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彬站了十年的岗,转眼间到了正统十四年,这一年明朝出了一点事儿。七月时,瓦剌犯明,朱祁镇在王振的蛊惑下决定御驾亲征,袁彬被纳入皇帝的亲军之中随队出征。八月,明军中了瓦剌的圈套,阵脚大乱,王振死在乱军之中,皇帝身边的人都各自逃命去了,一个叫喜宁的太监直接临阵投降,充当汉奸,在他的帮助下,朱祁镇被活捉。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值得让朱祁镇安慰的是,当朱祁镇成为也先(瓦剌头目)的阶下囚时,袁彬这个平凡的锦衣校尉一直保护在他身边,寸步未离。
瓦剌来犯大明并不是为了推翻明朝的统治,只不过想抢夺点金银财物罢了,没想到抓了大明的皇帝,意外之中有一些惊喜,也有一些担忧,所以也先没有难为朱祁镇,只是软禁了他,并继续让袁彬伺候朱祁镇。朱祁镇只懂得讲汉语,也先只懂得蒙古话,两个人大眼瞪小眼,都不懂对方的意思。朱祁镇和袁彬心理还是十分恐惧的,面对这样一群野人,不知道自己的命还能不能保得住。也先也算是个人物,不过他还是知道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和整个明朝作对,南下骚扰只不过是想抢一些财物罢了,没想到却遇到了王振这个超级烂的作战总指挥,结果意外的活捉了大明皇帝,这个烫手山药他不想留在身边,于是赶紧请来了一个蒙古翻译在中间调解。这个翻译名字叫哈铭,他通过哈铭向朱祁镇致敬,这时朱祁镇主仆二人才把心中的大石放下,松了一口气。
也先想利用朱祁镇向大明朝索要金银珠宝,但他手下大臣却指出,如果以朱祁镇为诱饵骗得明朝各城池开门,随后我们趁势夺城,明朝的江山就是我们的了,那时候我们还差这点钱吗?也先犹豫了一下觉得有理,于是挟持朱祁镇赶往明朝军事重镇宣府,叫嚣如果不开城门,马上就斩杀了大明皇帝。也先低估了大明臣子,此时守城的人正是明朝名将罗亨信,他当然知道打开城门的后果有多严重,于是他下令“开城门者斩”,拒不开门。也先无奈,只好带着朱祁镇又来到了大同,故伎重施,结果还是一样的。大同守将郭登乃明朝开国大将郭英的孙子,也是一个爱恨分明,以国家为重的铁血汉子,无论也先在城下如何威逼利诱,郭登就是不开城门。
也先气坏了,脑袋有点发热,他狠狠地瞪着朱祁镇,心想留你这个天子有何用,你的臣子都不管你死活,杀之为快吧!袁彬在宫内呆了10年,察言观色这方面绝不含糊,他觉得不对劲儿,于是趁也先等人不注意冲到城下,大喊:“郭大人,皇帝是您的亲人,你为何不开城门救皇帝一命?”郭登精明的很,他虽然痛心皇帝的遭遇,但如果城门一开,不但皇帝的命保不住,更是置一城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最重要的是,此城一开,瓦剌可直奔北京,大明王朝将受到严重的威胁。于是,郭登忍着眼泪对袁彬说:“臣接到的命令是守住城池,其他的一概不知。”袁彬不懂这些大义,只知道皇帝死了,自己也活不成,于是嗷一嗓子,向大同城门撞去。
这一撞,成就了袁彬,也救了朱祁镇。本来去宣府碰了壁,来到大同又不顺利,接着袁彬这一闹,让也先知道中原人各个都是好汉,于是杀朱祁镇的心思也就没有了,他不再强求开门,转而求取财物,朱祁镇的命也就保住了。此后,袁彬一直陪在朱祁镇左右,被软禁期间袁彬病了,朱祁镇甚至亲自上手悉心照顾,主仆情深啊。后来朱祁镇复辟再次成为皇帝,袁彬也得以高升,做到了锦衣卫指挥使的职务,统领锦衣卫数年。如果不是因为这次意外,袁彬可能会与父亲一样,默默地平凡的在皇宫中站岗放哨一辈子,换一个角度来说,这就是因祸得福,同样,这也归功于他对朱祁镇的忠心不二。
他本是一个平凡无奇的锦衣卫下等兵,后来荣升统领只靠这一个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