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秦王嬴政的一统大业建言献策的贤士,有可能在百余年前就存在了

为秦王嬴政的一统大业建言献策的贤士,有可能在百余年前就存在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399 更新时间:2024/1/17 16:22:35

不过,根据《史记》的有关记载,战国时期有两个叫尉缭的人。他们都是魏国人,都是政治家、军事家。

[var1]

根据史料,两个尉缭的见解几近相同,都反对非正义战争,支持“诛暴乱、禁不义”的正义战争。而且,他们都有远离人世,遁于荒山的经历。

因此有些人认为,这两个同名的尉缭,可能就是一个人。

但是,这两个人分别生存于魏惠王时期(公元前370至公元前319年)、秦王嬴政时代(公元前246至公元前210年)。时间差较大,这样看来,他们又有可能不是同一个人。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两个尉缭的情况。

有关魏惠王时期的尉缭的记载很少,但明代的刘寅曾根据《史记》中的有关记载进行过研判:公元前334年,当孟轲、淳于髡邹衍等人在魏国都城大梁拜见魏惠王时,尉缭也在场。

[var1]

也就是说,公元前334年,就有尉缭这样一个人。

历史事实比较清楚的是,秦王嬴政时期的尉缭,不但确实存在,也确实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做出过贡献。

李斯的暗箱操作下,韩非子自杀于秦国的监狱后,准备全力以赴解决东方六国的嬴政,因一时间想起韩非的才学,不由发出了感叹。

以秦国之力,消灭东方六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成问题。但是,如果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嬴政将难以应对。

[var1]

所以说,不让六国“合纵”抗秦,是秦王嬴政需要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最为有效,李斯等人还没能拿出理想的方案。

当李斯得知了嬴政的心结、顾虑后,就为嬴政推荐了正在秦国游学的尉缭。并且说,尉缭的才能十倍于韩非。

嬴政听说有如此高明的人物在秦国,立即命人前去邀请。于是,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尉缭应邀见到了嬴政。嬴政待尉缭以上宾,称之为先生。但是,尉缭对嬴政长揖不拜。

在嬴政的一再请教下,尉缭为赢政献上了“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之策。

[var1]

他认为,“三晋合而智伯亡,五国合而齐湣走”;对于各诸侯国来说,“散则易进,合则难攻”。为此,秦国应千方百计令东方六国“散而不复合”。这恰恰是嬴政的所思所虑。

当嬴政询问他怎么才能做到时,尉缭建议他广散金钱,厚交各国的权臣。通过这些权臣充分了解、掌握六国方方面面的政治、军事状况,并通过他们扰乱各国的大政方针,进而各个击破东方六国。

嬴政听了尉缭的用兵韬略后,非常认同。自此,嬴政不但为尉缭提供了最好的食宿条件,还时时到馆驿中去礼拜尉缭,虚心听取他的治国安民之道。

与嬴政多次交谈后,尉缭却对嬴政没有好的看法。他认为: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var1]

于是,看透了嬴政有求于人时可礼贤下士,若被冒犯则会变得凶残暴虐的本性后,尉缭就寻机偷偷地离开了。

嬴政听说尉缭私自离开后,立即命人追寻。绝对不能让这样的智谋之士轻易走脱,嬴政想,得让他帮助自己完成一统大业。

把尉缭又强行请回来后,嬴政立即拜之为太尉,主管秦国的军事。同时,秦王嬴政还将尉缭的弟子都拜为大夫,让他们一起为秦国服务。

随之,嬴政进一步向尉缭咨询一统天下的步骤、计划。尉缭一见秦王嬴政求教心切,不得不建议道:先攻弱韩,再者赵、魏,然后寻机歼灭其他。

[var1]

于是,尉缭和他的弟子们就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奔走忙碌着。

综上所述可知,公元前334年,存在一个尉缭;公元前237年,嬴政任用过一个尉缭,而且,该尉缭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两个尉缭是同一个人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虽说古代年过百岁的人少之又少,但寿命较长的人也是存在的,尤其是个别隐士。

如,根据《国语》和《史记》的记载,彭祖是确有其人的,而且以长寿著称。长寿之人,经过百余年之后,仍有所作为,也是有可能的。

主要参考文献:《史记秦始皇本纪》、《尉缭子浅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信陵君为何是战国四公子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国四公子信陵君,信陵君与赵国关系,历史对魏国信陵君的评价

    [var1]信陵君贵为王公子嗣,但是却极爱招贤纳士,而且从不在意他人出身只问有无才能,渐渐的信陵君爱才之名传遍四海,前来投奔于他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其中真正改变信陵君一生的却是一个叫候赢的老人。[var1]候赢出身低微年高七十,素有贤明,信陵君在听闻之后亲自前往与其结交,为其牵马,终于收服这位名士之心

  • 战国七雄打了数百年仗都不缺粮,为何孔明总缺粮?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国时期的七雄现状,孔明在陈国绝粮七天是什么意思,战国七雄第199关怎么过

    [var1][var1]据相关史书记载,可以对比看出其中差异,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实行的兵制不同,战国时期国家实行的兵制是全民皆兵,战国时期全民在打仗的时候不存在任何特例,一旦战争爆发,全国男子都要上战场。一旦不需要打仗的时候,这些士兵就可以解甲归田,继续投身农业生产当中,为国家生产力贡献自

  • 中国第一支特种部队,助吴起碾压十倍于己的秦军,最后为何没落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吴起郭艳梅照片,吴起袁军,吴起啥时候解封

    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替往往都是伴随着战争与血腥的。尤其是乱世之中,想要生存只能迫不得已的参与乃至发动战争。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纵观史今,任何一个名将战神都是从血与火的战场中一步步历练出来的。但是名将再怎么运筹帷幄,也得有军调遣;战神再怎么勇猛善战,也得有兵士跟随。历朝历代的名将手下都是掌握着一支

  • 她是孔子的绯闻女友?连朱熹都要劝学生不要八卦孔子的感情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查找孔子或朱熹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孔子的资料和朱熹的资料进行整理,孔子的婚姻史

    [var1]文:不言[var1]南子——一位与孔子有过一次交集的女人,在历史上留下了“子见南子”的一段往事。朱熹对他的学生们说:“此是圣人出格事,而今莫要理会它。”按照朱熹的说法,孔子见南子做了出格的事,有损圣人形象,他鼓励学生们关注圣人的言行,不要纠缠于绯闻。《论语·雍也》开篇著:“子见南子,子路

  • 她是春秋时期第一美女,因招惹孔子而落得荡妇之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据说,南子生性淫乱,嫁给卫国国君卫灵公为夫人,后因宋国公子宋朝容貌俊美,于是便和他私通。史书称她”美而淫“,换句话说,就是生活作风有严重的问题。[var1]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曾访问过卫国。关于这次会见,从历史记录上看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会面时,按礼制在两人间挂了一道帷帐,南子身着接见

  • 从人人厌弃,到高不可攀,商人吕不韦的一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吕不韦人生哲学,吕不韦最经典语录,历史学家如何评价吕不韦

    [var1]吕不韦的籍贯,是今天的河南,他是战国末年一位颇具经济头脑的商人,由于他的眼光非常独到,心思异常活络,所以存下了许多家财。但是我们也都知道,中国自古便重农抑商,认为商人不事生产,只会牟取暴利,于国家经济无甚作用,所以有士农工商的排行中,商人都被排在最后一位,尽管他经济实力很强,但仍然不受当

  • 山海经中的人物,被甲骨文证明真实存在,为商朝立功却因女人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关于商朝甲骨文的资料,山海经的3个预言,山海经记载的人物

    [var1]商人的剧照身于现世,彼时境茂,自是大相径庭,商贾盛行,较之士农,地位之高、评价之盛,不复以往。取之金银铜币,数字金币以便捷之利通行于各行之间,上至能源金融、下至柴米油盐,商贸不断,无所不可谋之以利。然非现于今世,方有商贾之道,上古之时,早已发迹,何谓言商,盖自殷商,开行贾之首者,为商之族

  • 商鞅之死:会记仇的人有多可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商鞅之死简介,一个记仇的人有多可怕,大秦帝国第一部商鞅

    商鞅之死是很多原因导致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曾经得罪过秦孝公之子嬴驷,埋下祸根。秦孝公一死,即位的嬴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商鞅。从商鞅之死可以看出,会记仇的人有多可怕![var1]商鞅,本名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后裔,信奉并精通法家刑名之学。卫国弱小颓败,公孙鞅为施展自己才学,实现自己的人生抱

  • 为何战国打了几百年仗都不缺粮,诸葛亮却总缺粮?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葛亮借粮,长平之战赵国是缺粮吗,2023会缺水缺粮吗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刘氏王朝日渐落寞,朝廷的无能从而导致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相继分地而治,三国鼎立的局面也自此形成。说起三国,那么不得不提的就是三国中的蜀国,蜀国的众多名将一直在后世流传,其中便有关羽、张飞、子龙等猛将,但不得不说的还是蜀国的谋士诸葛亮。诸葛亮比起郭嘉等同一时期的谋士,谋略不相上下,但

  • 作为秦国的大功臣,商鞅为何会被处以极刑?因为他得罪的人太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商鞅对秦国的贡献,商鞅到底得罪了哪些人,秦国商鞅军功

    [var1]商鞅,本是助秦国富强的有才之士,然而在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就被人指认犯有谋反罪,随后战死于彤地。更惨的是,商鞅的尸身被带回咸阳以后,依然遭受了车裂,而他的全家也被诛杀了。笔者以为商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遭遇,原因有三:第一、商鞅的自保能力不够,所以他在失去秦孝公这个庇护以后,很快就成了众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