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隋炀帝能和大禹相提并论?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隋炀帝能和大禹相提并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205 更新时间:2023/12/8 12:50:19

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的一首七绝,名叫《汴河怀古》,这条导致隋亡的河就是隋朝大运河,即使用现代的眼光看,这也是一项称得上宏大的工程,从公元584年起,到公元610年止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共动用民夫五百多万,南起杭州,北至涿郡,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重修江南运河,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皮日休认为隋朝的灭亡全都是因为这条河,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水殿龙舟”这档子事,隋炀帝的功劳是可以和大禹相提并论的,从京杭大运河的作用来说,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大,隋炀帝的功劳甚至要超过大禹很多。

京杭大运河并不仅仅是连接南北这么简单,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更多的是出于无奈。

隋朝之前,随着晋朝“永嘉之乱”的爆发,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原富饶地区的人口大部分都迁移到长江流域,南方经济首次超过了北方,当时并没有可以直接连通南北的水路,南方的税收想要运到都城就变的十分困难,经济是一个朝的根本,南方又是赋税的大头,可以说,开凿运河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运河的开通不仅巩固了封建皇权,还从客观上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发展,许多新兴的“运河城市”得以兴建,其中以扬州城最为典型,”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在当时也成为一种追求,用一句”泽被万代“来形容丝毫不过分。

不过,要说”隋亡为此河“却有些夸张,大运河虽然消耗了隋朝很多国力,但是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真正导致隋朝灭亡的是隋炀帝的性格,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杨广的人生轨迹便能得出这个结论。

杨广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之骄子,出身名门,史书上说他”美姿仪,少聪慧“,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不仅长得帅,学习还很好,他十几岁便熟读经典,能作诗,懂礼貌,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十三岁就当了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后来又跟随父亲征战天下,屡建奇功,后来又干掉哥哥杨勇,成功上位,走上了人生巅峰。当上皇帝之后更是意气风发,锐不可当,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开创科举制,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开通大运河,可以说,到这里为止杨广从来没有遭遇过什么挫折,老天爷对他十分眷顾,按照这个剧本写下去,杨广无疑能够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千古一帝。

但是,历史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无法预测的,尤其是封建社会,个人理智主导整个国家,一旦这个人失去了理智,那么这个朝代就完了,让杨广同学失去理智的是个小国:高句丽。

在征夫吐谷浑后,杨广同学踌躇满志,坐在王座上一边喝着美酒,一边察看地图,心里极度舒适,”你看这么大一片地方可都是我的“,突然,小杨同学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区域,像钉子一样扎在地图的东南角,看着十分碍眼,”我可是要成为千古一帝的男人,怎么能够容忍这样的瑕疵呢?”说干就干,杨同学马上下令征集全国力量,亲征高句丽,这次他带了一百一十三万人马,踌躇满志,在他看来,自己攻打高句丽就像滚汤泼雪一样简单,根本不会遇到什么阻碍,在出发之前,他甚至已经在幻想高句丽国王下跪的场景了,可惜,天往往不从人愿,这个小小的高句丽让隋朝的一百多万大军折戟沉沙,大败而回。

杨广愤怒了,不是因为打了败仗,而是因为败给这样一个小国,就像一头大象被蚂蚁狠狠的抽了一记耳光,这让高傲的他根本无法接受。高句丽折了杨广的面子,感到十分害怕,马上派使臣来求和,愿意做杨同学的属国,这本来是件好事,高句丽本来就是个小国,对隋朝没有任何威胁,说到底只是个面子问题,可是,这件事让小杨更加愤怒了,就像大象被蚂蚁狠狠的抽了一巴掌,那只蚂蚁还要跑过来贱兮兮的说:“不好意思,我错了,以后不敢了”,心高气傲的小杨哪受得了这个?

仅仅过了几个月,杨同学再次征调全国人马,进攻高句丽,围攻辽东城时,国内突然传来急报,杨玄感叛乱,都城危在旦夕,杨同学大怒,调转马头回国平叛,杀掉人万余人,流六千余人,在他想来,要不是杨玄感这龟儿子,自己这次绝对是可以成功的,他没有看到,此时的王朝内部早已经怨声载道,流民四起,他的心中只有自己的不甘,这就是心态崩了。

公元614年,杨广再次发动全国兵马三征高句丽,由于国内起义四起,只能草草收兵,议和收场。

这件事之后,奋发图强的杨同学就下线了,他心灰意懒,心态爆炸,整日沉迷酒色,不思国事,四年后,杨同学被叛军剿杀,后来又被唐太宗在名字前面加了个“炀”字,"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好一个“炀”字,每一句都扎在了小杨同学的心坎上。

有时候,一个没有逆商的人是可怕的,一个没有逆商的人当上皇帝,那就更加可怕了。

更多文章

  • 《山海经》之谜:它是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有人说它不属于任何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山海经10大诡异之谜,山海经的三大问题,山海经归墟之谜完整版

    [var1]《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很久远,却涉及历史、地理、神话、天文、动植物、医巫、民俗等各方面的内容,因此留给后世很多不解之谜。看《山海经》有几大谜团: 作者成谜:到底是谁创作了它? 地域成谜:它记载的是华夏地理还是世界地理? 物种成谜:书中光怪陆离的动物真的存在吗? [var1][va

  • 赵国时一个重要城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赵县宋子城遗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河北赵县与赵国的关系,赵国赵长城遗址,宋子城遗址

    [var1]古宋城址,宋子县,战国时越邑,形成于公元前770年。《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喜四年,栗腹伐赵,王自将仿军随军至宋子。公元前228年被秦占领,始为宋子县。剌客传》''秦灭燕,高渐离匿作于宋子,''即此。西汉初,刘邦封许瘈为宋子侯,宋子县升为候国;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废国复县,属巨

  • 崤之战,秦国输的太惨,换你是主将,会好一些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场战争的看点很多,其中最引人深思的是,秦国三位主将连续犯下十多个重大错误,导致秦军全面溃败。崤之战,源于秦穆公留在新郑的那两千军队。秦国和晋国相继退兵之后,秦军留在郑国的两千人马被郑国重用。秦国留下的三位将领杞子、逢孙、杨孙,被郑国寄予厚望,郑文公任命三位将军镇守都城新郑北门。公元前6

  • 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大圣人同在一个时代,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孔子的四个圣人,释迦牟尼和孔子谁的影响大,孔子是怎么成为圣人的

    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五百年必有圣人出”。浮躁的社会之下,当所有问题全部堆积到一起无法处理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个“圣人”出来解决问题。这名圣人的能力高低也要看问题的大小,如果问题越大,他的能力自然就越高。[var1] 阳极必阴,阴极必阳,世界的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变换。

  • 他有500多个厉害学生,庞涓孙膑都叫他老师,却一生都躲在深山中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庞涓孙膑简介,孙膑和庞涓的历史故事,孙膑和庞涓是哪里人

    [var1][var1][var1]在我国的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诸侯之间征战不暇,而这个时期的谋士,对两军交战来说,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那些靠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让敌方土崩瓦解的纵横家,更是一个人就能抵千军万马。[var1][var1]但其实,战国时期最有头脑的一个人从来都没有出来露过面,只爱隐

  • 浅析知止知足的外交家——范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范雎结局,范雎复仇完整版,知止知足三大智慧

    国家凋敝,国土虽大耕地虽多,但是没有发达的经济,老秦人民风彪悍,却不能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曾经一场最惨烈的河西之战,秦献公掏空了家底拼凑出了50万精锐大军,结果却被5万魏武卒击败。如此凄凉的国家,一直到商鞅入秦之后才有所转变。[var1]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中有这样一句歌

  • 鲁国发生大火众人不救,鲁哀公急问孔子,孔子提出一法迅速灭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鲁国马厩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孔子出走鲁国的原因,孔子灭火的典故

    [var1]这个形象绵延有年,大家都已经根深蒂固,觉得儒家人物始终都是这样子,无非就是一个瘦弱不堪的书呆子,其实不然,儒家刚刚兴起的时候,可是威猛刚强的。这么说吧,如果是春秋战国早时期的儒家,你上去跟他理论没准会挨一顿拳头。这里有个例子也能说明儒家早期也不是迂腐不看只知道读书不会变通的读书人。[va

  • 历史上真实的春秋:打仗要遵守规则,礼节第一,打仗第二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时期打仗礼仪,春秋打仗真实历史,春秋打仗是很讲礼仪的

    [var1]首先是春秋时期打仗的人不是普通的平民或者奴隶,而是贵族里面最下层的成年男子,被称为“士”,所以也叫做“战士”,战士虽然是最下层的贵族,但也是贵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战场不是谁想上就能上的。那么普通的平民和奴隶们干嘛呢?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侍奉这些“战士”,弄弄后勤工作。[var1]

  • 合纵抗秦15年的苏秦,后来干了什么?历史教科书上不能写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苏秦抗秦,苏秦的六国抗秦成功了吗,历史人物苏秦讲解

    [var1]在战国时期,苏秦为了能够有所作为,施展大丈夫的抱负,跑到齐国拜鬼谷子为师,和张仪一起学习连横之术。鬼谷子教的很好,苏秦两个人也学的很好,但是他们出师之后却混的不是很好,毕竟他们出师之后还很年轻,讲的那些大道理也没有几个人相信,当时苏秦的家人和朋友们也都嘲笑苏秦不好好劳动,干一些舍本逐末的

  • 长平之战后秦国有没有能力攻灭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何不灭赵国,长平战后赵国女人,赵国长平惨败

    [var1]秦国综合国力强于赵国,但是军事实力根本不如赵国,就是长平之战也不是秦军强大,而是因为赵国主帅决策失误,廉颇这个奇葩拿擅长长途奔袭的骑兵与擅长阵地战的秦兵对峙,才逐渐导致赵军处于劣势。如果前期就速战速决,利用骑兵的移动迅速的优势,对远道而来的秦兵决战,胜败还不一定呢。这场战争起点,是秦赵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