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将降大任”的孟子,为何终其一生周游列国,却都无法受到重用

“天将降大任”的孟子,为何终其一生周游列国,却都无法受到重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703 更新时间:2024/1/15 23:57:36

然而与生后风光无限相对应的是,孟子生前却颇不如意。尽管其早就名扬天下,周游列国且都无一例外受到了礼遇,但各国国君却无一人采用他的理论主张用来治国。以致于这位一心“入世”的大师最后彻底心灰意冷的“出世”,转而著书立传了。孟子的遭遇,是其生不逢时?还是这些国君都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而或是还有什么其他因素呢?

[var1]

上图_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

空谈“仁政治国”,缺乏实际操作性

魏国是孟子周游列国的重要一站,这个曾经在战国中前期处于“顶流”的强权,早已不复当年之勇,而且正面临着“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这样被周边列国围殴的局面,各条战线上一败涂地,可谓是形势相当危急。

对于孟子的到来,时任魏国国君魏惠王(因魏国当时定都大梁,又称为梁惠王)对此相当欢迎,希望孟子能帮助他实现国家复兴,并积极征求他的建议。对此孟子的对策是“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税”,并称如果做到这些,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并进一步规劝惠王“仁者无敌”。

[var1]

上图_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称梁惠王

这套理论听起来相当高明,没有任何毛病。然而,其既没有分析出魏国为什么会从强权转向没落,更没有提出什么重振国威的实际建议。也许对于太平盛世的守成之君还算能“锦上添花”,但对于正处于危机中的魏国,可谓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在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仅仅只是“仁者”根本就不可能“无敌”,至于“地方百里”称王的也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更强的大国所吞并。这和商鞅秦孝公提出的极具现实意义的富国强兵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更何况,魏国之前霸权时代的李悝吴起西门豹等等文武重臣也都是清一色的实干家,所以惠王对孟子由期望转向失望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国魏国不能用其理论,孟子又尝试着周游到小国宋国去施展抱负。其大弟子万章就对此询问老师宋这样的小国,面临齐楚这样的大国夹击该如何自保。对此孟子则认为要效仿商汤,行仁政,并表示如果施行仁政则“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并轻蔑的表示“齐楚虽大,何畏焉”。这话回答的确实霸气十足,一副视“强国”为粪土的豪迈气概,但在现实中完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var1]

上图_ 宋国

对于宋国这样的小国来说,还是苏秦张仪那套“纵横之术”更有效果。“朝秦暮楚”的操作虽然卑微,但对于宋国这样的小国来说却是真正生存之道。孟子大概忘记了,这个宋国在春秋时期曾有个国君宋襄公,就是言必称仁义,连打仗都要讲仁义,最后战败身亡。当时春秋的宋国的国力还算尚可(一度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尚且最后惨败告终。而战国时期已经沦落为三流国家的宋国要这么蛮干,恐怕只会死的更快。对此毛泽东同志在名篇《论持久战》中说道“我们不要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也是最好的诠释。

从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孟子的理论鄙视实用主义,推行理想主义,妄图用仁政去治理国家,而不讲究实际的做法和对策。这种在当时完全没有可操作性的理论,自然会被各国国君束之高阁了。

[var1]

上图_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约50岁),妫姓、田氏,名辟疆

对国君普遍缺乏应有的礼数,和国君对其的尊敬礼待形成了鲜明反差

总体而言,各国国君对于孟子都是相当尊敬优待,即使他们对孟子的主张思想不予采纳。比如齐宣王,拜孟子为客卿,“养弟子以万钟”,出门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待遇是没得说了。

然而,一次齐宣王派人请孟子次日上朝议政,孟子推说自己有病,不能上朝,结果第二天却跑去别人家里吊丧,时人认为孟子不应该放国君的鸽子,但孟子却压根不以为然,还认为自己才是最尊敬齐王的那一位,因此不必拘于小节。此外,孟子有时面见齐宣王一言不发掉头就走,还说自己是在磨磨宣王的性子。而其在魏国面对惠王的儿子襄王,则公开表示“望之不是人君”。

[var1]

上图_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后世认为这是孟子不畏君权、极具风骨的表现,但其实不然。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礼尚往来”的社会,孔子本人也很重视“礼”。且不说是国君,哪怕是一个对你优待尊重的普通人,也应该以礼还之。但孟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摆出“名士”派头,给国君们难堪,这也是遇上了齐宣王这样宽宏大量的国君还有尊重士人的战国时代大背景,要是放在三国时期,可以对比像孔融、祢衡这样人物的结局,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

孔子重“礼”,孟子好“仁”,看样子在礼数方面,孟子还不如他的祖师爷孔夫子。总是这番操作,也难怪国君们都是对其敬而远之了。

[var1]

上图_ 春秋四强国,分别是齐国、晋国、秦国、楚国

在关键问题上的态度让人无法认同

孟子在齐国的时候,正逢燕国内乱,再加上两国有世仇,因此齐国就想出兵讨伐燕国,为此齐国大夫沈同特此去征求孟子的意见。孟子明确表示了支持的态度。但后来,孟子却又表示自己对沈同的表态属于“闲聊”性质,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还鄙夷的表示齐国和燕国是一丘之貉,辩解自己不可能劝说一个和燕国一样不仁义的国家去攻打燕国(“以燕伐燕”)。

孟子的话不仅前后矛盾不一致,而且自己在齐国享受优待还鄙夷齐国的行为无疑是在“吃饭砸锅”,因此自然引起了齐国上下的不满。

[var1]

上图_ 孟子 雕像

正因为孟子存在以上种种的大小问题,以致于其一生都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而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在当时的战国乱世大背景下,孟子美好而空洞的政治理论完全是空中楼阁,不能帮助各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无论是家事国事,都只有从现实出发,脚踏实地,认认真真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作者:杨上柳下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孟子》,战国,孟子等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 为什么秦国灭韩后,没有五国攻秦,而齐国灭宋却引发了五国伐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齐国灭宋,大秦帝国之崛起齐国灭宋,齐国vs秦国

    [var1]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燕军,并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经过济西之战,五国大军大败齐军,乐毅率领燕军乘胜攻克齐国72座城池,差点就消灭了齐国。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齐国消灭宋国引发了五国伐齐,秦国消灭了韩国后,其他五国没有联合起来进攻秦国呢?一具体来说,三家分晋后,韩国在地理位置

  • 一个孩子帮秦王打下十几座赵城,秦国出人才啊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国秦王,当时帮秦王逃离赵国的人是谁,秦王怎样进攻赵国

    [var1][var1]张唐说:“对呀对呀!”心想“难道这事儿还有转机?”甘罗说:“这样吧,我操心操到底,送佛送到西。我替你先去赵国走一遭吧。”张唐说:“好呀,好呀。”于是甘罗就踏上了前往赵国的道路。到了赵国之后,赵王亲自出迎,面子大吧?其实赵王是看在他是秦国特使,不知道他是个小孩子。一见面赵王笑了

  • 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宫人们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春秋战国贵族政治,春秋战国时候有名的妃子,春秋战国时期的王后

    宫人是什么?简单的说,其实就是生活在王宫里的女人们。王宫里除了王后、妃嫔们,服务天子或诸侯的女人还有很多的。所谓三宫九院,很多女人一生之中可能连宠幸的机会也没有就死掉了。王宫里最多的女人,当然就是那些宫女丫鬟们。这些人加上一些地位低下的妃嫔,在春秋战国时代大致都被称之为宫人。这些女人的命运,大多与跟

  • 秦国王族是嬴姓赵氏,赵国王族也是嬴姓赵氏,二者有关联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国王族是嬴姓赵氏吗,秦国王族是现代的秦氏还是赵氏,秦国和赵国国君都是嬴姓赵氏

    赵国的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了长平之战的失败,用40万人被活埋为代价,成就了秦国白起战神的传说。这样两个在战国打到不可开交的国家,在上古时期都是嬴姓赵氏,竟是手足兄弟,这是真的吗!难道秦赵之间的战争真的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大家都知道三国分晋的故事,赵国的国君本是晋国的诸侯,这么看来和秦国似乎没有

  • 战国七雄中此国最有机会灭掉秦国,却被国君一个无厘头举动搞砸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武灵王能灭掉秦国吗,七雄争霸时期秦国,历史上的七雄之秦国

    虽然秦最终灭掉了其他六国,但过程并不顺利,六国之中,除了燕国和韩国外,其他四国都有和秦国抗衡的实力,甚至还有灭掉秦国的机会,这其中以魏国的机会最大。魏文侯时期通过李悝变法,率先进入了封建社会,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var1]紧接着魏文侯用著名的军事家吴起为将,吴起对魏国兵制进行改革,创

  • 清流误国的典型,夸夸其谈一赵括,且看杨鹤牛皮如何被捅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var1] 点灯子、上天猴、浑天猴认为这正是自己壮大势力,扩大影响的最佳时机,趁机率领军队攻破金锁关(在今陕西铜川市境内),都司王廉被流寇乱刀砍死,登上了去西方极乐世界的航班。 这起事件为杨鹤的招抚政策敲响了警钟,可惜的是,这并没有引起杨鹤的足够重视,看来杨鹤想安然无恙地离开陕西,回到北京城已经没

  • 陕西修路发现战国墓葬,出土一青铜文物,专家:疑似现代老虎钳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陕西发现战国墓群,考古人员在陕西发现一座战国古墓,老虎钳子修复凹凸

    [var1]但其实游标卡尺最早的使用是在古埃及,后来我国的商周时期也有过运用。但其实这些游标卡尺和现在的游标卡尺还是相差甚远的,直到我国汉朝时期,当时工业发展迅速,游标卡尺也就浑天仪、地动仪等精密仪器一同问世了。今天要说的这个是另一种现在随处可见的工具,那就是老虎钳。只不过这个老虎钳的材质是青铜的,

  • “子不语怪力乱神”到底是什么意思,孔子对鬼神又是什么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孔子对鬼神说的话,孔子不讨论鬼神吗,孔子对鬼神是什么态度

    [var1]那么,孔子无知吗?如果在古代,说出这样的话多半是要被群起而攻之的,对于至圣先师,天纵之圣不仅不能这样说,连问都是罪过。但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看,孔子确实非常的无知,甚至连当代的小学生都不如,那么,这个“无知”的人是怎么对待这些的呢?《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

  • 马桶起源于西欧?专家发掘楚国贵族墓,挖出2500年前的马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我国古代马桶遗产资料,中国古代木制马桶,古代时候的马桶

    [var1]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在湖北省的安吉县,一条小河的河岸发生了坍塌,露出了一个巨大的洞口,从里面看进去,只能看到黑黝黝的洞口,而且还有许多积水在里面。这个消息传到当地的文物部门,考古专家们很快的到达了安吉县,经过简单的考察,考古专家们确定,这个大坑是古墓的墓坑,而这个坍塌的洞口下面,应该埋着

  • 赵括取代廉颇,真的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赵王:我的苦衷你不懂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括比廉颇强吗,廉颇与赵括究竟谁是对的,廉颇与赵王

    [var1]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长平之战的起因。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韩国抵挡不住,准备把上党17城割让给秦国,以便求和。但上党郡守冯亭却对秦国不感冒,转身把该地献给了赵国。这下秦昭王不干了,自己费了半天劲,却让赵国捡了个大便宜,天下哪有这等好事?一怒之下,秦国派王龁通率大军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