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属于最能打的那一批,还排在前列,他不但统军作战的能力强,个人战斗力也很强。
作战时,李世民常身先士卒,率小股精锐部队冲击敌阵,几乎所向披靡。
李世民的本事除了天生,自然还有后天的培养。
他出身贵族家庭,从小就不缺乏文武之道的学习和锻炼,为他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李世民16岁时刚出道,在隋炀帝杨广雁门被围一役中,军事天赋和能力就显露无疑。
李世民都如此,跟他同样条件的长辈和同辈其实也不会差。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生出李世民的唐高祖李渊,其实统军能力及个人战斗力也很强。
早在李渊年轻时,就因个人射术突出,找到了人生挚爱窦氏。
当时,窦氏的父亲窦毅为女儿选夫,让人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规定射中雀目者才能入选,一大堆贵族公子来应试,结果,只有李渊“两发各中一目”。
那时,隋朝还没有建立,根据史书上记载的李渊的出生时间,当时的他还不到15岁。
少时就这么厉害,有机遇的话,未必不能成为名将。
随后隋朝建立,李渊受到姨夫隋文帝杨坚及姨母独孤皇后的特别关照,虽然有做外州刺史的经历,但史书中没有他参与任何战争的记载。
等到杨广当了皇帝,他深知李渊这个表弟才干不凡,有些忌惮他,一直把他压着。
在放李渊短暂出去做过太守后,杨广就把李渊调到身边做了个专门伺候自己的官,即殿内少监.
这个官是专门管皇帝吃饭、更衣、看病,以及皇帝的出行车具、马匹,还有皇宫中的卫生打扫、装饰物品的采购、摆放等工作。
其实就是个帮杨广打杂的。
后来,杨广虽然给李渊也转了武职,让他当了卫尉少卿,可当杨广亲征高句丽时,也只让李渊搞后勤工作,为大军督运粮草。
因此,15岁前就武艺突出的李渊,一直没有展现军事才干的机会。
直到隋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渊因为此前在杨广面前一直小心谨慎,“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焉”,才让杨广放心,正式放他出去。
当年,杨广北巡雁门前,为保证后方的完全,交给李渊的一项重要的剿匪任务,“命高祖往山西、河东黜陟讨捕。”
由此,李渊获得了亲临一线战场,用实战展现军事才干的机会,这一年,李渊已经49岁了。
即便岁数已近天命之年,李渊依旧神勇无比,他在剿灭山贼毋端儿一役中,亲率十余骑攻击有数千人的敌军,大败毋端儿。
《旧唐书·高祖本纪》中记载:
师次龙门,贼帅母端儿 帅众数千薄于城下。高祖从十余骑击之,所射七十发,皆应弦而倒,贼乃大溃。
看史书中的这则记载,李渊在对敌时连射七十箭,每箭必中,这应该是运动中射出的箭,还能箭无虚发,可见李渊的骑射战斗力有多强。
仅凭此一战的战况,李渊就能落个勇猛善战的名头。
在《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又给憋屈了几十年,如猛虎出山的李渊补充了两则战例。
击败毋端儿后,李渊“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
随后,李渊还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率部击败过突厥,《新唐书·高祖本纪》中记载:
突厥犯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几则战例看下来,李渊妥妥的名将种子,要是年轻时有机遇,哪会比唐朝开国后打遍北方几无敌手的李世民差?
史书中还记载了一则李渊当上太原留守后,跟李世民联手击败反隋义军魏刀儿部的战例,其中能看到李渊的求战欲望有多强。
《旧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
有高阳贼帅魏刀儿 ,自号历山飞。来攻太原,高祖击之,深入贼阵。太宗以轻骑突围而进,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于万众之中。适会步兵至,高祖与太宗又奋击,大破之。
这时的李渊已经51岁了,还要亲冒矢石,且“深入贼阵”到“万众之中”,他这是打仗打上瘾了。
历史上,到这个年纪,还亲自冲锋的主帅,还真是很稀少。
也是,少年时就能战,结果等到人生到了晚年,才有机会上战场,李渊是把一辈子的战斗欲望在几场战争中都充分发泄出来了。
此后,李渊起兵反隋,虽然在进军长安的路上,也还需要他亲临一线,但再也没有亲自冲锋了。
毕竟,拉起反隋大旗的李渊以后是要当皇帝的,不能再去冒一点风险,他敢上,他的儿子们和部下们也绝对不会让他上。
至于正式称帝后,李渊就更加没有机会上战场了。
就连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也只有一次亲征高句丽,且只能在后方督战,无法亲自冲锋了。
短短不到三年的军事战争生涯,已经能看出李渊的军事才能很强,个人战斗力也很强。
唐高祖李渊实实在在是一位年轻时被忽视,且被时间耽误了的“名将”。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