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
对比其它三场战役,它即没有巨鹿之战中霸王的破釜沉舟,晓勇无敌;也没有官渡之战中荀攸的奇谋献策,夜袭乌巢;更没有赤壁之战中周郎的连环巧计,智借东风。
它留下的两个成语,“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我们夸张点可以理解为,一个是形容符坚眼神不济;一个是形容秦军耳朵不行。貌似如果不是碰上了,这支多少带点“残疾”的部队,胜败的结果还犹未可知。
淝水之战 刻碑
我们今天再观淝水之战成败的因素,不论是说前秦的民族矛盾,苻坚的刚愎自用;还是说东晋的内部团结,谢玄的指挥得当,但都未免有些唯结果论的气质。
苻坚 像
说回今天的主题,为什么是“趣谈淝水之战”,因为接下来,都只是博主依据史料的猜想,如果不认同,大可以视作玩笑;而如果能带给你些收获,也全作笔墨的一点价值。
首先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今天的主人公,东晋名士谢安。
谢安 像
在很多人眼中,谢安是写尽潇洒的一代名士,每临大事有静气;但也有人批评他是东晋清谈的推动者;可无论如何,他都与“权谋”不沾边。那我们就通过几个小事,重新认识一下这位东晋名流。
我们知道,东晋是门阀政治时代,朝中每个门阀都有自己家族的“话事人”。谢氏家族的代表,最开始并不是谢安,而是他的弟弟谢万,但由于谢万在攻打前燕时的失败,不仅丢掉了兵权,还被贬为了庶人。谢安这才不得已,独立扛起家族的大旗。
在谢安四十岁出山之时,他有两个选择,一是依附司马皇室,二是投靠权臣桓温。最终他选择了被名士们避而远之的桓温。无他,审时度势尔。因为谢安这样的“大名士”对恒温是稀缺品,但对司马氏却不是,他能在桓温那里得到更多的机会。
桓温
后世和他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袁世凯。当年袁世凯准备投军时,本来可以投李鸿章,最终却选择了地位较低的吴长庆。果然,在国外变局之时,吴长庆为他创造了建功立业的机遇。
话说回来,谢安依附桓温后,很快便升任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借机培养了一批忠于谢氏的官员,为后来桓温病故后,掌握大权打下了政治基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谢安的权谋和政治手腕,远不是只会清谈的名士可比。
在重新认识谢安后,让我们从淝水之战的四个猜测,来看看谢安石(谢安字安石)的谋略。
猜测一、提前知晓前秦战略
前秦地图
淝水之战发生七年前(公元377年),苻坚攻取代国,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东晋这边,桓温已伤,由谢安独掌大权。随着双方在边境的摩擦不断,南北之间,互有流民。
我猜测这时候,谢安已从南逃的流民口中,充分掌握了北方的战略动向。因此,他力排众议,安排侄子谢玄,筹建北府军,开始为前秦的入侵做准备。
猜测二、战前策反敌国大将
公元378年,苻坚包围了襄阳,守将朱序在困守一年后被俘投降。我猜测,刚刚被俘的朱序,应该是真的投降了,但在5年后的淝水之战前,谢安极大可能安排了人,到前秦策反了朱序,这从朱序后来在战役中,两次关键的反戈不难得出。
朱序 像
此外,我认为,随朱序一同被策反的,可能还有前秦大将慕容垂,因为从始至终,慕容垂都在消极应战,不仅自己的3万人马毫发无损,而且苻坚一败,立刻叛逃。
猜测三、安插儿子秘密监军
在肥水之战中,苻融(苻坚之弟)攻下寿阳后,领兵的谢石(谢安之弟)看到强大的秦军后,升起了畏战之心,就想坚守不战。即便小谍人朱序说:“大哥,赶紧趁着秦军集合前各个击破。”但他就是无动于衷,差点新了大事,最后是谢安的儿子谢琰出面,才使得晋军出击。
谢石 像
我猜测,谢安是深知自己弟弟为人的,从后来谢石多次不听朝廷调令,与王恭等人结怨来看,其为人处世是有问题的。因此,谢安极有可能密令儿子谢琰盯着他,以防关键时刻掉链子。
猜测四、布置奸细和刺客
两军在肥水对峙的最后阶段,苻坚本想趁着晋军渡河时发起攻击,但部队刚一动,方阵就乱套了,导致秦军大溃败,苻融坠马被害,自己还中了一箭。
苻融 像
这里史料交代的很模糊,但疑点也很多,一是秦兵也算是百战之师,为什么军令刚下,就阵脚大乱,这不太合理;二是军队的1号和2号人物,一伤一伤,太也突然了。
我更倾向于,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变局,先是由朱序安插心腹在各个编队,然后谢玄假意要求渡河作战,让苻坚掉入了晋军布置下的“连环计”;并且极有可能还安排了刺客,目标就是苻坚和苻融两兄弟。
综上,基于这四个猜想,谢安在淝水之战中,很多怪异行为就说得通了。
谢安与人下棋
首先是淝水决战前,谢玄特地向谢安请示仗怎么打,谢安只回复了一句:“朝廷已另有安排。”这里后人揣测为,谢安不愿让自己影响前方的指挥,但我更愿意相信,他确实已经有安排了。
他策反了朱序,让他在两军决战时,扰乱对方阵营;也策反了前秦大将慕容垂,让他决战时按兵不动;还安插了不少不法,必要时制作混乱;最后更安排了儿子谢琰秘密督军。
其二是大战前,谢安跑到山中游玩,还心无旁骛的下棋。大家都认为这是他临危不惧的表现。我们常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谢安作为政治老手,临危不惧必然有他一定的底气。
其三是当捷报传来,谢安淡淡说了一句:“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这里的孩子们,也绝对不单指谢家子孙,可能还包括受他指使的朱序、张天锡等人。
再者说,面对灭国战争,谢玄内心真能毫无波澜吗?《晋书》中有一段记载,或许可以说明。谢安下完棋回屋,在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鞋底防滑的屐齿碰断了,而他竟然没有察觉,说明谢安心里,其实也非常紧张。
孙子兵法说:“多算胜 少算不胜 而况于无算乎?”谢安作为东晋的那一时期的掌舵人,面对灭国之战,他需要比任何人想的更多,更远;而绝非只是单纯的坐镇幕后,也绝不仅有雅量风度。
他在战争中的计策、谋略,以及算无遗策的表现,虽然少见于史册,但依旧在淝水之战中,贯穿始终,跨越千载后,熠熠生辉。
好了就分享到这里,如果觉得不错,就点赞+关注吧。