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民国往事:徐志摩葬礼上三条特殊的挽联

民国往事:徐志摩葬礼上三条特殊的挽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501 更新时间:2024/1/20 7:09:41

在当天的葬礼上,志摩原配张幼仪,徐志摩现任妻子陆小曼和前任女友林徽因首次同时出现在葬礼上,而她们的挽联也引发了在场所有人的关注。

葬礼上最长的一副挽联:陆小曼写给徐志摩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编就答君心。”

这是陆小曼在葬礼上献给徐志摩的挽联,在当天收到的所有挽联中,陆小曼的挽联无疑是最长的。

这副挽联表达了陆小曼的悲痛之情,然而,仔细揣摩我们会发现,陆小曼的挽联里,提及更多的还是自己。

首先来看挽联的上半部分,意思很简单:我们在一起五年,你突然离开,我恨不得与你陪葬,但我尚有老母在世,所以不能陪你死。

这话初听觉的很是感人,得是多深的感情,才恨不得和你一起死啊!可细想却让人匪夷所思:一个真的想死的人,是不会事先说的,陆小曼不仅说还在挽联上说给所有人听,这多少是:真想死成分少,博取同情的成分多啊!

挽联上半部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自己身上。再来看下半部分,这个意思就更加简单了:“我一身病,活不久了,但死前我想把你(徐志摩)的书稿编出来发表,以宽慰你在天之灵”。

这挽联的后半部分,表面看,是陆小曼在为徐志摩着想,在你死后帮你整理书稿出版,实际上,却有借葬礼炒作的嫌疑。

你想想,徐志摩尸骨未寒,还在葬礼上,此时作为徐志摩的结发妻子,不是最应该站在徐志摩角度考虑吗?徐志摩身死后,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显然不是书稿这些,而应该也只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双亲”和年幼的儿子。

但陆小曼对这些却只字未提,反而独提书稿,要知道,这是随时可以再谈的事情,但陆小曼却偏偏在葬礼上提,这不得不说:很有借徐志摩葬礼炒作的嫌疑。

那么陆小曼为一定要在葬礼上提徐志摩书稿,她的本意仅仅是炒作吗?其实不然,她还有另外的考虑,陆小曼虽然是一代名媛,但她始终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经济收入,婚后,她的所有花销全是徐志摩负担。现在徐志摩离世了,那么她往后的生活可如何为继。于是,陆小曼抢先一步,在葬礼上就通过挽联:先下手徐志摩的遗文。这些都是徐志摩最后的作品,价值连城啊。

此后,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先后编辑出版了《眉轩琐语》、《爱眉小札》、《志摩日记》、《志摩全集》等书。这些稿费,自不用说,理所当然地全部归了陆小曼。

综上,透过陆小曼的挽联,我实在品不出她对徐志摩的“爱”,但我却实实在在地品出了陆小曼的自私。

而实际上后来发生的一切也证实了陆小曼的自私,徐志摩刚死不久他就和徐志摩好友翁端午同居到了一起,此后一直到翁端午离世,两人都始终保持着同居关系,这期间,翁端午始终有家有室,所以,两人一直未成婚。在公众场合,陆小曼始终以“徐志摩夫人”身份自居。

最别具一格的挽联:张幼仪悼念徐志摩

相比陆小曼长长的如叙事一般的挽联,徐志摩原配妻子张幼仪写给徐志摩的挽联就简短多了。

万里快鹏飞,独撼翳云遂失路。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息去招魂。

张幼仪是不善于抒情的,她天性直率,她也不是文人,不善于操持文字。但这副挽联里流露出的真情,却令人动容。对于张幼仪而言,徐志摩是抛弃她的男子,但他更是她第一个男人,是她两个孩子的父亲。

从挽联中可以看出,徐志摩突然离世后,张幼仪心里充满了悲痛,甚至想去为徐志摩“招魂”,一个“怜”字,从张幼仪口中吐出,怎能不让人倍感心痛。即使到了这种时候,她心心念念想的还是徐志摩,至于自己的种种,却只字未提。而实际上,徐志摩死后,她独自面临赡养公婆、教养幼子甚至照顾徐志摩遗孀张幼仪的重任。

徐志摩死后,张幼仪尽心服侍徐志摩的双亲,为了不让二老心里有愧,她主动提出给二老做干女儿,并最终为二老养老送终。别人问起时,她只淡淡地答:因为他们是我儿子的爷爷奶奶。

她精心抚育儿子徐积锴,并努力将儿子培养成才,更难得的是,在徐志摩死后的日子里,张幼仪始终接济陆小曼,直到49年她赴香港定居才被迫中止。别人笑她傻,她却说:因为照顾陆小曼是我儿子的责任。

实际上,张幼仪为徐志摩做的所有,桩桩件件全是爱啊,但她却从未说过“爱”字。张幼仪唯一一次说到自己对徐志摩的感情时,才第一次提到“爱”这个词,她说:“真要说起来,我可能才是最爱志摩的人。”事实难道不正是如此吗!

可叹,世间真正有爱的人,却往往并不将爱挂在嘴边!

只有署名没有内容的挽联:林徽因哀悼徐志摩

徐志摩葬礼上,林徽因和梁思成协助主持了葬礼。葬礼上,林徽因进献了花圈,但花圈上却没有给出挽联,对于这一特殊境况,在场的人似乎并不意外。

作为徐志摩一生最挚爱的女人,林徽因此时已是为人妻的身份,如此,在这种场合为徐志摩写挽联,多少会让丈夫梁思成有些难堪,如此,送空白或许才是最好的方式。

虽然,林徽因没有给出挽联,但在1935年的11月19日,徐志摩忌日这天,林徽因写了一篇文章《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以表达她的悼念之情:

这是什么人生?什么风涛?什么道路?志摩,你这最后的解脱未始不是幸福,不是聪明,我该当羡慕你才是。

在悼词中,林徽因这样写到。

更多文章

  • 小国频繁骚扰中国,清朝大员谎称杀敌过万,乾隆大怒:大兵征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国征讨方略,乾隆征讨缅甸,清朝皇宫保卫部队

    唐高宗时,古代朝鲜就被日本人侵略,当时唐高宗派出一等一大将李勣、薛仁贵、苏宝方等将领收复朝鲜,赶走日本人。所以中原王朝皇帝不仅要治理好国内,还应威服四方。到了清朝后,清朝皇帝继承了中原王朝大统,延续了对藩属国的政策。但有些藩属国就想趁机扩大势力,挣脱中原王朝的控制。据史料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

  • 康熙收到一份清朝地图,都说是周培公画的,事实却“啪啪打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周培公为康熙贡献地图,康熙见周培公完整版,康熙为周培公守夜

    在这部剧中,出现了两个对于康熙掌权生涯来说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个是汉臣周培公,另一个是经周培公举荐的姚启圣。周培公助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而姚启圣则是收降台湾水师名将施琅。并和他一起,歼灭台湾水师主力,收复了台湾,澎湖诸岛。由此可以看出,周培公作为康熙身边的有功之臣,他的各方面能力不容小觑。《康熙王朝

  • 六次未中秀才的曾国藩,靠什么逆袭?科举路上他为何被称为拼爹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曾国藩简介及科举之殇,曾国藩的三大逆袭,曾国藩的科举历史

    曾国藩6岁开始读私塾,8岁方能诵四书五经,14岁才可读《周礼》。这样的履历,放在同时代的读书人里,只能算是平平无奇,甚至显得有些普通。然而,在24岁这年,曾国藩中了举人。28岁这年,曾国藩又在殿试复试中得三甲第四十二名,被赐同进士出身。这样的成绩,不可不谓之“战绩骄人”!古往今来,寒窗苦读后能达到如

  • 民国才女陆小曼终身不孕的真相,徐志摩直到最后也不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徐志摩死后陆小曼怎样了,陆小曼徐志摩纪录片,陆小曼与徐志摩轶事

    有人说,陆小曼一生的悲惨际遇,是从认识徐志摩开始的。也有人认为,陆小曼与徐志摩的悲惨结局,与梁启超有关。1925年10月3日,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大典上,本应祝福新人的证婚人梁启超,却在婚礼上对二人破口大骂。婚礼上,证婚人大骂新人,这历来被视为大凶兆。梁启超显然是明白这点的,他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二人

  • 太平天国:一场荒唐的农民运动,做了这些荒唐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太平天国女状元但是和其他的起义一样,洪秀全之所以成功,在于顺应民心;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的失败也在于失去民心。因为这点特色,太平天国就有了各种荒唐的举措。第一、男女分离制度。早期的时候,也许是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男女是分成两个营,可以互相来往。但是等到了南京之后,他居然还将居民分为男馆和

  • 爱和尊严之间二选一?民国女商董竹君在艰难抉择后,终逆袭成女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民国女强人董竹君现状,董竹君传奇的一生,董竹君个人资料

    这位民国女商,正是今天故事的主角,可与以往故事不同的是,她的故事里有“男人”,却没有“男主角”。因为,在那个年代,她是一个真正在逆境中把自己逆袭成女王的角色。相比历史上或多或少依仗男性逆袭称王的女子,她显得很特殊:至始至终,她的成败,全凭一人之力。实际上,在最艰难的那年那月那时,经历过许多的她就懂得

  • 民国弃妇朱安,为鲁迅独守41年空房,至死未能让鲁迅承认其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朱安的祖父是一位知县、父亲是一名商人,而她的母亲,则是一名传统的家庭妇女。清朝末年,各种思潮在中国兴起。洋人的侵入,也给社会带来了“婚姻自由”的观念。可是在绝大部分中国人眼里,“夫为妇纲”仍然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何谓自由?可能只有少数人知道。如果不是“婚姻自由”的观念传入,朱安的人生或许会非常美满。

  • 洪秀全究竟有多奢侈?看看他称王之后的奇特早餐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但“洪火秀”和“洪秀全”,虽然写法、读法不一样,但他们,从来是一回事。毕竟,换个名字,对一个人的本质不会有任何改变。如同名字一般,做天王时期的洪秀全,和做农民时期的洪秀全在本质上也是“一回事”。这点,从洪秀全发达以后的种种便可见一斑。太平天国辛开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即公元1851年3月23日,洪火秀,

  • 弘一法师科举多年仍只是童生?真相藏在他与蔡元培的二三小事中!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天才般的人物,却在晚清科举中屡次受挫并只落了个“童生”出身,连秀才都未中。李叔同出生于1880年,和当时的很多同龄人一样,科举被视为他们入仕的唯一通道。李叔同幼年时,清朝虽然就已经只剩几丝气息,但当时仍处于科举取试的年代。因此,李叔同最初求学的十多年间,始终是遵循这科举制度规定的线

  • 清朝最后的王府:装修用了全北京2%的电灯,主人却一天也没住过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宫殿照明,清朝皇宫第一次安装灯泡,清朝时期故宫里照明用的是什么

    如果北京有哪一座王府最能代表满清历史,毫无疑问,醇王府绝对名列其中。从清帝国渐入繁华、到清帝国大厦崩塌,醇王府见证了每一段历史进程。北京城内一共有三座醇王府,分别是太平湖醇亲王府(现中央音乐学院)、什刹海醇王府(现宋庆龄故居)、摄政醇王府(现紫禁城西中海西岸)。由于第三座醇王府还没有完工,清朝已经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