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清圣祖康熙是如何收复台湾的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清圣祖康熙是如何收复台湾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730 更新时间:2024/2/7 3:37:22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引领下,从东北入关。

强大的八旗铁骑如秋风扫落叶般席卷大江南北,经过十多年的战争,初步奠定在中土的统治,此后沿长江下游一路南下剿灭南明残余势力。

1661年三月南明军事将领郑成功为了保存实力,不得已从福建横渡台湾海峡,向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进发。

经过八个月的战争,郑成功赶走荷兰人,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同时开了郑氏家族对台湾的统治。

清朝入关之初,因忙于统一战争,无暇顾及台湾,直到1661年康熙继位后,内地的反抗才逐渐平息。

随着清朝的政权趋于稳定,清政府才将注意力移至台湾,当时清廷的态度还是以招降为主,1662年郑成功病逝不久,清廷就派人前往厦门招抚郑经。

由于郑经地位尚不稳固,与其叔父郑世袭火并激烈,因害怕清廷出兵,于是阳奉阴违,只是表面上装作诚恳的样子去谈判。

第二年郑经得势,对清朝的招降,提出:

“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剔发易衣冠”的主张。

清廷当然不会答应,双方谈判陷入僵局。

当年十月,清军分三路攻打厦门等地,并轻松击败郑军,大陆残余的郑军力量远不是强大的八旗对手,郑军在大陆沿海据点纷纷失守,主要兵力退守澎湖。

八旗军虽然在陆地上可以称雄,但却没有海战实力经验,只能望洋兴叹,1667年,康熙派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先后两次渡海招抚郑经。

但郑经仍顽固地坚持所谓“朝鲜例”,招抚宣告失败,谈判再次停滞。

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趁此渡海西攻福建、广东沿海,再次占领厦门等地,并三藩互相勾结,还把自己打造成反清复明的最后基地。

郑氏对东南沿海的侵袭不仅影响到清朝东南赋税和南方民心的稳定,也不利于清朝专制集权的大局。

康熙逐渐意识到招抚台湾已不可能,对台战略开始转向武统,虽然三藩之乱让康熙无法抽出身来,但武统只是时间问题。

抓住战略时机,确定攻台计划

既然确定武统方针,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的同时,也在暗中未雨绸缪,等待攻台时机。

1677年,康熙恢复福建水师体制,1679年任命湖南岳州水师总兵官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此时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万名。

1680年三藩之乱已濒临尾声,康熙开始用兵东南,收复厦门、金门,福建总督姚启圣打算趁势进攻台湾,但遭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康熙也顾虑在西南的三藩祸首吴世璠未解决,只能暂缓进攻。

不过康熙对台湾的动作却没有停,从1679年,实施迁界令,让沿海居民向内地迁徙,断绝与台湾的经济往来。

此举严重打击郑氏的贸易,导致本就农业生产匮乏的台湾粮食补给出现问题,郑经下令每户人家每个月必须多缴一斗米,将领也必须用自己的俸禄充军。

这不仅没解除危机,反而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日趋激烈,百姓对郑氏的不满逐渐加剧,1681年三藩之乱结束,清朝在内地的统治更加稳固,郑经也中风而死,台湾内部发生政变。

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大权却被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当内应。

康熙对台湾岛内发生的一切洞若观火,正式将收复台湾提上日程,同时大胆启用郑氏降将施琅取代万正色担任水师提督。

对于用人策略的改变,康熙有自己的盘算,首先施琅与郑氏有杀父之仇,早在1652年施琅与郑成功因军事策略和用人发生矛盾。

郑成功认为施琅有谋反迹象,杀死他的父亲和弟弟,施琅则在一些亲信部将和当地居民的帮助下逃到大陆。

此时施琅对郑成功恨之入骨,死心塌地投靠清朝,一意同郑氏为敌,所以康熙利用施琅的复仇心理去对抗郑氏家族。

其次施琅长期在水军任职,擅长水战,在郑成功手下屡立战功,史书记载:

“既而承当要事,从海道出粤东,战胜攻克,人以岳家军目之”。

不过在攻台时间上福建总督姚启圣和施琅却发生争执,姚启圣主张利用冬天的北风,施琅主张利用夏天的南风,施琅给出的理由是:

“北风日夜猛,今攻澎湖,未能一战克,风起舟散,将何以战?夏至前后二十余日,风微,夜尤静,可聚泊大洋,观衅而功,不过七日,举之必矣。”

最终康熙听从施琅建议,裁定施琅负责前线作战,掌管最高指挥权,姚启圣改任后勤作业,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

它保障了清军水师在发起总攻前的安全锚泊,而且施琅利用西南风启航,始终处于顺风顺流的有利阵位。

在战争前,清廷向台湾发出最后招抚,台湾负责谈判的刘国轩不接受剃发易服,导致谈判破裂,至此康熙下定武统决心,1683年6月康熙帝下令施琅全速进攻,澎湖海战正式爆发。

战术布置得当,闪电攻占澎湖,心理战瓦解郑氏集团

从1677年康熙恢复福建水师建制,秣马厉兵六年,终于在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领清军24000人,大鸟船70艘、赶缯船103艘、双帆居船65艘,从铜山岛出发攻台。

两天后施琅近抵台湾,不过在交战之初,清军就遭遇台风,进攻受阻,反被刘国轩水军包围,施琅拼死突围才得以逃脱,但在交战中被火铳射伤右眼。

随后两日,清军在港内修整,避免台风威胁,12日派战船攻取澎湖港外虎井屿、桶盘屿等外围岛屿。

16日早七时,施琅率军发动总攻,将舰队分成三路,中路共有56艘船,由施琅亲自指挥,作为主力进攻娘妈宫;

右路共有50艘船,由总兵陈蠎从澎湖港口东侧攻入鸡笼屿、四角屿,配合施琅主力夹攻郑军;

左路共有50艘船,由总兵董义从澎湖港口西侧攻入牛心湾,此路作为疑兵,让郑军误判清军要在此地登陆,另有80艘战舰是后援部队,随时接应。

然而天公不作美,再次刮起台风,由于海上吹的是西北风,郑军顺着风势进攻,一时处于优势,清军遭遇炮击,连连败退。

不过到了中午,西北风转为南风,风向的转变开始对清军有利。施琅抓住机会,命令全军反攻,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

而且集中优势兵力,以数船围攻郑军一船,郑军全面崩溃,许多将领战死、自焚。澎湖海战共毙伤郑军12000人,俘5000余人。击毁、缴获战船190余艘。

刘国轩眼见大势已去,率领残余部队退往台湾,澎湖郑军群龙无首,全部向施琅投降,而清军仅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船只无一损失。

至此台湾失去保卫屏障,门户彻底洞开,不过施琅赢得胜利后,考虑台湾水道非常险恶,而且台湾岛地域广,守军规模众多。

为了减少军事阻碍,最大程度减少伤亡,施琅决定暂缓进攻,采取攻心战术,让郑氏集团从内部崩溃。

首先,施琅在澎湖张贴告示,禁止杀戮,以安民心,其次,派人医治受伤战俘,并配给他们衣服、粮食,再将士兵送回台湾;第三,用收买贿赂等手段,策反拉拢一大批郑军将领为内应。

这一招确实很奏效,郑氏军心离心力加强,无心恋战,而且郑军战败消息传到台湾后,岛内人心开始不安,郑氏集团的统治摇摇欲坠。

9月3日,施琅率军在台湾登陆。两天后,郑克塽向施琅投降,并剃发易服,郑氏集团正式灭亡,结束在台湾历经22年的统治。

清军之所以取胜,除战船装备精良,施琅战术得当,将士作战勇敢之外,也体现康熙战略上的英明。

从1677年确立武统,经过长时间运筹帷幄,信任降将施琅,一举攻克台湾,不仅消灭南明最后的残余势力,也使清朝重新实现统一。

后续

郑克塽投降后,清廷为了是否把台湾并入版图产生争论,康熙让大臣们公议。

大多数大臣认为南明残余势力已被消灭,大清已无政治威胁,台湾孤悬海上,治理以及防守花费不小,无必要分散精力管理台湾,主张弃守。

只有施琅等少数派认为台湾战略地位重要,主张将台湾并入版图,康熙最后一锤定音,听从施琅意见,决定坚守台湾。

在台湾岛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行政上隶属福建省,并派兵8000人驻防本岛,澎湖另派2000人驻防。

从此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而康熙的这一决定在以后的历史上证明其长远的战略眼光,就冲这点,康熙无愧于清圣祖称号。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元朝精英部队逃到贝加尔湖,15万明军千里奔袭,王妃被俘遭辱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元朝精锐部队排名,元朝在岭北驻扎的军队,元朝边防军

    当时的元军还有王牌部队10万人,他们龟缩在贝加尔湖,10万人对当时的朱元璋来说,虽然不是一个太大的数目,但如果不把元军最后的王牌部队消灭,朱元璋始终如鲠在喉,思来想去,朱元璋还是决定消灭这支元朝部队,他派出了大将军蓝玉前往贝加尔湖。因为蓝玉找到了一个蒙古人向导,所以他们掌控了当地的地形,这导致了当时

  • 元朝皇帝丧失军权的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元朝以武力立国,非常注意军权的掌握。元朝首创了行省制度,比较好的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那么,坐拥百万兵力的元朝皇帝又是如何一步步丧失军权的呢?且听小边细细道来。元朝总兵力约120万。蒙古军才20多万。剩余的都是汉人、汉化的契丹人、女真人。这种悬殊的比例让蒙古人感到不安。于

  • 大宋开国之君:从草根登上皇位,虽是武将却是难得的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一、“黄袍加身”,和平兵变取天下,没有伤及无辜。公元959年正月,周世宗柴荣病逝,他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符太后垂帘听政。赵匡胤作为禁军的高级将领,谎报军情,说辽和北汉正联兵入侵,于是小皇帝就派赵匡胤带领禁军去迎战。当禁军到达距开封几十里的陈桥驿时,将领们就将一件象征身份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拥

  • 为什么清朝没有要求道士剃发易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清朝初年,清朝事实上的最高话事人多尔衮,颁布了一道指令:宣布在清军实际控制区内,推行剃发易服制度——之所以小编说清军实际占领区,意思是当时南明朝廷还在,所以清朝还没完成大一统。剃发易服算得上中国近古时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悲剧,同时,因为剃发易服,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血腥事件发生:比如江南很多地区,因为反

  • 康熙王朝:孝庄的媚儿死了,为何如此伤心,其实她伤心的并不是花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孝庄太后说道:我把媚儿当做个人看待,整整二十年了,怎么撇下我就走了,也不等我。其实这句话是说的花,怎么突然就死了,接着孝庄太后又一次强调:把我撇下就这么走了,真让我伤心哪。这句话就不是再说媚儿了,孝庄其实是在暗示康熙。康熙8岁登基,是孝庄太后辅佐他一步一步夺取皇权,康熙就像这株媚儿一样陪在孝庄的身边

  • 雍正王朝:胤祥为何敢说胤禛不会带兵,论高人如何运用金钱驾驭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雍正王朝胤祥是哪一章死的,胤禛痛打胤祥小说,胤祥和胤禛生日

    邬思道看出了年羹尧的秘密,胤禛刚想发怒质问年羹尧得到的金银财宝。十三阿哥胤祥却为年羹尧说了一句话,他说:“四哥,你从来没有带过兵,你不知道带兵的难处,如果手上没有钱,就没有人肯为你卖命。”十三阿哥胤祥竟然敢说胤禛不会带兵,不过从这句话中,我们却能看出,金钱在权谋运用时候的重要作用。我们不妨先给大家举

  •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提前退位?真的是因为他不敢超越康熙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传位后代,自己甘当幕后人,可以进一步考察其子能否担当大任生在帝王家的皇子,如果不参与权力斗争,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命运极其悲惨,而乾隆皇帝虽然长寿,但是他也逃不开,膝下儿子,背地里勾心斗角的命运,即使他已经确定了太子,但是在绝对的权力欲望驱使下,即使是他认为谁最能继承皇位,也并不代表着这个人能顺利登基,

  • 乾隆的这个弟弟一生荒唐,乾隆全部容忍,只有一事乾隆一口回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以康熙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引发的腥风血雨充分向人们证明了,生在帝王家也并不一定幸福。而乾隆帝弘历和自己的父亲雍正帝比起来,就要幸运的多,雍正即位前面对的是跟自己一样优秀的几十位兄弟,其中竞争力很强的有八阿哥、二阿哥、十四阿哥等等,而乾隆的父亲雍正一共只有十个儿子,真正长到成年的只有四位。而弟弟弘昼又装

  • 清朝宫女出宫后没人要?其实并非如此,反而她们是男人终极梦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皇帝宠爱十几个宫女视频,宫女挨打二十大板完整版,清朝宫女的十大规矩

    那么清朝宫女出宫后,究竟会拥有怎样的生活呢?又为什么说她们会是很多男人的终极梦想呢?其实首先来说,大家之所以会认为宫女出宫后没人要,无外乎是因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很多人认为按照当时清朝的条例,宫女出宫时的年龄,一般都是在26岁左右,而在当时那个年代,一般女孩都结婚比较早,因而这样的年纪,在当时已经属于

  • 康熙和乾隆为何能成为长寿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和乾隆是清朝两位非常著名的皇帝,他们分别在位六十一年和六十三年,成为了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他们不仅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还以长寿著称,康熙活到了八十七岁,乾隆则活到了八十九岁。那么,康熙和乾隆为何能成为长寿皇帝呢?一、生活规律康熙和乾隆生活规律非常有规律。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