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次上书,一次差点被杀,一次直接被流放,嘉庆为何厌恶他说真话

两次上书,一次差点被杀,一次直接被流放,嘉庆为何厌恶他说真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845 更新时间:2024/2/3 10:12:27

撰文:乔西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01.

公元1799年的一天,嘉庆帝在看完一本奏折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很快,一道旨意从中央下达:有关部门须尽快将时任翰林院编修洪亮吉缉拿归案,并严加审问。

军机处和刑部的官员不敢怠慢,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对洪亮吉的逮捕、审讯和宣判,并将最终结果呈皇帝御览。

皇帝翻开判决书,上面指出,洪亮吉大不敬罪名成立,证据确凿,判处其斩立决。

但这个看起来很合理的结果并没有让皇帝的内心恢复平静,反而给他带来了一丝忧虑。就在不久之前,他下达诏书鼓励官员各抒己见,上书直言,指出朝政弊端,以表达自己要广开言路,祛邪扶正的决心。

可是就在命令下达后不久,他就要对一位因言获罪的官员处以极刑,这是不是说明自己之前的“求进言”只是装装样子,大臣们会不会因此战战兢兢,言路大开的好局面会不会因此消失殆尽?嘉庆帝很苦恼,沉思良久,他给了洪亮吉如下的判决:

其语涉不经,全无论次,肆意妄言,有心诽谤。但念其上书言事,响应号召,故将死刑改判流刑,发配新疆伊犁。

不知在去往新疆伊犁的路上,洪亮吉是何种心情,但总归不会太好,也许他会想起韩愈的那首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从古人的诗句中寻找相似的心境以慰籍自己,或许是他现在唯一能做的事。

洪亮吉,字君直,江苏常州人,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本人刻苦攻读,一心指望通过科举考试扭转命运,并实现他的抱负。虽然科考的道路并不顺利,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洪亮吉在乾隆五十五年以一甲第二名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那时他已四十五岁。

据《清史稿》记载,亮吉性情豪迈,喜论时事。这一点在他以后的人生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嘉庆三年,朝廷以论镇压白莲教为题考察官员,洪亮吉感觉时机到来,心潮澎湃。他迅速动笔,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字字珠玑,针砭时弊,将大清朝的政治问题揭了个底朝天。

嘉庆帝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心情不佳,他认为此人夸大其词,歪曲事实,有抹黑大清,否定朝廷工作成果的嫌疑。他本想将洪亮吉缉拿严办,但苦于当时并未亲政,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了这个喜欢大放厥词的家伙一马。

#02.

按理说洪亮吉应该感到庆幸,但他似乎对这个冷处理的办法并不满意,自己的意见没有得到讨论或采纳,就像一颗投入大海的小石子,激不起一丝波澜,这让他觉得才华无处施展,大清朝的现状永远也不会改变。

但令他意外的是,转折点很快就到来了,太上皇驾崩,皇帝正式亲政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祸乱朝政多年的贪官和珅。嘉庆帝在亲政初期表现出了他试图扫除乾隆晚期弊政的决心,这让洪亮吉看到了希望,也许他施展抱负的真正时刻才刚刚到来。

为了再次入朝为官,洪亮吉跑去求见嘉庆帝的老师,大学士朱珪。朱珪的话很有份量,尽管之前对洪亮吉印象不佳,但嘉庆帝还是同意重新起用他,让他参与编修实录。

编修实录的工作并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尤其是皇帝还表达了对自己工作的不满,这让洪亮吉很沮丧,离开的念头再一次诞生。他只是想要一个机会,一个将自己所见所学,所思所感的东西展现出来的机会。就在他心灰意冷,准备离京时,这个机会竟自己撞了上来,皇帝下召求言,这正是洪亮吉梦寐以求的事情。

他迅速准备,又是大笔一挥写下几千字,由成亲王永瑆代为呈递,题目是《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嘉庆帝阅毕,大动肝火。

奏折一上来就对嘉庆亲政后的努力做了否定,指出皇帝虽然有心对朝政做出改变,但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原因首先在于皇帝本人不够努力,没有继承祖宗励精图治,宵衣旰食的精神。

其次在于皇帝施政手段不够强硬,言路似开非开,赏罚不够分明。并进一步说明大清的官场是如何腐败黑暗,官员办事敷衍糊弄,只知敛财钻营,大清朝已经病入膏肓,倘若不加以施救,必将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最后,他给出建议,希望皇帝能效法雍正朝政令严明,面对贪腐横行,满朝消极情绪漫延的情况,需得用重典治理,然后再效仿圣祖康熙的宽仁,刚柔相济。只有大力改革,大清朝才有转危为安的可能。

#03.

嘉庆帝非常生气,认为洪亮吉的言辞十分夸张并且危险。他说大清官场尽是贪官污吏分明是歪曲国家现状,倘若真如他所言,大清岂不是一片黑暗,是不是该如历史上的其他王朝那样,即将走向灭亡?奏折还指责皇帝不够勤勉,这是不是意味着大清的悲惨情景是他嘉庆一个人的责任?

至于所谓的重典治国,更是与嘉庆本人的施政方针不符,一心守成的他不愿意,也不可能冒任何政治风险,那些胡乱的改革很有可能导致朝政混乱,让大清的百年基业毁在自己手里。延续乾隆的政策,维护原有的框架才是支撑大清的根本。

出于避免堵塞言路的目的,洪亮吉得以轻判,流放到遥远的伊犁,在那里,只有边塞的寒风能听懂他的心声,发出呜咽的悲鸣。

嘉庆帝虽然很气愤,但并没有真想将洪亮吉赶尽杀绝,也许他心里并没有完全否认那份奏折里的观点,之后的事实也逐渐印证了大清的病情远比他想象的更严重,吏治的情况远比他以为的更糟糕,只是这位皇帝终究还是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依旧在陈旧过时的圈子里小心翼翼地驾驶着大清这艘外观庞大,内部却千疮百孔的巨船。

嘉庆五年,京城大旱,皇帝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检查是否有违背天意之处,最后做出的决定是为洪亮吉平反。在颁布的上谕中指出,洪亮吉虽然言辞过激,但也是一片忠心,且劝告皇帝勤政、远离奸佞的意见,已经被皇帝采纳。最后希望满朝大臣学习这种精神,继续进言献策。

离开伊犁后的洪亮吉在游历一番后回到了家乡,从此不再过问政治,一心做学问,成为了清代有名的学者。而洪亮吉上书事件则被写进了史书里,供后人评说。

总之,这个发生在嘉庆亲政初期的事件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清朝当时的一个缩影,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在明显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种种矛盾是必然的,而其走向灭亡的命运也是注定的,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更多文章

  • 嘉庆扳倒和珅后,列举20项罪名,其中第一项罪状是和一件东西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嘉庆皇帝处死和珅15年后为何后悔,嘉庆皇帝对和珅的处置,嘉庆给和珅所列的20条大罪

    文/文史纪事对于和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为清朝乃至整个历史上著名的权臣,关于和珅的事情能说的可太多了。而对于和珅最后的结局,不少人因为看过历史书籍以及影视剧而不会感到惊讶,但是在当时,和珅本人以及朝中大多数的官员都对这个结局始料未及,当嘉庆帝下达的谕旨一出,所有人都是晴天霹雳。当父皇乾隆还尚在人世

  • 曾国藩十六字箴言:持家教子应注意十件事,六项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曾国藩持家教子感悟,曾国藩教子经典语录十六个字,曾国藩教子书txt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27岁的曾国藩中进士,入翰林院。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最后打败了太平天国军,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曾国藩倡议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

  • 一生辅佐过顺治和康熙两代皇帝的孝庄太后究竟下没下嫁给多尔衮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孝庄跟多尔衮真实历史,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有无私情,孝庄皇后和多尔衮的正史

    在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中,提出孝庄太后确实下嫁给了多尔衮,但是由于存在于野史,所以只是增加了这件事情的神秘性,并不足以证明这件事的真实存在性。明末的张苍水,是明朝的拥护者,他做了一首七言绝句《建夷宫词》:“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裏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由于作者的身份再加上

  • 穷书生造反,雍正力保他不死,乾隆登基后立马将其大卸八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雍正说乾隆把他大卸八块,雍正惩罚书生的故事,十三爷接管丰台大营力保雍正

    清朝雍正皇帝执政时,湖南有一个士子名叫曾静,是一个不太得志的穷书生。有一次他在读书的时候,不经意间读到了当时的著名学者吕留良的文章,吕留良是有名的汉族大儒,他的文章里充斥着强烈的民族主义。而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朝廷,也是清朝入关后覆灭亡国,明朝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吕留良的学说中应该光复的一个朝代。曾静在

  • 如果明朝以后不是清朝,仍是汉人天下,那么版图会比现在的大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版图大还是清朝大,明朝的版图比清朝的大吗,汉人王朝版图

    文/文史纪事在悠久的岁月长河中,咱们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大国,而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大国的标准就是人口、面积以及经济能力了,咱们国家现如今的国土面积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而在清朝时期,咱们的国土面积可要比现在的大多了,由于沙俄的侵占,再加上外蒙古的独立,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模样。虽然清朝

  • 随着军机处的设立,雍正帝使封建皇权专制走向了极端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雍正帝设军机处多少年,雍正帝在哪里设立军机处,雍正帝军机处位置

    一、设立议政处,共同议政。议政处源自于关外,设立于崇德二年(1637年),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办事机构。其成员主要由满洲贵族及八旗领主组成,称为议政大臣,参与军国大事的谋划、决策。二、承袭内阁制,逐步弱化、撤除议政处。内阁制度发端于大明王朝初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因担心相权过大而废除丞相后,亲自掌管

  • 千年悖论?韩国发现一封信,揭开历史真相,引清入关并非吴三桂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吴三桂为什么引清军入关,郭德纲吴三桂请清兵入关,江山风雨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然而有时候史书上写出来的不一定就是历史的原貌,因为史官不会给前朝歌功颂德,只会加持本朝的时代存在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是拿人俸禄,替人消灾美言而已。比如这几年就有爆料称,引清入关这件事吴三桂就是被黑,是替人背锅。这就引来今天的话题,因为韩国发现,当年满清贵族给平西王吴三桂的一封信,而恰恰是这封

  • 赈灾时和珅往粮食里掺沙子,纪晓岚不理解,乾隆却大加赞赏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和珅给纪晓岚赈灾哪一集,和珅往粥里撒沙子纪晓岚会怎么做,关于赈灾纪晓岚和和珅的经典对话

    和珅的经历就是这样,刚出道的时候,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但是,随着和珅进入官场的时间越来越长,特别是查办了几个重要的贪污贿赂大案之后,他的人生轨迹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乾隆年间,天下大旱,有次闹了大饥荒。当时的国库空虚,乾隆皇帝急的像热锅蚂蚁,所以当时就委派了和珅前去。和珅去赈灾,看到施粥的锅,

  • 乾隆退休后举办第三次“千叟宴”,为何很多参加的老人去世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乾隆千叟宴出席名单,乾隆去世,乾隆的千叟宴

    此时85岁的乾隆,在正月初,他又举办了他有生之年的第3次千叟宴。这一次,乾隆提高了参加千叟宴的老人的年龄,从60岁提高到了70岁,因为他已经80多岁,让参加的老人的年龄尽量和他的年龄相接近一些,这样可能更有共同语言吧。乾隆向全国70岁以上的5000个老人发出了邀请函。接到邀请函的老人立即想办法到京城

  • 自古北漂多艰难,清朝北漂京官没钱吃饭,几十年买不起一套官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京官下派,京官是大一级的吗,北漂为啥叫北漂

    康熙八年,朝廷官员御史赵璟请旨上书,恳请皇帝给请朝廷所有的官员增加俸禄,在上书的奏本中,赵璟指出本朝官员的俸禄,官级由高到低,总督每年155两俸禄,巡抚130两,知州80两。以此类推,知县到了40两,这些俸禄由年来计算划分到每一日,别说是每天大鱼大肉,就是一素一荤都实在不足以让一个官员正常生活!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