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门客的兴衰:兴于春秋战国,衰于秦汉大一统

门客的兴衰:兴于春秋战国,衰于秦汉大一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528 更新时间:2024/1/27 1:58:21

门客,又称“食客”,是一个在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活跃,又在秦汉大一统时期消亡的群体,他们出现在春秋时期,兴盛在战国时期,在秦朝开始衰弱,最终在汉朝消亡。

门客,指的是外来之客、门外之客,寄食在主人家,靠主人的供养而活,同时他们也需要为主人排忧解难、效劳报恩,与主人家的家仆、家奴不同,家奴是主人的财产,而门客的自由度更高,往往有一定才华和能力。

《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等诸多历史典籍中都记载着与门客相关的事迹,他们游走于各国政坛,活跃在各个诸侯国高层权贵的宅邸之中,他们数量众多良莠不齐,有的门客籍籍无名、默默无闻;但也有门客大智大勇、才华横溢。他们重义轻生伤,将“义”作为立身之本,喊出“士为知己者伤,女为悦己者容”的口号,在史书中浓墨重彩的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var1]

一、出现——春秋时期礼崩乐新

春秋时期,迎来了我们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

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西周时期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开始逐步瓦解,“礼崩乐新”的结果是整个社会推陈出新,经济、思想都开始蓬勃的发展,门客群体应运而生,走上了历史舞台。

1、政治体制发生变革,门客开始出现

在西周时期,政体执行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贵族拥有世卿世禄的特权,按血缘和出身授予其土地和爵位,底层人员身份固化,没有流动基础。

[var1]

到了平王东迁、春秋开时,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不断混战兼并,且诸侯国内部也开始进行残酷的政治斗争。

各诸侯国为了自强自立、称王称霸,国君通常都会招贤纳士,通过任用“贤才”的方式增强国力,各国贵族、士大夫为了巩固其政治地位,也会从社会中吸纳人才进行供养。

在这一背景下,众人往往会不在意“才人”、“贤人”的出身和背景,阶层之间人员开始流动起来,实现阶级跃迁有了政治需求,养士之风开始出现。

在政治需求的刺激下,底层士人和庶人依靠自身力量很难提升阶级、打破阶级壁垒,需要更高阶层的引导,依靠高阶层的权贵,借助他人的力量在仕途上往往会事半功倍。

[var1]

2、战争使得人才流动频繁

晋国十九任君主晋献公在位期间“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国在崛起过程中灭尽“汉阳诸姬”……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旧的政治秩序被打破,新的规则逐步确立,社会阶层开始了重新分化,人口流动加剧,门客群体抓住这一机遇,开始走上前台。

春秋时期战争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有获得胜利成为新兴贵族,有了封地和爵位后急需人才来巩固政治地位,失去土地的民众往往会流离失所,在各地奔波流浪,为了生活需求,往往凭借一技之长寄身权贵,成为一名门客。

[var1]

3、经济发展、教育普及

春秋时期冶炼金属的技术不断突破和发展,耕种土地的农具开始由铁质替换青铜质地,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使得井田制开始不断瓦解,开始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此我们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运动出现,文化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社会动荡不安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王室贵族垄断的书籍典籍在民间传播开来,私学也开始流行起来,各种学说开始出现,孔子的儒学、墨子的墨家纷纷出现,三教九流涌现了出来。

[var1]

下层士族和庶民都能通过私学教育获得执政治国相关的知识,对改变寒微出身的意愿非常强烈,在各国对人才渴求的背景下,通过推荐或者自荐,往往能走上仕途,门客这一身份往往成为他们出山后的第一选择。

二、兴盛——战国时期能人辈出

在春秋时期,因社会剧烈的变化门客群体开始出现,但还未到养士成风的地步,但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动,各国对人才展开了追求。

《孔丛子》:“子思曰: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

[var1]

在先秦群雄争霸时代,各诸侯国要在军事、政治、外交等各个领域进行比拼,这时候人才尤为新的,得才者胜,失才则亡,促使各国开始追求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官、变化派。

想要提升国力,诸侯拉拢人才的筹码越来越大,而拥有一定才华的门客就有了与权贵讨论身价的资本与资格,不仅要求在物质上给予较高的待遇,还要求在精神给相应的尊重。

战国时期可谓是人才井喷,儒道法墨、兵家纵横、百家争鸣、精彩纷呈。

儒家有孟子、荀子、颜子等等,墨家有墨翟、禽滑厘等等,道家有列子、庄子等,法家有李悝、商鞅、申不害等,纵横家有苏秦、张仪、甘茂等,他们的成功,成为了许多有志之士的榜样,许多人投身权贵门下,希望能达成志向,成为门客就成了理想的选择。

[var1]

战国时期养士最有名的莫过于战国四公子,分别是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

他们是战国七雄中“诸侯之子,公族之后”,都曾位列宰相,地位高,且礼贤下士、广招宾客,竭力网罗人才,其门客往往能达到数千人之多。

汉人贾谊著有《过秦论》:“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门客与主人,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联系。

主人供养门客是为了名利,门客寄食在主人门下,也是为了名利。

[var1]

对于“名”,主人是为了获得“求贤”的好名声,门客是为了其本身的名为高层及社会所了解知道,对于“利”,主人需要门客为自己解决问题、处理事物,门客则要满足物质的需求、精神上的尊重。

门客对主人的作用:

政治作用

王侯贵族在政治活动中,往往需要其门客出谋划策、处理军政交际各大事务,从而巩固和提升其政治地位,要为主人排忧解难,做到讽谏,规劝主人纳谏,也需要门客出使四方,作为外交官处理外交事物,平日里门客也要处理各种事物,如采邑收租、家务杂事等。

[var1]

赵国蔺相如曾经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当时秦国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赵国和氏璧,在面对这一问题,令缪贤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封为上大夫,后在“渑池会盟”上,蔺相如与秦国争锋不辱国格,被封为上卿。

毛遂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在平原君前往楚国出使时主动自我推荐,前往楚国成功游说,立下大功。

军事作用

除去政治才能,门客还能为主人提供武力或军事支持。

[var1]

门客要有强壮的身体、强悍的战斗力,绝对的忠诚和勇气,能在暴力冲突中为主人充当打手;如果遇到战争时,门客们也会被当做私兵。

如果主人遇害,门客为主人报仇,也被当时人称赞,豫让以“士为知己者伤”而广为人知,其主人智瑶被赵襄子所杀,为了报仇,不惜涂漆吞炭来刺杀,最后求得赵襄子的衣服,用剑砍破,表示为主复仇。

文化作用

战国时期,有权贵希望能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宣传自己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理念,进而扩大自己的影响,他们往往招揽手下有文学才华的门客为自己著书。

[var1]

吕不韦仰慕战国四公子,也招揽了大批门客,他们通力合作创造出《吕氏春秋》,吕不韦对此书的极其满意,留下了“一字千金”的典故,是对其门客著书能力的自信。

三、衰弱——秦统一六国

在诸侯国并立时,门客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自由性,各国为了招揽人才,争相表现出对人才的渴求和尊敬,尤其是弱国小国,比如燕昭王建招贤台,千金买马骨等事迹。

等到秦灭六国,诸侯国纷纷灭亡,秦始皇建立起我们第一个大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后,一切改变,秦朝在统一天下的背景下,对人才不在渴求,各级官员也不再以供养门客为荣,而是争相向秦制下权力的核心皇帝效忠。

门客不再有选择的余地,开始从座上客转变为堂下臣,门客群体由此开始了衰弱。

[var1]

四、消亡——汉朝大一统

在汉朝建立后,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在汉初为了休养生息、积蓄国力,采用“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汉朝对地方诸侯国的监管有限,使得地方诸侯王、官员甚至地方上地主游侠都开始养客,门客似乎开始重新兴起,但这只是一种回光返照。

早在汉初,异姓诸侯王就开始供养门客,在刘邦灭亡异姓诸侯大肆分封同性诸侯后,同姓诸侯王也开始了供养门客,其中以吴王刘濞和淮南王刘长为代表,大规模招揽门客以此扩张自身的势力。

在七国之乱后,地方诸侯王招揽门客的行为受到了严厉的限制。

[var1]

《史记》记载刘濞“即招致世界亡命”,刘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亡者,匿与居,为治家室,给予财物爵禄田宅”。

汉景帝初年,在功臣集团的势力开始落寞,外戚势力开始崛起。

因外戚本身势弱,需要外力支持,招揽门客就成了不二选择。

外戚养客中代表性的人物是当朝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和王皇后的弟弟田蚡,到了汉武帝登基后,窦婴被处伤,田蚡病伤,官员的养客之风不复存在,往后,大将军卫青、冠军候霍去病都未供养门客。

地方上地主游侠养士是在汉初宽松的政治影响下,为扩充其自身势力而供养,游侠养士不具备政治前景,且他们的门客往往综合素质偏低,比如郭解养门客,受其影响,最后被灭族。

[var1]

由此可以得出,在汉初宽松的政治背景下,诸侯王、官员、地方豪强都有养客的行为,通过养客壮大自身势力,但对于政府而言,这些都将会威胁到统治,必须予以打击。

在汉武帝时期,“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已不合时宜,为了保障皇权的权威、加强集权,必须削弱官员和地方的势力,招揽门客的行为被猜忌禁止,经过一系列新规打压,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一时养客之风不复存在,走向了消亡。

总结

所有事物的发展和衰败都有原因的,门客就是如此。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变,时代需要门客群体出现,需要他们进入一个又一个政治团体中实现自我价值,门客这种制度表现出无比兴盛。

[var1]

当时代发生变化,地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由诸侯并存走向大一统时,时代已不需要门客存在,当然也就走上了消亡。

门客终究属于私人组织,不在王权掌控之中,当王权集中,地方走上大一统之时,门客就没有了生存空间,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资料来源

1、《史记》

2、《孔丛子》

3、《过秦论》

更多文章

  • 秦统一六国之后,如何对待当时的六国的亡国之君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六国第一次合纵攻秦推谁为王,琴书秦灭六国,秦灭六国全集免费观看

    [var1]公元前211年秦国疆域图那么,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相继灭亡的山东六国的亡国之君的下场又是如何呢?国外国外是秦国第一个灭亡的战国七雄,姬姓。国外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一个,鼎盛时期国土面积不过10万平方公里。国外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灭郑国后则迁新郑(今河

  • 荆轲都到了秦始皇面前,为何还刺杀失败?失败了为何还这么出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始皇荆轲同人文,刺杀秦始皇的荆轲男的女的,荆轲刺秦王秦始皇母亲赵姬扮演者

    都离那么近了,竟然还刺不到秦始皇,荆轲的剑术是不是很烂呢?为什么在那样有利的条件下,还刺杀失败了呢?根据荆轲的设计,一只手抓住秦王袖子,一只手拿着匕首当身材就刺。刺不到要害不打紧,这匕首是淬过毒的,而且是见血封喉的剧毒,只要随随便便划个伤口,我们历史上就再也没有秦始皇这个人了。《史记·刺客列传》中说

  • 从百家争鸣到无人问津:浅论先秦稷下学宫的兴亡史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稷下商学院,稷下什么意思,稷下争鸣视频

    [var1]一、稷下学宫成就我们思想界“百家争鸣”繁荣局面汉末徐干在《中论·亡国》中提出:“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官,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那么,田齐为什么会建立稷下学宫呢,这与齐国在战国时期的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战国时代,诸侯称霸,各国统治者为求富国强兵,急需为其出谋划策、执政掌权的文人、武士。

  • 秦始皇之子胡亥是怎样继承皇位的,又是怎样让秦国走向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胡亥是我们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之子,也是秦朝的第二任皇帝,即秦二世。他在位期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灭。胡亥出生于秦朝建立之初,当时秦始皇的次子胡亥与长子扶苏之间存在继承问题。秦始皇原本指定的继承人是扶苏,但是扶苏在秦始皇离去前已经伤亡。胡亥得到了宦官赵高等人的支持,秦始皇在崩后,胡

  • 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始皇和吕不韦是父子吗,千古一帝秦始皇背景音乐,千古一帝秦始皇讲解

    [var1]但正是这样一位可算得上千古一帝的传奇皇帝其身世却一直饱受争议。至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野史甚至是小部分正史上也有这样的记载:说吕不韦才是秦王嬴政的亲生父亲。比如打开《吕不韦列传》中就能找到“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的文献记载,大意就是说当时赵姬嫁给子楚时已经怀有身孕。但目前学术界

  • 为何六世一国未灭,秦始皇一世15年却灭了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始皇为啥只灭了六国,秦始皇灭六国历史事件大评说,秦始皇为什么能灭6国

    [var1]自从公元前356年开始,秦孝公任用商鞅先后实行两次变法,虽然商鞅本人因保守势力的反扑,遭到车裂的刑罚,但是商君虽伤新法已不可动摇。在先后历经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和庄襄王,一直到公元前247年秦王政登基,这期间总共是109年,这段时期秦国国力不断壮大发展,积累自身力量,同时削

  • 图穷匕见,荆轲抽出匕首刺向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var1]《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公元前227年,荆轲与秦舞阳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姬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

  • 康熙拜访孔子庙,见到孔墓不肯下跪,大臣遮住一字,康熙马上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是文明古国、诗书礼仪之邦,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使我国在各个国家之中毫不逊色,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毫不推卸,这是我们的责任,从小到大,语文课本上每个单元都会有诗词歌赋在其中,上了初中以后,又增添了新的一部分――文言文,这是根据古人的行为等写的古文,代表着古人崇高的智慧和给我们留下

  • 几乎改变整个秦国历史的“季君之乱”究竟是怎样的内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悼武王在洛邑举鼎绝膑而死,年仅二十三岁。秦悼武王去世时没有儿子,新一代秦王只能从秦悼武王的兄弟中挑选。经过一番激烈博弈,秦悼武王的异母弟、芈八子(宣太后)之子、当时在燕国当人质的公子稷继承了秦王之位,是为秦昭襄王。[var1]然而秦惠文王不止一个儿子。更要命的

  • 诸葛亮本是一代人杰,为何儿子却难堪大任?两点原因说来很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诸葛亮儿子,诸葛亮七擒孟获简介,诸葛亮免费三字签

    各位朋友下午好!子渊之前曾给大家介绍过不少与蜀汉丞相诸葛亮有关的轶事,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兴趣。就常理而言,诸葛孔明作为一代人杰,生下的儿子应该也差不到哪儿去,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说诸葛亮独子诸葛瞻是个废物庸才呢?众所周知,如果没有诸葛亮力挽狂澜,恐怕蜀汉在“夷陵之战”后就会顷刻覆灭。刘备临死前,也知道仅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