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对完善科举制的重大贡献

武则天对完善科举制的重大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858 更新时间:2024/2/4 15:53:43

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诞生,然后延续1000多年的选拔人才的考核制度。但是科举制在确立之初,还存在许多可以改进的问题,因此历朝历代都有在科举制度“这座房子”上面修修补补,所以才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科举制度。

不过要论哪一朝哪一代对科举制度改革最具代表性,肯定要说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科举制度在她手里得到非常大的改革创新,让后世皇帝基本上是围绕她的创新再做调整,因而武则天对完善科举制有着重大贡献。

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完善措施

1,改革进士科

首先,武则天对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行改变,确定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

其次,在公元680年,武则天对进士科的考试以“帖经”的方式进行,所谓帖经其实就是现在填空题,只是方式有所不同,当时是从经典著作中选一段文字内容,然后把文字内容的首尾两部分进行人为掩盖,在中间部分留空白,然后让考生把空白的部分填写出来。

其三,武则天还增加更多考试的科目。

2,首创“殿试”

殿试,就是由皇帝亲自监考的科举考试环节,也是古代最高等级的考试。首先,武则天为了能更精准地选拔出经世治国的政治人才,改变了考试科目,让考生只考能体现自己经世才能的科目;

其次,武则天亲自出题,并确立要考三道题,都是关乎国家大事的内容主题。武则天之后的唐朝皇帝在武则天确立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变。

在公元690年,武则天在自己命名的“神都”洛阳皇宫,召集天下上万名贡士进行策问,通过殿试者则为朝廷的进士,由此“殿试”确立。

3,开创“武举”

虽然是叫做“武举”,但不是说过从科举制度之外再确立一套武举制度,而是在科举制度中增设一个重要的学科,目的是选拔武学人才和军事人才。

在公元702年,武则天下诏命天下各州宣传武举考试,并安排兵部作为主考部门,规定每年举行一次武举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军事内容,凡是提高考核的人员直接授予武官。

这一刻宣告中国封建社会的“武举”诞生。

4,开创“糊名法”

即为了公平起见,对参加科举的考生实行“糊名制”,这样在阅卷官员也不知道谁是谁,无法徇私舞弊。

例如在古代的阅卷官员如果被打了招呼,要为某些学员徇私舞弊,他们可以把实际上写得特别好的文章操作成不合格,只选择那些给他送礼的考生,然后把他们的考卷上交给皇帝即可,没有送礼的或者是没有关系的即便写得再好,也只能石沉大海。

武则天为什么要对科举制改革创新

1,武则天的政治大局

武则天想要坐稳自己的皇帝宝座,可不是一句话就能做到的,她作为一名女性,打破历朝历代的传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皇帝,所需要做的事情是极其复杂而困难的!

因此她通过殿试、武举等创新,可以直接有效的培养自己的势力,壮大自己,最好是形成一个大集团来为她摇旗呐喊,因为武则天的敌人或者是反对者都是整个朝廷的各方面各岗位的官员。

而且武则天虽然行事手段残忍多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非常珍惜人才,特别重用人才,对真正的有用之才武则天的态度是非常友好的。更重要的是武则天不希望天下乱,所以她要通过人才制度改革打破僵局,而不是跟反对者开战!以上就是武则天需要稳定的政治大局。

2,反对者的出身背景

武则天当皇帝的最大阻碍群体,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唐朝的各大门阀世家,这些门阀世家短的有上百年,大多数都是发展了几百年的时间,在整个天下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而这些人不管是出于效忠李氏皇族,还是出于浑水摸鱼实现自己的目的,总之他们都要反对武则天。

其实一个重要原因是武则天的出生在他们面前很普通,在他们门阀世家眼里属于被瞧不起的存在,但是这样的人竟然也是哦凌驾于他们之上,要成为他们的主人,他们心里肯定是不愿意接受的。

例如长孙无忌褚遂良都是因为看不起武则天被武则天还是皇后时就给废了,就连褚遂良的后人武则天都没有放过,这两位都是当时世家门阀出身的代表性政治人物。

因此武则天通过科举制度的改革可以录用自己看重的寒门人才,逐步地打破世家门阀在朝廷的政治垄断。武则天这一点不仅对自己有益,对后世王朝的发展也是有着重大历史性意义,因为门阀世家是王朝最大的威胁者。

3,改革进士科的原因

首先,之前重视的明经科选拔出来的人才都是比较局限性的,而且明经科的考试主要是靠死记硬是来通过考核,而改革进士科,就是要因为进士科可以选拔多元化的人才,不再死板固化。

其次,把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改为诗词歌赋,这个主要原因是唐朝随着经济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社会上出现很多高水平的作者,当时整个文化氛围就是以诗词歌赋为主,人们有什么政治抱负也是通过诗词歌赋来抒发,所以把诗词歌赋作为主要考试内容。

其三,人们对诗词歌赋的喜爱程度非常高,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都喜爱,因此把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改变,人们就会因为喜爱诗词歌赋而踊跃地参与科举考试,这样朝廷才能有大量的人才选择基础,武则天才能选到更优秀的人才。

4,创立“殿试”的益处

第一,武则天从被李治带回宫开始,就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等准备当皇后时,反对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成为与李治同时治理天下的“二圣”之一,反对武则天已经达到一个高潮。

面对这些反对的官员,武则天能拉拢的只能是少部分,而且多数是一些贪生怕死的庸才对武则天的帮助不大,所以武则天姿态通过“殿试”来亲自挖掘人才,这些通过“殿试”的人才都会贴上武则天的标签。

武则天选拔人才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政治斗争,更重要的是协助她治理天下、造福百姓,这个伟大的事情不是武则天一人就能完成的,是需要千千万万的人与武则天一起才行,因此通过“殿试”可以寻找这样的同道中人。

5,开创“武举”的缘由

首先,通过“文举”选拔的人才,还不能满足武则天的政治需求,所以要开拓更广泛的人才选拔机制,让更多寒门子弟走进官场,为武则天所用。

其次,天下百姓中学文的虽然占据多数,但是学武的也不少,这些人因为没有学文再和平年代则报国无门,而武则天创立“武举”,让学武之人也能报效国家,这样不仅增加朝廷的人才,还能让武将来稳固政权的统治。

其三,是因为武周时期国防军事的需要,在武则天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在沉寂很长时间后又开始蠢蠢欲动,而唐朝的开国将领基本上都去世了,能征惯战的将领少之又少,所以在军队中也急需人才。

其四,就是武则天需要录用和笼络大量的军事人才到军队当中去帮她稳固局势,不要让军队成为文官的利器。

武则天完善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1,对封建王朝政治方面的影响

第一,进士科的改革内容是让更务实的人才进入官场,这样通过进士科选拔的人才减少一身浮华气息,变得更加落地和实际,这样后世的皇帝在选拔人才时可以录用理论依据更接地气的人才。

第二,武举的开创,为封建王朝选拔军事人才提供了一条系统的录用途径,而且这个武举考试讲究的是实战,如果能通过之人肯定不会是酒囊饭袋,是真的能为军队创造实际需要的人才,对整个军队实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殿试的出现,让后世皇帝更直接地接触到人才,更能让人才效忠他们的朝廷,因为一个寒窗苦读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能被皇帝亲自选择,对他们是一种天大的殊荣,他们为此肯定会尽职尽责。

第四,武则天打破门阀世家垄断官场的格局,为后世皇帝逐步打破僵局建立坚实的基础。

第五,告诉后世皇帝必须要重视人才和公平选拔;武则天这一系列的科举制度改革,最重要的目的还是选拔人才,希望这些人才为朝廷所用;而“糊名法”就是为了公平公正地录用人才。

2,对封建社会百姓的思想教育

首先,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中,强化了“为政在人”和“法自君出”的政治思想,让准备参与科举考试的人具有更加务实的态度。

其次,通过武则天的科举制度改革后,又进一步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让天下诸多读书人都知道自己有机会参与科举考试,他们会更加努力认真地学习,然后争取参加科举考试,给自己一个从政的机会,也是给朝廷选拔人才一个机会,让后世皇帝可选拔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加。

如此一来,又不断形成的良性循环,让更多的人愿意去接受教育、接受学习,从而有更多的百姓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即便有些人接受教育之后不去从政,去经商或者只是当私塾的老师,都是能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武则天在统治期间为巩固皇位和天下局势,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完善,录用大量的人才为她所用,所以她才能以女性身份当上皇帝。而且她所做的科举制改革,好几项都是开创性的变化,对后世封建王朝都有着重要的政治作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品鉴:汝窑花口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口径:16.5cm 高:9.9cmDiameter: 16.5cm Height: 9.9cm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今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和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均发现汝窑烧造。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是

  • 握槊的魅力:唐玄宗和杨贵妃一天至少一次,“握槊”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金槊和银槊,杨贵妃握槊是什么,唐玄宗与杨贵妃简介

    在古代社会的各个朝代中,唐朝当之无愧占领着顶尖位置。随着当时经济的大力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唐代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也慢慢增加。等到“开元盛世”更是将唐朝推向了巅峰,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多姿多彩。在这种情况之下,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市井百姓,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我们

  • 如果朱标在世,朱棣敢起兵夺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棣怎么对待朱标妻子,朱标在位朱棣敢反吗,朱棣为何免了朱标皇位

    兄弟二人相差五岁。虽然有一种说法认为,朱标和朱棣都不是马皇后所生,但朱标自幼便被父亲当成继承人来培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在朱棣出生一个月后,朱元璋下令设立儒学提举司,任命宋濂为提举,“遣世子受经学”。这里的世子是指年仅五岁的朱标,也就是说从此时起,朱元璋已经把朱标继承人的身

  • 堪比汝窑官窑:高丽秘色之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在高丽王朝统治的历史上,也就是公元918年——1392年之间,青瓷作为高丽文化的精髓,应该说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高丽青瓷是高丽时期继承新罗时代陶瓷器工艺传统生产的瓷器,其高雅、美丽、清新,呈青翠的绿青色,又名翡翠色瓷器。据南宋《袖中锦》刊载,当时被南宋誉为“天下第一”的物品中,就记有“高丽秘色”,

  • 金人攻北宋,掳走2位皇帝和后宫嫔妃,多么荒诞的耻辱!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便有杰出领袖出现,南下进入中原,然后被我们征服同化;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杰出领袖,强壮后南下,再被征服同化,循环往复。[黑线][黑线][黑线]例如五胡乱华时的“慕容鲜卑、拖把鲜卑”,北宋时的“契丹辽、女真金”,后期的“满洲清”,虽名字不同,但几乎都来自同一地区的戎狄。[黑线][黑线][

  • 慈禧不仅生活奢侈,还有2大怪癖,后人看完:这根本无法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慈禧的历史形象,不仅奢侈还有很多生活上的怪僻。(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相传,慈禧除了作风奢侈之外,在一般生活上,也流传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概念,当中就包含两项“变态怪僻”。 慈禧的第一件怪癖:掉头发 相较于奢华的作风,“掉头发”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就出在,慈禧对于掉头发这件事情的认知。对慈禧来说,头

  • 乾隆告诉嘉庆不能杀和珅,但嘉庆没听,直到15年后嘉庆才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我国历史上的乾隆皇帝,大家对他已经有很多的了解,那么对于乾隆他身边的一位大臣,相信我们也一样的不陌生,这位大臣名叫和珅。乾隆对他也有着非一般的宠爱,然而这个和珅的为人,一点也不好。虽然说他也经常在乾隆的面前,为乾隆解决事情想过很多计策,也为乾隆减轻了不少麻烦,但是他是身为一个官员,身影并不正,而

  • 明朝中兴之主朱祐樘循规矩蹈,为何却培养出如此荒唐的朱厚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影视作品中的朱祐樘与朱祐樘相比,明武宗朱厚照简直是一个反例。虽然《明实录》曾夸朱厚照小时很有礼貌,且天资聪明,但同样记载了很多朱厚照热心游戏的一面,例如喜欢踢球,爱好骑射,经常和一些会武艺的太监在一起玩。朱祐樘给朱厚照找来了当朝名士,教授朱厚照,朱厚照却仍然顽劣不堪,《明实录》记载朱厚照曾多次请病假

  • 慈禧跟前的红人,一个被暴尸三日,一个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来,安德海是帮过慈禧的。在慈禧低微时帮了慈禧一次,又在慈禧夺权时立下了大功。自从服侍慈禧以来,安德海做事勤快,说话中听,伺候得又舒服,经常哄得慈禧很开心。慈禧想知道同治皇帝的事,安德海就仔细观察,详细禀告,有时为了邀宠甚至添油加醋,只要慈禧高兴,完全不顾小皇帝的脸面。就这样,安德海凭借着功劳和自

  • 乾隆曾六次下江南,那他到底有多爱江南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乾隆南巡并不像康熙一样微服私访,乾隆一出门那必须要把牌面做起来声势浩大气势逼人。可是这些牌面都是花钱的,所需银两并非都是由国库支撑,其主要财政支柱是两淮盐商。这里就能看出,为了迎接乾隆南巡,江南的这些土豪积极捐银,豪掷千金,同时也侧面表现了土豪们财力雄厚,江南经济发展十分可观。众所周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