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和蜀国究竟哪一个才是正统?明白这几个标准你就有答案了

魏国和蜀国究竟哪一个才是正统?明白这几个标准你就有答案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079 更新时间:2024/1/22 2:59:48

我国古代王朝的正统性向来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古代王朝的正统性也总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不存在一条普遍适用的标准,所以衍生了各种各样的正统学说。

[var1]

譬如:

①血统继承说;②禅让说;③秉承春秋大义的居正说;④天命说;⑤玉玺归国说:

此外还牵扯到什么服饰、礼仪和文化等等各个方面,但是就大方面来说,一般上面五个学说都涵盖了古代关于正统的诠释。

毫无疑问,蜀国和魏国都具有各自相对应的正统标准。

蜀汉政权的理论支持:血统

刘备是汉室宗亲,这种和汉室具备的血缘关系为刘备政权的正统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血统继承说是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即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其核心宗旨表现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第一顺序继承权是嫡长子优先,即便这个长子是个白痴弱智,但他也具有天然的优先继承权。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晋惠帝司马衷,这是一个存在一定生理缺陷的皇子。

但司马衷本身并不是长子,而是次子。

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轨早逝,所以司马衷才享有了皇位继承权。

但是司马炎并非没有意识到司马衷的无能,但因为太子妃贾南风经常在暗中帮助司马衷通过司马炎的考验。

[var1]

再加上司马炎有意要让司马衷的儿子广陵王司马遹将来能够顺利继位,所以最终把王位传给了司马衷。

而刘备的身份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之于汉室来说,算是小宗里面的支系了。

但不管是支系还是直系,刘备到底是刘氏宗亲,这就为他的政权提供了血缘上的正统性。

和刘备极为相似的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东汉被视为西汉的延续,这是因为刘希也是汉室宗亲。

他是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由于受到汉武帝“推恩令”的影响,长发定王的封国越封越小。

到了刘秀这一代时,他父亲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

当然这也远比刘备要好,毕竟刘备家族到最后穷困潦倒,只能靠贩履为生。

由于刘秀是刘邦的后世子孙,所以他建立的东汉就被承认为继承西汉大统的正统政权。

如果按照这一逻辑,那么我们实际上也可以把刘备的蜀汉政权视为继承东汉大统的正统。

这是就血统继承说来看待刘备的蜀汉继承。

曹魏政权的理论支持:禅让

但是曹魏政权也有它的理论支持,那就是受汉献帝的禅让,不管是受到逼迫还是自愿。

作为东汉的皇帝,汉献帝亲手将东汉政权过度给了曹魏,那么这就为曹魏政权的正统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var1]

而“禅让”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一个新兴政权的正统性。

曹操早年并非没有实力废除汉献帝,但是他如果这样做就会引发一个问题,那就是“得位不正”。

如此一来反而成全了刘备政权的合法性,当年曹操才想加封一个魏王都费尽曲折。

虽然说废汉献帝易,但是得汉家天下难。

这是一种舆论上的高压,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这种禅让给外姓人的退位叫做“外禅”,表明当权者将这一政权交接给另一个人。

所以禅让成为历朝历代的阴谋家最喜欢的夺位方式,因为它具有合法性。

从西汉皇太子刘婴禅让给摄皇帝王莽开始,到清朝乾隆禅位给儿子嘉庆结束,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一共有高达四十余次的禅位记录。

禅让这种方式最大限度保证了一个新兴政权的正统性。

正因如此,汉献帝禅位曹魏政权以后,曹魏在南宋以前一直被视为继承汉朝大统的正统王朝。

这个史学观念叫做“帝魏寇蜀”。

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就把曹魏作为延续汉代的正统政权,汉纪之后就是魏纪。

而陈寿在编撰《三国志》的时候,只有把魏作为本纪,蜀汉和东吴都只有传。

这些都是把曹魏视为正统的证据,就像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三国志书法》中所说:

“盖寿修书在晋时,故于魏晋革易之处,不得不多所回护。而魏之承汉,与晋之承魏一也。既欲为晋回护,不得不先为魏回护。”

[var1]

兴许当时陈寿有心要把蜀汉列为正统,但是由于时代形势不允许,所以只好把魏列为正统。

以便照应同样禅位于曹魏政权的晋朝。

如果不把曹魏视为正统,那么也就意味着晋朝也不是正统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由于曹魏政权直接受位于汉献帝,而且又地处中原,不仅符合“禅让说”,而且也符合“秉承春秋大义的居正说。”

欧阳修在《正统论》中阐述说:

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

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居正”,一个是“合一”。

宋朝的国家形势和曹魏政权有点相似,两个政权都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这因此就无法满足“合一”的要求。

尤其是南渡以后,宋朝失去了黄河以北的中原腹地,甚至连曹魏政权的地位都不如,而是像东晋一样偏安南方。

这时候正统的观念就发生了变化,正统的标准成为“居正”了。

什么叫居正?

就是以儒家学说和伦理秩序、以及华夏制服为理论的建立在“华夷之辩”上的正统观念。

譬如韩愈曾在《原道》中说:

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大家注意这里的对象是指“诸侯”,而不是“夷狄”。

[var1]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诸侯采用夷礼,就把它视为夷狄;采用中国礼(泛指周礼),就视为中国(仅指彼时的华夏族)

孔子有名言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左传》中有言:非我族类,其 心必异;

以上种种言论反映的都是古代的“华夷秩序”。

而当时南宋已经失去了华夏族赖以依存的文化中心中原腹地,偏居到被视为蛮夷的南方。

所以这时候的正统观念就发生了变化,成为“居正”。

这个“正”就是指以儒家文化和华夏礼仪为核心的汉人衣冠文化。

所以,尽管金人占据了北方,但是却并不被视为正统,它的这种尴尬处境被儒家学者解释为“统而不正”;

虽然金人统治了北方,但是地位却并不具有正统性;

而南宋这种地位叫做“正而不统”,南宋虽然没有“一统”,但是却“居正”。

欧阳修说:

统天下而得其正,故系正焉。统而不得其正者,犹弗统乎尔。

不管是“居正”还是“合一”,实际上都是当时宋朝儒者们为了消解宋朝的尴尬处境创造出的观念。

那么曹魏政权为什么南宋以后却被普遍认为是不正统的呢?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失去了中原腹地,那么南宋儒者肯定不会再承认北方的金人是正统了。

那么,同样统治北方的曹魏政权自然也不再是正统,所以朱熹在自己的著作《资治通鉴纲目》中把蜀汉视为了正统。

[var1]

同样受到这种待遇的还有东晋。

当然东晋时代本身就因为“衣冠南渡”的缘故,同样失去了北方,因此也掀起了一场关于批判曹魏政权时篡位的不合法政权。

所以习凿齿直接在《汉晋春秋》中说:

“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道于大通哉。”

这个比较厉害,直接跳过曹魏,是晋朝是受位于汉室。

东晋和南宋都因为失去北方的中原,所以不得不被迫修改正统论,而蜀汉政权也在这种机缘巧合之下被赋予了正统。

不过,倘若以“居正”和“合一”来看,蜀汉政权并没有满足上述两个标准;

一来它偏居西南,那里一向被视为是蛮夷之地;二来蜀汉也没有统一中国;

所以它既不是“正而不统”,也不是“统而不正”;

而曹魏政权却因为统治着华夏族的根据地中原,所以算是“居正”,虽然没有一统,但是也拥有了合理的理论支持。

再加上曹魏政权直接受位于汉献帝,所以曹魏政权作为正统王朝具有很大的优势和理论依据。

而刘备则只剩下一个血统论在支持蜀汉政权的正统性,倘若刘备能够统一三国。

那么他的蜀汉政权自然就会理所应当的被视为是延续刘秀政权的汉室大统了。

关注【围炉言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西汉名将立战功,却因一双筷子惹怒皇帝,下场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周亚夫是西汉太尉周勃之子,汉文帝后元二年继承父亲的爵位封侯,并在之后因为严格的行事作风,深受文帝喜爱,因此被提拔为中尉,掌握京城兵权,负责守卫京师;文帝驾崩时,还曾对继位的景帝说,周亚夫是可以信任的将军,如果国家遇到急难,他能够担当领兵的重任,于是景帝上位后就任命他为车骑将军。汉景帝三年爆发七王之乱

  • 比张飞还神的猛将,挟死一将,喝死一将,此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大胆猜测,这是燕人张飞的绝技“狮子口”,吼声如雷,能当武器,杀人于无形。不管张飞会不会“狮子口”这门神功,反正他在长坂坡之战中,喝死一员曹将。在演义中,还有一个猛人,比张飞还神,他不但喝死一将,还挟死一将,此人是谁?此人是江东小霸王孙策。孙策是江东猛虎孙坚的长子,他在父亲孙坚战死后,走投无路,于

  • 项羽灭掉秦国以后,为何自己不称帝反而去分封十八路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var1] 那就让我们来看下项羽不称帝的真正原因: 1、项羽自身的原因项羽当时是以楚国大将军的身份进入咸阳的,而且他还不是第一个进入咸阳的。第一个进入咸阳的人是刘邦,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着重写出第一个进入咸阳的呢?当时楚国反秦时曾拥立了一个楚的旧贵族为楚怀王。当时楚怀王与天下的诸侯约定,谁先进入咸阳,

  • 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你看武则天说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公元690年,阴历九月初九这天,唐睿宗李旦宣布“退位让贤”,把皇帝的宝座交给了自己的母亲,66岁的武瞾正式登基,改国号为天授,迁国都于洛阳。武瞾是个相对比较迷信的人,她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百年之后的祭祀问题,中国人都很看重这个,无论你生前多么荣耀,死后没有人祭祀,宗庙里面没有

  •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铸铜教育主题历史人物孔子雕塑铸铜、玻璃钢、仿铜、黄铜人物雕塑传承经典中式文化经久耐用的传统手工雕刻孔子的具体生日有争议,《公羊传》作 鲁襄公 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日(但是这年十一月并无庚子日);《谷梁传》则作同年十月庚子日(公元前552年9月22日);《史记》则作次年,不记月日。孔子五十一代孙金代 孔

  • 垓下一战,西楚霸王惨败,项羽为何不肯过乌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后世之人无不倾佩项羽的英雄形象,我国著名词人李清照还曾写过项羽的诗:“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呢?如果过了江东,难道不会有机会翻盘吗?第一——项羽自己不想过江东为何说项羽自己不肯过江东了呢?首先项羽已经心灰意冷,而且最后一战,项羽的全部身家都已经挥霍结束

  • 长平之战,赵括被白起围了两个多月,为什么其他国家不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赵国的精锐部队都被围了,在这个关键时刻,无论是赵国还是其他所有的诸侯,都可以发兵影响战局。[var1]但是,秦王最终还是凭借惊人的毅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把战局始终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并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那么,长平之战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态度又是如何的?PS:长平之战时期,虽然东方六国早就已

  • 1995年湖北“一尸三命”案:一具战国女尸,让3名盗墓贼失去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郭店村里面有着3名盗墓贼郭守平、李华和李立新。他们三个人在之前其实就已经有着多年的盗墓经历。而且每一次所获得的东西质量也都非常的不错,这也让他们信心大增。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之后他们却因为一个“战国女尸”使得自己丢失了性命。当时这件事情还引起了非常多人的关注,也被人们称为“一尸三命”。

  • 同样是削藩,汉景帝赢了,建文帝却输了,朱允炆输在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江山不是一人打下来的,但凡天下初定都少不了对功臣的奖励。裂土分封,对帝王而言犹如一把双刃剑,不封不行,封了又成为祸患。历史上,在汉代、晋、明、清都发生过因削藩而引发的叛乱。汉代有吴楚七国之乱,晋朝引发了“八王之乱”,明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清朝则引发了三藩同反。在这四次叛乱中,除了靖难之役叛乱成功外,

  • 此地村民有金发黄胡子特征,祖上是五胡十六国的燕国鲜卑慕容氏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姑苏慕容是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面描写的一个神秘家族。该家族定居于江南姑苏燕子坞参合庄,以擅长众家之武学而闻名中原武林,世代传人均为顶级武功高手,是武林中一股重要势力。此外,最重要的是,这个家族的真实身份乃是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燕国”皇族慕容氏余脉,即所谓的“天潢贵胄”。慕容氏居所“燕子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