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他回头对家人留下遗言:“把我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
伍子胥出生在楚国,父亲是让人尊敬的太师,教授年轻的太子建,哥哥伍尚跟伍子胥从小习练武术、研读兵法,春秋时期连年的征战给两人提供了博取爵位的广阔舞台,两人年岁不大便已经晋升为将士。
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的话,伍家三人定会为楚国尽忠,奈何帝王家之事,风云诡谲、琢磨不透,原本受楚王喜欢的太子建遭受诬陷,只得远逃他乡。身为太子建的老师,伍父被视作太子党羽,被收入大狱。
此时,往日里眼红伍家权势的人,纷纷向楚王进谗言,说伍家的的两个儿子得知自己的父亲被投入大狱后,已经有了谋反之心,两人暗中联系楚国的伤对头吴国,准备作为内应一起攻破楚国大门。
楚王便想以伍父为诱饵,逼迫伍家两个儿子就范。伍父却说道:“我儿伍尚是忠孝之人,定会前来,但是小儿子伍子胥生性多疑,自知来后定会在劫难逃,他绝不会前来受缚”
跟伍父所想的一样,收到父亲口信后,大儿子伍尚立马跟随使者进京去了,而小儿子伍子胥则是连夜逃出楚国地界,辗转跑到了吴国。
逃过一伤的伍子胥一刻也不敢忘记楚国皇帝伤害父兄的深仇大恨,复仇的怒火在他心中燃烧起来,他需要一个机会,一个亲手手刃仇人的机会。
很快,他找到了一个能帮助其复仇的人—吴国公子光。此时吴国的君主是吴王僚,伍子胥发现公子光与吴王僚之间存在隔阂,他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游说公子光发动叛乱夺取王位。
在伍子胥整日的游说下,公子光最终下了刺杀吴王僚的决心。
这时,伍子胥又把高手专诸介绍给公子光,一场夺位大戏像伍子胥预料一样如期开演,为大家呈现了一幕“专诸刺王僚”的刺客佳话,因“谋反”有功,伍子胥开始得到吴王光的重用。
眼看帮助自己复仇的利剑已经找到,伍子胥连忙开始了自己的下一步复仇计划。
他告诉刚取得皇位的吴王光:“您的皇位毕竟是刺杀前任皇帝取得,恐怕朝中大臣多有不服,您应该为吴国开疆拓土,以此取得众人的信服”。吴王光正在思考如何巩固自己的帝位,伍子胥的话正合他的心意。
即位两年后,吴王光派遣孙武大举讨伐楚国,吴国同楚国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战争,在伍子胥跟好友孙武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吴国大军成功攻克楚国国都。
终于能够重新踏足自己的出生的国度了,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又陌生,伍子胥可来不及回忆往事,多少年的努力只为复仇的这一刻。
此时伤害伍子胥父亲跟兄长的楚平王已经离世很久了,伍子胥就掘了离去多年的楚平王之墓,这还不够,他又命人将平王尸骨拖出,亲自鞭尸三百才肯解气。
此次伐吴,伍子胥不只大仇得报,同样也为吴国立下了不世之功,据说班师回朝时,新任吴王夫差曾提出,将吴国一半的城池交由伍子胥管理,可见伍子胥此时在吴国的地位是多么的高不可攀。
复仇后的伍子胥变得失去了敬畏之心,自恃在吴国劳苦功高,处处以先帝托孤之臣自居,这让吴王夫差很不满意。
不久后,夫差找了个理由将伍子胥赐伤。伍子胥临伤前留有遗言:等到地方蒙难,百姓缺粮时,就到城墙下拒地三尺,并要求家人把他的眼睛挂在城门之上,自己要看着楚国被越地方所灭。
果然,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吴国落败,城中一米难求。此时大家想起伍子胥所言,到城墙边挖到许多用糯米蒸制后压成的“城砖”,这些都是伍子胥暗地设下的“屯粮防急”之计。
最终吴国被越国所灭,伍子胥实现了自己亲眼看到吴国被敌国所灭的诺言。
参考资料:
[1] 马平安.《忠臣伍子胥》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