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她是孔子的绯闻女友?连朱熹都要劝学生不要八卦孔子的感情史?

她是孔子的绯闻女友?连朱熹都要劝学生不要八卦孔子的感情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721 更新时间:2024/2/5 23:24:44

[var1]

文:不言

[var1]

南子——一位与孔子有过一次交集的女人,在历史上留下了“子见南子”的一段往事。

朱熹对他的学生们说:“此是圣人出格事,而今莫要理会它。”按照朱熹的说法,孔子见南子做了出格的事,有损圣人形象,他鼓励学生们关注圣人的言行,不要纠缠于绯闻。

《论语·雍也》开篇著:“子见南子,子路不说(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是说,孔子去见南子,回来后子路不高兴了,认为孔子不应该去见南子那种人。孔子指天发誓:“假如我做了不正当的事的话,老天爷责备我吧!老天爷责备我吧!”

越是遮掩,就越是引人猜疑;越是起誓,就越是让人怀疑。为什么子路如此反感南子,孔子见南子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就要从南子的为人说起。

南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481年。南子原本是宋国宗亲,出于政治目的,嫁给了卫灵公

有人认为,卫灵公比南子大了三十多岁,老而昏聩,国事多委与南子。但南子在这段不平等的婚姻中,还是出轨了她的旧好公子朝和与卫灵公有“分桃”之嫌的弥子瑕。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var1]

《左传·昭公七年》中记载,卫灵公生于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卒于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寿47岁。一共才活了47岁之人,好像怎么都不可能与“老”扯上关系。

古代的女子十五岁为及笄之年,之后才会聘嫁。如果灵公比南子大三十多岁,那么灵公与南子成婚时最少也要45岁了。可定公十四年,也就是卫灵公44岁时,他和南子的儿子蒯瞶企图杀母,被南子识破后,叛逃出国。叛逃之时,蒯瞶都有儿子辄(之后的卫出公)了。显然,在卫灵公44岁时,他与南子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所以说,灵公娶南子的时候,比她大三十多岁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卫灵公是不是“昏聩”呢?

《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中记载: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鲁哀公问孔子:“现在的君主谁最贤德?”,孔子回答:“我没见过最贤的,大概是卫灵公吧?”孔子又举例子说明卫灵公如何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从谏如流。《左传》中也对卫灵公有高度的赞誉,称其堪比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秦穆公那样的霸主。说这样的主君“昏聩”似乎也不妥。

由晋时的杜预集解的《春秋左传集解》里记载:“朝,宋公子也,旧通于南子”,这句话成了后人认为南子私通公子朝的依据。

历史上有公子朝的记载,有宋朝的记载,就是没有宋公子朝这个人。那他们是同一个人吗?

[var1]

我们先来看一下古人的称谓,《左传》和《论语》里都很明确的指出,“公子”就是指诸侯的儿子,这个界定非常严格,除了诸侯的儿子以外,即便是诸侯的侄子,也不得称公子。而诸侯的旁系近支被称为“子某”。

公子朝是卫灵公的叔叔,史称“卫公子朝”。他私通的是“襄夫人宣姜”(卫灵公老爹的夫人),这在《左传》里交代得非常清楚。公子朝比卫灵公大30岁左右,那应该比南子大得更多。南子嫁过来的时候,公子朝已经50岁左右了,一个新婚的妙龄女郎,会看上一个比自己大30岁、无权无势、之前又没有过交集的老头子,似乎不太合常理。

而宋朝此人除了被定义为形容俊美之外,《左传·定公十四年》中记载: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会于洮。

[var1]

首先,宋朝无论是在《左传》还是在《论语》里都被直呼为宋朝,从未被称为“公子朝”或者“子朝”,说明他即不是宋国君的儿子,也不是宋室宗亲,可能他只是宋国一个普通的士大夫,最大的可能是在朝里为官。卫灵公为南子召见宋朝是鲁定公十四年的事,也就是公元前494年。如果宋朝与南子有染,那南子为什么不在她刚刚嫁人、风华正茂之年就与之再续前缘,却要等到二十年后才想起相会呢?

看来,古人写书,也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博眼球,知道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是男女之间风花雪月之事,所以断章取义来杜撰也是有的。

至于史书中的弥子瑕出现在下列记载中,让我们梳理一下,都是些什么样的书。

其中《郁离子》(刘伯温所著的一本寓言)和《新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编撰的、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集)都不可做为正史来看,其真实度有待推敲,而且这两本书中并没有弥子瑕与南子有染的记录。

《左传》是史记类书籍,可信度高,《说难》是韩非子所著,记录其为政思想的一本书,但也都没有记载二人有染。

《说难》篇中说:“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分桃”和“夺车”二事都写的很详细,只有“爱驰而获罪”模糊带过,那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爱驰而获罪”这件事的详细记载呢?有——但说的不是弥子瑕!

[var1]

可信度比较高的《左传·哀公二十五年》是这样记载的:“初,卫人翦夏丁氏,以其帑赐彭封弥子,弥子饮公酒,纳夏戊之女,嬖,以为夫人,其弟期大叔疾之从孙甥也,少畜于公,以为司徒,夫人宠衰,期得罪公使三匠久......”

当初(哀公十一年),卫国人灭了夏丁氏,把他的家财赐给彭封弥子。弥子请卫出公喝酒,进献夏戊的女儿,夏戊的女儿很漂亮乖巧,卫出公宠爱她,让她做了夫人。她的弟弟期,是太叔疾的从外孙,小时候养在卫出公的宫中,卫出公让他做司徒。过了十来年后夏戊的女儿容颜渐老,卫出公厌倦了她,渐渐地疏远了她,这就是“色衰爱驰”;因为夏戊的女儿失宠,所以卫出公也就不喜欢她的弟弟期了,就找理由把期问了罪,这就是“获罪”。

可见,“色衰爱驰”和“获罪”跟弥子瑕没有一点儿关系。韩非子不可能不清楚这段历史,他把这三个人的事情归结到一个人的头上,只能说明这不过是他写的一个寓言罢了。(因为《说难》的结尾处写道:“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是总结说服君主的方式。)

[var1]

那话说回来,孔子为什么见南子啊?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一生都在寻找可以展示其抱负的机会、认同其为政思想的君主,而南子恰恰是卫国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孔子为了其学说能够为君王所用,去见卫国的掌权人物也很正常。

[var1]

况且南子与孔子隔帐见面,南子叩头还礼时,身上佩饰发出清脆响声。这一段记载中,没有一处表现出两人关系不正常。子路不满,是因为孔子一向反对女子参政,而他却亲自去见一位女政治家,言与行的不一致导致了子路不满意。

历史对南子的评价简短而尖刻——“美而淫”——似乎漂亮的女人都会被冠以“淫”的评价。可恨一个“淫”字,遮盖了南子所有的光华。更有甚者,宣称南子是孔子的“绯闻女友”,那只是为了赚流量吧。

作者:不言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更多文章

  • 她是春秋时期第一美女,因招惹孔子而落得荡妇之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据说,南子生性淫乱,嫁给卫国国君卫灵公为夫人,后因宋国公子宋朝容貌俊美,于是便和他私通。史书称她”美而淫“,换句话说,就是生活作风有严重的问题。[var1]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曾访问过卫国。关于这次会见,从历史记录上看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会面时,按礼制在两人间挂了一道帷帐,南子身着接见

  • 从人人厌弃,到高不可攀,商人吕不韦的一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吕不韦人生哲学,吕不韦最经典语录,历史学家如何评价吕不韦

    [var1]吕不韦的籍贯,是今天的河南,他是战国末年一位颇具经济头脑的商人,由于他的眼光非常独到,心思异常活络,所以存下了许多家财。但是我们也都知道,中国自古便重农抑商,认为商人不事生产,只会牟取暴利,于国家经济无甚作用,所以有士农工商的排行中,商人都被排在最后一位,尽管他经济实力很强,但仍然不受当

  • 山海经中的人物,被甲骨文证明真实存在,为商朝立功却因女人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关于商朝甲骨文的资料,山海经的3个预言,山海经记载的人物

    [var1]商人的剧照身于现世,彼时境茂,自是大相径庭,商贾盛行,较之士农,地位之高、评价之盛,不复以往。取之金银铜币,数字金币以便捷之利通行于各行之间,上至能源金融、下至柴米油盐,商贸不断,无所不可谋之以利。然非现于今世,方有商贾之道,上古之时,早已发迹,何谓言商,盖自殷商,开行贾之首者,为商之族

  • 商鞅之死:会记仇的人有多可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商鞅之死简介,一个记仇的人有多可怕,大秦帝国第一部商鞅

    商鞅之死是很多原因导致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曾经得罪过秦孝公之子嬴驷,埋下祸根。秦孝公一死,即位的嬴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商鞅。从商鞅之死可以看出,会记仇的人有多可怕![var1]商鞅,本名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后裔,信奉并精通法家刑名之学。卫国弱小颓败,公孙鞅为施展自己才学,实现自己的人生抱

  • 为何战国打了几百年仗都不缺粮,诸葛亮却总缺粮?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葛亮借粮,长平之战赵国是缺粮吗,2023会缺水缺粮吗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刘氏王朝日渐落寞,朝廷的无能从而导致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相继分地而治,三国鼎立的局面也自此形成。说起三国,那么不得不提的就是三国中的蜀国,蜀国的众多名将一直在后世流传,其中便有关羽、张飞、子龙等猛将,但不得不说的还是蜀国的谋士诸葛亮。诸葛亮比起郭嘉等同一时期的谋士,谋略不相上下,但

  • 作为秦国的大功臣,商鞅为何会被处以极刑?因为他得罪的人太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商鞅对秦国的贡献,商鞅到底得罪了哪些人,秦国商鞅军功

    [var1]商鞅,本是助秦国富强的有才之士,然而在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就被人指认犯有谋反罪,随后战死于彤地。更惨的是,商鞅的尸身被带回咸阳以后,依然遭受了车裂,而他的全家也被诛杀了。笔者以为商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遭遇,原因有三:第一、商鞅的自保能力不够,所以他在失去秦孝公这个庇护以后,很快就成了众矢

  • 一代名将突袭至前沿后,因接纳军卒谏言,成就功业,比肩廉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廉颇图片,廉颇老矣全文,相如与廉颇的故事

    一、奉命出征,停驻不前。当时赵国的名臣蔺相如、廉颇、乐乘等人都认为,出兵阏与,路途遥远难行。而且,阏与地形狭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var1]平原君赵胜则认为,韩国与赵国唇齿相依,如果不出兵相助,秦军灭亡了韩国后,就可能挥军侵赵。那时,赵国就可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令赵惠文王一

  • 战国四公子的这些行径,乏品位损形象,可谓自私、无耻到了极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国四公子评价,如何评价春秋战国四公子,历史上真正的战国四公子

    但是,他们的有些作为,却难以与他们的光辉形象挂钩。一、为了一句实话,孟尝君滥杀无辜。孟尝君田文贤能的名声传到秦国后,秦昭襄王就非常想见一见他。当秦昭襄王邀请孟尝君到秦国相见时,孟尝君的宾客们怀疑其居心不良,就极力劝说、阻止孟尝君前往秦国。于是,孟尝君没能成行。公元前299年,为了齐国的利益,齐湣王派

  •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冷冷地说了四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韩信被杀后萧何说了四个字,楚汉传奇韩信萧何,刘邦对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的评价

    在韩信成为谋略家的道路上充满荆棘,他遇到了自己的贵人,刘邦的得力助手——萧何,与萧丞相的相遇,让韩信在刘邦面前大显身手,但也为他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var1]韩信的能力有了施展的舞台,他的权力也在日益扩大,让他的伯乐有了忌惮之心,对韩信下了黑手,并在韩信死后,萧何望着他的尸体,冷冷的4个字,至今

  • 他是勾践复国的最大功臣,放着大官不当跑去经商,还成了春秋巨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帮助勾践复国的人最后结局,勾践复国后几年死的,勾践几岁才能复国

    很多人都知道范蠡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智慧与谋略非一般人所能及。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除了政治家与军事家的身份之外,还是一个非常有经商头脑的商人,是一个大土豪,范蠡也是最早的财神原型人物。可是,在范蠡最初的人生计划里,并没有经商这一说,若不是因为政治上不得志,最后才逼不得已而从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