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多尔衮旧臣的作死之路:时代抛弃你时,又何止是不打招呼?

多尔衮旧臣的作死之路:时代抛弃你时,又何止是不打招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649 更新时间:2024/1/22 14:00:15

当社会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时,政治逻辑也会跟着发生根本性改变,于是便产生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当这种改变悄无声息地发生时,一个在旧逻辑中摸爬滚打数十年的老人,他的旧经验可能不但不会成为他在新环境中生存的助力,反而有可能变成要自己命的催命符。

蹩脚的野心家

顺治7年(公元1650年),清廷发生了一次剧烈的政治地震:这个帝国的实际最高权力拥有者,摄政王多尔衮在狩猎途中突然病逝,清帝国内部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权力真空。

此时,清帝国内部有两股势力最有希望将多尔衮的权力收入囊中:

第一股当然是清帝国的名义最高统治者小皇帝福临(顺治帝),此时的顺治帝14岁,已经具备了一定亲政条件,况且顺治帝身后还有一个老谋深算的母亲孝庄皇太后。

顺治帝手中筹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其皇帝的正统身份,其二则是当初直接由其父亲皇太极统领的两黄旗势力。

第二股则是原多尔衮集团,多尔衮集团的基本盘是隶属于多尔衮多铎两白旗势力,多尔衮在政治斗争中干掉皇太极长子豪格后,也将其统领的正蓝旗收入囊中,但多尔衮兄弟集团经营正蓝旗时间尚短,关键时刻是否能够派上用场尚未可知。

如果只看硬实力,多尔衮兄弟集团不算弱势,但该集团却面临一个致命的问题:没有一个合适的代理人。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人,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在政治上互为进退,三人中以政治水平的最高的多尔衮为核心,自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多尔衮兄弟集团的实力就不容小觑,即便是皇太极都有所忌惮。

所以皇太极在位时使了一些小小的手段,分化多尔衮兄弟三人,最终的结果是多尔衮对兄长阿济格防范,更多的信任给了弟弟多铎。

但多尔衮病危时,其信任的弟弟多铎已经在一年前病逝,眼看自己时日无多,多尔衮放眼四周,唯一有可能继承自己权柄的只能是那个之前一直被自己防范的兄长阿济格,于是病重的多尔衮急召阿济格见面,兄弟二人秘谈一日后,多尔衮撒手人寰。

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想必这对之前相互猜忌的兄弟二人在最后一刻可以冰释前嫌,但阿济格与多尔衮个人的恩怨一笔勾销,可不代表他就能顺利继承多尔衮的政治遗产。

也许是之前被多尔衮压制时“饥饿”太久,阿济格在看到有机会将整个多尔衮集团的势力纳入自己囊中后,立刻表现出贪得无厌,他一面试图说服多尔衮的部下支持自己,一面要求原多尔衮的手下造势,希望朝廷尽快策立一个单一的摄政王:说简单点,过去多尔衮的一切权势,他阿济格都要继承。

很显然,面对多尔衮去世后的权力格局,以多尔衮继承人自居的阿济格一上来就表现一副十足的进攻姿态。

现在,阿济格已经出招,且看小皇帝顺治和其母亲孝庄皇太后如何接招。

云淡风轻

相比于阿济格一上来就发起咄咄逼人的“攻势”,京城内的顺治帝和其母亲孝庄皇太后却玩了一出漂亮的以退为进。

多尔衮死讯传回京城,顺治帝立刻下诏为摄政王举行国葬,全国臣民为摄政王举丧。

三日后,多尔衮灵柩回到京城,顺治帝率文武百官身着素缟于东直门外相迎。

次日,顺治下令摄政王多尔衮按帝王之礼下葬,并歌颂了多尔衮的丰功伟绩。

一周后,顺治帝再出一道猛料:追封多尔衮为义皇帝,庙号成宗,同享太庙。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顺治连下几道圣旨,把多尔衮好一顿夸,在顺治帝口中多尔衮不仅仅是功劳无二的摄政王,凛然了功垂千古的圣人。

顺治、孝庄母子给多尔衮死后无限哀荣可以算是一种示弱,当然,也可以看作向多尔衮旧部的一种示好。

顺治、孝庄母子在这个时候选择示弱而不是进攻,正是因为其算准了此时多尔衮的两白旗集团群龙无首,只要分化阿济格和多尔衮旧部,就能一举瓦解两白旗集团。

阿济格早年与多尔衮心有嫌隙,本人政治头脑又明显不如多尔衮,由其代替多尔衮是否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多尔衮旧部心中不得不掂量掂量。

而阿济格处事又完全是一副军人作风,他没花太大力气去拉拢多尔衮旧部,反而告诉儿子劳亲暗中率兵赶来,直接以武力威胁多尔衮旧部追随自己。

一边是阿济格的威胁,一边是顺治帝的示好,多尔衮的部下们很快做出了选择:抛弃阿济格。

多尔衮派两白旗骨干成员,如罗什、博尔惠、额克亲等人向之前被多尔衮打压的另一位摄政王济尔哈朗(此时已经被多尔衮削去摄政权力)告发了阿济格父子有谋反意图,并表示两白旗成员愿“依皇帝为生”。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其实这场政治斗争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阿济格已经如同瓮中之鳖,只等顺治帝将其拿下。

但事实上,拿下阿济格甚至没用顺治帝亲自动手,多尔衮派的吴拜、苏拜、罗什、博尔惠等人直接在回京的路上就动手拿下了阿济格父子。

顺治帝随后下达了将阿济格父子幽禁至死的命令。

如果按一般剧情发展,这场政治斗争到这里就结束了:原多尔衮麾下的两白旗势力放弃发难,顺治帝拿回了实权,原来属于多尔衮的两白旗系也通过擒拿阿济格向顺治皇帝纳了投名状,除了那个被临时推出来赶鸭子上架充当两白旗派代理人的倒霉蛋阿济格,这个结果似乎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

但偏偏在这时,多尔衮的部下们玩了一出让人完全看不懂的操作,这些魔幻操作不仅葬送了他们自己的性命,甚至间接导致多尔衮刚刚享受到的那些哀荣全部化为乌有,让我们看看多尔衮的老臣们是如何“蠢死”自己的?

讨价还价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这场多尔衮死后的政治危机,已经以多尔衮旧臣放弃抵抗,并愿意归顺皇帝而告终时,原多尔衮系的博尔惠、罗什等人玩出了一出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操作:

他们恳请顺治皇帝破格恩宠多尔衮的幼子多尔博,将原来隶属于多尔衮的两白旗仍交由多尔博管理。

多尔衮的两白旗势力本来实力不俗,此番顺治帝能兵不血刃地瓦解两白旗的抵抗,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两白旗群龙无首的弱点,被赶鸭子上架的阿济格不能服众,其他人更没有统领两白旗的条件,这才让顺治帝以一招以退为进就瓦解了两白旗系的抵抗。

如今,博尔惠、罗什等人恳请顺治帝将两白旗交还给多尔衮之子多尔博,这不是明摆着希望继续维系两白旗集团,如果顺治皇帝答应他们的这个要求,就等于为两白旗集团再造一个领导人,顺治帝这么做的唯一后果就是日后多一个实力派与自己分庭抗礼。

看到博尔惠、罗什等人这样的提议,估计顺治帝都得被逗笑了,但如果现在就发笑还为时尚早,因为他们的“作死”之路并不是走到这一步就完结了的。

随后,多尔衮旧臣们又提出了另一个请求:希望顺治帝将多尔衮从皇太极长子豪格处夺来的正蓝旗交给多铎的幼子多尼。

好家伙,不止多尔衮的儿子得继承他的全部遗产,连多铎的儿子也得有一份遗产,感情顺治帝得把两白旗集团拥有过的所有势力,全都原封不动地交给多尔衮和多铎的儿子。

相比于希望多尔衮继承两白旗,由多尼继承原豪格统领的正蓝旗这个要求对于顺治帝来说格外刺耳。

因为当初多尔衮在政治斗争中干掉皇太极长子豪格的时候,曾经许诺,正蓝旗原本是要交还给皇帝的,只是当时顺治帝太小,由多尔衮代为管理,如今多多尔衮已死,其旧臣竟大言不惭地请求顺治帝将正蓝旗交给比自己更年幼的多铎之子多尼。

如果顺治帝真答应了他们这些请求,那么两白旗集团手中可就握着正白、镶白、正蓝三旗,这势力足以与顺治帝分庭抗礼了。

按照多尔衮旧臣的设想,顺治帝忙活半天,除了帮多尔衮集团干掉一个愚蠢的统帅阿济格外,其他的都是给两白旗势力做嫁衣,甚至连原本要回归自己管辖的正蓝旗也要交给多铎之子多尼,莫说顺治帝背后有一个老谋深算的孝庄皇太后,就算是此时年仅14岁的顺治帝本人,也不至于算不明白这最基本的账。

面对多尔衮旧臣们的疯狂“作死”行为,顺治的选择是既然你们自己想死,不妨送你们一程,连你们的主子多尔衮也一并清算掉。

鞭尸

顺治帝给多尔衮如此之多的死后哀荣,不是因为感激这位叔父的辅佐之恩,更不是真心称赞他的定鼎中原之功,只是在政治斗争中的权宜之计罢了。

多尔衮与顺治帝的实际关系不但不好,甚至一度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在干掉豪格,排挤走另一位摄政王济尔哈朗后,多尔衮集团力量达到极盛,再进一步恐怕就是跟顺治皇帝摊牌了,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该集团的核心多铎和多尔衮兄弟先后病逝,才让他们的篡逆活动无法进行。

但多尔衮的老臣们竟真以为顺治皇帝感念多尔衮的“大恩大德”,才给了他如此之多的封赏,竟然打起了要回两白旗和正蓝旗,重建多尔衮集团的主意。

博尔惠、罗什提出如此要求,顺治帝又怎会不就此做一些文章呢?

多尔衮下葬后不到2个月,就有正黄旗大臣告发博尔惠、罗什等多尔衮旧臣“动摇国本”、“结党营私”,顺治帝很快就将博尔惠、罗什下狱处死,吴拜、苏拜被革职为民。

随着这几位核心人物被干掉,多尔衮生前经营的两白旗集团便再无可能翻起什么风浪,于是顺治来了一出釜底抽薪,直接将正白旗收归自己管理,让其成为与两黄旗一样的“上三旗”。

在自己年幼无力反抗时,顺治帝处处被多尔衮压制,本来为了政治需要和利益平衡,他可以暂时压制住心中的怒火,给多尔衮死后哀荣,但是现在,双方既然已经撕破脸,而且绝对的主动权已经被握在了自己手中,顺治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对多尔衮集团清洗到底,于是他将矛头指向了那个死人:多尔衮。

顺治八年2月,多尔衮生前近侍告发:多尔衮临死前,曾准备了黄袍、大东珠、黑狐褂等帝位之物,并准备在死后悄悄带入棺中,只是由于事情仓促而没有成行。

请注意,是说多尔衮有这样的想法,最后并没有实施,当时多尔衮已经死了,他当时到底怎么想的,已经死无对证了,但如果前提是顺治帝铁了心要对死人多尔衮下手,那么这些个可有可无的“想法”就可以是谋逆大罪的罪证。

多尔衮近侍打出第一枪后,之前被多尔衮排挤的济尔哈朗马上跟进,他用五天时间罗列出了13条大罪,包括不尊重先帝皇太极,摄政过程中独断专行,入关作战时抢夺他人功劳,丧心病狂逼死豪格,结党营私,阴谋篡位等。

这些罪名到底成不成立不重要,重要的是顺治帝想让他成立,于是朝堂之上掀起了一股批判多尔衮的狂潮。

2个月前还在称赞多尔衮定鼎中原决策英明果断的大臣,立刻改口称彼时北京乃是一座空城,谁都能够攻下,这根本不算功劳。

2个月前还在感慨多尔衮对大清对皇帝忠心不二的大臣,立刻改口称多尔衮是阴谋篡位的可恶到极点的最大反贼。

见有如此之多的“确凿证据”,顺治皇帝随后认定:多尔衮阴谋篡位之事“果真”,于是下令追夺多尔衮的一切爵位,查没其所有家产。

此后,为了防止夜长梦多,那位在多尔衮死后被临时拉出来顶替两白旗首领的阿济格,在被幽禁一年后,被顺治帝以疯癫至极,丧心病狂为由处死,事实上走到这一步,顺治帝已经完成了对两白旗势力从能量到精神上的彻底清洗。

彻底消灭多尔衮集团后,满清朝堂之上再无能够威胁顺治帝皇权的势力,顺治帝也终于实现了大权独揽。

至于后来顺治帝下令毁坏多尔衮的坟墓,就有些泄私愤的嫌疑了。

后知后觉

我们站在整个历史的角度看多尔衮部下的一系列操作,感觉十分滑稽可笑,但是博尔惠、罗什能成为多尔衮的心腹,其能力自然也不会太差,为何会蠢到犯如此滑稽的错误呢?

如果一定要找原因,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他们的经验害了他们。

按照中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的正常思维逻辑,在顺治帝面前,多尔衮的部下们相当于反贼同党,即便他们主动抓了阿济格交给顺治帝,也不过是戴罪立功。

如果能清楚自己的处境,多尔衮旧部正确的做法是“潜衣缩首、苟图食禄”,甚至主动告老还乡,尤其尤其重要的是必须立刻马上交出兵权,自我解除武装来换取皇帝的信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顺治帝放他们一马。

但是请注意,这是正常的大一统中央集权逻辑下的思维,它在中原农耕区已经运行了2000年,它的核心就是:皇权至上,任何权力,都必须要让皇权感觉到绝对的安全才有可能获得安全,任何其他权力都没有与皇权讨价还价的资格。

这套政治逻辑,任何一个中原农耕区的人都十分熟悉,但很可惜,多尔衮的手下们并不熟悉。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所实行的政策其实是部落联盟制,努尔哈赤虽然是所有部落的大汗,但是其他部落的首领仍有相当的实权,努尔哈赤更像是各部落的联盟长。

而满清政权长期实行的八旗制度,在入关前和入关后的一段时间内,正是这种游牧部落制度的延续,满清入关曾以铁腕手段强行推行带有奴隶制性质的逃人法,即便引发大量汉人的普遍不满甚至武装反抗也要推行下去。

满清入关之初,对于逃人一事十分重视,藏匿逃人是要处以杀头重罪的,满清政权如此重视“逃人”问题,正是因为在八旗贵族眼中,逃跑的奴仆,是八旗贵族们的“私人财产”,奴仆逃逸,相当于他们的财产损失。

在八旗制度的传统观念里,旗内的人员、土地、财产,与奴仆一样,都是旗主王爷的私人财产,旗主王爷死了,整个旗作为其财产,应该自然而然地传到其儿子手中。

对于已经在这套制度下生活了几十年的多尔衮旧臣来说,他们认为自己的要求合情合理,经济角度讲,两白旗是多尔衮多铎兄弟的“私人财产”,他们死了,理应交给他们的儿子,政治角度讲,他们两白旗集团与皇帝的两黄旗集团是合作关系,他们已经帮助皇帝干掉了威胁皇权的阿济格,向皇帝展现了本集团的善意,要些好处也理所应当,即便皇帝不给,也不应该直接干掉他们吧。

但是罗什、博尔惠等人没有注意到的是,入关后的清帝国与入关前的清帝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入关前的清帝国,其基本盘是关外渔猎游牧区,适用那套部落联盟政治理论,而入关后,清帝国的基本盘已经变成了关内农耕区,他们在关外坚持的那套体系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了,到了关内,占主导地位的政治逻辑已经变成了皇权逻辑,皇帝与其他旗主王爷不再是合作关系,而是真真正正的上下级关系,他们的生杀予夺,全在皇帝。

多尔衮的旧臣们也都是随多尔衮征战四方的老人,他们的智商和能力毋庸置疑,但可惜的是,他们被自己过去的经验困住,明明已经身处险境却不自知,还滑稽地提出那些可笑的要求,结果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人都是自己经验的奴隶,多尔衮旧臣们凭借过去经验做事这错了吗?似乎没有,他们死得是否有些冤枉呢?似乎确实很冤枉,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会因几个人的冤屈而停下哪怕一分一秒。

看来,时代抛弃你时,连声招呼都不打并不是最坏的结局,有时候时代抛弃你时,不但不打招呼,还让你凭借自己过去的经验为自己挖一个大坑,然后再看着你自己跳进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天道好轮回:李世民因同室操戈登上皇位,众皇子却接连谋反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我们古代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的集大成者,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是后世无所争议的千古一帝之一。然而,纵观李世民辉煌的一生,与其彪炳千古的伟大功绩所如影随形的,是数千年风霜也洗刷不去的“玄武门”污点。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在太极宫内听着门外厮杀震天而自己却被迫与朝臣“泛舟海池”的李渊,在看到

  • 理性讨论:为什么康熙如此看重《明史》?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得益于修订时间长、纂修者整体素养较高等因素,《明史》一直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梁启超认为:“除马(《史记》)、班(《汉书》)、范(《后汉书》)、陈(《三国志》)四书外,(《明史》)最为精善”; 《剑桥中国史》也将《明史》“评价为“二十四史”中“编纂得最仔细因而也是

  • 国外统治者的天皇称号,竟然是抄袭唐高宗李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国外天皇德仁答案是肯定的,“天皇”一词最初特指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天皇氏,相传他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土造人之后的第一个人类君主,也是伏羲氏乃至炎黄二帝的先祖,华夏民族的血缘之源。不仅如此,拿天皇作为君主称号的最早也不是国外,而是我们历史上的天皇大帝,唐高宗李治李治在位期间武功赫赫,唐军先后攻灭高句丽、

  • 历史上鳌拜到底有没有谋反?他是怎么伤的?后来为什么给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索尼本来是为了制衡鳌拜的,可是他一离去,平衡被打破,鳌拜又利用自己的权势把苏克萨哈处伤了,权势一时无俩。康熙亲政后,由于鳌拜的专权,康熙做什么都不能得道很好的实行,你说康熙心里能舒服吗?到底你是皇帝还是我是皇帝。康熙利用一些少年把鳌拜擒下,随后罗列30条罪状,这跟雍正处置年羹尧如出一辙,从罪状上看鳌

  • 比蒙古突厥还让欧洲各国害怕的民族,称霸三百年,让世界帝国臣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朝突厥是今天的哪里,突厥姓氏,突厥女子照片真实照片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了暂时性的统一时代,在这一段时期,日耳曼人成为了主体,他们将西欧各邦仅仅的联系在一起。不过,这样的统一却是短暂的,很快,他们就来自于北方维京人的侵略。维京人是海盗的代名词,中世纪以前,他们就是欧洲人的噩梦,几乎和后来的突厥、蒙古不相上下。在公元8世纪到11世纪这一段时间内,

  • 雍正36:四爷刚继位想鸟尽弓藏?看邬思道安稳退场,不愧顶级谋士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臣想半隐。”这是雍正王朝第一谋士,邬思道的退场时刻。所谓鸟尽弓藏,对于已经坐上龙椅的雍正来说,精通屠龙术的邬思道,不再是助力,不再是挚友,已然成了威胁,最熟悉自己底细的威胁!迎着风雪,大清新一届话事人雍正,返回了自己的亲王府。他打眼一看,只问了一个问题。“邬先生呢?”高公公心领神会,表示邬先生早早

  • 房陵公主:李渊之女,和外甥在一起,引发命案,全身而退分手再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房陵,李渊之妹夫,房陵公主被杀

    公主府进入一片哀悼之声中,全府都穿着素衣,为公主守丧。然而,还没等守丧期结束,又传来噩耗:长广公主的小儿子杨豫之,在长安郊外被人残忍地伤害了。连公主的孩子都敢杀,是谁会如此大胆?大理寺官员紧锣密鼓地侦办此案。谁料,案件竟然牵扯出一件皇家的惊天八卦。当时的皇帝李世民得知此事后,愁得食不下咽,不知道该如

  • 清朝末年,一名蒙古女子,被锁在狭窄封闭的木箱中。这是当时一种残酷的刑罚—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过去,清朝有明文规定:蒙古王公是没有权利处决犯人,如果必须处决犯人,就得先上报理藩院。理藩院是清政府统治蒙古的最高权力机构,只有理藩院同意,蒙古王公才能行使处决犯人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蒙古王公要惩罚一些重刑犯人时,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饿刑。犯人被锁进一个木箱中,木箱上留有一个孔,犯人刚好能把

  • 岳飞被杀,连晋朝官员都替他告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绍兴,晋人派秘书刘韬、监事聘用,问岳飞犯了什么罪而死。计划叛国,将军们控告我挑战刑罚。”道曰:“江南忠臣,善用兵者,唯岳飞一人,纪律甚严。“图书馆合作伙伴不可能是对的。”晋朝使者刘韬显然是汉人。他问岳飞犯了什么罪,被处死了。宋朝官员说,岳飞要造反,部下举报,就被处死了。而刘韬评价说,南宋时期只有

  • 湖南人江忠源听说老乡曾国藩在京城发达了,上门拜见,曾国藩对门子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曾国藩得罪的人多吗,曾国藩爷爷评价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嘉言钞的区别

    几年后,曾国藩却逢人就说:“忠源是关云长一样的人物,忠义无双,日后必将天下闻名!”果然,又过了几年,江忠源率湘勇于蓑衣渡阵毙冯云山、于桂林城逼退秦日纲,天下皆知。[比心]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八月,江忠源进京考试,通过郭嵩焘见到了老乡、翰林院侍读曾国藩。即“八月,新宁江公忠源以公车留京师,因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