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道好轮回:李世民因同室操戈登上皇位,众皇子却接连谋反篡位

天道好轮回:李世民因同室操戈登上皇位,众皇子却接连谋反篡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205 更新时间:2024/2/2 21:55:35

作为我们古代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的集大成者,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是后世无所争议的千古一帝之一。

然而,纵观李世民辉煌的一生,与其彪炳千古的伟大功绩所如影随形的,是数千年风霜也洗刷不去的“玄武门”污点。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在太极宫内听着门外厮杀震天而自己却被迫与朝臣“泛舟海池”的李渊,在看到尉迟恭浑身浴血地踏入宫门的那一瞬间,之君的神采骤然萎靡。

等到李世民“声泪俱下”地扑到自己怀里“忏悔”时,李渊除了耐心陪着自己仅剩的嫡子演完这一出“宫变”之戏外,也别无他法。

两个月后,唐高祖李渊正式将皇位禅让给太子李世民,我们古代封建社会巅峰般的盛世“贞观之治”就此拉开序幕。

不过,在正式将整个大唐帝国全部交到李世民的手中之前,眼见李世民将李建成李元吉两脉连根拔起却无能无力的李渊愤恨地对李世民说道:

“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是”。

对于父亲李渊的这14字箴言,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自是没有丝毫放在心上。

然而,这位功盖万世的传奇帝王不会想到,老爹一生中对自己最为肺腑的“赠言”竟然在17年后一字不差地一一应验。

变质的功臣

在那场贯穿了整个唐代权力更迭,甚至影响了后世千百年皇位争夺的惊天巨变中,有五位功臣借此位及人臣、名传青史。他们分别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以及侯君集

其中,侯君集的历史知名度与其他四位比起来却是“不在一个层面”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是因为侯君集的才能与前四位有很大差异,而恰恰相反,令侯君集最终留得恶名传世的正是因为他的能力。

侯君集出身名门上谷侯氏,祖上几代都是权势一方的统兵大将。显赫的家世给侯君集带来的,除了出众的军事才能,还有与生俱来的傲慢。

隋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侯君集审时度势投奔到了李世民的麾下。

作为亘古难寻的优秀统治者,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东征西讨中,愈发觉得侯君集的才能出众,逐渐将其纳入了秦王府的核心集体。

在武德九年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命运之争中,侯君集所负责的在真正是重中之重。

在决定先发制人,发起那场政变时,李世民的手中除了那几名心腹爱将,能够调动的兵力仅有秦王府内的800亲兵。而在皇宫大内,却是有着不下3000名装备精良的御林军。

虽然李世民深谋远虑,在政变发生的两年前,就将秦王府将领常何安排进宫,做了玄武门的守卫,但是宫内的数千御林军却是直接听从李渊的调遣。

如果政变想要一举功成,那就必须要确保宫内的御林军不能参与进来,否则哪怕杀了自己的大哥与三弟,皇帝的宝座也到不了李世民的头上。

想要掌控这些人是绝无可能的,唯一行得通的就是让这数千人成为“摆设”。

皇宫内的御林军虽然人数很多,装备很精良,战力也颇为不俗,但却有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擅动。

虽然皇宫内的打斗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但是他们却不能擅自地临场应变,一切行为都要等待皇帝的指令,这便是李世民所抓到的巨大漏洞。

在政变开始的同时,甚至是在开始之前,侯君集便带着亲兵将正在太极宫内享乐的李渊与群臣控制了起来。

尽管已经猜到了太极宫外发生的巨变,尽管自己手里有着能够快速平定此事的兵力,但奈何命令出不了太极宫,李渊与那数千御林军只能甘做“睁眼瞎”。

等到修罗场平息,尉迟恭染血进殿,李渊已是无力回天,只能将御林军的兵权移交。

至此,整个皇宫都落入了李世民的掌控,绵延数万里的大唐江山,也成为了李世民的囊中之物。

等到李世民登基之后,立下重功的侯君集得到了包括尉迟恭在内的所有武将都没得到的“殊荣”——跟随卫国公李靖学习兵法。

众所周知,虽然唐初名将层出不穷,但能够称得上军事家的除了皇帝李世民外仅有李靖一人。

即便是在没有封棺盖论的当时,李靖也是名副其实的大唐军伍第一人。自贞观四年开始,侯君集跟随李靖南征北战,先后攻灭、大破东突厥与土谷浑。

在跟随李靖的耳濡目染与残酷的战场实践中,侯君集的军事水平已超越了秦琼、尉迟恭等人,成为了继李靖之后能够统帅大军,行军布阵,开疆辟土之人。

自土谷浑班师回朝后,深谙明哲保身之道的李靖害怕功高震主,以“年老多病”阖门自守不再参与政事。

彼时,大唐的另一开疆重臣李勣仍在并州治政,至此,侯君集成为了当时唯一能够接替李靖率军出征的统帅。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命侯君集率领大军西进高昌。因为深得李靖真传,战场上的侯君集军事嗅觉极其敏锐,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灭亡了整个高昌国。

然而,侯君集悲惨的结局也因此埋下了祸根。

因为李靖归隐,朝中再也没有武将能够同自己比肩,侯君集的傲慢在此时达到了顶峰。

在灭亡高昌国后,他不等李世民的命令便擅自处置了战后的些许事宜,并将俘获的高昌国宝物据为己有。

正所谓有其将必有其兵,见到侯君集如此肆无忌惮,其手下的兵勇们也开始在高昌境内大肆搜刮财物。

也许是做贼心虚,侯君集看着麾下军纪散乱却不敢降罪,一时间长安城内的朝堂对其颇有微词。

等到侯君集班师回朝后,司法官更是将其下狱,等待李世民的裁决。不过,念在侯君集于国有大功,更是自己钦定的“李靖接班人”李世民并未严厉惩治他,只是稍以小戒便放了他。

只是李世民不会想到,他这犹为自信的恩惠在侯君集看来,却是愚不可及的“昏庸”。

自此之后,侯君集对“自己立下不世之功却被下狱惩戒”十分不满,以往对于李世民的忠心也逐渐变质为了怨恨。

而这日积月累的愤恨,终在三年后的那晚化为了叛逆的果实,并最终间接成全了昔日唐高祖李渊的“预言”。

地位可危的太子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那个惊魂之日,除了改变了李世民的人生命运,成全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的千年美名,还在一个少年心中刻下了无法磨灭的烙印,这便是年仅8岁的李承乾。

在此之前,李承乾的心里对于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印象一直都是“好伯父、好叔叔”,而父亲李世民在自己的心里更是仁爱与和善的典范。

但那日之后,自幼便根植在李承乾心中父伯形象岿然倒塌。

那日巨变之后,李承乾从父亲李世民那里学到了人生中最新的的一条准则:为了皇位,可以漠视一切,哪怕是血溶于水的亲情!

不过,李世民对于这个自出生便给予厚望的嫡长子的喜爱,却是一如既往,对于李承乾心中的改变李世民丝毫不知。

在李世民的心中,贞观一朝,将是父慈子孝繁荣昌盛的皇权模范,为此在刚一即位便确立了李承乾无可撼动的太子之位。

起初,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李世民所预想的那样发展,朝堂之上吏治清明大小官员一心为公,太子李承乾恭孝贤良,大唐王朝的昌盛之气与日俱增。

然而,这一切,都因一个人的逐渐长大而发生了改变,此人便是史称“宠冠诸王”的李世民四子李泰

作为长孙皇后所生的嫡次子,李泰和李承乾乃是真正的一母同胞。在李世民看来,这是难得的温馨之家,所以对于李泰李世民向来是宠爱有加。

但李世民却忘了,他和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也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长大的李泰愈发让李世民觉得有自己年轻时的英气。

为此,李世民对李泰大加封赏,甚至不惜为了他而逾越礼制。除了对其的赏赐超越了亲王规格外,还不惜违反自己所亲自定下的“三品以上官员遇亲王可不行拜礼”之规定。

或许在李世民看来,这只是对于这个最得自己喜爱的儿子一点小小特权,但是在当事人李泰和太子李承乾看来却是变了意味。

自从李泰逐步受宠有加之后,李承乾便不再如年少时那般对弟弟呵护有加。

而等到李承乾逐步“堕落”,开始纵行声色犬马被李世民所斥责后,李承乾心中对于李泰更是只有恨意。因为,在李承乾看来,父亲对于自己态度的转变皆是因为李泰。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李泰得到李世民的日益宠禄之下,一些自认为能够“深明上意”的大臣觉得太子之位即将转换,便开始向李泰靠拢并向其谏言。

在朝中众臣的鼓动之下,李泰也觉得父亲有此意,便对太子之位起了觊觎之心。

李世民终是察觉到了不对的苗条,为了及时制止这种背道的歪风邪气,于贞观十六年任命大唐第一诤臣魏徵为太子太师教育辅佐太子李承乾。

李世民的本意,是想让魏徵将太子拉回正道,以固国本,却没料到恰恰适得其反。

在李承乾看来,这是父亲对自己的不信任,派了身边第一近臣来监视自己。

要知道,魏徵可是连皇上的面子都不给,要是让他来教导自己岂不是要遭受抽丝剥茧之痛。

正值此时的魏徵年老多病,并无多少精力来扶正李承乾,这让太子府的一些属官们有机会向李承乾进言让他早日解决弟弟的隐患才是。就这样,一场全新的政变危机开始暗流涌动。

东窗事发的“玄武门2.0”

贞观十六年末,李承乾在心腹的建议下,命人暗中刺杀弟弟李泰以图永绝后患。

但是,因为事先谋划不周,导致暗杀失败。这一下,李承乾慌了,如果事情败露,牵出自己的话,太子之位恐怕真就要易主了。

自从暗杀失败后,李承乾整日都在担惊受怕之中度过。贞观十七年初,李承乾再难忍受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担心之中,请来了太子府属官贺兰楚石的岳父侯君集商谈大事。

自从贞观十三年的那场牢狱之灾后,侯君集便一直对李世民心有怨言,当得知李承乾邀请自己所来的目的后当即给出了答案:反!

作为昔日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者之一,对于这种事,侯君集可谓是轻车熟路。

他向李承乾献上了一个似乎天衣无缝的计划:太子上书称患了重病,恐命不久矣,陛下闻后定会亲自前来探望,到时我率人控制住陛下,太子再派一路人马杀掉魏王李泰,事后逼迫陛下传位大事可成矣!

侯君集此谋可谓是“玄武门之变2.0版本”,当初他们就是靠的这种方式助李世民登临了大位,如今还准备再度上演这一出夺权大戏。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还拉来了汉王李元昌、杜如晦之子驸马都尉杜荷一同谋划。

但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李承乾的好弟弟齐王李祐先自己一步反了。作为已经就藩的藩王,李祐的叛乱很快便被平息,但是追责之事却是牵连甚广。查到最后,太子府的属官纥干承基被扯了进去。

生伤面前,什么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江湖道义,统统不管了,纥干承基一股脑地全交代了,为了能够“坦白从宽”他还把太子李承乾和侯君集等人准备谋反的事也和盘托出。

可怜侯君集,赌上了整个家族命运和自己的万世之名谋划的惊天行动,却还没等开始便结束了。

听闻此事的李世民勃然大怒,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直抵灵魂的心痛。自己最给于厚望的儿子,自己曾经最为器重的国之重臣,竟然意图造自己的反。

此时,李世民或许终于记起了17年前,父亲李渊对自己所讲的那14字箴言,只不过此事的应验却还远远没有停止。

此后,李世民的三子李恪、六子李愔、七子李恽接连因为谋反的罪名被伤害。

可怜这位被尊称为“天可汗”的传奇帝王,除了过早被过继出去的李福外,竟然只有九子李治没有卷入到同室操戈的漩涡。十四个儿子里就活下了他俩。

李世民的功绩纵然是究其我们古代整个封建社会也是屈指可数的,但是他玄武门之变的上位经历,却是要远比他的功绩对后世影响更深。自李世民之后,直到先生推翻帝制,千百年来,手足相残、兄弟阋墙的夺权之戏码从未停止过。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理性讨论:为什么康熙如此看重《明史》?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得益于修订时间长、纂修者整体素养较高等因素,《明史》一直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梁启超认为:“除马(《史记》)、班(《汉书》)、范(《后汉书》)、陈(《三国志》)四书外,(《明史》)最为精善”; 《剑桥中国史》也将《明史》“评价为“二十四史”中“编纂得最仔细因而也是

  • 国外统治者的天皇称号,竟然是抄袭唐高宗李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国外天皇德仁答案是肯定的,“天皇”一词最初特指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天皇氏,相传他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土造人之后的第一个人类君主,也是伏羲氏乃至炎黄二帝的先祖,华夏民族的血缘之源。不仅如此,拿天皇作为君主称号的最早也不是国外,而是我们历史上的天皇大帝,唐高宗李治李治在位期间武功赫赫,唐军先后攻灭高句丽、

  • 历史上鳌拜到底有没有谋反?他是怎么伤的?后来为什么给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索尼本来是为了制衡鳌拜的,可是他一离去,平衡被打破,鳌拜又利用自己的权势把苏克萨哈处伤了,权势一时无俩。康熙亲政后,由于鳌拜的专权,康熙做什么都不能得道很好的实行,你说康熙心里能舒服吗?到底你是皇帝还是我是皇帝。康熙利用一些少年把鳌拜擒下,随后罗列30条罪状,这跟雍正处置年羹尧如出一辙,从罪状上看鳌

  • 比蒙古突厥还让欧洲各国害怕的民族,称霸三百年,让世界帝国臣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朝突厥是今天的哪里,突厥姓氏,突厥女子照片真实照片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了暂时性的统一时代,在这一段时期,日耳曼人成为了主体,他们将西欧各邦仅仅的联系在一起。不过,这样的统一却是短暂的,很快,他们就来自于北方维京人的侵略。维京人是海盗的代名词,中世纪以前,他们就是欧洲人的噩梦,几乎和后来的突厥、蒙古不相上下。在公元8世纪到11世纪这一段时间内,

  • 雍正36:四爷刚继位想鸟尽弓藏?看邬思道安稳退场,不愧顶级谋士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臣想半隐。”这是雍正王朝第一谋士,邬思道的退场时刻。所谓鸟尽弓藏,对于已经坐上龙椅的雍正来说,精通屠龙术的邬思道,不再是助力,不再是挚友,已然成了威胁,最熟悉自己底细的威胁!迎着风雪,大清新一届话事人雍正,返回了自己的亲王府。他打眼一看,只问了一个问题。“邬先生呢?”高公公心领神会,表示邬先生早早

  • 房陵公主:李渊之女,和外甥在一起,引发命案,全身而退分手再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房陵,李渊之妹夫,房陵公主被杀

    公主府进入一片哀悼之声中,全府都穿着素衣,为公主守丧。然而,还没等守丧期结束,又传来噩耗:长广公主的小儿子杨豫之,在长安郊外被人残忍地伤害了。连公主的孩子都敢杀,是谁会如此大胆?大理寺官员紧锣密鼓地侦办此案。谁料,案件竟然牵扯出一件皇家的惊天八卦。当时的皇帝李世民得知此事后,愁得食不下咽,不知道该如

  • 清朝末年,一名蒙古女子,被锁在狭窄封闭的木箱中。这是当时一种残酷的刑罚—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过去,清朝有明文规定:蒙古王公是没有权利处决犯人,如果必须处决犯人,就得先上报理藩院。理藩院是清政府统治蒙古的最高权力机构,只有理藩院同意,蒙古王公才能行使处决犯人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蒙古王公要惩罚一些重刑犯人时,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饿刑。犯人被锁进一个木箱中,木箱上留有一个孔,犯人刚好能把

  • 岳飞被杀,连晋朝官员都替他告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绍兴,晋人派秘书刘韬、监事聘用,问岳飞犯了什么罪而死。计划叛国,将军们控告我挑战刑罚。”道曰:“江南忠臣,善用兵者,唯岳飞一人,纪律甚严。“图书馆合作伙伴不可能是对的。”晋朝使者刘韬显然是汉人。他问岳飞犯了什么罪,被处死了。宋朝官员说,岳飞要造反,部下举报,就被处死了。而刘韬评价说,南宋时期只有

  • 湖南人江忠源听说老乡曾国藩在京城发达了,上门拜见,曾国藩对门子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曾国藩得罪的人多吗,曾国藩爷爷评价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嘉言钞的区别

    几年后,曾国藩却逢人就说:“忠源是关云长一样的人物,忠义无双,日后必将天下闻名!”果然,又过了几年,江忠源率湘勇于蓑衣渡阵毙冯云山、于桂林城逼退秦日纲,天下皆知。[比心]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八月,江忠源进京考试,通过郭嵩焘见到了老乡、翰林院侍读曾国藩。即“八月,新宁江公忠源以公车留京师,因郭公

  • 剖析五代十国时期的任官资格制度,又对宋朝的建立产生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王延龄简介,老梁讲宋朝300年,宋朝那些事儿全集

    引言:我们提到五代十国这段历史时,总会将这段时间定义为唐朝和宋朝之间的一个混乱时期。此时的中国军阀割据,政权朝夕间更迭。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急速下滑,文化没有丝毫发展,种种衰败成了这一时期的标签。其实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乱只是其表面现象。乱世的背后却存在着巨大的变化,正如现今许多学者所言,五代十国时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