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禹既非来自西羌也非来自东夷,而是源于北方,与黄帝有共同渊源

夏禹既非来自西羌也非来自东夷,而是源于北方,与黄帝有共同渊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862 更新时间:2024/1/27 11:26:11

文/叶林生

夏族不当是族称。大约因为这民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夏王朝,所世遂以“夏”称其族。夏族到底是古代哪一个部族?历来多有异说,举出数例:

禹为夏族宗神,实际是由先为羌族西戎(其族自称羌、被称戎)中的九州之戎的宗神来的,故称“戎禹”。禹这一族作为羌族的九州之戎中的一支……形成为后来建立了夏王朝的夏族。

、禹、都原为北方河套地区的阿尔泰人。

“禹敷下土方”……余意“土方”当即卜辞中所常见之敌国名土方……土方之疆域当在今山西北部,或包头附近也。是则土方当即俨狁之一大族。俨狁于《诗》称朔方,金文“不其簋"又称驭方。朔、驭、土古音均在鱼部,则所谓土方当即朔方、驭方。知此,则所谓土方即是夏民族,夏字古音亦在鱼部,夏、土、朔、驭一也。

夏族本为东夷族的一支。

夏部族原是古老的黄帝族的后裔,到了鲧和禹的时期,在今嵩山地区形成为一个强大的部族。

对于夏部族的族源问题,范文澜、杨向奎、金景芳等先生都有论述,不一一列举。我们举出这五例,大致可归纳为四种意见,一是羌族说,二是北狄说,三是东夷说,四是中原说,那么,以鲧禹为宗神的夏人到底源于哪个部族呢?

我们先来谈谈夏与羌族的关系。这个问题可从几方面考察:

其一,以往,一些学者过分地轻信了《国语》中黄帝是姬姓之祖的说法,而夏后氏“禘黄帝”,必与周同源。其实,这是误解,我的研究证明,黄帝本与姬姓无关。事实上.姬姓的晋人附会出黄帝为姬姓之祖的“新说”,或源于对夏后氏的文化认同,夏与周本不同源。

学者研究表明,周是羌族的一支,朱绍侯先生指出:从原始社会婚姻形态演变规律看,都是由族内群婚变成部落内的族外群婚。周的可追朔的第一女始祖是姜嫄,即是羌人,周族与羌族组成了族外婚的婚姻集团,周族必起源于羌族。

由西周时的周人的几首《诗》看,周人对禹的传说只是泛泛而谈,或说南山为禹所甸,或说梁山为禹所甸,或说丰水东注之地是“禹绩”,或说“四方”是禹所辟。其时的禹,对周人似颇为隔膜,似有“说故事”或“道听涂说”的味道。足见周人对夏人、对夏人之宗神禹并不了解或所知不多,远不如说稷、说四岳那样清晰。可推断,夏不源于羌。

其二,夏之宗神禹与羌人之祖的四岳未见有亲疏关系。直到春秋之世,姜姓各国只认四岳为祖,从不及其他。四岳无论是神还是人,在古代传说中,先为舜之佐,继又为禹之佐,未见其与禹有任何特殊关系。事实上,《尚书·尧典》中,四岳与舜的关系倒更为紧密。到《夏书》中,四岳之名则不见了。虞、夏之书虽为后人附益,但表明古人并不以禹与四岳相关,也可表明夏并不出于羌。古代传说中,将禹与羌联系起来的当是汉人。“大禹出于西羌”见于《新语》;禹“家于西羌”见于《吴越春秋》;“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见于《蜀王本纪》。这类说法不见于汉代之先,是禹人格化之后的附会之说,不能作为依据。

其三,由夏、周、羌的图腾考察,夏也不当源于羌族。《说文》云:“羌,西戎牧羊人也。”说羌是西戎的“牧羊人”,无疑是附会,羌只是族名,但与羊确有关,有学者说,“羊是羌人的图腾”。另有学者说:“羌族的图腾主要是羊"。周人也有自己的图腾,主要是蛙。夏族的图腾是什么呢?《说文》云:“禹,虫也,从虫,象形。”禹如何与虫有了瓜葛?实际上,《说文》之释并不误,所谓虫,本是图腾,中国古代,许多动物都以虫名,老虎称“大虫”,蛇称长虫。禹所象形之虫则是龙。夏人以禹为宗神,源于龙图腾。《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归藏·开筮》云:“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也。”鲧化黄龙,可知夏确以龙为图腾。

考古挖掘的史料也证明了这个事实。作为夏人图腾的龙,首先是在辽西发现的,距今已5000余年,考古界称为玉猪龙。苏秉琦先生说:“千万不要小看这玉猪龙,它关系到龙的起源的问题!"又说“代表龙的传人的图腾却发现于燕山北麓的辽西。”位于晋南的陶寺文化遗址中,早期的大墓每墓都有一件彩绘蟠龙的陶盘。对此,刘起釪先生说:“显然是夏族部落崇奉龙为神物(最早当为图腾)的原始标志。”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夏人确以龙为图腾,与羌人、周人的图腾不同,夏人当不属于羌族集团。

其四,认为夏周同源学者往往引《诗》、《书》之说,以为周人多称“夏”,自称“有夏",必为夏族之分支。这其实是误解。《诗》、《书》中,周人引史为鉴,往往夏、殷并出,“有夏”实未作自称。更重要的是,到周代,夏则作为一种文化概念、文化区域,专指文明程度而言,诸如周人说“肇我时夏”并非指以“夏族”的继承者自居。

总而言之,夏族并不出于羌人集团。

我们再来看看夏与东夷集团的关系。我以为,禹、夏与东夷族确有着密切关系,但论其氏族渊源,又并不出于东夷。因此,论述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

从传说资料看,夏与东夷渊源深厚:

其一、尧、舜、禹禅让之说虽为战国时儒墨之附会,但此说实非无因而起,而本于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则东夷之尧、舜与夏之宗神禹既有神职之联系(都是社神),又有地域之联系。

其二、《左传·哀公元年》云:“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其斟寻,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任牧正。其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这是讲夏王少康的传说。有仍即以太昊为宗神的任姓,属风姓集团,任、仍、缗相通。则夏后相之妻为东夷人,故逃奔有仍、有虞,有虞之君又以二女为少康之妻。我们虽不能断言夏为东夷族,但由少康的这段经历看,夏人与东夷之关系应是十分密切的,夏人与东夷族早有交往、融合,且有婚姻关系。

其三、夏族另一个宗神鲧也与东夷有密切关系。《山海经·南次二经》郭璞注“羽山”云:“今东海祝其县西南有羽山,即鲧所殛处。”元人蔡沈在《尧典》“殛鲧于羽山”句下注:“羽山,东裔之山,即徐之蒙羽。”这是否应当相信,另作别论。事实上,鲧为神,后人把他们人格化,指实一些地名。但是,将鲧所殛之地都附会于东夷之地,也可从侧面反映夏族所兴之地与东夷邻近,其与东夷族关系密切。

既与东夷关系如此密切,又何以说夏不是东夷族成员呢?最根本的是图腾崇拜的不同,东夷的图腾是鸟,这已为学界所共认;而夏人的图腾是龙,这也没有疑问。说明夏与东夷氏族渊源不同。

我以为,夏族应渊源于北方的戎狄族,与黄帝有共同的氏族渊源。

其一、由传说资料看,夏之宗神鲧与黄帝有“血缘”之亲,黄帝之“后代”大抵也透露了他们的氏族渊源。我们不妨再引录数例:

《山海经·海内经》云:“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帝颛顼。”

《大荒北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大荒西经》云:“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山海经》中,还有黄帝生海神之说,凡五例。我们先将鲧的问题放下,从总体上考察一下。所谓生颛顼云云,是北狄和东夷融合之后的说法,其余两例皆云黄帝生白犬、犬戎、北狄。黄帝与犬戎、北狄之关系极深,是无疑的。黄帝当为北方部族的生殖神。传说中“夏后氏禘黄帝”,夏族以黄帝为感生帝,则黄帝生鲧之说,表明夏宗神鲧亦当源于北方戎狄族。

其二、由史料分析,夏也当源于北方戎狄族。《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此句出于严肃的史书。但恕我直言,大约太史公由大汉族主义的立场出发,以为周边民族皆出于中原王朝,所以才说“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由文句分析,匈奴在唐、虞以上即称山戎、猃狁,则必在夏王朝之先即存在,何以又称其为夏之后人呢?后之学者不察其漏洞,只顺着“夏后氏苗裔”一句话去穿凿,《史记索隐》引张宴之说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乐产《括地谱》云:“夏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荤粥妻桀之从妾,避居北野。"又引服虔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这些说法颇为混乱。《史记》明说唐虞之前即存在,何能是夏桀之子?服虔明说“尧时为荤粥”,又何能是夏之苗裔?所以,透过《史记》文字之表层,我们即可知道,不是匈奴为夏之苗裔,而是说夏出于匈奴(亦即荤粥、猃狁)。夏之亡,部众或有逃入匈奴者,但推其源,盖因本与匈奴有氏族之渊源也。总之,考之史,夏族当源于北方。

其三、由学者的研究看,虽有多种说法,但我以为,本节开头部分所引的郭沫若之说较近实际,郭说,夏民族即所谓土方。此外,本世纪四十年代,杨向奎先生以为“夏民族起源于东方”。范文澜先生在六十年代中期认为夏族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族一部分入山东境,与夷族杂居,相互影响自东向西发展,他的一支后裔鲧、禹在嵩山成立大部落。”这些说法也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综合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以为,夏族源于北方,一部分向南与东夷族杂居,文化上互相吸收,并有婚姻关系。另一部分由山西北部南进。与东夷族渊源极深的一部随东夷有虞氏由东向西发展,在伊洛流域建立了夏王朝。

其四、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夏代的遗址一直是个谜,以致海内外许多学者怀疑夏的存在。70年代,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及晋南东下冯遗址、陶寺遗址的挖掘,学术界大多认为是夏文化遗存。我们似应注意一个事实,考古报告说,山西南部“陶寺类型文化的时代应从公元前25世纪延续到公元前18世纪”,就是说其上限应早于公元前1900年,其下限不应晚于公元前1500年。而晋南东下冯类型“一般在年代上比河南二里头相同类型稍偏晚”,这又表明,河南的夏文化又早于晋南的东下冯类型。对于这种早晚的交替现象,我以为,以单线发展的思维逻辑很难解释。就是说,夏人是由山西向河南发展,还是由东向西发展,先由山东河南再到山西,我们认为坚持任何一端都不能反映历史的真相。因这个问题关系到整个华夏文明的起源,我们留待以后再去探讨。

更多文章

  • 浅论古罗马城邦时期的公社与奴隶制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罗马共和国时期,古罗马奴隶制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奴隶的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加。到公元前510年前后,古罗马城中已有了奴隶500多万人。他们从事农业、商业和手工制造业。古罗马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耕作方式以粗放式的刀耕火种为主,很少使用机械或使用较先进的农耕技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罗马经

  • 《封神演义》妲己好不容易把纣王哄睡着,子虚也要妲己哄着睡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妲己为复仇整日陪伴在纣王身边,费尽心思讨纣王欢心。又借助狐妖子虚的狐媚之术,将纣王迷得神魂颠倒,纣王每日要求妲己侍寝,无视后宫不满。每日妲己前来,纣王就命侍从全都退下,只留妲己一人,饮酒起舞嬉戏打闹。这日纣王雅兴更甚,竟像孩童般撒娇要妲己哄睡觉,妲己心中不悦但还是强颜欢笑将纣王哄睡。此时子虚突然现身

  • 门客的兴衰:兴于春秋战国,衰于秦汉大一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国第一个门客,门客的兴衰全集,春秋战国出名的门客

    门客,又称“食客”,是一个在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活跃,又在秦汉大一统时期消亡的群体,他们出现在春秋时期,兴盛在战国时期,在秦朝开始衰弱,最终在汉朝消亡。门客,指的是外来之客、门外之客,寄食在主人家,靠主人的供养而活,同时他们也需要为主人排忧解难、效劳报恩,与主人家的家仆、家奴不同,家奴是主人的财产,而门

  • 秦统一六国之后,如何对待当时的六国的亡国之君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六国第一次合纵攻秦推谁为王,琴书秦灭六国,秦灭六国全集免费观看

    [var1]公元前211年秦国疆域图那么,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相继灭亡的山东六国的亡国之君的下场又是如何呢?国外国外是秦国第一个灭亡的战国七雄,姬姓。国外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一个,鼎盛时期国土面积不过10万平方公里。国外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灭郑国后则迁新郑(今河

  • 荆轲都到了秦始皇面前,为何还刺杀失败?失败了为何还这么出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始皇荆轲同人文,刺杀秦始皇的荆轲男的女的,荆轲刺秦王秦始皇母亲赵姬扮演者

    都离那么近了,竟然还刺不到秦始皇,荆轲的剑术是不是很烂呢?为什么在那样有利的条件下,还刺杀失败了呢?根据荆轲的设计,一只手抓住秦王袖子,一只手拿着匕首当身材就刺。刺不到要害不打紧,这匕首是淬过毒的,而且是见血封喉的剧毒,只要随随便便划个伤口,我们历史上就再也没有秦始皇这个人了。《史记·刺客列传》中说

  • 从百家争鸣到无人问津:浅论先秦稷下学宫的兴亡史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稷下商学院,稷下什么意思,稷下争鸣视频

    [var1]一、稷下学宫成就我们思想界“百家争鸣”繁荣局面汉末徐干在《中论·亡国》中提出:“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官,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那么,田齐为什么会建立稷下学宫呢,这与齐国在战国时期的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战国时代,诸侯称霸,各国统治者为求富国强兵,急需为其出谋划策、执政掌权的文人、武士。

  • 秦始皇之子胡亥是怎样继承皇位的,又是怎样让秦国走向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胡亥是我们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之子,也是秦朝的第二任皇帝,即秦二世。他在位期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灭。胡亥出生于秦朝建立之初,当时秦始皇的次子胡亥与长子扶苏之间存在继承问题。秦始皇原本指定的继承人是扶苏,但是扶苏在秦始皇离去前已经伤亡。胡亥得到了宦官赵高等人的支持,秦始皇在崩后,胡

  • 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始皇和吕不韦是父子吗,千古一帝秦始皇背景音乐,千古一帝秦始皇讲解

    [var1]但正是这样一位可算得上千古一帝的传奇皇帝其身世却一直饱受争议。至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野史甚至是小部分正史上也有这样的记载:说吕不韦才是秦王嬴政的亲生父亲。比如打开《吕不韦列传》中就能找到“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的文献记载,大意就是说当时赵姬嫁给子楚时已经怀有身孕。但目前学术界

  • 为何六世一国未灭,秦始皇一世15年却灭了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始皇为啥只灭了六国,秦始皇灭六国历史事件大评说,秦始皇为什么能灭6国

    [var1]自从公元前356年开始,秦孝公任用商鞅先后实行两次变法,虽然商鞅本人因保守势力的反扑,遭到车裂的刑罚,但是商君虽伤新法已不可动摇。在先后历经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和庄襄王,一直到公元前247年秦王政登基,这期间总共是109年,这段时期秦国国力不断壮大发展,积累自身力量,同时削

  • 图穷匕见,荆轲抽出匕首刺向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var1]《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公元前227年,荆轲与秦舞阳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姬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