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何监致仕,浅谈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

从《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何监致仕,浅谈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567 更新时间:2023/12/17 10:21:45

太子对这位耆老格外尊崇,特许东宫药园可以随时为其供药。贺知章致仕之后,把京城房产全都卖掉了,只剩了这一座还在,可见是非常喜欢……李泌踏进寝屋,定了定神,深施一揖:“李泌拜见贺监。”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一个80岁的老臣,虽然已经退休,不管是当朝皇帝,还是太子,乃至官员,对贺知章都非常尊重。本文不谈论《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从“何监”致仕,来谈一谈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

一,“孝”文化推动古代尊老传统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孝文化的源远流长。《孝经》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至德、敏德、孝德”,合称“三德”。《礼记》中,把父慈、子孝、君仁、臣忠视为人义。在《左传》《论语》《大学》等古籍中,都有对孝的论述。到了汉朝,孝文化被提到了国家的高度,汉朝皇帝以孝治天下,把“孝”和“忠”字并列,合称“忠孝”。汉朝皇帝的谥号也都以“孝”字开头,例如,汉文帝的谥号是孝文皇帝,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皇帝等(下图为汉文帝侍母亲尝汤药图)。

孝文化,不仅仅指对父母和亲人的仁爱,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尊老养老的传统。以至于,在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时期,朝廷都制定了许多关爱老人、尊老养老的礼仪和制度。到了唐朝,孝文化已经不仅仅是道德的约束,在法律方面,也有对老人去的保护,例如《唐律疏议》记载:

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如果父母、祖父母还在世,子孙敢分家另立门户的,判三年徒刑。此法律可以保证子孙不离开父母,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唐朝在尊老养老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例如规定子女必须赡养老人,制定老人的相关免除赋税的政策,补贴老人的“补给侍丁”制度等。笔者将从“平民养老”和“退休官员养老”两个方面来论述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

二、唐朝对平民百姓的养老制度

1.免税

在农耕社会,百姓要承担赋、税、役三种不同形式的赋役义务,这种赋役制度是沿袭秦汉以来的旧制。百姓除了上缴粮食以外,每户还要按人口承担劳役、兵役等义务。唐朝时期,规定年满60岁以上的平民百姓,赋役全免。这样的规定,不仅体现了唐朝尊老养老,更为普通家庭减轻了负担。

2.补给侍丁

补给侍丁制度,是唐朝较有特色的养老制度。唐朝不仅给老人免除赋税,还会给老人安排侍丁来照顾。所谓“侍丁”,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护工。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有关于“补给侍丁”制度的详细说明,据《通典》卷67《食货七·丁中》记载:

开元二十五年户令云:诸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

可见,开元年间对于8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就要给1位侍丁,90岁以上的老人,给两位侍丁,对于一百岁以上的,要给3位侍丁。不仅这些老人免除徭役,这些侍丁因为照顾老人有功,同时也被免除徭役。“补给侍丁”制度,较能体现唐朝对尊老养老方面的社会风貌,同时也可以看出唐朝对尊老养老的重视。

3.尚齿

尚齿制度也是唐朝尊老养老的另一个特色, “尚齿”两个字,出自《庄子·天道》:

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

其意是尊重年老的人,在唐朝,“尚齿”成为唐朝的尊老制度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在刚刚登基时,就发布了“即位赦”,对尚齿有了明确规定。据《唐大诏令集》记载:

八十以上各赐米二石,绵帛五段 ;百岁以上各赐米四石,绵帛十段 ;仍加版授,以旌尚齿。

唐太宗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要赐两石米,五段布匹,百岁以上的,加倍。尚齿让唐朝老人在物资方面得到了补充,更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4.养老诏

养老诏是唐朝皇帝专门下发关于尊老养老的诏书,唐朝几乎每位皇帝都多次发布养老诏,据《册府元龟》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共计发布了28次养老诏。另外,皇帝还亲自到去百姓家中探访老人。如《唐高宗实录》就曾记载:

(高宗)以河南县大女张年百三岁,亲幸其第。

也就是说,唐高宗李治曾亲自到百姓家中,探访103岁的老人。,皇帝这种“下基层尊老”的做法,来为社会做榜样。

5.悲田养病坊

唐朝在老人的医疗方面,也有一些实质性的考虑。例如《事物纪原》记载,武则天时期,唐朝在长安和洛阳设置了“悲田养病坊”,下辖悲田院、疗病院、施药院三院,专门用于养老和救济。需要说明的是,悲田养病坊是半官方的机构,还有很多民间善人和僧侣参与其中,相当于现在的“慈善机构”。

悲田养病坊是唐朝尊老养老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未来敬老院的雏形,意义重大。

6.法律保护

上文已经提到,唐朝对于老年人权益的保护,有其法律依据。若父母健在子孙分家迁居者,要被判刑。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唐朝法律不仅规定了子孙对父母的衣食等物质供养,还规定了子孙对老人必须有精神方面的安慰。子女然给老人高兴,在古代称为“色养”。

据《贞观政要·孝友》记载:

司空房乔,事继娘,能以色养,谨慎过人。

房乔,即当时的司空、宰相房玄龄。说的是房玄龄谨慎瞻仰继母,始终和颜悦色,十分难得。唐朝对于那些总惹老人生气,不能做到“色养”的子女,也有法律惩罚。也就是说,唐朝法律,不仅保证了老人的物资需求,还考虑到了老人的精神需求。

综上所述,唐朝对平民的养老尊老十分重视,在物资、经济、生活、精神等方面都有顾及。尊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唐朝对这方面的作为,体现了繁华大唐的伟大的人文关怀。

三、唐朝对退休官员的养老制度

在封建社会,官员被认定为社会的精英,不管是为官时期,还是退休后,他们享受的待遇都和平民百姓不同。在古代,官员退休,被称为 “致仕”,致仕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一般情况下,官员致仕后,朝廷会继续保证他们生活待遇,在官员养老方面,也给予了比普通百姓更高的重视。

1.半额俸禄

唐朝官员的退休年龄是70岁,被称为“悬车”之年。《旧唐书·李百药传》曰:“及悬车告老,怡然自得。”形容官员致仕之后,车被废弃不用了。唐朝的官员致仕,根据品级不同,规定略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六品以下的官员,到了70岁就退休了,朝廷不会挽留。而六品以上,能力出众者,特别是朝廷大员,皇帝一般都会挽留,让他们“多做贡献”。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贺知章,80岁的时候才被批准致仕。

唐朝官员一旦退休,如果没有特殊赏赐的情况下,都会享受致仕前的半额俸禄。唐朝官员的俸禄,分两部分,“俸”指的是俸银,“禄”指的是禄米。半额俸禄制度,是唐朝对致仕官员的物质保证。

2.赏赐金银田帛

对于功勋之臣,特别是朝廷重臣的致仕,朝廷一般还有额外的赏赐,据《新唐书》记载,贞观八年,尚书右仆射李靖因足疾,请求致仕。李靖是唐朝开国战神,功勋卓著。他申请退休,并非因为有病,而是他知进退的一种表现。李世民得知李靖要致仕,非常高兴,不仅批准了申请,还亲自慰问,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而且特许,俸禄不减半。

还有一些大臣,在提出致仕的时候,皇帝就会赏赐他们一些良田美宅,供他们颐养天年。

除了上述情况以外,唐朝每逢天子即位等大庆之年,也会给已经致仕的三品以上官员发放“福利”。这些福利包括赏赐足额俸禄,赏赐布匹、银两等。

3.赐杖和面圣

赐杖制度,始于汉朝。意思是对于年老的功勋官员,特别是在官员致仕时,皇帝会赐给他手杖。这是莫大的荣誉。对于功勋官员,到了特殊时期,还会被召回面圣。皇帝会询问这些官员的退休生活。但如果不是功勋卓著的大臣,或者是皇帝的亲信、老师,一般不会有这种待遇。

4.官员父母的养老

在封建社会,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官员到各地为官,无暇照顾老家的父母。因“忠”而弃“孝”。唐朝对此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允许官员把老人接到任职之地,在当地赡养自己的父母。第二,如果任职之地实在太过偏远,或者老人行动不便的,可以申请调到家乡任职,或者申请朝廷对家中父母重点照看(下图为朱寿昌弃官寻母)。

综上所述,关于唐朝官员的尊老养老制度,虽然只列举了4种情况,但可以看出,唐朝在经济、精神、人文关怀等各层面对退休官员尊老养老的重视。

四、唐朝尊老养老的历史意义

纵观有唐一代,统治者对尊老养老比较关注,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相较于前朝也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其历史意义有三点:

第一,在文化方面,唐朝继续发扬了尊老养老的传统文化,倡导尊老养老的社会风尚,让孝亲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社会风貌,不仅展示了大唐各方面的繁盛,更能体现其人文方面的丰富性,对中华民族的孝亲文化,影响重大。

第二,在社会影响方面,唐朝对平民和官员的尊老养老制度,不仅保证了老人在经济、精神等方面的老有所养,更在法律方面,对全民约束,保证了各项养老制度的顺利实施。而且,在民间兴办慈善机构,对后世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第三,唐朝发展尊老养老制度,是唐朝繁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体现。反过来,尊老养老制度,促使了百姓安居、老有所养,对社会和谐有正面的推动。可以说,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也推动了唐朝的繁华,二者相得益彰。

但是,唐朝尊老养老制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设置的年龄限制过高,官员70岁退休,百姓80岁才有补给侍丁等,结合唐朝的平均寿命情况,能享受到这个待遇的老人,少之又少。第二,唐朝引导民间孝亲,值得肯定,但也促使了许多“愚孝”行为。例如《册府元龟》曾记载:唐玄宗时期,曾有人割身上的肉给母亲吃,被朝廷嘉奖,其他“孝子”纷纷效仿等。

总结下来,唐朝尊老养老的社会制度和风貌,对唐朝的繁华,对中华文明的正面影响巨大,值得肯定。

本文参考资料: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原著;《贞观政要》《旧唐书》《新唐书》《唐大诏令集》《唐高宗实录》《孝经》《礼记》《通典》《庄子》《册府元龟》《事物纪原》等。

更多文章

  • 慈禧为何临死还要毒杀光绪?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慈禧为啥害死光绪,为什么慈禧死前要把光绪毒死,为何慈禧临死前一定要毒死光绪

    慈禧是咸丰帝的女人,两个人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同治皇帝,因为风流成性,据说得了那方面的病,没法治愈就挂了。此刻要命的是慈禧的丈夫和儿子都去世了,所以,她也就没有孩子了。这对于慈禧来说,是比较苦逼的一件事呀。这大清的江山,以后要交给谁呢?慈禧因为死了丈夫,又不能再嫁,所以肯定是不会生孩子

  • 美丽的外表下不一定有颗美丽的心 珍妃为慈禧所杀为何不值得同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慈禧为什么杀珍妃,慈禧太后宠爱珍妃,慈禧太后珍妃纪录片

    美丽的外表下不一定有颗美丽的心 光绪十四年(1888年),珍妃、瑾妃姐妹在秀女大选中成为嫔。当时的皇后已被慈禧太后指定,就是其侄女叶赫那拉氏。活泼开朗、天真烂漫的珍妃入宫后不久,就深得光绪的喜欢,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晋嫔为妃。 民间传说,由于光绪宠爱珍妃,对皇后隆裕也就较后冷漠。皇后隆裕心里

  • 从刘秀到康熙 ,1700年“天花史”,中国如何帮世界战胜天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16-17世纪关于天花的历史故事,历史上名人对天花的评价,历史上哪个皇帝得了天花

    汉光武帝刘秀像小编需要说明的是,天花并非只有1700年历史,在光武帝刘秀之前、康熙帝之后,天花依然存在,小编的论述重点在从刘秀到康熙这1700年内,古代人民是如何面对天花、了解天花、战胜天花的。天花的发展史从世界范围内来说,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在古印度就有天花的存在了,只是古代人流动性不是很大

  • 康熙题字写大了,大臣偷偷比划3个字,康熙改字沦为笑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康熙写退字,康熙亲笔书法题字,康熙皇帝题字怎么写

    康熙的一生,堪称雄才大略,不仅在开疆僻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在用人方面,也把帝王之术应用到了极点。康熙因为在位时间久(61年),所以他身边的大臣如云,如果有贪赃枉法的,哪怕像索额图、明珠这样的大权臣,康熙也毫不留情。但康熙一生,只对一个人手软,此人就是高士奇。当年高士奇被御史弹劾,重罪难逃,康

  • 乾隆被指“盗墓贼”,“盗取”明十三陵金丝楠木?谣言还是属实?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乾隆盗金丝楠木,乾隆取走十三陵的金丝楠木,乾隆盗楠木的真实故事

    这位清代皇帝自带热搜气质,身上充满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称得上中国历史上的话题皇帝了,从他的身世到皇位继承“合法性”的问题再到风流艳遇故事,件件丰富多彩桩桩勾人好奇。其中,八卦热度最高最普遍的问题,怕是乾隆皇帝盗用明十三陵之金丝楠木的事件了吧?那么,乾隆帝到底有无盗用呢?如果盗用了,都用在何处了呢?

  • 顺治皇帝驾崩,一男一女自愿殉葬,他们身份特殊,非死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顺治驾崩最大的秘密,顺治死后有妃子殉葬吗,顺治皇帝殉葬的秘密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在历史长河中,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他们去世时,都有人殉事件的发生。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时,后宫无子女的嫔妃一律殉葬,多达40位嫔妃随“太祖”而去。明成祖朱棣驾崩,也有16位嫔妃殉葬。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明英宗的自身经历让他最终选择

  • 雍正去浙江视察,大臣女儿端出4盘菜,雍正回京立即举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雍正上位后对其他皇子的处置,雍正举荐14阿哥,雍正的临终嘱托

    时间是康熙四十二年夏天,先是长江水位告急,然后江南(江苏、安徽两省合成)、浙江普遍遭遇水灾,位于杭州周边的淳安县水灾最为严重,康熙派遣雍正(当时还叫胤禛,爵位是贝勒,下同)前去浙江视察赈灾情况,和胤禛一起前去的还有十三阿哥胤祥。康熙为何要派胤禛前去,第一是太子胤礽举荐,第二是胤禛素来顾全大局,为人刚

  • 梁启超与康有为,一个真君子,一个伪圣人,从晚年生活便可看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梁启超康有为简介,梁启超和康有为谁最好,梁启超跟康有为谁历史地位高

    梁启超,1873年生于新会茶坑村的一个士绅家族,后来成为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1890年,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梁启超通过好友陈千秋认识了当时已经颇有名气的康有为,而梁启超早已对康有为关于时政的一些见解和学识大感钦佩,于是决定拜入康有为门下,成为他的弟子。拜康有为为

  • 陪伴乾隆13年,她只入宫3次,却被乾隆封为皇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隆42位嫔妃列表,历史上陪乾隆最久的妃子,陪伴乾隆时间最长的妃子

    嘉庆帝的生母令妃,也曾被封为皇贵妃,后来被嘉庆追封为皇后,所以乾隆的5位皇贵妃中并不包括令妃,这五位中,高贵妃和纯妃是去世前安慰而封皇贵妃,嘉妃、庆妃是死后追封皇贵妃,还有一人就是哲妃富察氏,她去世的时候,位份仅为格格,连“答应”都不是,因为那个时候,弘历还未继位。弘历的嫡妻,也就是后来的皇后是镶黄

  • 康熙要传位给雍正,最先知道消息的,是一个侍卫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康熙为啥不正大光明传位给雍正,康熙传位给雍正吗,康熙是怎么样传位给雍正的

    在清朝,能做御前侍卫那必定是皇亲贵胄,图里琛从康熙三十一年入宫,一直做到一等侍卫,不仅仅是因为他办事能力出众,更是因为他较高的情商。能够在康熙身边伺候近30年,就能证明他这一点。(1)在《雍正王朝》里,图里琛最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事情,发生在热河。当时康熙夜不能寐,出来走走,走到猎物场的时候,侍卫德楞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