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后勤补给关系到整个队伍的吃喝拉撒,是战争取胜的基础。没有完善的补给保障,整支队伍的军心就会动摇,失败也成为必然。所以古代有不少靠陷断对方后勤补给线致胜的案例,比如官渡之战,数十万大军的袁绍被曹操放火烧掉军备粮仓后一败涂地;诸葛亮六出祁山,因为后勤粮草运送不力只能无功而返。
基于这种低效率后勤保障模式,古代的军队通常很难以长距离作战,远征常常意味着部队和粮队要出发几个月才能到达交战地,而敌人在充足的时间里早已做好防备,以逸待劳。
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改写了这一历史,在横扫欧亚大陆的进程中,他们常常千里奔袭,快速攻击,未等敌人反应过来就解决了战斗,这种战术让当时的欧洲人不寒而栗。
依靠这种快速机动多变的远征,蒙古帝国得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从成吉思汗封汗开始,仅半个世纪,蒙古就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面积超过三千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帝国。
这样的扩张速度,绝不是统帅的智慧和士兵的勇猛单方面所能完成的,其背后一定有足以支撑这种扩张的战争体系。
军粮及后勤的保障是战术得以完成的根本,对于骑兵快速的突袭,成吉思汗是如何解决粮草装备问题的呢?
士兵自带干粮解决补给问题
作为草原的游牧民族,没有蔬菜水果,牛羊和马匹是蒙古人主要的肉食,但是这些食物不能满足长途作战的需要。于是蒙古军队想到了用马奶和奶酪当成军粮。在骑兵队伍中,通常会保留一定比例的母马,用以行军途中马奶的提供,而奶酪则是由牛奶晾干后切成小块,虽然紧致坚硬,但营养丰富便于携带保存。
这两种食物足以为蒙古骑兵远征时提供所需的营养。马奶直接饮用,奶酪入口即食,即不用生火,也无需水源,炊具就更无需携带,边行军边吃饭。不生明火,不走水源路线,既保证了行军的隐蔽性,又避免了敌人沿路投毒破坏水源行为,可能造成的军队损失。
奶制品虽然简单便携,但打仗可是个力气活。作为食肉动物的蒙古人,没有了肉,战斗力会大打折扣。成吉思汗又想出了牛肉干的创造,命令部落将牛羊肉烤干后切成小块,这样骑兵行军中不仅有奶酪补充营养,还有牛肉增进体力。对于饮水问题,备用水不足时,除了马奶,给马匹放血直接饮用也是蒙古人的解渴途径。
用家畜作为驮兽运输同时作为军粮
对于更远距离的远征,只是奶酪,肉干这些食品显然是不够的,成吉思汗又以牛羊家畜作为驮兽,利用它们搬运粮食和战备物资,当食品不足时,再把这些家畜宰杀以供食用。这些驮兽运载的物资,除了军队自己出发时带的补给,每到一处还会进行劫掠补充。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出征时,通常根据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军团,运输军团负责补给物资运输,跟随在战斗队后边。他们的组成,除了行李马车,装驮物资的家畜,以及后备的食用牲畜群。整个蒙古军队的补给保障,都由它们提供满足。
以战养战,劫掠敌方物质充实补给
不过,在进入敌方领地后,整个蒙古军队会马上分散开来,战斗纵队不再保护运输队,而是快速的进攻敌人。物资运输队则远远跟在后面,确保物资的安全,如果物资被敌人抢夺,战斗纵队也不会提供支援。因为战斗结束后会在当地进行劫掠,重新拥有大量补给物资。由于采用这种方式,蒙古大军不仅物资补给得到保障,还可以快速的行军和战斗。
蒙古远征军队的特殊补给方式,以快速行进和战斗为第一要旨,后勤补给力求简单,使军队要顾及的东西少之又少,这样行军和战斗十分顺畅。对于他们而言,常期的游牧生涯,产生了对于恶劣处境的适应性,和对未来的提前谋划,使得他们在欧亚大陆势如破竹。更把对手当成自己的粮仓,以战养战,这种习惯,使他们不管战斗到哪里,都像在自己的家园一样。
参考史料:《孛儿只斤铁木真档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