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可以说是刘备一生命运的转折点。
因为刘备当时的处境很是尴尬。
首先他是作为客将,被安排在新野前线,直接与曹操的势力接触,自己兵少将寡,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
其次刘表对他有所防备,主要在于刘备太会收买人心,刚一到新野就联合了不少地方豪强,对刘表这个地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最后就是刘备自己的实力了,手下武将是多,关张赵等人都是虎狼之士,可就是缺少一个具有大局观的战略谋士。
所以刘备才会有“骨肉之叹”,不明白自己漂泊半生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而诸葛亮的出山,对于刘备来说就是瞌睡遇到了枕头——来得刚好。
诸葛亮一开始就给刘备制定了三步走计划:联孙抗曹、占据荆益、北上争霸。
这无疑给了刘备一个明确的目标,坚定了他的信念,之后刘备集团的经营道路,也是基本上按照诸葛亮的规划来走。
但是诸葛亮对刘备集团起到的作用还不限于此,很多人会说他和孙权谈判成功,才有了后来三分天下的局面。
可按照记载,孙权和鲁肃一开始就已经有了天下平分的计划,所不同的只是平分的人,是曹、孙、刘(表),还是曹、孙、刘(璋)。
在东吴的计划书里,刘备是明显排不上号的,就算刘表去世了,其空缺也是由刘琮来代替。
而如何让刘备在孙权面前亮大相,挤走刘表、刘璋、刘琮,这才是诸葛亮起到的作用。
诸葛亮很清楚刘表的家事,深知刘表要废长立幼,荆州自乱,于是为刘琦献上“出国避祸”的方案,拉拢到了刘表大儿子刘琦。
208年刘表去世,荆州由幼子刘琮接管,曹操这时就率军南下,直接迫降了刘琮。
这下子可把孙权的计划打破了,曹操一旦占据荆州全境,那天下两分还是三分都成为泡影,他急需寻找新的荆州代理人,派鲁肃到夏口考察合适的人选。
刘备在荆州经营多年,得到了不少支持,名士、豪绅宁愿跟着他南下也不愿投降曹操。
这些情况早已被鲁肃探听明白,于是他选中了刘备,而不去选择驻守江夏的刘琦。
但是刘琦的地位很重要,在那个谁占地谁就是主人的时代,他无疑是荆州名义上的话事人,刘备一没地盘二没士兵,即使占尽人心,也只是个代理人而已。
各方争霸的环境下,一个合乎情理的旗号是至关重要的,刘琦支持刘备,就是刘备能够联刘抗曹、夺取南四郡、占据荆州关键的一点。
更重要的是,刘琦所驻守的江夏,是和孙权地盘接壤的,他手里有前任太守黄祖留下来的部将和水陆军队,加上收拢散兵和招兵,人数达到一万以上。
后来这只军队由刘琦带领,前去和刘备汇合,还有刘备本身残余部队和关羽的生力军,总数达到两万,这成为孙权统一联盟的有力资本。
要知道当时东吴方面投入军队不过三万多四万,如果刘备没有这两万军队的资本,很难相信孙权在战后会把南郡借给他。
可见,诸葛亮出山对刘备的成功起到决定性因素,制定战略目标和争取刘琦加入,是保证了刘备在鼎立局势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如果诸葛亮出山不是协助刘备,而是协助曹操的话,恐怕刘备不但不能成就争霸之势,就连小命也难保,可能真的像他对鲁肃说的那样,要跑去广西投靠老友吴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