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屈原的“谏臣”形象,在两汉文人的作品中,有什么不一样?

屈原的“谏臣”形象,在两汉文人的作品中,有什么不一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574 更新时间:2024/1/16 6:03:08

屈原最初是作为楚国仕途失意的士大夫身份出现在文人视野当中的。不过,两汉士人在审视屈原的同时,同时还沾染了自身的情感色彩。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屈原被士人塑造成为忠臣、谏臣、节士等诸多文学形象。这些形象的生成与变迁,与两汉士人身份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var1]

实际上,以屈原为谏臣,是两汉人依据自己的见解对其进行了塑造,这一形象并不符合屈原人物原型,也与屈原作《离骚》、《九章》的目的并不相同。

那么,两汉士人是如何以谏臣的形象来塑造屈原的、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如何,下面我们将进行讨论。

屈原创作辞赋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抒发一己之情,其在《九章·惜颂》中言:“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明确地提出自己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抒情。

[var1]

如果从屈赋的内容来看,屈原在作品中往往是在抒发自己政治之感以及忧国忧君的情怀。但现实的困境是楚怀王听信谗言,贬黜屈原,屈原空怀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

于是只好向重华陈辞,仙游方外,或是请求灵氛为自己占卜前途,都可以说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控诉和情绪的排遣。

淮南王刘安评价《离骚》说:“《国风》乐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认为《国风》《小雅》都是抒情之作,而其所言之情都恰到好处,这也正是《离骚》所具备的特点。

[var1]

在刘安看来,《离骚》兼有《国风》和《小雅》的优点,而刘安所提及的《国风》《小雅》,并没言其讽谏之功,而是侧重其抒情言志的一面。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虽然竭忠尽智以侍奉楚王,却遭受贬谪,这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愤之情,成为屈原创作的直接动因。

这《诗经》被汉儒赋予了美刺的政治功用,而作为古诗之流的辞赋,也自然具有与之相近的作用。由解读《诗经》的立场来审视辞赋,则辞赋也就被赋予了讽谏的作用。

[var1]

将《离骚》与《诗经》相类比,强调其讽谏国君的作用。由于辞赋是进谏国君的作用,创作辞赋的屈原也自然被赋予了谏臣的形象。司马迁将屈原与贾谊合传已经初见端倪。

在创作实践方面,两汉士人也往往通过骚体赋对君主表达自身进谏之义。东方朔作《七谏》,王逸言其义说:“谏者,正也,谓陈法度以谏正君也。”

[var1]

刘向之作《九叹》,也有与屈原相近的政治之感。在司马迁看来,屈原之作《离骚》,从动机上说是为了抒发忧愁忧思之情,从作用上说则具有一定的讽谏作用。

与此同时,两汉士人对于赋具有讽谏功能的认知,使其将屈原视为进谏之臣的特别代表来看待,使得屈原作为谏臣形象成为两汉士人借鉴的标杆。

屈原《离骚》中有不少“从容辞令”之语,这点毋庸讳言,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曾指出屈原赋具有讽谏的特质。

[var1]

然而,屈原在作品中对楚王的抨击也是十分激烈的,《离骚》言“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便是如此。

汉景帝时期晁错主张削藩,最终被判腰斩,谒者仆射邓公对景帝说:“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汉武帝朝,公卿大臣更是往往因直言进谏而被下狱处刑,司马迁为李陵说情便触怒武帝而被判腐刑,颜异曾因“腹诽”而被诛杀。

这些现象一方面导致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另一方面也迫使士人不得不避免直言劝谏,而是采用更为温和的手段,也就是讽谏国君来达到目的。

[var1]

赋作目的在于讽谏,颇有可取。随着儒学官方学术的确立,两汉儒生还从理论的角度对讽谏的合理性进行了阐释。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认为,臣下要有意识地彰显国君的优点,不能掩盖国君的美名,因而忠臣进谏国君,要采用讽谏的方式让国君有所感悟,以维护国君的形象。

《诗经》之风是通过委婉的方式劝谏国君,并不直言斥责,且能够引起国君的注意和警戒。在《毛诗》看来,《诗经》中有许多篇章创作的目的都是为了讽谏国君。

[var1]

如《小雅·巷伯》:“刺幽王也。寺人伤於谗,故作是诗也。”《诗经》讽谏的功用,不仅仅在理论上得到了阐释,其在现实政治中也得到了认同。

“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认为屈原彰显国君之过错,有失臣下之身份。这些观念,可以说是两汉士人独取讽谏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充斥在两汉士人的诗学观当中。

屈原作为谏臣的典型代表,其激切之语并没有完全得到两汉士人的认同,因而两汉士人在骚体赋创作过程当中,有意识地弱化屈原的激烈言辞,而以一种更为和婉的语气代替,以求达到讽谏国君的效果。

[var1]

两汉骚体文学多通过引用古代先贤劝说国君亲贤远佞。屈原在《离骚》中曾经追慕古代君贤臣忠的理想治世,先后列举傅说、吕望、宁戚等人的事例,指出如果心中好善,那么就会自然得到国君的任用,以此勉励自己保持坚贞的人格意识。

列举百里奚伊尹、吕望、宁戚、伍子胥介子推等人的故事,说明忠信之人往往因坚持忠贞而死节,至于那些奸邪之人却能够蒙蔽国君,逍遥法外,这些都是国君不察贤愚的结果。

[var1]

两汉骚体文学多通过引用古代先贤劝说国君亲贤远佞。意在表明心迹,说明君子虽然贤能,却未能得到重用的现状。

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比喻怀王、恶草比喻奸邪。屈原开篇言“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以“荃”喻楚王。这些香草变性为恶草时,屈原直言不讳地对其进行了批判。

屈原作品中的许多内容都表达了其进谏国君的意旨,即使那些激烈之言辞,也是屈原激切进谏的表现。

[var1]

总的来说,两汉士人对屈原谏诤的方式颇有争议,而随着儒学官方地位的确立,以及学术影响波及,讽谏逐渐成为士人最为推崇的进谏方式。

因而两汉士人在骚体文学作品中,按照其理想的方式对屈原谏臣的形象进行了重塑,使之成为一位委婉进谏、不与国君当庭辩争的温和形象。

而屈原在《离骚》等作品中的激切之语,则被王逸《楚辞章句》中通过“依经立意”的方式得到了合理性解读。

更多文章

  • 韩国称“千机箭”是自己发明的,美国纪录片实力打脸:中国发明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韩国纪录片全集完整版,超级大国韩国纪录片,韩国看中国军事纪录片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自古以来对文化十分重视,中国的历史都是有记载的,毕竟中华上下五千年不是空口无凭,但是有些国家随意篡改历史,还把很多本来不属于自己国家的人物、事件、还有一些特有的发明,都说成是自己国家的。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国家就是如此,这个国家就是韩国,中国所过的端午节、以及成吉思汗、朱元璋

  • 此人是孔子后代中爵位最高的人,可拜见孔庙时却被果断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孔子孔府孔庙的资料,孔庙拜孔子注意事项,孔子后代现存最大辈分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他的思想一直指引着中国人,因此时至今日,我国在国外设立的学院也称为孔子学院。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除了其自身的才华和思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的推崇。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于国家的控制权。于是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后虽然朝代时有更迭

  • 韩信用8个字解释项羽为何会失败,而郭嘉却只用了1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原话,历史上韩信如何击败项羽,韩信与项羽的最后决战

    [var1]众所周知,楚汉之争的时候,一开始刘邦是处于绝对的弱势的,而项羽不仅有着天下最强大的兵力,个人能力还极强,看起来胜负似乎早有定论。可是刘邦这个人就像牛皮糖一样,无论项羽把他按在地上摩擦多少次,他都能弹起来,继续向项羽发起进攻。最终在众多诸侯王的帮助之下,刘邦终于打败了项羽,逼得后者乌江自刎

  • 老师为何不主动告诉你,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代价实在太惨烈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蔺相如完璧归赵你知多少,蔺相如简易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相关资料

    但为什么课文之中没有提到蔺相如的后续呢?老师也没有主动提及,因为代价实在是太惨烈了。准确来说,这件事就是“完璧归赵”的后续,如今看来,真正说明了什么叫做“弱国无外交”,甚是让人细思恐极。[var1]从完璧归赵的故事来看,有时候昏君加上美人会毁掉一个国家,但和氏璧的存在,几乎同样是让赵国付出了沉重的代

  • 作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部分,楚国女性日常服装有哪些特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楚国女子服饰,楚国皇帝服饰文案,有楚文化的现代服饰

    服饰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社会文化的代名词。不同地域的服饰文化是由当地天然的地理环境、纺织业的发展程度以及社会群体的审美取向综合形成的。而楚国女性常服作为物质形态的楚文化传播媒介,透过服装可以直观的感知楚人的日常生活,而纹饰、款型、用色等方面间接体现了当时楚国的经济实力、社会环境与民风习俗。[

  • 人非圣贤,就是先贤孔子,也忍不住说了这句流传至今的脏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孔子圣贤之道,孔子为什么喜欢七十二圣贤,孔子的圣贤小故事100字左右

    [var1]孔子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把受教育的权利带到了平民之中。但就算是圣人,也并非完美无缺,孔子也有不少事情被世人诟病,比如诛少正卯,比如说了句流传至今的脏话。孔子的一生,门下收有学生3000多人,其中贤名在外地有72位。就像现在一样,那么大的学生基数,自然有听话的,也有不

  • 鲁国存国八百年,它的秘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鲁国是现在哪里,鲁国之法,庆公不死鲁国不安

    [var1]齐鲁恩怨话说在周朝还是强盛的时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代表周王朝的软实力,征伐代表的周王朝的枪杆子,鲁国所在的山东地区原来属于东夷族,跟华夏族一向不对头,周王朝成立之后,派姜太公和周公带领军队来这个地方殖民,当然你也可以叫分封。由于周王朝的政治中心在关中地区,受限于那个时代的交通条件,

  • 最让韩信敬佩的谋士是谁?韩信出兵赵国时曾被此人吓出浑身冷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国十大谋士,韩信打赵国视频完整版,韩信灭赵国视频

    公元前二零四年的时候,是汉高祖统治时期,韩信和张耳带领着众将士翻越太行山去攻打赵国,赵国那边派出了二十万军队在太行山附近守着,与韩信他们应战。当时他们在井陉守着,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土门关。井陉这个地方是从山西进入河北的必经之地,他的地势特点很好,中间低,两边高,当时陈余将军提出来,在这里守着,他们肯定

  • 康熙拜祭孔子,却站立不下跪,大臣挡住碑上一字后,康熙赶紧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中国,他对整个世界的文明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孔子被誉为天下读书人的老师,古时候小孩上学堂,第一节课之前就是拜孔子像。孔子死后,人们十分怀念孔子,为了纪念孔子,百姓每年都会给孔子祭祀。但是问题来了,在封建王朝,皇帝就是天,那么当皇帝

  • 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进行了怎样的变法,使得两国结局大不相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国时赵国和秦国,战国初期的赵国和秦国打谁会赢,战国末期只有赵国能与秦国对抗吗

    战国时代的中国是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迅猛,兼并战争频繁,实力决定地位,弱肉强食成为生存法则。各国为求得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纷纷变法图强。秦赵两国在战国早期都是积贫积弱的国家,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国民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针对两国面对相同的国内外环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