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国之兴亡不在国之富,而在百姓苦乐,且看短命隋朝遗留给盛唐财富

国之兴亡不在国之富,而在百姓苦乐,且看短命隋朝遗留给盛唐财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990 更新时间:2024/2/4 18:50:54

贞观十一年唐朝名臣马周就曾感言:“(隋朝)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单这一个隋朝仓库的粮食,就叫处于盛世的唐王朝受用到“贞观”十几年间。

如此奇特景象,推测一下隋朝文帝时的巅峰年间开皇之治的“富庶”,必须说,国之富足超乎想象。

隋文帝完成了一统南北大业后,经过近二十年励精图治,耕地面积已突破五千五百万顷,高速发展的农业生产,和稳健的政治制度,社会一片繁荣,很快为这新兴强国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文献通考》中记载,“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太宗李世民看了隋朝的粮库资料,曾经有一感慨,“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1971年,国家开始对隋朝时期的含嘉仓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探出密集且有秩序排列的粮窖287座。其中160号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部分还可发芽,第二年结出了果实。 据有关史料记载,含嘉仓能储存580万石粮食,唐代1石差不多现在53公斤。

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大。也可从《隋书》里记载的隋炀帝各类活动中“窥一斑而知全豹”,动辄就是“营费巨亿万”。唐朝贞观年间,高昌王麹文泰觐见唐太宗,在与太宗闲谈期间,两人聊到了“贞观之治”的繁华景象,却淡淡吐槽了句“非复有隋之比”。意思是:您这“盛世”,比隋炀帝的“大活动”差远了。

那么问题来了,富足到百姓“五六十年粮食吃不完”的隋朝,怎么仅仅三十几年,到了二代皇帝,就闹得民怨沸腾、哀鸿遍野,皇权就这么被推翻了呢?

那些物资丰厚的大型粮仓,对于隋朝的草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隋朝对于仓库的管理和粮食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为了“防止老百姓浪费”(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损,于后乏绝),将其管理权交给各地州县。这在和平时期没有问题,但到了非常时期,所谓“严格管理”,却成了苛待盘剥百姓的借口。隋朝粮食这么多,老百姓却吃不着。

例如隋炀帝讨伐高句丽的战争期间,赋役沉重的百姓,又遭到天灾肆虐, 虽然各大仓库的粮食储量依然充沛,可是“吏皆惧法,莫肯赈救”。 哪怕好些地方“皮叶皆尽”,也就是树皮树叶都叫饥民吃光了,当地官员想的,却是要守好宝贵的粮仓,别让这皇帝的粮食被百姓取走。大灾时地方官“闭仓不恤”的记载,见诸隋末各类史料。

所以,也就有了隋末年间匪夷所思的怪现象:一边是是各大仓库“犹大充韧”,富足到令人眼热,隋炀帝歌舞升平,各种饮宴活动,把鞠文泰等“来客”们看的眼花缭乱;但另一边,却是“百姓废业”“无以自给”,眼巴巴盼着粮食救命。 但濒死的百姓至死看到的,却是那些“富庶”粮仓,永远对他们紧闭的大门。

如此做法,不仅失掉了民心,也让隋王朝尝到了必然的苦果。待到隋末农民战争爆发,各地反隋大军的重要战略目标,就是抢夺粮仓:著名的洛口仓和回洛仓,成了瓦岗军的囊中之物;黎阳仓成了窦建德的重要家底;而永丰仓却是唐高祖李渊夺取天下的关键本钱。这些装满丰富物资的仓库,非但没成为隋朝延续的基石,反而成为亡国的导火索。

隋朝一座座紧锁的粮仓,断送的正是天下民心。虽然后人常津津乐道代表隋朝富有的那句话“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但其深含的警示意义:“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在国之富足,而在百姓苦乐。”更值得思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是如何防范第二次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太宗玄武门事件真相,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后做了什么,玄武门之变67集

    从李世民玄武门篡位登基到唐玄宗玄武门政变,短短九十年间,唐朝就发生了四次玄武门政变,所以陈寅恪先生通读唐史后,曾有感慨:“自高祖、太宗至中宗、玄宗,中央政治革命凡四次,俱以玄武门之得失及屯卫北门禁军之向背为成败之关键,然此皆诉诸武力,公然决战者”。可见唐朝皇位争夺之残酷。但这都是李世民开启的,怨不得

  • 安史之乱后,由于这个节度使的归顺,为大唐续命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末48节度使一览表,唐节度使,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影响

    电影的主人公聂隐娘的任务就是为了刺杀魏博节度使,我们都知道这个历史小说是以具体的历史为原型而编写出来的。可见编写此书的人对于当时魏博节度使的痛恨,那么在历史上这个人到底干了什么事情?导致当时的人民群众对他如此痛恨。这就不得不提到安史之乱了,当时唐朝为了尽快平息安史之乱,将一些投降的叛军将领封了官职,

  • 西晋的统一为什么不长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西晋的统一,七年级上册历史西晋的短暂统一,三国到西晋初期统一原因

    本来是司马昭想篡位登基,但没有想到碰见一个真汉子,不愿为汉献帝第二的高贵乡公曹髦,亲自带兵要踏平司马昭,但曹髦死于司马昭之手,司马昭虽然权倾朝野,但公然弑君,也就别想篡位了,从251年-265年,司马家族在短短14年间便更换了4位3辈皇帝,司马昭只能留给儿子司马炎了。那司马家为何能篡位,又为何国祚如

  • 李建成作为太子,具有天然的合法性,为何却输给了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建成为什么斗不过李世民,李世民娶了李建成妻子视频,李世民李建成玄武门决战

    要确定的一点是,玄武门之变不是偶发世界,背后涉及到唐朝两大政治集团和关陇集团与世族寒族之间博弈,而李渊始终在两头之间搞平衡,只不过后来玩脱了。所谓权谋,武力都是为此服务的,背后都站立着庞大的政治集团。在这场博弈中,只能是你死我活。无论谁最后赢了。另一方肯定也是户灭九族,换言之,李建成上位,李世民的结

  • 朱元璋叫明太祖,李渊只能叫唐高祖,太祖和高祖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中他们都非常出名,只不过他们的经历不一样,那么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两位,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朱元璋,他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当时属于白手起家,朱元璋通过自己的努力,辛辛苦苦建立了明朝。他是一个从底层上位的人。起初朱元璋非常穷,后来推翻了元朝,所以才让朱元璋有机会建立明朝。他没有任何人的助力,只是依靠自

  • 狄仁杰一语惊醒武皇帝,使她下定决心,立儿为太子,李唐得以延续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出身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抚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个月后,为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

  • 王马共天下标志着东晋门阀制度的形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东晋的门阀政治,田余庆讲东晋门阀政治,东晋门阀全文免费阅读

    得到消息的司马睿龙颜大怒道,王敦侍宠生骄,无人臣之礼必生擒之。司马承见王敦造反,立即带领军队进攻王敦后路,王敦立即让部将进兵长沙与司马承对决。司马睿调回代渊,刘隗回军建康护卫京师。这时候,满朝文武都十分紧张,刘隗回京第一件事,就是上奏斩杀在建康的王导。司马睿不同意。但王导也十分尴尬,虽说东晋衰弱,但

  • 武则天为了登基做皇帝杀了李唐皇室众多子弟,为何退位后无人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称帝,对于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是个严重的挑战,在此之前简直是不可思议。历来都是男子称帝,女子都是受统治、受压迫的存在。武则天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杀了众多李唐皇室子弟后,登基称帝在位几十年,国泰民安,得到很多人的拥护。虽然82岁时被迫退位,但无人敢于对她不敬。武则天的退位,不是皇家之间你死我活的

  • 魏征一生进谏无数,死后李世民竟要砸他的墓碑,究竟是何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为什么李世民要砸了魏征的墓碑,魏征进谏,魏征死后李世民怎么评价的

    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有很多为国家征战沙场的武将,也有不少以文治国的的贤良忠臣,当然也有直言进谏的良臣,历史上较为著名的名相魏征,是唐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因为他直言进谏,辅佐太宗共同建立了贞观之治的大业。太宗皇帝是历史上难得的开明君主,他知人善任,任贤受谏。魏征每次面对太宗之时,都言辞犀利,次次

  • 钟离之战,南北朝的百万战争,“韦虎”与“儒王”两大统帅的碰撞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韦虎与钟离之战,南北朝钟离战役,南北朝的钟离之战有多重要

    钟离之战,亦名邵阳之役,为中国南北朝南梁天监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年),梁军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战胜北魏军的防御作战。两军统帅都是各自王朝的顶尖人物,军队规模超过百万级别的大会战!我们先来介绍下这两位统帅:南梁“韦虎”韦睿,字怀文。如有人排历代名将录,若南梁可有一位武将入选的话,他必定是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