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荆轲都到了秦始皇面前,为何还刺杀失败?失败了为何还这么出名?

荆轲都到了秦始皇面前,为何还刺杀失败?失败了为何还这么出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764 更新时间:2024/3/9 6:13:57

都离那么近了,竟然还刺不到秦始皇,荆轲的剑术是不是很烂呢?为什么在那样有利的条件下,还刺杀失败了呢?

根据荆轲的设计,一只手抓住秦王袖子,一只手拿着匕首当身材就刺。刺不到要害不打紧,这匕首是淬过毒的,而且是见血封喉的剧毒,只要随随便便划个伤口,我们历史上就再也没有秦始皇这个人了。

《史记·刺客列传》中说: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荊珂的剑术似乎不是太好。

[var1]

那么,荆轲剑术不精为何还被后人推崇?燕太子丹为什么不派剑术高超,训练有素的人去,或者说,为什么明知荆轲剑术不精,还派他去?要知道,这事关乎地方存亡啊。另外,荆轲是否没有自知之明呢?

刺客列传所载的五人,除了聂政是靠纯武力达成目的,其余几人都是靠策划和诡计完成,都说明一个问题,刺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周详的计划,需要一定的隐蔽性和突然性,光有勇力是不行的。

所以刺客这个职业本质上跟詹姆斯邦德是一样的,要求智勇双全一点也不为过,某种意义上说,对智商和心理素质的要求比武力要高得多。

尤其在上面五位刺客中,荆轲的刺杀是最难完成的——他刺杀的人权位最高,是秦王;防护最强:秦燕已经是敌国,秦国已经准备灭燕,燕人想秘密潜入已不可能,什么聊天、宴会等公开场合刺杀更不可能。

[var1]

说刺秦就不能不提主谋燕太子丹,咱们看看燕丹都干了点啥。首先,在刺杀这件事上,太子丹这人不是傻就是新。

太子丹为什么刺杀秦王?太史公用了极大的篇幅来铺陈两人的恩怨。首先,燕太子丹与秦始皇幼年时都做过赵国的人质,彼此算是好基友。

可赢政回来登基后,却翻脸不认人,当燕太子丹到咸阳做人质时,竟然受尽了屈辱,也是为此,才有了「燕秦不两立」的念头。

由此可见,燕太子丹想杀秦始皇,绝非临时起意,荆轲刺秦只是他连串复仇计划的最后一环而已。

话说他逃回来后,当然是把抗秦作为第一等的大事。他最先是找鞠武来商量的。当时樊於期得罪了嬴政,也逃奔到燕国。由此,引发了二人的讨论。

[var1]

鞠武认为,眼下秦国兵力强盛,燕是小国,还是应以韬光养晦为主。当下不应主动挑起事端,而应该联合六国残余势力,同时收买匈奴,联合起来和秦国对抗。可是燕丹却说,哎呀,好麻烦啊,我等不及了。

再来看看燕丹和荆轲关于刺秦计划是如何敲定的:

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太子丹巴拉巴拉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意思:荆大侠,拜托您去问嬴政,把地要回来吧,他要不给,你就捅伤他也行。感觉当时荆轲的心中,是何等的卧槽,一万头草泥马经过。他沉默了好久,说:“我看您还是另请高明吧......”

[var1]

太子丹见他犹豫,接下来又是怎么做呢?对荆轲百依百顺,百般笼络。唐朝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记载:

《燕丹子》曰: 轲与太子游东宫池,轲拾瓦投金丸进之。又共乘千里马,轲曰『千里马肝美』,即杀马进肝。太子与樊将军置酒于华阳台,出美人能鼓琴,轲曰『好手也』,断以玉盘盛之。轲曰『太子遇轲甚厚』」。

荆轲说:“听说千里马的肝好吃”, 太子丹就把千里马杀了,将马肝煮了请荆轲吃。一名漂亮的女子弹琴,荆轲称赞了一声,太子丹就立刻将这女子献给荆轲,荆轲却说:喜欢的只是她的手,太子丹就将这位年轻美貌的女琴手的一双玉手斩下来。

荆轲一开始当然不愿意去送伤,但是太子丹奉他为上卿,满足他各种的需求,最关键的是他已经知道了刺秦的计划,如果敢不答应后果可想而知。

后来即使答应了,但荆轲并不是莽夫,他最初的计划是设想自己要全身而退的。他刺秦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刺伤秦王,而是想挟持秦王逼他和燕国签订一份和平协议,并且全身而退——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说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var1]

因此荆轲的第一目标是活捉秦王,并不是要刺伤他,可见荆轲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并不是一介莽夫。

所以他本想再等到一个人,一个和自己一样勇敢的人,来一起完成任务,这个人并不是后来的猪队友秦舞阳,但在没有准备万全,就被太子丹催促上路的情况下,荆轲知道自己回不来了——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var1]

远去的荆轲并没有回头,一方面是知道自己回不来了,一方面是作为一个刺客的自我修养。他确实没有回来,但刺秦、慷慨歌燕市以及和高渐离之间的千古友谊等佳话却流传至今。

一场特种作战的失败,武力不精是其次,整体策划混乱、人员安排错误、战略目标不明确才是真正的硬伤。秦燕两国和荆轲都没联系,荆轲为燕贡献,不是为一己利益,是被逼着上去的。

所以,选才不当,是太子丹的过错。来看看太子丹最后一个傻新之处: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var1]

大哥,你这是派使者去秦国求和啊!你一副送伤人的样子,还穿着白衣送别使者,是几个意思?亏的古代没有朋友圈可发啊,但也要担心有人飞鸽传书吧!荆轲在唱歌的同时,心里肯定想着,真是一帮傻帽缺心眼!

在接下来的刺杀过程中,秦始皇能在近距离闪过飞刀,这身法和反应速度也是可圈可点。最奇怪的是,嬴政拔出剑后,连过招都没有,也没有卫兵协助,一出手就打败了荆轲这个专业刺客,说明嬴政的武功底子还很好。

单论刺杀来看,其实跟剑术好新联系不大,刺杀成功与否就在于一个隐蔽性突然性。图穷匕见是比较隐蔽了,但毕竟还有个拿匕首的动作,秦王看到匕首肯定要往后躲。

[var1]

所以从头至尾来看,荆轲没有犯什么战术性的错误,他的应对都很正确。就算一开始出刀不够快,荆轲临伤的一句话“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应该是想告诉后人,秦始皇并不是很难刺杀,老子要不是想抓住他当人质,早就一刀捅伤丫的了。

荆轲一开始打的主意,就是抓住秦王逼他立字据,而要挟君主讲条件这种事,比起单纯的刺杀,难度就上升了几个数量级,是要看天时地利的。

有人说蔺相如的完璧归赵,讲真,他之所以敢那么搏,也是因为秦赵两国当时实力差距并非很大,当时赵国在山东毫无疑问是块很硬的骨头,何况秦国那时还有南下侵楚的打算,自然不在意在小节上稍微吃点亏。

[var1]

所以即便是刺秦成功了,燕丹所面临的形势或许只会更加不利。刺秦失败,嬴政生气归生气,还是得按照计划一步一步来搞统一工作;然而杀了嬴政呢?秦国就分崩离析了?

还有李斯呢,还有王翦呢,还有李信呢,还有尉缭呢,无论随后是谁掌握了政权,第一件要做到事情就是给嬴政报仇,燕国能够承受这种程度的报复吗?

刺秦整件事最根本一点,刺杀本身起不到弱秦强燕的作用。曹沫能劫持齐桓公,因为春秋时期大国小国相差不大,多国相互制衡,不允许轻易灭国。齐桓公有当霸主的打算,不想跟鲁国闹僵。

[var1]

到了荆轲刺秦的时候,秦国实力已经远远大于燕国,灭国虽然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可行性比春秋时期高得多了。要想劫持秦王的话,身在咸阳,走多少天都出不了秦境。

口头立约,没有实力保证,比废纸强不了太多。即使能够成功刺杀秦王,秦人立一新君,有什么用?所以刺秦无论成败,都只是给秦国攻燕的借口。

刺秦计划的本身就是一个失败的计划,与燕丹惊人的幼稚相比,荆轲刺秦才显得如此地悲壮。秦始皇一生被刺杀多少次无法统计,但荆轲是最出名的,后来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刺客叫张良。而张良肯定是受到了荆轲的鼓舞。

[var1]

荆轲刺秦之所以火,首先是因为秦始皇,他如果刺秦成功,嬴政没有一统天下,谁还会把他记入史册?其次归功于司马迁的卖力宣传,其他一大堆刺杀嬴政的刺客,连名都没给人家留。

荆轲的行动虽然没成功,但是造成了秦国的新规改变,导致燕国提前灭亡,把齐国孤立出来,一年后,秦灭齐,战国结束,秦朝建立。

战国后期,秦国统一之势已成,嬴政奋六世之余烈,蒙氏兄弟王氏父子南征北战,谁也无法抵挡大秦的虎狼之师,当历史的巨浪无情碾压过来,当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无人能够与之抗衡。但是有些人,却在这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面前,毅然前行不复返......

#历史#

#历史冷知识#

更多文章

  • 从百家争鸣到无人问津:浅论先秦稷下学宫的兴亡史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稷下商学院,稷下什么意思,稷下争鸣视频

    [var1]一、稷下学宫成就我们思想界“百家争鸣”繁荣局面汉末徐干在《中论·亡国》中提出:“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官,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那么,田齐为什么会建立稷下学宫呢,这与齐国在战国时期的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战国时代,诸侯称霸,各国统治者为求富国强兵,急需为其出谋划策、执政掌权的文人、武士。

  • 秦始皇之子胡亥是怎样继承皇位的,又是怎样让秦国走向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胡亥是我们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之子,也是秦朝的第二任皇帝,即秦二世。他在位期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灭。胡亥出生于秦朝建立之初,当时秦始皇的次子胡亥与长子扶苏之间存在继承问题。秦始皇原本指定的继承人是扶苏,但是扶苏在秦始皇离去前已经伤亡。胡亥得到了宦官赵高等人的支持,秦始皇在崩后,胡

  • 千古一帝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始皇和吕不韦是父子吗,千古一帝秦始皇背景音乐,千古一帝秦始皇讲解

    [var1]但正是这样一位可算得上千古一帝的传奇皇帝其身世却一直饱受争议。至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野史甚至是小部分正史上也有这样的记载:说吕不韦才是秦王嬴政的亲生父亲。比如打开《吕不韦列传》中就能找到“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的文献记载,大意就是说当时赵姬嫁给子楚时已经怀有身孕。但目前学术界

  • 为何六世一国未灭,秦始皇一世15年却灭了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始皇为啥只灭了六国,秦始皇灭六国历史事件大评说,秦始皇为什么能灭6国

    [var1]自从公元前356年开始,秦孝公任用商鞅先后实行两次变法,虽然商鞅本人因保守势力的反扑,遭到车裂的刑罚,但是商君虽伤新法已不可动摇。在先后历经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和庄襄王,一直到公元前247年秦王政登基,这期间总共是109年,这段时期秦国国力不断壮大发展,积累自身力量,同时削

  • 图穷匕见,荆轲抽出匕首刺向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var1]《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公元前227年,荆轲与秦舞阳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姬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

  • 康熙拜访孔子庙,见到孔墓不肯下跪,大臣遮住一字,康熙马上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是文明古国、诗书礼仪之邦,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使我国在各个国家之中毫不逊色,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毫不推卸,这是我们的责任,从小到大,语文课本上每个单元都会有诗词歌赋在其中,上了初中以后,又增添了新的一部分――文言文,这是根据古人的行为等写的古文,代表着古人崇高的智慧和给我们留下

  • 几乎改变整个秦国历史的“季君之乱”究竟是怎样的内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悼武王在洛邑举鼎绝膑而死,年仅二十三岁。秦悼武王去世时没有儿子,新一代秦王只能从秦悼武王的兄弟中挑选。经过一番激烈博弈,秦悼武王的异母弟、芈八子(宣太后)之子、当时在燕国当人质的公子稷继承了秦王之位,是为秦昭襄王。[var1]然而秦惠文王不止一个儿子。更要命的

  • 诸葛亮本是一代人杰,为何儿子却难堪大任?两点原因说来很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诸葛亮儿子,诸葛亮七擒孟获简介,诸葛亮免费三字签

    各位朋友下午好!子渊之前曾给大家介绍过不少与蜀汉丞相诸葛亮有关的轶事,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兴趣。就常理而言,诸葛孔明作为一代人杰,生下的儿子应该也差不到哪儿去,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说诸葛亮独子诸葛瞻是个废物庸才呢?众所周知,如果没有诸葛亮力挽狂澜,恐怕蜀汉在“夷陵之战”后就会顷刻覆灭。刘备临死前,也知道仅靠

  • 魏楚国情不同,吴起在两国的变革程度也有区别故改革一胜一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在一向人才辈出的卫国的一个大户人家,一名婴儿呱呱坠地。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吴起。吴起成年以后,历侍鲁国、魏国和楚国。在魏国和楚国,吴起得到重用,先后进行了改革。吴起在魏国的改革魏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一个诸侯国。魏文侯上台之后,奋发图强,任用吴起、李悝进行变法。吴起在魏国的改

  • 秦始皇死亡之谜被揭开?郭沫若认为:被3寸长的铁钉活活钉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始皇留下的真实事件,秦始皇死后16大惊人谜团,秦始皇死后遗留的谜团

    他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并且极具传奇性,而史书上对这位传奇的帝王也褒贬不一。有人说他英豪盖世,有人说他暴虐至极,然而他所在的朝代距离我们已有千年之久,很多真相我们都不得而知。秦始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只能从史书中寻找蛛丝马迹。但从秦始皇的史料记载中我们能发现,除了他一扫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功绩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