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时期,阁臣的军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崇祯时期,阁臣的军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879 更新时间:2024/2/8 21:40:11

阁臣权力在军事方面的扩大表现有决定将领的任免和奖罚、指挥军事作战和布局、制定边防政策。

万历前十年(1573年-1582年),张居正手握大权,进行以加固边防为主的军事改革,他多采用和边防大将书信往来方式,干预边防事务,还在朝中为其任用的将领树立权威,给予权力上的支持。

到了万历中后期时期,明神宗亲自主持万历三大征,内阁参与度较低,万历末年蓟辽战役,迫使明神宗和内阁做出决定,然而,此时明神宗已是病入膏肓,全靠阁臣方从哲制定策略。

朝内忧外患,明熹宗任命孙承宗兼任兵部尚书和阁臣双重职位,在双重权力加成下,任免优秀军事将领,停用无庸之辈,督师辽地,一时权势上升。

隆庆元年,明王朝内忧外患,北部鞑靼入侵,南方岑猛叛乱,东南沿海倭寇不断。

张居正认识到改革军事和边防的重要性,因此他对军事方面的改革,从隆庆一直延续到万历。

张居正在推行军事改革时,张居正多采用和军事将领书信往来的方式,跳过繁琐的流程和审批,对军官或巡抚提意见,而实际上是下达指令。

例如万历三年(1575年)正月,长秃盗犯蓟镇董家口关城,蓟镇总兵官戚继光擒获长秃。

逼迫长秃犯事的朵颜三卫酋首长昂和董狐狸因惧怕戚继光,前来投降,请求赦免长秃。

张居正在得到蓟镇巡抚王一鹗的报告信后,回信道:“长秃生擒,亦制长昂之一机,幸惟留意审处,务使之畏威怀德可也。蓟中羽翼未就,未可高飞,此辈不得不羁縻而用之,但须审查顺义之情,以为制驭之术耳。”

王一鹗将张居正要求施行羁縻政策的指令传达给戚继光,于是戚继光会同副总兵史宸,亲自去喜峰山口安抚长昂并释放长秃。

明初制定军事行动时,先由兵部奏请委派某一都督府某一都督率兵出战,后调分归其指挥的都司、卫、所的兵丁。

在军事行动结束后,将帅要归回原都督府,兵丁归回原工所建制。

这种做法大大减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张居正同样认识到了这一点。

他任命地将领既有才能,就职时间也长,如谭纶、戚继光。

同时为保证他任命的将领有足够将权,他还致信地方其他官员协助将领办事,如张居正给凌云翼致信:“戚之声名,虽著于南土,然观其才智,似亦非泥于一局,而不知变者。

且既已被镇守之命,有封疆之责,岂宜别有注画乎?今人方以此窥戚之衅,恐不知者又将以为口实也。

公如爱戚,惟调适众情,消弭浮议,使之得少展布,即有裨于国家多矣。”他属意凌云翼帮助戚继光抵挡他人非议,不要让戚继光因他人议论分心,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边防事宜。

在将领功过奖惩方面,张居正也是力排众议。

例如宣镇府总兵赵苛,曾防御失利,后在塞外大战中又大获全胜,缴获一百多匹马,张居正认为他功大于过,便升赵苛为大同总兵,荫子正千户。

张居正对赵苛的破格奖励,引起文官激烈反对,因破格奖励只有皇帝能下,兵部和内阁都没有这个权利。

由此可见,张居正权力之大,也正是由于他对优秀军事将领的强力支持,使得军官们能够卯足力气,心无旁骛地处理军务和保卫边防,保证了明朝边境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张居正军事方面的改革,促进了边界地区稳定和发展,使明王朝得到了短暂的安定,同时也产生了戚继光、王崇古等一批优秀将领,被后人所称颂。

只是明神宗荒废朝政后,疏于治理边地和管理边防,导致长城修建迟缓,边地频频遭受侵扰,最终后金崛起,王朝危机。

明中后期军事战争最重要的是“万历三大征”,也是明神宗为数不多的功绩之一。

明神宗亲政后通过清算张居正,树立君主权威,压制阁权,因此阁臣在万历三大征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三大征之后,明朝算是进入短暂休整期,直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爆发辽东边事,给明王朝重重一击。

作为朝堂中心的内阁,此时仅有首辅方从哲一人,他不断上疏皇帝请求发放军饷或处理政事,然而他的奏章批复只有两个字:“不报”,空有救国之心却无权无势。

方从哲,字中涵,祖籍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任万历、泰昌两朝内阁首辅。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吴道南致仕,方从哲开始艰难的独相之路。

方从哲无论是关于辽东战事、请求补官或请皇上料理政事的奏章,基本上都是留中状态。

然而,在辽东战事紧迫、明神宗又久病不愈的情况下,方从哲的阁权得到短暂扩大,他却用这仅剩无几的权力,干了件足以摧毁整个明王朝的大事。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抚顺沦陷,守将王命印战亡。

随后出战的总兵官张承荫、副总兵颇廷相等人均战败而亡,引起朝堂上下的重视。

于是朝臣合议决定起用前辽东经略杨镐为兵部右侍郎,奔赴前线。

同年冬天,各地援兵大批集结,杨镐便产生了进兵的打算。

可当时天有异象,突发地震,让朝中大臣惶惶不安,特别是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兵科给事中赵兴邦等人,“辅臣方从哲、兵垣赵兴邦皆不知边计,发红旗催战,从哲复遗镐书促之。”在方从哲不断示意下,杨镐于第二年二月誓师开战。

然而由于杜松私自行动,提前渡过浑河,误入敌人埋伏圈,直接全军覆没,导致四路军队无法集合,刘铤又因被派出地方偏远无法及时获取军情,亦全军覆没,萨尔浒之战宣告失败。

战败消息传回朝廷,京师大震,言官在弹劾杨镐、杜松的同时,也弹劾方从哲肆意催兵,御史杨鹤言:“辽事之失,不料彼已,丧师辱国,误在经略;不谙机宜,马上催战,误在辅臣。

调度不闻,束手无策,误在枢部;至尊优柔不断、又至尊自误。”虽然方从哲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不可磨灭的错误,但他在军事筹备上也有可取之处。

辽东战事吃紧的时候,估计筹备百万两白银才够援兵之费。

方从哲便奏请明神宗:“发内帑银五十万,共成百万,以充援兵之费。此但为一时防御计,未尝议及大举也。”

而神宗只是发帑金十万以应急,方从哲认为神宗此举,虽人心感激,然杯水车薪,请奏再拨内库盈余以应军需。

然而,明神宗却以内库不足予以拒绝。

其后方从哲屡次奏请发帑,并亲赴宫门求见神宗,但仍然不得见。

帑金紧张库存不足,朝廷拿不出足够的粮饷支撑杨镐大军长期驻扎,这也是方从哲催兵原因之一。

关于练兵,方从哲极力劝谏皇帝:“今山狭民兵已到者,见在通州昌平等处,不惟虚糜粮饷,而约束无人,不免散处,为地方扰,未得其力先受其害。岂计之得者,乞速给光启敕书,俾训练新兵以资防御,亦固本销萌之要务也。”

既察觉到了练兵对于强化军队的重要性,又能看到徐光启在练兵方面的过人之处,可见方从哲的见识并不浅陋。

他还多次上疏明神宗,建议皇帝上朝处理政务,召集官员共同商议辽东事宜“修内治以御外侮,或者犹可补救于万一”。

在方从哲的奏章中,多次出现“犹可救危辽于万一”,其救国之心可窥一斑,可这些奏疏如同泥牛入海,没有引起皇帝重视。

《明史》中评论方从哲:“明之亡,神宗实基之,而从哲其罪首也。”将明朝灭亡原因归咎于方从哲的错误指挥。

其实不然,彼时的明王朝经过万历三大征之后,国库已经消耗殆尽,加上常年疏于治理,地方征税也收不上来。

方从哲深知继续耗战下去,国家拿不出多少孥金,凑不到大量粮饷,根本无法支撑军队的庞大支出。

面对日渐严峻的辽东战事,他也深知自己军事能力不足,因此催兵的决定也是同兵部尚书和兵部侍郎共同商议的结果。

方从哲已尽他所能去支援和协助,可这时内阁行政权力被皇帝压制的太过严重,不断留中的奏疏,持续缺员的内阁,都使得阁权急剧下滑,无法发挥正常的政治职能,力挽狂澜拯救明王朝于危急。

万历末年萨尔浒战败,熊廷弼奉命担任辽东经略,却与辽东巡抚王化贞不和,终致广宁沦陷,辽东危急。

天启二年(1622年),明熹宗紧急任命孙承宗担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并“命以阁臣掌部务”,这是皇帝给孙承宗的一项特权,就相当于同时拥有了阁权和兵权,这在有明一代阁臣中属于极少数。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明高阳(今属河北)人。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属文臣出身。天启元年(1621年),以左庶子担任日讲官,颇得皇帝赏识。

次年,进入内阁。因为有明熹宗支持,初入朝堂的孙承宗就有着不小的权势。

他首先对朝中武将进行了整顿。他请求将熊廷弼和王化贞一同审判,避免熊廷弼遭奸人迫害,纠正朝中官官相护的风气。

逮捕四川兵乱祸首明时举和李达;缉查辽东巡抚方震孺、登莱监军梁之垣、蓟州兵备邵可立,“以警在位之骫骳者”;就王在晋提议在旧城外修建新城一事,亲巡山海关,回来如实上报并提出反对意见。

上述官员基本上都受到了相应的处分。

另外,孙承宗还向明神宗提携阎鸣泰为辽东巡抚,替马世龙请求尚方宝剑,这些皇帝也一一应允。

皇帝在让孙承宗督察山海关以及蓟、辽、天津、登、莱等处军务时,予他便宜行事之权,以不受朝臣制约,这就避免了孙承宗下达的军令被篡改或留中的可能。

在军事决策上,他上疏“抚西部、恤辽民、简京军、增永平大帅、修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数策”得到了明熹宗的褒奖。

他还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主张,将重点放在加固辽东边防上。

在得到明熹宗充分肯定后,孙承宗主动请缨,督师山海关。

整顿山海关防务,修筑宁远城,修复城堡,恢复辽河以西失地等等,在孙承宗的努力下,努尔哈赤不敢轻易用兵,保边关三年无恙。

但是,孙承宗将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山海关,却忽略了朝内局势。

届时,魏忠贤权势大炙,意欲拉拢孙承宗,被拒绝后魏忠贤便有意陷害孙承宗。

他担心孙承宗拥重兵在外,对其不利,便“汰其兵将,每事掣肘。

自辛酉至甲子,诸将校哨边所斩零级至一千八百五十有奇”。

之后,魏忠贤还频频制止孙承宗面圣。

孙承宗到达关外时,请求入朝面奏边事,魏忠贤感到害怕,竟然“逐矫旨勒承宗还镇”。

魏忠贤始终忌惮孙承宗,诬陷他偏袒东林,与东林党有密切关系,终使皇帝起了疑心。

天启五年(1625年),明熹宗下旨勒令孙承宗致仕。阁臣权力的大小与皇帝喜好程度密不可分。

在明熹宗支持下,孙承宗既是内阁辅臣,又是督边大将,既能行使阁臣职权又能掌管兵部事宜,可以说是阁臣权力与兵部尚书权力的结合,之后的杨嗣昌亦是如此。

然而魏忠贤起势之后,矫旨对其进行打压,迫使孙承宗致仕。

好在崇祯时期又重新启用了孙承宗,才使优秀将领免被党争埋没。

万历、天启两朝离崇祯时期最近,影响最直接。

在权力扩大具体形式上,阁臣与宦官合作、利用部权扩大阁权、危难之际独揽大权、票拟权普遍化等都被崇祯时期阁臣所效仿。

万历至天启时期阁臣由大权独揽逐渐缩小,对崇祯时期阁臣政治权利扩大起到反向推动作用;阁臣由最初的干预军事到直接担任军事将领带兵作战,军事权力逐步扩大,到崇祯时期依然呈上升趋势直至明亡。

更多文章

  • 岳飞的后人从不与这2个姓氏通婚,其中有何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岳飞现在的后代,岳飞当今后代有多少人,岳飞的后代现存有多少

    作为南宋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将岳飞终其一生都致力于驱逐金兵,洗雪靖康之耻。然而,在昏君宋高宗赵构的授意下,奸臣秦桧无耻地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致使一代英雄含恨而终。岳飞死后,他的后人也遭到残酷的迫害。 在危险重重的局面下,岳飞的一位好友巧妙地庇护了岳飞的遗孤岳霖,保住了岳家的血脉。而等到宋孝

  • 少年天子宋神宗有多“神”,变法改革只为实现大宋强国梦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谈谈宋神宗在变法中的过失,宋神宗时期以谁变法,宋神宗有什么方法为宰相变法

    文:军事帅哥 公元1067年正月,在位仅4年的宋英宗赵曙因病去世。年仅19岁的皇太子赵顼在韩琦等重臣的支持下登基继位,他就是宋朝历史上胸怀大志的一代明君宋神宗。他和王安石共同倡导的熙宁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01:仁宗晚年的危机和“法家太子”赵顼出生于1048年5月25日,他出生的时

  • 宋真宗神降天书造假,梦见神人传玉皇之命,连自己都骗得深信不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真宗天书,玉皇真经,无上玉皇心印

    宋真宗赵恒一生颇为传奇,早在当韩王的时候,就与蜀中孤女刘娥一见钟情。宋太宗赵光义听说之后大为光火,令赵恒将刘娥赶出王府。之后,太宗皇帝亲自做主,把潘美的女儿许配给了赵恒。这就是我们听评书《杨家将》时经常会出现一个西宫潘娘娘,说是潘仁美的女儿,其原型正是此女。不过,赵恒并没有忘记刘娥。而是偷偷把她安排

  • 吴缜:给我一支笔,我能把欧阳修杠到天荒地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欧阳修带吴字诗句,元代吴缜草题墨梅书卷译文,欧阳修的个人遭遇

    报仇这一顶尖戏码吧,自私有制出现,甚至原始公有制之时就已经轰轰烈烈的在人类历史中反反复复的上演。 吃瓜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喜闻乐见。所谓匹夫一怒,血溅十步。就是说啊,这莽夫报仇,往往是血气上头,当场就大打出手,譬如说某飞将一旦被指为三姓家奴立马上头,便是以一打十也必然要出这一口恶气。而文化人则不同,嘛

  • 南宋的末代皇帝,4岁登基,当了35年和尚,最后竟因为一首诗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死得最惨的南宋皇帝,南宋末代皇帝背景

    01 命运,多数时候自己左右不了。出生于帝王之家的人,更是如此。所以,年仅四岁的嘉国公赵显,在父亲度宗赵祺病死后,无法选择地被大臣们推上宝座成为恭帝的时候,仍然处于懵懵懂懂当中。自此,开始了他坎坷、传奇的一生。皇位,本来不属于他,完全出于三朝元老、“蟋蟀宰相”贾似道的神操作。在封建时代想当官、当大官

  • 千古第一才女为何晚年声名狼藉?李清照改嫁到底是事实还是污蔑?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一代才女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对李清照的评价,李清照改嫁么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女性人物能出现在历史教材中的已是寥寥无几,能出现在语文教材中的女性更是凤毛麟角,已经从中学毕业数年的我,至今记得课文中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篇课文选自李清照流传于世绝妙诗词

  • 别被《大明王朝1566》误导了,更凶残的倭寇,是这支国际海盗联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抗击倭寇,关于明朝的倭寇事件,明朝的倭寇是如何出现的

    在天马行空、肆意编造的架空剧穿越剧大行其道的今天,《大明王朝1566》犹如一股甘泉、清流,以严谨悟真感人的剧情剧风为观众呈现出明朝中叶那段风云诡谲、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使观众在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剧情中沉迷的同时,也从中领会到厚重的历史感所特有的启示性与感召力,实在是近些年越来越浮华妖冶的影视圈脱颖

  • 《清平乐》一个细节暗示李玮不是老实人,很有心计,赵祯走后果然害死徽柔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平乐赵徽柔与李玮,清平乐李玮和徽柔一起吃饭,清平乐对李玮的评价

    开始,大家都认为李玮虽然丑一些,但是会写字会画画。完全没想到,赵徽柔其实并不喜欢这些诗词,画作。她其实和皇上一样,喜欢颜值高会说话的另一半。那么为什么说,李玮不是老实人?之后赵徽柔的大结局会很惨呢?从这次赵徽柔回宫就能看出来,李玮其实很没有担当。首先是面对自己母亲和妻子,根本无法处理好关系。太固执,

  • 崇祯继承哥哥皇位后,是如何处理21岁的皇嫂?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讲述的是张无忌的母亲殷素素在临死之前告诫尚未成年的无忌,要记住漂亮女人是最会骗人的。而在古代史书中也记载着许多红颜祸水,扰乱国家的事例。比如周代的褒姒,为了博得美人一笑,不惜点燃烽火狼烟,促使西戎有了可乘之机;再比如唐朝的杨贵妃,更是耗费重金和人力,从相

  • 解缙得罪朱棣被下狱,几年后朱棣看到囚犯名单惊问:他咋还活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解缙不在后朱棣后悔吗,朱棣解缙,解缙和朱棣巧妙谈话

    官场就如战场,充斥着看不见的刀光剑影,一旦不懂得收敛锋芒的话,终有一天会被反噬其身,落得个凄惨的下场。明朝时期有个首辅大臣解缙就是如此,曾因为才华而位极人臣的他却不懂社交之道,最终他也作死在仕途的道路上。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做错了什么,这才是最悲哀的事情。仕途顺遂解缙的前半生都非常的顺利,出生在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