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韦睿:一介文弱书生,改变了南北朝历史

韦睿:一介文弱书生,改变了南北朝历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128 更新时间:2023/12/6 12:48:26

说起武将,大多数人的第一感觉是身披战甲、骑在战马上的高大威猛形象,可是有这样一位武将,却是一个骑不了马的文弱书生,他身体羸弱,只能穿着宽大的袖袍,坐在车轿中指挥军队。

就是这样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凭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屡战屡胜,成为了历史上的著名战将,毛泽东更是对其传记的批注达25次之多,并号召领导干部学习他的优良作风。此人就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韦睿

01 开国功臣

韦睿出生于南朝宋元嘉十九年(442年),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韦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西汉时期出过丞相韦贤,韦睿的伯父韦祖征是郡太守,韦睿的父亲韦祖归曾任宁远将军长史。伯父韦祖征很喜欢韦睿,把他当亲生儿子看待,每次外出做官总会带上他,所以韦睿从小就有机会开阔眼界,他的阅历自然比同龄人丰富不少。

韦睿天资聪慧,才华出众,担任梁州刺史的表兄杜幼文极力邀请他一起赴任。来到梁州这块富庶之地后,韦睿失望地发现官员贪腐现象严重,连表兄杜幼文也是一个大贪官,家有千金,还藏着十几个女伎,夜夜笙歌,挥霍无度。

眼见劝不动表兄,韦睿只能在廉洁自律方面作表率,在那个青春萌动的年纪,韦睿对于美女不感兴趣,对于钱财分文不取,整天一门心思地钻研兵书。韦祖征欣慰地对韦睿说:“也许你的文章水平稍有欠缺,但是你的学识已经超过了很多人,要是说到为国效力,那家里的子弟都比不上你!”

永光元年(465年),韦睿被雍州刺史袁抃相中了,袁抃感觉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提拔韦睿出任雍州主簿一职。23岁的韦睿来到雍州没多久,便靠着优秀的工作能力接连升迁,又担任了齐兴太守、本州别驾、长水校尉等官职。

以廉洁闻名的韦睿,在乱世之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南齐末年,时局动荡,韦睿为了远离政治纷争,主动要求回家乡,到上庸郡担任太守。上庸郡属于雍州管辖,当时担任雍州刺史是萧衍

太尉陈显达、护军将军崔慧景相继起兵后,雍州人心惶惶,有人向韦睿求教,韦睿认真分析形势后得出结论:“如今能成大业之人,极有可能出现在雍州!”

韦睿所指的这个人,正是雍州刺史萧衍。韦睿意识到萧齐大势已去,便开始暗中交结有识之士,其中就包括了文武双全的萧衍。韦睿早就看到了萧衍的实力,此人出身贵族,受到明帝器重,不仅拥有雄才大略,还非常善用人才。韦睿派出自己的两个儿子,保持着与萧衍的联络。

等到萧衍起兵时,韦睿第一时间带着两千名士兵、两百匹战马,日夜兼程前去投靠。萧衍见到韦睿后兴奋地说:“今日你一来,我的大事必定能成了!”

从此韦睿成为了萧衍的得力干将,在攻克郢、鲁等地,平定加湖时贡献了许多计谋。尤其是在攻打郢城后,当时郢城粮食短缺,还有七万多平民丧生,城内遍布尸体,没有地方掩埋,人们只得把尸体堆在床上。混乱的局面造成了瘟疫流行,情况不容乐观。

萧衍见状很是苦恼,迟迟找不到人选去接手这个烂摊子。他考虑了很久,突然想到了韦睿,一拍大腿感叹道:“放着这样一匹好马不骑,我还准备到哪里去找呢!”

韦睿被火速认命为江夏郡太守,负责管理郢州事务,他到任后立即组织官兵清理打扫,进行收尸和下葬工作,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完成了任务。接着他又制定了不少措施整顿郢州,抚恤百姓。在韦睿的积极治理之下,大家的生活重新回到了正常轨道上来,郢州人十分感激韦睿,都夸赞他是个好官。

不久,萧衍果然如韦睿所料,成了大业,他率部攻下齐都建康,灭了萧齐,拥护萧宝融为帝。中兴二年(502年),萧衍被封为梁王,韦睿跟着飞升为大理寺卿。同年四月,萧衍夺取了皇位,建立梁朝,登基为梁武帝。韦睿作为梁朝开国大臣之一,开始走上人生巅峰。

02 智取合肥

起初,韦睿受命主管司法,梁天监二年(503年)又担任了豫州刺史,兼任历阳郡太守。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北伐,委派韦睿督办军务。

冯道根和王超宗两位将士攻打小岘城时,遇到了阻碍,连攻数日都无法拿下,部队士气大受影响。有一天焦急的士兵们突然发现,一辆马车驶入了军营中,上面坐着一个身形瘦小、衣襟宽大的人,手里还握着一根如意。直到冯道根、王超宗二人毕恭毕敬地迎上前去,大家才晓得来者就是韦睿。

韦睿亲自上阵,侦察敌军情况,发现有几百名魏军士兵出了城,在城门外排兵布阵。韦睿感觉机会来了,下令攻击这群人,这时马上有人站出来说:“大家都没有提前准备,现在还穿着便装了,至少要先回去换上战甲吧!”

韦睿摆摆手道:“不可以,来不及了,现在城里只有两千魏军坚守,能够单独拉出来训练的这几百人,绝对是其中的精兵强将,如果能够击败他们,城门自然不攻自破。”

见众人仍然犹豫不决,韦睿一脸严肃地指着节杖说:“朝廷派我来,赐给我这个东西,可不是当成摆设的装饰品,我的命令看谁敢违抗!”

韦睿的话起到了激励作用,随着他一声令下,官兵们顿时群情振奋,纷纷勇猛出击,打得魏军个个抱头鼠窜,当晚小岘城就被一举攻下。

首战告捷,韦睿的下一个目标是军事重镇合肥。这合肥是一块更难啃的硬骨头,被巢湖、水田和湿地环绕,韦睿仔细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山势地形,突然想起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例,那时曾经采用过引汾水灌城的方法。韦睿兴奋地说:“我们也可以效仿,用汾水灌平阳!”

他立即派人在肥水上游修筑水堰,同时命令准备好战船。水堰筑成之后,魏军感觉大事不妙,前来破坏水堰,韦睿立即派人在岸边守卫,没想到魏军破坏了营垒,杨灵胤率领的五万援军直接杀到了堰下。韦睿的部下恐慌起来,纷纷要求韦睿向朝廷请求增兵,甚至有人提出了撤退的建议。

韦睿听后怒斥道:“沙场上有进无退!”他明白,成败的关键不在于人员数量,而在于部队上下同心协力。

韦睿让人将自己的令旗仪立在了大坝上,以表决心,接着命令部队先攻打东西向的两个小城。之后在他的指挥之下,梁军抵挡住了杨灵胤的攻势,对方破坏堤坝的企图没有得逞。

等到水位上涨后,合肥周围形成了一圈人工湖泊,与外界隔绝开来,成了一个孤岛。按照韦睿要求建造的大型主力战舰,直接开到了合肥城下,几乎与城墙一样高,四面合围之下,魏军彻底失去了守城优势。

在攻城过程中,正在城墙上指挥的合肥守将杜元伦中箭倒下,魏军一时人心大乱,哀嚎连天,士气锐减,梁军乘势拿下了合肥城,俘获魏军一万多人,缴获牛马上万头,绢帛整整塞满了十间仓房,这些战利品韦睿一毫不取,全部分给了手下官兵。

众人正打算班师回朝时,韦睿却担心梁军趁机反扑,他便让其他人走在前面,自己坐着小车跟在队伍后方,轻轻地摇着羽扇,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

魏军见此情形,慑于韦睿的威名,放弃了追赶的念头,梁军得以安全返回。

合肥一役,韦睿表现神勇,名声大振。与之相反的是,主帅萧宏和大将吕僧珍在作战时畏手畏脚,最后弃军南逃。渐渐地,魏军中间流传起了一句歌谣:“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这充满讽刺意味的话,将萧、吕两人判定为了“娘炮”,而韦睿被安上了一个“韦虎”的名号。

03 钟离之战

因为萧宏和吕僧珍的逃跑,梁军内部自乱了阵脚,天监五年(506年),北魏中山王元英趁势挂帅南征,百万雄狮直逼北徐州,占领四十多座城池,将北徐州刺史昌义之围困在了钟离一带。

梁武帝派出曹景宗率领20万人前来增援,可是看到双方人数悬殊,曹景宗迟迟不愿意进攻,只将人马驻扎在邵阳洲,想优先占领这个必争之地。战场一时陷入僵局,战局对于梁军似乎越来越不利,钟离城随时可能被攻破。

紧急关头,韦睿临危受命,梁武帝亲赐他龙环御刀说:“如有违抗命令的,可斩之!”

韦睿率部一路马不停蹄地赶赴前线,他们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只用了10天时间就抵达了邵阳洲。与曹景宗会合后,梁军趁夜色乘船登上邵阳洲另一端,连夜在魏军驻处百步远的地方修建营地,在营前挖长壕、扎鹿角、立树叉,布好了城防。

第二天,魏军主将元英起床后发现,一道横穿邵阳洲的深沟就在眼前,他本人也是一个工事爱好者,看到不禁发出感叹:“太神速了!”

曹景宗又派人潜水入城,给钟离城接近绝望的守军送信,听说支援部队到来,城内军民个个勇气倍增,而此时钟离城被困已经四个多月了。

另一边,元英却是压力倍增,他临时调整了作战计划,派出得力下属杨大眼,决心全力消灭韦睿的援军。

这杨大眼也是一员骁勇善战大将,对付韦睿这个年过六旬的“老头子”似乎很有把握,杨大眼信心满满地发动进攻,哪晓得韦睿把战车串联起来,围成环形车阵,再调集两千名弓弩手隐藏于车上。等到对方逼近时,万箭齐发,瞬间洞穿魏军骑兵的铠甲,中箭者不计其数,一个个栽下马来。

几次来回厮杀之后,魏军折损过半,士气锐减,杨大眼的右臂也被利箭贯穿,不得不下令撤离。

第三天,元英重新整顿部队,亲自带兵直扑过来,韦睿照旧坐在小木车里,淡定自若地指挥人马还击,结果魏军又败下阵来。

之前魏军在邵阳洲两边搭建了两座跨河大桥,元英和杨大眼分守南北两岸,恰逢三月淮水暴涨,韦睿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命令水军驾驶大船,沿淮水进攻邵阳洲。又安排装满草料的木船,用膏油点着后,火攻桥梁。同时组织一些勇士上桥搏杀,连梁郡太守冯道根都亲身参与其中。

风助火势,大桥坍塌,在梁军的猛烈进攻和一路追击之下,魏军大溃,被烧、淹、踩、杀者达到了二十几万,其余被擒人员有五万,缴获大量军粮器械、牛马驴骡。杨大眼无法继续指挥,只得烧掉营房后逃走。

捷报传到了钟离城内,昌义之激动地流下了泪水,一个劲儿地重复一句话:“复生了!复生了!”

钟离之战,是南梁对北魏挫败最大的一场战役,也是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梁军凯旋而归,主将韦睿因功晋爵,被封为永昌侯。

04 稀世风度

北魏从此成为了梁武帝的重点攻击目标,而直到韦睿之子韦放攻陷了寿春、涡阳之后,南梁迎来了辉煌时期。

关于长子韦放的教育问题,韦睿一直坚持自己的几个准则,比如不贪财、不好色、擅行军打仗,等等。后来韦放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先是解救了南梁重臣夏侯亶,与之携手对付魏军,最终攻克了寿春;又是在涡阳大败北魏名将费穆,取得了涡阳之战的胜利。

天监七年(508年),韦睿再次与元英交手。当韦睿到达安陆增援司州刺史马仙琕时,建城墙、挖河沟、筑堡垒,大兴防御工事。人们见状,纷纷开玩笑说他胆小怕事,韦睿却表示,人要有勇更要有谋,不能冲动蛮干。

果然,当消息传到元英那里后,尽管他非常想一雪上次战败的耻辱,但是考虑再三还是下达了撤兵的命令。

天监九年(510年),韦睿应召入朝。六年后,他便上表请求辞官,回到了家乡。梁普通元年(520年),韦睿任侍中、车骑将军,还没来得及拜受,就在家中过世,享年七十九岁。

大殓之日,梁武帝亲临吊唁,痛哭失声,追赠韦睿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严”。

谦谦君子,豁达大度;廉洁奉公,仁民爱物;决策果断,身先士卒......这就是韦睿的优良作风和品质,也是一代著名儒将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

参考资料:《南史·韦睿传》、《梁书》、《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六·梁纪二》、《 解放军报:带兵当有“韦睿作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建成的子女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去哪了,玄武门之变曾有宫女向李建成告密,李建成讲解玄武门

    李建成被杀的时候已经38岁了,因为他是死于政变的,所以,他的儿子下场还是非常惨的。李建成有6个儿子和5个女儿,分别是长子李承宗,次子李承道、三子李承德、四子李承训、五子李承明、六子李承义,五个女儿中只有次女李婉顺有信息记载,其他四个女儿没有详细的记载,之所以知道有五个女儿,是李建成原配郑观音的墓碑上

  • 李绩在唐朝出将入相,伐刘黑闼击薛延陀,毫无疑问的顶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洺水之战,刘黑闼和部下本来倒不一定厉害,但是虎牢杀降基本说明了军官投降死路一条,李唐派到河北接收横征暴敛,参加过夏军的老兵也活不下去了,2万人上下一心就是准备和大唐拼命打到死的。李绩5000对2万求死之军,能捡回条命就算是名将,如果不是程名振熟知洺水地理掘河,李世民想赢都不容易。李绩输刘黑闼一是李唐

  •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前,派军师去城里卖画,百姓看了说:大明要完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自成进北京,李自成进北京时的状况,大明李自成有多少兵力

    下面来看两则猜谜有关的奇闻轶事。 故事一、康熙私访遇村姑。 清康熙帝喜好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一次巡游杭州,在去灵隐寺途中,康熙帝对陪游的大学士高江村说:“爱卿乃饱学之士,朕制四句诗谜,你猜猜看。”说罢吟哦:“半边有毛半边光,半边味美半边香。半边吃的山上草,半边还在水里藏。”高江村苦苦思索,未能开窍。

  • 包拯每年俸禄是18000贯,放到现在是多少钱?他算不算富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包拯的收入,宋代包拯一年收入,包拯一年俸禄是多少

    历史上的包拯,出了名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谁的账都不买,做起事来全都是依法处置。就拿他在端州做知府的那段时期来说,当时端州每年都要向朝廷上贡一定数量的特产端砚。为了和中央官员打点关系,为自己的仕途升迁做准备,但凡在这里当知府的官员都会暗中加重上贡端砚的数量,那些多出来的端砚就被他们拿来贿赂朝廷权贵。

  • 成吉思汗是怎么死的?6种原因3中跟西夏有关,2种跟西夏王妃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揭秘成吉思汗死亡真正原因,成吉思汗的死与西夏有什么关系,成吉思汗是西夏王妃杀死的吗

    他本是乞颜部领袖也速该的儿子,可惜也速该被人毒死以后,铁木真全家被乞颜部抛弃。铁木真带着一家老小开始独立生存。此后铁木真的事业是越做越大,一统整个蒙古,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南下攻灭西夏,西征一直打到欧洲,建立了史上空前的庞大帝国。可是在成吉思汗正要彻底灭亡西夏的时候,突然间去世了,终年66岁。因为

  •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曾经横扫欧洲大陆,为何灭南宋用了44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成吉思汗打下的蒙古帝国资料,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有多厉害,成吉思汗有进攻过宋朝吗

    这和手握百万大军的金朝和南宋,其实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哪怕是西夏国,实力也在蒙古之上。所以说,蒙古在东方的战争,一直都不顺利。别说打南宋艰难了,在灭亡西夏和金朝的时候,其实蒙古也很艰难。不过人家够聪明,又肯吃苦,所以排除万难,还是先后解决了西夏、金朝和南宋,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重任。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是怎

  • 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那朱棣为何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世民敢反李渊朱棣不敢反朱元璋,朱棣怕朱元璋李世民不怕李渊,为什么李世民朱棣不敢反朱元璋

    众所周知,我国曾经很长时间处于封建统治阶段,而当时的统治者被称为皇帝。皇帝享受着荣华富贵,权势滔天,一句话就可以决定数万万人的生死存亡。不过,要想成为皇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然历史上又怎么会有那么多无名君、昏君呢?历史上能称得上明君,甚至是千古一帝的皇帝,更是寥寥无几。而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也只有

  • 杀尽功臣的朱元璋,为何汤河可以安然无恙活着,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没杀汤和,山河月明汤和进宫见朱元璋,朱元璋胡军版汤和告老还乡

    在大多数人心中,朱元璋称王晚年的印象就是:对身边的人猜疑,对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赶尽杀绝。但根据历史史实记载当中。尽管无法否认朱元璋经常猜忌身边的大臣,对他们充满戒备心甚至枉杀功臣这一事实,但并没有像民间版本说的一样将所有功臣全部屠杀殆尽。反倒是曾经帮助他开国立业的功臣们大多都得到了善终,而被诛杀的

  • 朱瞻基为何让大学士教太监读书?在后宫开设补习班,成了明朝惯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瞻基为什么重用太监,朱瞻基与孙若微吻戏,尚食袁琦把朱瞻基毒死了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带着一帮太监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醉酒当歌。。。咳咳,总之把老爹的命令给忘得一干二净。可以说,朱明王朝没有朱棣,就没有太监们的崛起!这帮太监,不光可以上战场带兵打仗,而且还能乘船出去旅游(郑和下西洋)!你说过分吧?朱棣走了以后,他儿子朱高炽还没来得及发挥

  • 朱棣靖难之役影响深远,如若失败,明朝会是怎样的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棣为何靖难成功,朱棣靖难二十六功臣,朱棣靖难朱元璋能赢吗

    不仅如此,明朝之所以走下坡路还因为朱棣的靖难之役,朱棣本来只是一个藩王,虽然本无谋反之心,但君子无罪怀璧其罪,朱允炆登基之后决定削弱藩王的势力,而朱棣不想被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既然这个样就一不做二不休,所以就真的反了,最终夺下了帝位,当然如果朱棣失败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 首先最为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