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略论南宋时期的权相问题:以秦桧为核心

略论南宋时期的权相问题:以秦桧为核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147 更新时间:2023/12/24 20:51:36

高宗对议和之事有着极高的热情,但朝中大臣却有着不同的意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之后,反对议和的宰相赵鼎离开了相位,秦桧一跃成为朝中宰相。

一、高宗朝政局与秦桧独相

一旦成为惟一的宰相,秦桧便盘算着促成和议,平息朝廷上的反对意见,条件是皇帝必须毫无保留地信任他,毫不动摇地支持他。

他十分谨慎,不要求立即答复,而是请皇帝思考三天。三天之后,皇帝批准了他的计划。但是,秦桧建议皇帝在最后拍板之前再考虑三天。

考虑的结果是,秦桧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了近乎大权独揽的地位。当和议即将达成之际,朝廷摆出姿态,再次允许官僚们表达意见,但只能是在闻所未闻的一天期限内。

许多官员提出强烈反对,但全都如泥牛入海。高宗为什么会接受近乎屈辱的议和条件,特别是与自身尊荣攸关的附庸地位?

思考这些问题将有助于理解权相秦桧长期在位的现象。问题的核心是安全,秦桧为此努力良多。

首先是,秦桧借助议和的事情,将前线几位新的将领“明升暗降”,实际上剥夺了他们的兵权。这让自认为饱受“武将威胁”的宋高宗颇为满意。

外部与女真媾和、内部则解决了积压多年的武将问题,宋高宗的安全感一下子就得到了满足。

这样,帝国就天下太平了。任免宰相的频率归根结底取决于皇帝的安全感知度。当他觉得帝国是不安全的,新规是不确定的,那么,高宗对各种危机——内部的、外部的、个人的以及混合的——的反应就是频繁地试用新的宰相。

而当形势转向稳定,相反的情况出现了。秦桧独相的时间不同寻常地长达18年,直到1155年离去为止。

甚至在他之下的副宰相也没有经常更换,18年中只有四任副相。与女真人达成和议之后,权相要做的,就是将知名的政治反对派和其他有反对派嫌疑的官员驱逐出朝廷,高宗在幕后支持他。

一位深洞时情的官员预言说:“当皇帝独运皇权、达成和议之后,会比以前更加轻视士大夫。”高宗本人则诟病士大夫,说:“他们几乎不讲信义。他们彼此相异的言论、观点对国事丝毫无补。”

更糟糕的是,他们分散了地方的注意力,“自从和议达成之后,国无大事。我们惟一能看到的,就是那些宣扬自己标新立异的错误观点、扰乱朝纲的士大夫”。

二、秦桧揽权

皇帝命令地方政府严加看管那些放逐到偏远地区的官员。在被放逐者中,前任宰相以其声望成为士大夫的天然领袖。

1139年的和议达成后不久,朝廷为了表示和解,将他们全部任命为知州。但是,第二年,他们又被以种种借口全部解职,重新退休或遭放逐,甚至遭到流放。

亲戚们甚至不敢与他们交往,更不用说老朋友了。

此外,秦桧揽权的方式还包括思想控制。著名保守派政治家司马光的一位后人吓破了胆,以致否认一部长期流传的笔记是他那位著名先人的作品。

遭到压制的不仅是政治方面的书籍,还有那些包含所谓异端理论、奇谈怪论的书,以及谤诗。每有书籍即将付印,都要送一部到国子监,接受审查。

如果不能通过审查,书版就会被毁掉。四川和福建这两个出版业发达地区,受到了严密关注。值得庆幸的是,禁令时松时紧、未能贯彻始终,所以,反对派思想并没有全部消失。

例如,程学学派虽然看似境况暗淡,但却在私人的圈子里延续着,特别是在福建。在种种威压之下,多数士大夫都不再参与政治讨论。

甚至高宗都注意到了这种沉默,他看到“近年以来,只有少数几篇议论地方大事的小哥”。他告诉秦桧,在和平时期,宰相应当放松。

然而,他根本就不明白,在秦桧看来,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不断揪出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士大夫,消除其潜在影响。

传说就在临伤前几天,秦桧还正在制定一个53人的应弹劾、解职官僚的名单。

清除异己之后,秦桧任人唯亲,公然将自己的家人和姻亲安排在政府的诸多关键职位上。秦桧伤前,他的儿子也是在他身边供职多年的一位高官,要求接替其职位。

高宗拒绝了这个厚颜无耻的要求,而后迅速对秦氏家族开刀,罢免了在朝的秦家子弟,命令他们离开首都,返回原籍。

帝国已经相当巩固,不再需要一位权相。相反,高宗希望通过肃清秦桧流毒来拾高自己的形象。皇帝决定亲自掌管国政。

秦桧时代为方便揽权,办事不循程序制度,监司郡守有事直接报请相关机构,不经朝廷;而高宗则下令事事必须直接上报朝廷。

对秦桧时代更为显著的一项拨乱反正,是下令叙复了一批遭到贬谪的前宰相和其他因受牵连而遭罢免的官员。

这些被平反的官员得到了新任命,或是恢复了先前的职衔,至少也获准在他们喜欢的地方居住。已经离去的赵鼎得到了身后哀荣。

惟一一个突出的例外是张浚,他获准回四川老家葬母,但事后还须回编管居住地报到。高宗是否会罢免曾在秦桧手下任职的宰相们呢?

恰恰相反,他还要留任他们一段时间,因为新规取向基本上仍保持不变。但是,这班宰相却不免遭到被平反者的攻讦挞伐。

比如,其中的一员很快被说作秦桧第二。这班宰相自然都没能在朝廷上立足太久。走马灯似的频繁换相模式重新出现了,人浮于事的风气也在官僚群中重现。阿谀奉承在朝廷里大行其道。

一位善于逢迎的高官进呈“揽权论”,主张皇帝既“取法于天”,权力无所不包,则当如此这般行使其权力。

对于一个孱弱的政府来说,把专制主义捧上天可不是什么救弊良方,而是一个新兆头。秦桧高压新规的代价是道德沦丧。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虽然气氛有所缓和,但是,儿乎没有士大夫敢冒政治风险往前迈一步或是畅所欲言。

一些大臣建议,既然士大夫爱重名誉,皇帝就当承诺言者无罪,鼓励他们表达观点。皇帝表示反对,似乎害怕打开一扇洪水之门。

相反,他采取了另一种方针,让官僚们对如何节约政府用度之类毫无政治青春的技术性问题提供意见。半年过去了,仍无人大声疾呼。

官僚群体的人浮于事还不是最严重的病症,比这危险得多的,是1161年女真人的再度入侵。这是时隔20年之后女真人第三次企图灭亡宋帝国。

三、秦桧失败后的政局

宋朝小心翼翼地恪守和约,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有和平。谁也没有料到金朝会出现一位篡位者,他以诗言志,妄想马踏临安山巅。

前任皇帝钦宗已经在囚禁中亡故,女真要收回河南、挺进长江流域。消息传来,朝野震惊。一位宦官建议迁都福建,高宗拒绝了,开始组织防御。

为表率群伦,他御驾亲征到南京,但在那儿只待了两个星期。同时,为安抚主和派,也为再度和议作准备,他召回了一位曾经接任秦桧并在某些方面尚颇有影响的前宰相。

为了表示自己的不偏不倚,他既宽恕了北宋末年因主和而遭贬谪的宰相的子弟,又宽恕了主战派象征——屈伤将军岳飞的子孙。

对这位将军迟到的承认赢得了许多爱国者和保守派的好感。高宗似乎漏打了一张好牌:富有军事才干的主战派领袖、前宰相张浚仍然处于放逐之中。

最终,高宗还是违心地任命张浚出任贬居地附近一个州的知州。接着,张浚还来不及歇一口气,又被任命为南京守臣,负责组织防御。

而就在张浚到达南京之前,宋军已经打了一个大胜仗——但却不是因为武将们打得好。令人称奇的是,当时正好在前线的士大夫允文(1110——1174)重新组织军队投入战斗,并取得胜利。

之后没多久,厌战的女真军队谋杀了篡位者皇帝,放弃侵略,班师北还。恢复和平有指望了。张浚到达南京之后,立即越过长江,筹划在淮河流域进行大反攻。

由于他崇高的历史声望和积极的现实活动,许多人都盼望他能成为下一任宰相,这个愿望却没能实现。

在一次觐见时,张浚提出要和宰执一起同皇帝商讨军政事务,遭到了皇帝的拒绝。高宗可不想让张浚这么一位主战派人物留在身边,阻挠自己的计划。

主战派们充满理想主义地希望收复北方,而高宗则非常现实,只关心当务之急和实在事务。在他的算计中,第一是安全,第二是加强安全。

持续战争隐含巨大风险,近期的胜利绝不会动摇他对和议的渴望。相反,高宗认为,应当抓住胜利的大好时机,在再度媾和时争取更有利的条件,比如说恢复宋朝的皇帝头衔,不再称金朝为上国。

既然意见与朝廷恢复和议的方针明显相左,有人建议张浚辞官还乡。他却继续留在南京,处理常规政务。

也许,他是在静观待变。但是,他却说人们已经把自己视为主战派的象征,退隐只会引起普遍的不安,而不安对地方是有害的。

对张浚来说,静观待变也许是正确的。在下一任皇帝统治时期,他确实得到机会尝试了一次大规模反攻,虽然又是无功而返。

1162年,统治南宋长达36年之后,高宗选择退位,传位给养子孝宗(在位期间1163——1189)。也许是厌倦了近期的军事危机,也许是为能够在第二次和议之后传给继承人一个尽可能安全的帝国而感到无比欣慰。

不管怎么说,太上皇高宗晚年身体康健,继续在幕后对重大朝政施加影响。过去,在前台出头露脸的代理人是不是无法完全让他称心如意呢?

如果是这样,新皇帝便是那个代理人。高宗遗产中最为新的的,是一个倾向于绝对独裁的君主专制权力。

那个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都再明白不过,一切都仰赖皇帝的决策,皇权在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更多文章

  • 秦桧等人被铸成铁像任人唾说,为何不将赵构跪像摆在岳飞像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现在为什么不让赵构跪在岳飞墓前,赵构在秦桧死后说了啥,赵构从什么时候开始防秦桧

    历史上,岳飞曾经四次北伐,多次收复失地,郾城之战和颖昌府之战,更是以少胜多,大败金军主帅金兀术率领的主力,一直追击金兵直到距离汴京只有40多里的朱仙镇,留下了““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但岳飞的节节胜利,特别是“迎二帝”的主张,却可能动摇宋高宗赵构的统治基础,于是,听信了秦桧、万俟卨(因

  • 朱棣很厌恶这个胖子,甚至因为造反想对他动手,他以行动证明,自己有资格参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朱棣身死后,朱高炽即位称帝,史称明仁宗。他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上位后定制了很多,对老百姓对朝廷有利的政策,去除了朱棣朝的痹症,让明朝实现了短暂的兴盛。说他做皇帝不错,也是正确的选择,可惜身体太差了。不过换句话说,能当皇帝的人除了运气,还真要靠自己的实力。朱高炽也是有这样有能力的人,他生性端重仁厚,喜好

  • 西夏皇族基因类型确定是D-Y14813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西夏基因,明皇族基因序列,古羌人基因单倍体

    一、党项拓跋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出身党项人八大部落之一的“拓跋”部,他的本姓是“拓跋”。西夏拓跋家族的历史,根据2013年的《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发表的《元昊改姓考》一文的研究,这个部落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李彝兴,夏州人也,本姓拓跋氏。唐贞观初,有拓跋赤辞者归唐,太宗

  • 「满江红」秦桧铁铸跪像曾被隐入西湖,孰料第二天西湖水臭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桧跪像为什么在杭州,满江红秦桧说的是什么,满江红秦桧全军复诵bgm

    岳飞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秦桧曾来绍兴镀金当知府,之后被拜为宰相。南宋王朝定都临安(今杭州),因绍兴是“京畿要地”“帝陵在所”,所以一直被视作“陪都”。历任绍兴知府,多由能臣干吏担任,其中不乏像辛弃疾、汪纲这样耀眼的文化巨匠或政治明星。绍兴六年(1136),秦桧(1090-1155)出任绍兴知府,半

  • 岳飞被害究竟谁是罪魁祸首?是宋高宗赵构还是大奸臣秦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岳飞为什么被赵构赐死,赵构和秦桧为什么要杀死岳飞呢,岳飞为什么死于秦桧

    岳飞擅长打仗,与汉朝名将韩信一样,他们是牛逼哄哄的军事家,他们不是圆滑的政治家,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打起仗来那是一个行云流水,那是一个天下无敌,但是他们不懂政治,更不懂帝王的驭人之术,帝王住往需要的是朝廷各方势力的相互制衡来达到自己皇权的稳固。宋朝皇帝因得位不正,而重文轻武,以致整个宋朝那简直是文臣的

  • 崖山海战-大宋最后的气节,宋末三节十万军民捐躯赴国,视死如归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崖山之战电影完整版,崖山之战简介,广东新会崖山海战遗址

    朝在重文轻武的政策下,文臣权力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是军队首领也是文官担任,武将自然得不到重用。外敌入侵的时候,你说一个精通兵法的人能打胜仗,还是一个只知道儒家温良恭俭让的人能打胜仗?因此,后来我们看到,无论是北宋时期的辽人,金人,还是到了南宋时期的的蒙古人,都打得宋朝哑口无言。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南

  • 还原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始末,一场精心谋划的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一、大意的韩通在陈桥兵变发生之前,赵匡胤担任后周殿前都督,这是一个实权官职,统领着三万名禁军精锐,这也是赵匡胤的家底。但是,当时后周帝国武力的最高统领其实是韩通,韩通为当时后周的副都指挥使,既是赵匡胤的直属也是后周帝国的最高军事长官。韩通此人对后周王朝忠心耿耿,而且掌管着6万人的侍卫亲军。韩通的儿子

  • 赵构不为求和杀岳飞,而是杀岳飞而和谈?岳飞为何不敢谋反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赵构简介,赵构妻子受金人欺负,主角重生为赵构

    那么这个“新宋”就不再是文官集团那帮人期待中的宋了,所以文官集团团结起来一起造成了风波遗恨。(文官集团指汉弗莱式的维护集团、个人利益的政客集团。个人认为这在南宋的文官群体中占据很大部分,尤其是在秦桧当政时期),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当时的爱国文官群体对待岳飞的态度有没有因为文武区别而有分化?这个说法其实

  • 自己的祖先跪了800年也应该站起来了!秦桧后人要求拆掉秦桧跪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满江红》热播以后,人们又一次领略了岳飞的大英雄形象,同时秦桧这个卖国贼更加让国人恨得咬牙切齿。大家知道在岳飞的墓前跪着是秦桧夫妇,当年就是这对夫妇,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勒伤在风波亭,让岳飞这个忠臣还我河山的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伤,常使英雄泪满襟。这个秦桧祸国殃民,人人得而诛之。好多游人过去之后都

  • 这才是第一次绍兴议和的历史真相,宋高宗许诺秦桧独相!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次绍兴议和,是金国完颜昌提出来的。传到南宋之后,宋高宗就迫不及待的答应了。主要原因除了为了尽快让地方安定下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赵构想念他亲生母亲了,希望他母亲能平安归来。《宋史》卷473:六月,思谋等入见。帝愀然谓宰相曰:"先帝梓宫,果有还期,虽待二三年尚庶几。惟是太后春秋高,朕旦夕思念,欲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