,一旦皇上发生不测,除了淮南王您,还有谁更适合做天子呢?"淮南王刘安听过此话后窃喜。不

  • 李世民召见中亚使臣,使臣说:我也姓李!李世民泪流满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突厥使臣李世民,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李世民真的姓李吗

    三年后,李世民派李靖、薛万彻等人领兵10万,打败突厥,颉利可汗被灭。此后,唐朝继续远征西北,吐谷浑、吐蕃、高昌国等国纷纷向大唐臣服。此时,远在中亚的吉尔吉人,建立了一个叫“黠戛斯”的国家,他们派了一个使臣,不远千里,从遥远的中亚,穿过西域来到长安,朝拜唐太宗。谁知使臣刚开口,就和李世民攀起了亲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