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这才是第一次绍兴议和的历史真相,宋高宗许诺秦桧独相!

这才是第一次绍兴议和的历史真相,宋高宗许诺秦桧独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834 更新时间:2024/2/15 22:33:28

第一次绍兴议和,是金国完颜昌提出来的。传到南宋之后,宋高宗就迫不及待的答应了。主要原因除了为了尽快让地方安定下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赵构想念他亲生母亲了,希望他母亲能平安归来。

《宋史》卷473:六月,思谋等入见。帝愀然谓宰相曰:"先帝梓宫,果有还期,虽待二三年尚庶几。惟是太后春秋高,朕旦夕思念,欲早相见,此所以不惮屈己,冀和议之速成也。"桧曰:"屈己议和,此人主之孝也。见主卑屈,怀愤不平,此人臣之忠也。"帝曰:"虽然,有备无患,使和议可成,边备亦不可弛。绍兴八年六月,金国乌陵思谋来商量议和事宜。宋高宗神情严肃的对宰相说:“先帝梓宫,只要有归还的那一天,早点晚点无所谓,等个二三年也行。但是太后(这是他亲生母亲)年岁已高,朕日思夜想,想早点见到她。所以不怕委屈自己,只希望和议早点达成。”秦桧说:“委屈自己议和,您这是为了尽人主的孝心。但是看见您委屈自己,我们心里愤恨难平,这是我们身为臣子的忠心。”宋高宗说:“虽然有备无患,即便和议达成了,边境防备也不能松懈。”

宋史》卷473:十月,宰执入见,桧独留身,言:"臣僚畏首尾,多持两端,此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颛与臣议,勿许群臣预。"帝曰:"朕独委卿。"桧曰:"臣亦恐未便,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帝意欲和甚坚,桧犹以为未也,曰:"臣恐别有未便,欲望陛下更思三日,容臣别奏。"帝曰:"然。"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确不移,乃出文字乞决和议,勿许群臣预。

绍兴八年十月,众位宰执人员入朝觐见。秦桧独自留了下来,说道:“臣僚们畏首畏尾,态度模棱两可,不适合和他们决断大事。如果陛下决心议和,请您专门和臣商议,不许群臣干预。”宋高宗说道:“朕只委托你一个人来做。”秦桧说道:“臣恐怕也不便参与这件事,希望陛下思考三天再说吧。容臣以后再来奏事。”又过了三天,秦桧又是独自留下来奏事。宋高宗议和的态度很是坚决,秦桧还是觉得不行,说道:“臣恐怕还有别的变故,希望陛下再思考三天,容臣下次再来。”宋高宗说:“好吧。”又过了三天,秦桧又是独自留下来奏事。宋高宗还是坚持议和,秦桧知道陛下已经态度很明确了,坚定不移了。才答应写议和书,不许群臣干预。

《宋史》卷473:桧至是欲上行屈己之礼,帝曰:"朕嗣守太祖、太宗基业,岂可受金人封册。"会三衙帅杨沂中、解潜、韩世良相率见桧曰:"军民汹汹,若之何?"退,又白之台谏。于是勾龙如渊、李谊数见桧议国书事,如渊谓得其书纳之禁中,则礼不行而事定。给事中楼炤亦举"谅阴三年不言"事以告桧,于是定桧摄冢宰受书之议。帝亦切责王伦,伦谕金使,金使亦惧而从。帝命桧即馆中见哲等受其书。金使欲百官备礼,桧使省吏朝服导从,以书纳禁中。先一日,诏金使来,将尽割河南、陕西故地,又许还梓宫及母兄亲族,初无需索。以参知政事李光素有时望,俾押和议榜以镇浮言。又降御札赐三大将。

秦桧告诉宋高宗,您得行跪拜礼。宋高宗说道:“朕继承的是太祖、太宗的基业,怎么能接受金朝的册封。”禁卫军三司统帅,杨沂中、解潜、韩世良相约去见秦桧,说道:“军民汹汹,你看怎么办?”退出秦桧府邸后,他们又去告诉了台谏官。于是勾龙如渊、李谊数也来秦桧这里商议国书的事情。勾龙如渊说,要不然先把国书弄到手,到时候不用行礼,事情也已成定局。给事中楼炤,举例说明古人说过,服丧三年,不能处理政事。宋高宗很是高兴,让他把这个典故告诉秦桧。于是高宗下令,封秦桧为大宰相。代替他举行接受国书仪式。宋高宗也让王伦,一定要把服丧三年不能处理政事,这件事告诉金使。王伦告诉金使后,金使也害怕了,于是也就同意了。皇上命秦桧到金使住处与萧哲等相见并受国书。金使想让百官都参加受书仪式,秦桧让省吏身穿朝服为前导,接受国书放入宫中。前一天,诏金使上殿,金答应归还河南、陕西旧地,还回徽宗灵柩及母兄亲族,没有索要什么。因参知政事李光素有威望,让他在和议书上签字,以压制闲言碎语。又降御札给三大将领,谨守本分。

《宋史》卷473:九年,金人归河南、陕西故地,以王伦签书枢密院事,充迎奉梓宫、奉还两宫、交割地界使,蓝公佐副之。

绍兴九年,金人归还河南、陕西旧地,以王伦签书枢密院事,充当迎奉迎梓宫、迎还两宫、交割地界的正使,蓝公佐为副使。

《宋史》卷29:九年春正月壬午朔,帝在临安。丙戌,以金国通和,大赦。三月丙申,王伦受地于金,得东西南三京、寿春、宿、亳、曹、单州及陕西、京西之地。兀术还祁州。

绍兴九年春正月,宋高宗在临安。因为和金国议和成功,大赦天下。三月,王伦在金国,接受金国归还的土地。得到东西南三京、寿春、宿州、亳州、曹州、单州以及陕西、京西之地。金兀术回到祁州。

这才是南宋,第一次绍兴议和的历史过程。

一年后,金兀术秘密包围了正在上早朝的金国朝堂。杀光了参与和南宋议和的所有人,开了新一轮的宋金战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民族英雄岳飞为什么必须被处伤?是赵构还是秦桧害伤了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岳飞黄天荡威震天下l 黄天荡一战成名 威震天下岳飞出身于相州汤阴雇农之家,自幼习武,力大无穷,不到20岁的岳飞目睹了金兵在侵略宋朝的战争中的残暴,便义愤填膺,毅然告别母亲妻儿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抗金斗争中。临行前,岳飞母亲姚氏在他后背上刺上的“尽忠报国”四字,希望他为地方不畏牺牲,以身报国,反抗金兵。岳

  • 明朝朱棣当年谋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朱棣以臣伐君为不“忠”,不遵守老爹的安排为不“孝”,残酷杀戮建文旧臣无敌不“仁”,以叔谋害侄子为不“义”。满朝武将尽被朱元璋杀光,朱棣长期守护边疆,一直与北元作战,但在靖难战争打了四年,实在愧为沙场悍将。如果不是侄子皇帝的豁免命令,他已经多次被活擒或击杀。朱棣的军事才能和天赋实在不敢恭维,他的胜利只

  • 今月曾经照古人:大宋社会的“现代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的社会风貌对话,今月曾经照古人读后感,那时的大宋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样的一个时代,有晓风残月的细腻柔媚,有大江东去的魄力与豪迈,还有那一抹雨后天青色的精致优雅。宋朝人“过着宋瓷一般精致的生活”,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政法均接近现代,达到相当高的文明程度。中国最早的城市就发生在宋代,最典型

  •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夏朝之前还有个虞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剥茧抽丝”窥虞朝 翻阅典籍,我们常常能看到“虞夏商周”这样的句式。如《吕氏春秋》中用“今虞夏殷周无存者,皆不知反诸己也。” ,告诫我们反躬自省的重要性。又或商鞅以“周不效法商,夏不效法虞。” , 来说明效法古人会落后于时代。孔子同样把“虞”作为与夏、商、周并列的存在。经其编辑而成的《尚书》便分《虞

  • 面对秦国的进攻,苏秦惊讶地发现,六国签署的合纵盟约犹如白纸一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

  • “裤”是古代的“俗体字”,来源于“裈”,始自战国,汉朝后逐步普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中国古代之人是不穿“裤子”么?是,也不是。从殷商遗址出土的陶俑、玉人等看的着装,包括周代考古及文献记载看,这一时期,不论男女,确实不单独穿“裤”。目前所知,如《诗经》所云,人们主要穿的是“上衣下裳”。《诗·齐风·东方未明》云:“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裳”,是下身穿的裙子,男女皆如此装束。后来

  • “初识不知妲己情,再看才懂纣王意”,今日寡人为爱妃一人抵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纣王找爱妃搞笑原版,纣王蒙眼抓爱妃gif,妲己去纣王寝宫吻戏

    “初识不知妲己情,再看才懂纣王意”妲己和纣王之间的爱情家喻户晓,大家认知中的纣王昏庸无能,以至于毁了自己的江山,而妲己则是祸国殃民,心狠手辣,最后毁了纣王的江山也毁了自己。少年时期初看《哪吒传奇》的时候,觉得妲己是真的坏,可以好好的度过一生,却非要去祸害纣王。而纣王也是不经诱惑,被妲己的美貌所吸引,

  • 纣王被冤枉了几千年?妲己也不是妖精?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商纣王的形象之所以被人所熟知,主要是因为《封神演义》这本神话小说,其贪恋女色,暴虐残忍的性格,成为了商朝灭亡和武王伐纣的主要原因。但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其实并没有这么不堪。商纣王本名受辛,正史上记载他年轻时身材高大,力大无比,有九牛二虎之力,同时又见识广博,才思敏捷,按照古时候的评价标准,这可以算得

  • 孔子的“遗产”真强大,后人吃了2000多年:第77代孙出生就是巅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子真正的后代,历史上的孔子传承人,孔子真正的后代有多少人

    而且,孔子留下的“遗产”,护佑了孔氏一脉2000多年喜乐无忧。[var1]主角人生,像是开挂在武侠小说中,主角的人生机遇都像是开挂了一般,比如说江湖中人都渴求的绝世武功秘籍,主角轻轻松松就能得到;高阶的功法,也总在某个地方等待着主角的到来。就拿金庸的《天龙八部》中的和尚虚竹来举例好了,他是无意中就破

  • 周厉王的自白书:防民之口,实属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寡人叫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个君王。从寡人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关于寡人的流言蜚语就没有断过。所谓“姬胡生,冬大雹,牛马死,江河俱动”之说,不知道出自哪个无聊人之口。我周朝幅员辽阔,哪一天不死几头牛马,哪一年没有几次地震?冬天田里又没庄稼,下场雹子怎么了?顶多就是影响人们出行,下雪不也一样影响出行吗?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