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弟弟弘昼,为啥生前多次为自己举办葬礼?高明之举

乾隆弟弟弘昼,为啥生前多次为自己举办葬礼?高明之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852 更新时间:2024/1/25 7:21:22

乾隆的弟弟弘昼,生前多次干一件荒唐事:为自己隆重地办葬礼。然而奇怪的是,这件事如此荒唐,无论他爹雍正,还是他哥乾隆,都对他听之任之,甚至还有一些欣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荒唐背后有他的生存之道。

我们先来看看老三弘时的命运,就能理解弘昼的所作所为了。

雍正前两位皇子早没了,弘时就是皇长子了,他认为自己既是长子,生母的身份又较为尊贵,又和八叔允禩走得较近,受他的影响,对储位有了想法,认为自己该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是雍正吸取康熙的教训,采取了秘密立储制度,弘时隐隐听闻,弘历因为深得祖父康熙疼爱,很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的时候,他急了,便四处拉帮结派,培植势力,想要给父亲雍正施加压力。

结果物极必反,惹得雍正非常不悦。更为严重的是,当知道他与允禩有勾结时,恼怒异常,在雍正五年(1727年)废除了他的宗籍。

受到惩罚后的弘时又惧又忧,竟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了。这年他才24岁。

弘时的遭遇,弘昼看在眼里,惊在心里。他也看出来了,如果自己再没眼力,下一个倒霉的就是自己。自己既然无缘皇位,便绝了念想。

绝了念想的弘昼,做出了一件轰动京城的大事——他为自己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

这个葬礼就是明确告诉雍正,心死了,别再惦记我了。

而当时他才16岁,英年才俊,又是皇族后裔,身份显赫。可是葬礼办得还特别排场,特别讲究。他一丝不苟按照出殡的规格来办理。除了叫一些和尚道士来给自己超度,还经常邀请一些达官贵人来参加“葬礼”。

弘昼这么胡闹,雍正置若罔闻,什么也没说,任他胡闹。大概雍正也猜出了他的心思。对于这硕果仅存的儿子也不能逼得太紧。毕竟自己也就这两个儿子了。

既然雍正都没有意见,弘昼便肆无忌惮了。隔三岔五,他就要为自己举行一场隆重的葬礼。

这又是为啥呢?尝到了甜头。

弘昼可是身份显赫的爷,那些达官贵人谁不想攀高枝呢。所以,尽管大家心里都觉得他荒唐,但还都争着前来。不仅来,还带着“吊唁”的厚礼。所以,弘昼每次举行葬礼,收获总是丰厚之极。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弘昼这么荒唐了好几年,到了雍正十一年(1733年),还被雍正进封为和硕和亲王。不久后,又让他处理苗疆事务。

弘昼虽然荒唐,但对于雍正交办的工作,却非常认真。经过他办理的事务,连雍正也挑不出什么病来。因此,雍正常夸他是自己的好儿子,多次念他办事有功,赏赐于他。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暴卒,乾隆皇帝即位。乾隆帝对这个弟弟也是非常喜爱。

因为他的六弟弘瞻,在四岁时就被乾隆皇帝过继给了果郡王一脉。也就是乾隆身边也就这么一个亲弟弟了。

即位之初,便将雍正旧邸及财物全赐给了弘昼。

在乾隆朝,弘昼还是继续为自己办葬礼,但是乾隆皇帝并没有过多去责怪他,反而让他执掌正白旗、打理武英殿,后来又管理着镶黄旗、宗室玉碟与奉宸苑,最终成为议政大臣,可谓步步高升。弘昼仗着乾隆的宠爱,更加骄纵不法。

有一次,弘昼在朝堂上和一等公讷亲发生了争执,竟撸起袖子当着武大臣的面,将讷亲打了一顿。当时乾隆也在场,却既不制止,也不怪罪,就像没看见一样。如此一来,大臣们都知道乾隆偏袒弘昼,于是谁也不敢招惹他,任他在朝堂上恣意妄为,而弘昼越发恃兄骄纵。

弘昼是个不缺钱的主,可是他依然喜欢给自己置办葬礼,并以此敛财。乾隆深知他意,也不揭穿,任由他去。

而且弘历的母亲孝圣宪太后钮钴禄氏与弘昼的母亲裕妃关系很好,而且弘昼的“装疯卖傻”也没有涉足皇权,所以对弘历来说,无伤大雅。这就是弘昼的高明之处,我只在乎财物,我对皇位不感冒。

弘昼是一个荒唐的人吗?其实并不是,从他处理苗疆事务,干得井井有条,就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一个相当清醒,相当有能力的人。

那么,弘昼既然并非荒唐之人,为要做荒唐之事呢?很显然,他是害怕他爹雍正和他哥乾隆猜疑他对皇位有兴趣,如此自污罢了。

弘昼有一首叫《金樽吟》的诗,道出了他的心声。

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

历览许多朝代功臣,为了保命,或者贪财,或者沉迷酒色,就是告诉当朝皇帝,你不要提防我,我已彻底沉沦了。

唉,生在帝王之家,要想活下去,实在是太难了。

喜欢文章加个关注呗,欢迎转发收藏。

更多文章

  • 太平天国东乡封王的时候,天王以下为何是东王杨秀清的权力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除了天王洪秀全,权力最大的当属杨秀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来到南京之后,杨秀清的势力几乎达到了与洪秀全平起平坐的程度。这是为什么原因?(一)教权至上太平天国实际上起源于我国南方的一个民间传教组织——拜上帝会。与当时清朝风靡一时的白莲教一样,拜上帝会也是这样一个组织。后来在诸位领袖的率领下,拜上帝会

  • 民国婚礼礼服的变迁,是新与旧的碰撞,是时尚与传统的对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民国婚礼服饰,慕天姿婚礼妈妈礼服,在哥们婚礼念了一段民国的证婚词

    社会的变革就像微风吹皱了一池春水,在人们的生活里荡起了一圈圈的涟漪。文化、思想、服饰、妆容,甚至是传统的婚礼,都接受着一场文明的洗礼。民国的婚礼也正在中西合璧的趋势下,变得更加开明,婚礼的服装也从传统的凤冠霞帔,演变成旗袍、婚纱等融合了近代时尚元素的服装。一、清末民初的婚服清代的婚礼服装大体还是延续

  • 三次婚姻,三次思想转变——民国名校长蔡元培的婚姻回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次婚姻:蔡元培21岁时,他考中了举人,这一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蔡元培在婚礼之前甚至从来没有和王昭见过面。婚后,蔡元培也是传统思想,大男子主义,豪放,不拘小节。而王昭也是旧时女子思想,两人性格不合,经常闹矛盾。后来,蔡元培也试图弥补裂痕,等到两人感情稍微好点时

  • 雍正登基之后,清算老八和老九,为什么却放过老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八爷党绝对是雍正帝的死对头,雍正上台后,肯定要清算。而老十胤明明是八爷的人,雍正却是不同对待,这为的哪般呢?毕竟在许多影视剧和民间故事里,雍正都是以狠辣无情出名,老八被雍正改名为阿其那(狗),老九被雍正改名为塞思黑(猪)。老八被圈禁不久就病死。根据末代皇帝溥仪的回忆来看,老八很可能是被毒死的,不然不

  • 甲午战争中,真的像梁启超说的那样,是李鸿章一人敌一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甲午战争失败是跟李鸿章有关系吗,李鸿章打过甲午战争吗

    而在甲午战争期间,确实有一些督抚存在这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对于调兵参战一事多加推诿。像黄海海战以后,清政府曾经希望抽调南洋水师北上时,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就以兵船无人驾驶为由予以推脱。而日军围攻威海时,山东巡抚李秉衡以防止日军进犯山东其他地区为由,拒绝派兵增援。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奇怪。太平天国运

  • 民国才女凌叔华:爱来了就拥抱,爱走了不挽留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民国才女凌叔华简历,凌叔华女儿陈小滢现状,凌叔华现任老公

    泰戈尔曾说凌叔华的才华不亚于林徽因,也许是因为大家喜欢把才女之间进行比较吧,凌叔华对林徽因没有什么好感,这就像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关系,生了此又何必生个彼呢?1900年,凌叔华呱呱坠地,她的父亲凌福彭和康有为是同榜的进士,凌家是世代书香门第,往来必然无白丁,所以凌叔华从小就在文化熏陶中长大。凌叔华喜欢

  • 回眸清朝:融合历史的华服,穿出自己的个性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盛世华服,古装公主美人脱下华服的照片,皇后进牢房脱下华服

    那华丽的锦缎之下,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是一个王朝的故事。定鼎中原,满汉服饰的融合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虽然定鼎中原,可是其服饰还是保留了本民族的习惯,当然既然入主中原,那就一定会有文化的融合。想融入一个文化圈子,如果没有相近的地方,那将是一场文化灾难。与其说是清朝征服了明朝,定鼎了中原,还不如说是互相

  • 和珅得宠空前绝后,明明很贪婪,就是不办他,乾隆内心你不懂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和珅临死前一晚才知乾隆用意,乾隆跟和珅坐囚车全集,和珅给乾隆送美女

    先说看得见、信得过。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比乾隆帝小三十九岁,容貌俊美。满洲正红旗人。十来岁时,有幸进皇宫咸安宫官学,学习儒家经典和满洲、蒙古文字,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出身满洲,便做了宫廷三等侍卫,开始进入仕途。这个差事给和珅接近乾隆帝提供了机会,是和珅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他还有一个特殊

  • 金枝玉叶就幸福吗?清朝公主的婚姻太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最漂亮公主,金枝玉叶公主,金枝玉叶昭华公主最后和谁在一起

    清朝后宫制度森严,皇子、公主都不是由生母养育,他们自小都是在嬷嬷们的看管下长大,一年到头很少见到自己的额娘。使他们从小就享受不到天伦之乐。宫中规矩繁多,嬷嬷们对她们严加管教,使得这些公主们的性情大多十分懦弱。公主在成年之后,就要离开宫廷嫁到夫家去。这原本是一件非常喜庆的事情,逃离宫廷繁文缛节的桎梏对

  • 视死如归,谭嗣同为啥却向光绪建议卖掉新疆、西藏?怎么想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谭嗣同和光绪,谭嗣同的千古名句,民国史有记载谭嗣同吗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获成功。而今中国没听说因变法而流血......如有流血,请自嗣同始!”谭嗣同想用自己的鲜血,来激励4万万同胞奋起救国,被捕入狱后,仍然谈笑自如,毫无畏惧,临死前又在监狱墙壁题下了那首非常著名的绝命诗《狱中题壁》。谭嗣同身上向死而生的勇气,连康梁二人都自愧不如,事后梁启超评价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