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他们对文化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摧残;其次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使得帝国主义对神州大地进行烧杀抢掠,让近代史上写满了屈辱。两个事实,谁也无法改变。
不过既然是封建王朝,就会有民族、士农工商、民和庶民之分。如果想让他们死心塌地地跟着你,那就只有利益;同样的道理,如果想要一个人开始背叛自己,还是只有利益。
前面我们谈到了“与士大夫知天下”,为了自己的阶级而选择与新朝合流。如果清朝能确保他们这些人的权益,自然就有人要趋之若鹜侍奉自己,那为何不尝试称其中一者?
时光倒回去几百年前,只要是帝制社会,合流和归附就会存在。有人在意的是荣辱,有人在意的是身份地位,他们不会考虑未来。
如果说起清朝,绝对不能不讲清朝的那些皇帝。整个王朝一共有12位,虽然风评并不是很友好,但不可否认一些帝王的功绩。其中就包括康熙、雍正等人为人口增长做出的努力。
人口是国家根本,几千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被解决,但到清朝则全部迎刃而解。据相关史书记载,清朝的人口从建朝时的1400万迅速增到4亿。这种爆炸式增长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尽管后来的结果我们看得见,但这条路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康熙之前,统治者们还是继续实行着古老的增加人口的方式。
比如常见的大幅度提早结婚年龄,鼓励一夫多妻制,并且给予多子家庭一系列税收优惠等等。这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问题得不不到解决。
到了康熙时期,连年征战导致人口迅速下降,人口增长这一问题愈显重要。无奈周围敌军的不断骚扰,让雍正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处理,全部时间金钱都用来打仗。
雍正继位后,整个国库只剩下800万两白银。刚刚经历过九子夺嫡,所有的政事全部亲自过目。在和朝廷大臣商议后,雍正决定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即我们常说的“摊丁入亩”。
在雍正之前,每个家庭的税收都是按人口来算;在雍正之后,每个家庭的税收则是按土地来算。这样一来,人们不再因高额税收感到恐慌,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贫富差距。
诸位可以试想,有的地主几百亩土地,有的穷人半亩都没有。如果按人口来算,这对他们岂不是不公平?虽然触动了一些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在武力逼迫下,这一政策最终被推行。
这次改革十分明显,家家户户生孩子都不眨眼。到了乾隆时期,朝廷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总人数为1.4亿。建朝初期1400万,这是当时的整整十倍之多。
人口增加这是好事,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吃饭。粮食产量是一定的,家里人多了,饭岂不是不够吃了?何况当时连年旱灾,粮食产量几乎少得可怜,一切似乎只能看天意。
乾隆每天着急忙慌,但就是找不到解决办法。
一位朝廷大臣表示:“臣妾有个好的建议,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呀,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这卖关子”,乾隆回答。
“大明时期西方使者曾带来过一种东西,名叫马铃薯。它都不挑土地,成熟周期短,而且加工便利,可长期储存。如果能在大清推广,是不是可解燃眉之急?”
这位大臣之所以说话这样谨慎,是因为乾隆比较抵触西方的东西,因为后者认为大清地大物博,根本不需要任何西方的帮助。灾祸就在眼前,等着这样结束,还不如尝试一下。
当时乾隆下令将这种农作物在大清推广,百起初并不喜欢这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渐渐适应。不仅以此为食,反而在吃饱肚子的基础上还创造出了许多花样。
随后清政府在税法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将马铃薯纳入其内。本土化的同时,也确立了马铃薯作为中国人民口粮的合法性。
十九世纪末期,清朝再次进行了一次人口大普查。两个原因的相互加持下,神州大地再一次完成了飞跃。由原来的1.4亿人口增加到4.3亿,堪称“世界之最”。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脑海中进行过无数次脑补和假设。如果雍正没有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如果乾隆没有推广马铃薯,神州大地还会不会有千千万万的有志之士去抵抗……
或许这样的假设本来就是一种错误,抛开封建来谈封建,抛开农业文明来以工业文明下的现在去凌于古人,可能本来就是一种不公吧。
我是溯古君,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