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朱重八,为地主放过牛,在寺庙里当过小和尚,甚至拿着一个破碗在外面流浪过三年。
小小年纪尝遍人间冷暖,因此他对于廉政这方面特别看重,对贪污腐败的事情深恶痛绝。不仅自己每天勤勤恳恳,按时上朝处理政事。还号召官员向他学习,就差把节俭两个字写在脸上了。
朱元璋微服私访的重点估计也是在民生方面。这一天,朱元璋考察民情时,经过一块瓜地。当时正好是夏天,烈日炎炎。
朱元璋手拿一把扇子扇啊扇,看见眼前的田地里躺着许多绿油油,圆滚滚的大西瓜。估计脑海里已经幻想出西瓜切开后红瓤露出,汁水外流的情景。
田地旁边的瓜棚里坐着一位瓜农,朱元璋一行人在外面都快被烤焦了。而瓜农坐在棚里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可能是心静自然凉吧。
朱元璋看人的眼光不是一般的好。想当年他打江山的时候,有意学习刘邦。广罗人才来帮助他完成帝业,因此手下有一帮精英才干,比如刘伯温。
看到这个气度不凡的瓜农,朱元璋又有了招贤的想法。于是走上前去,问瓜农能不能给个西瓜尝尝。当然,也不排除朱元璋是因为走得渴了、累了,才想尝一尝鲜嫩多汁的西瓜。
朱元璋虽然是微服私访,但也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才出门的。因此瓜农抬头一看,看见的是一个有威严,但是却不失稳重的中年男子。于是不慌不忙的起身,笑呵呵地给他们挑了一个巨大的西瓜。
这个瓜农熟练地切开西瓜,递给朱元璋,又分了一些给其他人。这些随从哪敢接过来吃啊,就算瓜农不知道朱元璋是皇帝。他们却是知道的呀,因此都没有伸手去接西瓜。
瓜农看见这些人不接西瓜过去吃,眼神顿了顿。转身过去放下西瓜,端给他们一人一碗水。果不其然,他们接过去痛痛快快地喝了。这些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
前面也说过,朱元璋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当过小和尚,在外面流浪了三年。这三年里,朱元璋除了变得勇敢果断了,心思也越来越缜密了。(甚至可以说多疑)
因此瓜农的所作所为,让朱元璋看到了他善于观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朱元璋突然对这个瓜农很感兴趣了,于是就开始和他唠嗑。
夸他的西瓜种的好啊,问他是怎么种的这么好的,这些西瓜的成本是多少,预计可以赚多少钱呐。瓜农不卑不亢,不急不慢,全都一一回答了。而且不仅回答了,还回答的很好。
瓜农看见朱元璋吃西瓜的时候,都是从两边往中间吃的,大为不解。还友好地提醒他说:“你可以先从中间开始吃啊,这样之后的每一口西瓜都是甜的。”
朱元璋听完后也就笑笑,没说什么。都说朱元璋是草根逆袭成功的典范,他的整个人生历程,总体上说是先苦后甜的。
朱元璋在以后做事的时候也都喜欢一开始努力,最后再慢慢享受成功的喜悦。可以说是成功人士的一个小小的怪癖吧。
几块甘甜的西瓜下肚,朱元璋感觉暑气解了不少。和瓜农谈话也谈的差不多了,就准备拍拍屁股走人。于是礼貌的和瓜农道谢说再见,还掏出比西瓜价值不知道高多少倍的银子,当做瓜钱,瓜农连忙摆手说不要。
朱元璋也没有坚持,于是再次道谢,就转身准备走了。转身也没走几步,就给他的手下下了一个命令,说要杀了刚刚那个瓜农。
刚刚两个人还握手道谢,挥手告别,有一种什么时候再聚的感觉,结果转脸朱元璋就让手下杀了他。接到命令的那个人估计也冒冷汗,不知道皇帝到底在想什么吧。
在朱元璋决定要杀掉瓜农的前几秒,他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
一方面,朱元璋认为这个瓜农一定知道了自己的身份——非富即贵。因此表现的十分热情好客,谦卑有礼,说不定是在有意讨好。之后还知道把西瓜换成水递给他的随从。
在两个人聊天的时候,虽然聊的都是种西瓜。但是打江山守江山和种西瓜,又何尝没有异曲同工之处呢。等等这些在朱元璋看来,都在预示着这个瓜农并非等闲之辈。
然而另一方面,瓜农说朱元璋吃西瓜应该先甜后苦,但朱元璋做事就喜欢先苦后甜。说大一点,这就是两个人的价值观不同。
朱元璋心想,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我就杀了你,免得日后成为敌人,威胁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