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短短三十年内,明王朝经历了三次战火的考验。誓于群臣作斗争的万历皇帝依旧我行我素,于内廷指点江山。就算在百官跪地请求开朝会商讨作战方针的危急时刻,依旧稳如泰山,仅仅派了一个太监传口谕,让各位大人各自回家,不要再苦苦跪求。后世史学家把万历朝这三次大规模作战称为万历三大征。
就在这短短三十年内,明王朝经历了三次战火的考验。誓于群臣作斗争的万历皇帝依旧我行我素,于内廷指点江山。就算在百官跪地请求开朝会商讨作战方针的危急时刻,依旧稳如泰山,仅仅派了一个太监传口谕,让各位大人各自回家,不要再苦苦跪求。后世史学家把万历朝这三次大规模作战称为万历三大征。
宁夏之役(公元1592年,万历二十年)
导火索
嘉靖年间,蒙古同胞拜原跳槽大明王朝,专门治理宁夏省的防务工作。在尽力为大明王朝努力工作了二十余年后,从副总兵的职位上退休,他的儿子子承袭了父亲副总兵的职位,后来父子二人拥兵自重,蛮横骄固。
宁夏巡抚党馨忧虑胞兵多将广,斥责其冒领饷银。后来胞起兵造反诛杀党馨等宁夏大明官员以宁夏镇为据点,排出兵马连下灵州、中卫等地,并予以蒙古鞑虏利益许诺,获得蒙古骑兵部队的支持。
在明朝冒领军饷一事并不罕见,东南沿海的抗倭部队也时有发生。当时明朝的饷银极少,仅仅能够正常维持军队开销,遇到年成不好,五谷不收,拖欠饷银的情况,这些刀尖舔血的大兵甚至要聚众哗变。试想,连最基本的工资都不发,怎能让这帮大老粗为朝廷卖命。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拜桀骜放纵,早有谋反之心,宁夏巡抚党馨的斥责追问,恰好促成了宁夏之役的导火索。
蒙古同胞"生财有道"
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向来以放牧为生,不事耕种,不懂桑植,更不必说制陶等一系列高技术的手工艺。历来蒙古同胞想获得以上日用品怎么办?如果社会大环境好点的话,那么可以与中原政权互市,以蒙古少数民族特有的宝马、肥羊等牲畜换取中原的粮食作物,工艺制品等等,北宋王朝与大辽帝国的澶渊之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呢,如果蒙古邻居和我们的关系非常不好,那么蒙古上下就会采取一字方针——抢。明朝初年的时候,明王朝与残元势力对峙,包括后来的东北女真。粮食不够,没关系,带着一对人马冲入边关去掠夺就行。但是,抢劫也是一门艺术,蒙古鞑虏深知抢劫这种工作一定要快,趁其不备,如果久久逗留,就会给中原军队以集结的时间,就会付出血的代价。抢完就跑,草原广袤,任中原人不敢深入,多年以来蒙古鞑虏的这招屡试不爽,无疑是一条致富之道。而这次宁夏总兵胞(此时已自称总兵)主动送上上门的买卖,蒙古铁骑为何不插上一脚。
首次亮剑
朝廷的处理方法很简单,首先派遣副总兵李昫奉命征讨,后来又任命万历朝名将李如松领辽东、山西等重兵加上苗兵的协助一同征讨叛军。于当年九月击破大城后,团团包围胞府邸,胞被逼自杀,其子承恩等被生擒。
从李昫三月奉命领兵到当年九月拜之乱全部平息,仅仅只过了半年时间,耗费帑金二百万两。我相信此时万历的心中无比激动,身居深宫,不见群臣的他是多么自信,看看吧,满朝的文武,我万历千里之外,坐等凯旋是何等英明睿智!(在胞自尽之前已向万历投降,但万历并不接受)剑已出鞘,战争的机器轰隆隆的开动了。
朝鲜之役(公元1592——1598年,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
被盯上的朝鲜
这时的朝鲜属于大明王朝的属国,年年向大明王朝朝贡称臣,朝鲜内部在李氏一族的统治下太平已久,国家多年无战事发生,军备废弛,国防实力严重不足。朝鲜朝堂之内党政不断,而来自日本的危机却渐渐逼近。
日本境内刚刚结束了自应仁之乱起的战国时代,丰臣秀吉结束百年战乱,统一日本所有疆域。就任关白的丰臣秀吉从此一揽日本国内的军政大权。为了稳定国内刚刚统一的局面,为了达成借以朝鲜为跳板进攻大明王朝的目的。丰臣秀吉将斗争的矛头由国内转移到国外,侵略的矛头已经直指一片祥和的朝鲜半岛。
狂妄的东瀛武士
丰臣秀吉任命宇喜多秀家为总参谋长,加藤清正、小西行长携主力部队于公元1592年,万历二十年入侵朝鲜。因为朝鲜国王李昖的昏庸无能,导致日本军队自入朝以来势如破竹,仅仅一个月朝鲜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日军大有一举覆灭朝鲜王朝之势。此时仓皇逃出国都平壤至中朝边境义州的朝鲜国王李昖不得不向大明王朝抛出救援的信号。
大明王朝的抉择
明神宗万历皇帝在接到李昖的加急国书后选择观望的态度,害怕日朝联合起来,图谋大明江山,在李昖的不懈澄清下,万历皇帝选择对属国朝鲜伸出援助之手。但由于当时明朝主力部队正深陷宁夏之役的泥潭无法脱身,于是万历皇帝派遣小规模部队先入朝进行援助,不料先锋部队大败,这引起了万历皇帝的怒火。万历皇帝于当年十月即命宁夏之役凯旋归来的大将李如松率众军入朝支援,介此朝鲜局势豁然开朗。之后明朝支援部队截断日军粮道,日军放弃王京。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不服气的日本人
日军迫于缺粮,开始于明朝谈判。明朝方面派出时任兵部尚书石星为特使赴朝谈判。为了争取时间,石星对丰臣秀吉的无理要求百依百顺,丰臣秀吉大喜将石星奉为座上宾,两军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对峙。
石星,耍的丰臣秀吉团团转,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和高超的演技,为明朝赢来了珍贵的喘息时间。石星颇有当年战国秦丞相张仪之风,张仪凭借其巧舌如簧,间接逼死了屈原,打破了六国连纵抗横的计划。但是,石星最终因为忤逆圣意,沦为了万历的阶下囚。纸里包不住火,公元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丰臣秀吉得知自己被骗后,再次发动进攻,此时李如松于征讨蒙古战死,麻贵备倭大将军。公元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丰臣秀吉病逝,朝鲜之战以明朝小胜,日军全面撤退落幕。
朝鲜之战,共消耗明朝帑金七百余万两,日军撤退朝鲜时所带走的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此战明、朝虽胜,却大伤国力,由此后世日本史学家拒不承认日军战败。朝鲜之役达到了丰臣秀吉巩固国内稳定的政治意图,日本军队从此役搜刮的财富也用于国内经济发展。不过丰臣秀吉死都不会想到,胜利果实却被德川家康窃取,日本江户时代由此展开。
播州之役(1599——1600年,万历二十七至二十八年)
根深蒂固
播州之役又称土司叛乱播州杨氏一族自唐朝后时代统治此地,超过四百年之久。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后,杨氏一族杨铿归顺大明,朱元璋大喜,分封杨铿为播州土司,官策登记为宣威司使,并特赦杨氏子孙永享世袭。
不惜国力
自万历十四年起,时任播州土司杨应龙藐视朝纲,大肆兴建军事屯堡,朝廷为了管控杨应龙将其子押送至重庆充当人质,于是杨应龙开始造反。
公元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杨国柱奉旨讨伐杨应龙,于贵州瓮安大败杨应龙部,可是杨应龙还是携残部向西南地区逃窜。
此战明朝损失巨大,仅仅为平定土司叛乱总共投入三倍于朝鲜之役的兵力于西南,共计征用士兵二十余万,消耗帑金至少二百万两。
三大征的后遗症
万历三大征奠定了大明王朝在东亚大陆的绝对统治地位,同时也使数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获得了极大的威信。从此以后百官对万历皇帝不上朝一事虽颇有怨言,但也无法根治,万历皇的变得更加任性。直到万历皇的驾崩前夕,内阁大臣只剩一人,六部中除吏部仅存尚书,其它各部均无尚书官吏,朝廷人才储备十分空虚。因为父亲的偏心,朱常洛从小生活的十分提心吊胆,好不容易把万历皇帝熬到驾崩,正式接管大明王朝,但是因为操之过急,在位仅一个月便驾鹤西去,不无太大作为。
只留下了年仅十六岁的懵懂皇帝朱由校,明熹宗朱由校酷爱木匠活儿,不理政务,导致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后来因为年幼无知听信奸贼魏忠贤的谗言,任其掌控朝纲,本来就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又被搞得乌烟瘴气。
在位七年的天启皇帝病死在皇位上,临危授予信王朱由检皇位,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登上历史舞台。崇祯早期通过不懈努力终于铲除魏忠贤及其朋党,重收军政大权,此时的明朝国库空虚,外有皇太极铁骑直指关内,内有全国各地爆发的农民起义,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在崇祯宵衣旰食的努力下,大明王朝度过了它最后的十七年。
万历三大征将张居正改革的遗产消耗殆尽,但是大明王朝仍旧充满生机,可是万历的任性不朝,导致明朝末期人才的缺失,后世皇帝能力不足又难以纠正,最终导致大明王朝的覆灭。所以后市评价说:明朝史亡于崇祯,实则亡于万历。
万历三大征共耗费白银一千一百六十万两,这让本来就积贫的明王朝更加风雨飘摇,不过幸好在万历朝前三十年有张居正改革,才能提供给三大征胜利以物质条件。万历不曾想到,在明朝经历三大征的同时,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部悄然崛起,之后的萨尔浒之战明朝大败,从此明朝再无力主动出击。万历皇帝即位时,有张居正高拱申时行,有李成梁戚继光,有一个鼎盛的大明王朝,可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也没有荒废国事,可就这样的班底,却怎样都不能抵挡一个王朝的衰落。
嗟尔明朝,气数将近,不过如此吧。
参考资料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
明官修——《明实录》
民国——《清史稿》北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